关于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思考.docx
《关于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思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开放性的。
开放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让每一位学生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语文学习乐趣,感受自我智慧的力量,让我们的语文教师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宽松的语文学习的舞台,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原有的那种繁琐的,脱离语感,“强词夺理”的文本分析,那种争分夺秒,紧锣密鼓的课堂节奏;那种欲盖弥彰,扭捏作秀,脱离文本的煽情早已不适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了,这样的课堂只会使我们的学生渐渐倦怠,我们的教师慢慢庸俗。
为规避这种趋势,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搞好开放。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开放。
传统教学是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知识的传授,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教学在制定目标时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当前的知识,生理和心理实际。
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尽量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个性化。
教学中我们应跳出《教参》的束缚,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确定出“最近发展区”,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教者自主的分析与自我主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一堂语文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给各个层次的学生留下一点儿实实在在的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效果要有效的多。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开放。
文体并不就是教学内容,它是一个“导火索”,一个“药引子”,只是教与学的一个立足点。
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文本但不应拘泥于文本。
教学内容首先应做到简约,选择那些关乎学生终生受用的“核心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其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将文本中最精彩,最有趣,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好感,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开掘文本内涵的兴致。
第三,教师做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可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这个拓展是不离开文本的拓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先应不急于学习课文,可用较长时间介绍周总理的相关故事,不光介绍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故事,还要介绍他关心群众,幽默风趣,机敏智慧的故事,让学生全面认识周总理,这样既积累了伟人故事,又激发了学生急于学习文本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如在教学《鹿与狼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们不妨先让学生争着说出有关狼的成语,讲一些有关狼的故事,教师点拨出狼在这些成语与故事中不好的角色。
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为学生学习文本时理解罗斯福总统的举动埋下了伏笔。
三、语文教学的方式要开放。
首先应做到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提到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产生了误解,认为“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对对立的,不能统一的矛盾。
其实不然,语文教师只有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置身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既有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精髓,又有独特见解,创新精神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
我在这里说向“研究性学习”转变,并不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及文本的了解与理解,走向”研究性学习“的极端,为什么要转变,只是我们以前教学中”接受性学习”的比重过大而已。
我们课堂上所需要探究的问题,首先应该立足于文本,但质疑不能来源于老师,应该发自于学生,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千差万别。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去精心设计问题,认真准备问题的结论,容不得学生有半点偏差,这样最终的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说假或闭嘴。
曾有外国同行听了中国老师一节语文课,首先委婉地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最后却提出了一发人深省的问题:
“老师讲的好,同学门回答的都正确,为什么要上这节语文课呢?
”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时,在谈及“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个学生说“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水果。
”话音刚落,同学大笑,老师愕然,孰不知,这位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说出与众不同,与时令相反的事物来,是他在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中学习到的。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肯定,保护孩子那宝贵的探究之心。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让我的老师反复回答,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
再说,任何文本它所包含的思想,寄寓的情感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微妙的。
比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教师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应用较多时间介绍当时政治背景及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诗句挖掘探究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既要说出思念家乡之情,又要体验出那种政治上的远大报抱负,对政治前途的伤感,倍感渺茫和无奈之情。
其次,应做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教”转变。
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文本的语言形式,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由此而选择,通过一篇篇文章教给学生阅读和习作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提高语文水平。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积累有特点的“例句”,而后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最后让学生或运用积累的句子,或模仿新出现的“例句”语言进行描写,从而习得言语经验。
再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绝不是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等,而是要学习朱自清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如何将情感用形象贴切的语言表现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立足点。
第三,应做到由“传授系统的完整的语文知识”向“语文实践”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和完整。
”基本的语文能力表现为语感,学生语感的生成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的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
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就要增加语言的积累,就要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丰富语文的实践经验。
新课标中规定的145万字的阅读总量,100多首的诗词背诵任务及较大写作量的要求,正反映了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这就说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目标。
语文教育中丰富的人文内容要使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并将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此看出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是统一的,有语文教学,就应该有人文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四、语文教学的时空要开放。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打破学科壁垒,发展学生的语言,并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认识实践能力。
要做到以上所述,当前语文教学就必须从传统的时间与空间上解放出来。
首先要做好课堂时间的开放,还时间给学生,留足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时间,以前那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满堂灌,机械练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探究再也不适应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了。
其次要做好课外时间与空间的利用,试想,新课标小学阶段那么大的识字量、阅读量,写作量是可怜的几节语文课能完成的吗?
我们语文学习的阵地可以是语文课,可以是活动课,可以是图书馆,可以是班队会,可以是山间田野,可以是舟车街市。
可以节假日踏访学语文,也可以寒暑假参观学语文。
让兴趣与生活做学生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吧!
开放式语文教学之我见
安平县第三中学何云兰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和个性发展为立足点,着力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质之目的。
只有开放课堂教学,努力摆脱各种枷锁,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一、开放式教学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是一门启迪学生灵性的艺术,教育应在开放的情境中成长,学校应给学生提供自然良好成长的环境,提供一个开放式、身心舒畅的场所,使人的天才、天赋得到自由发展,使人获得内心真正的解放。
而教学观念的开放,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前提。
语文教师要敢于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完完全全交给学生,实现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导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字词,如何读懂课文,如何赏析优美语段,如何写好作文。
教师还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学习活动较大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发现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从而针对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或者难点,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地做到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开放式教学的主张
要把诺大的世界变成课程,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进薄薄的教科书,让学生生活走进教科书,走进课程,如果没有开放的教学,没有把开放的教学落在课程中,学校就是一座孤岛,课堂就是一个狭小的纸盒。
在教学中,师灵活多变的运用教学手段,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文大多是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悟理解。
学生可以用读的方式体会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刻内涵,用演的方式表现语言文字的神情意韵。
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自然其乐融融。
如:
教学《一次成功的试验》时,找来“瓶子、铅锤”等物品,在了解课文后,让学生到前台做试验,深深体会到在危险时刻,只有大家团结协作,心中有他人,才能摆脱危险,把事情办好。
又如:
学习《狐假虎威》时,让学生演一演,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的胆量。
再如:
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时,让学生根据所描绘的画面想一想、画一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互动是对语文教材的探索以及情感交流的过程。
开放训练手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平等、和谐,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使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培养。
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都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开放式教学的研究
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里的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纵横联系,内外结合,拓宽知识的来源,给课堂注入活力,让课堂焕发生机。
开放式语文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多种媒体自主学习、培养并开发潜能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它更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
老师,我还有一个办法……;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在猜测、想象、探索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多向思考能力,不仅体验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还培养了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
从课外来看:
一定要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
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可引导学生到课外去,让他们到大自然中,使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全新的感受。
如:
教学表达《小小创意广告牌》时,在学生了解了怎样写广告牌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欣赏大花坛里百花的娇艳,观赏小树的勃勃生机,体会小草的柔软美丽,及时引导,学校正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景色,才更漂亮,所以我们要爱护学校,保护学校美好的环境。
这样语文教学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和应用。
叶圣陶说:
“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可见,语文跟自然、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等。
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们努力创建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如学了《阳光与彩虹》一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再利用在科学课里学到的知识来向大家说说这其中的“秘密”。
学习《咏鹅》后,则让学生画一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美丽画面,使他们进一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色彩美。
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让学生在电脑室里上网冲浪,切身感受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契合于未来社会语文应用发展变化趋势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社会需要密不可分。
要实现上述目标,语文教学就要贴近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联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其逐渐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仅是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关系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改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开放式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安平县教育局张云伟
众所周知,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递进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原生信息的堆砌和任意涂抹,都凝聚着坐着的创造性的思维,闪耀着作者思想的火花。
因此,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能动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一种开放的、民主的、自主的、和谐的过程,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学习过程,是融实践、生活、社会,融听、说、读、写等各种因素于一体的过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头疼的事情。
作文教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不高。
当下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传递异常快捷,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加快了。
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开放作文教学,拓宽训练时空,提高单位时效,才能赢得胜利。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改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点拨、启发,才会诉说他们的感受。
教师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饱满的情绪,亲切的话语对待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自由选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说: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材料是作文的第一需要。
没有材料,谈何作文?
学生腹中空空,笔下又哪能具体生动呢?
因此,作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校门,关注现实生活,拥抱神奇的大自然,拥抱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1.从参观访查中取材。
引领学生游览风景名胜、古迹遗址,参观、考察乡镇企业、环境现状,调查留守儿童,慰问军烈属、孤寡老人,采访英模劳模、明星、先进人物、成功人士,寻访民间奇人,拜访致富能人,收集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学生既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又可以获取鲜活的作文素材。
2.从学科活动中取材。
引领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大王赛、演讲与辩论会、课本剧与相声表演、红歌合唱比赛、现场书画比赛、田径运动会,组织参加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种植、小饲养等活动,学生既能学知识、长技能,又能获得具有真情实感的好素材。
3.从时事庆祝中取材。
引领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了解国内、国际形势;结合时令特点和节日、纪念日,组织开展元旦迎新年游园会、“三八”爱母亲、“五一”小巧手比赛、“六一”庆祝会暨文艺汇演、“十一”祖国颂、中秋话团圆、重阳孝敬老人等,学生既可以愉悦身心,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又可以获取富有时代气息的作文素材。
4.从影视书报中取材。
读书看报,看影视、戏剧、小品、相声,听广播、音乐,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受到熏陶,又可以获取有益的作文素材。
三、还学生想象的自由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孩子虽小,但随着自身的成长,他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人生的童年时代是最富于幻想的时代。
因此,在基础作文教学中着力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多写一些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
如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
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
同学们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小白杨哭了》《淮河的倾诉》《塑料袋流浪记》《广场上垃圾桶的对话》……生动有趣地揭露并谴责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了自己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
有了兴趣,学生想象的空间扩大了,课外作文变得有内容可写了。
激发想象,可以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开心心地踏上“自主作文”之路。
四、给学生表达的自由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以命题作文为主,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审题、选材、立意、布局、写作、修改等。
老师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命题,题目便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心理特点,面对自己不喜欢写的题目,学生只好生编硬凑,写作的乐趣当然也就无从感受,作文假大空的现象便由此而产生。
学生不是“我手写我心”,不是在说心里话,而是在顺着老师的意愿写一些应付老师的话,不但写作的积极性无从谈起,而且创造性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制约,有创意的表达更是无从谈起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因此,在基础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表达。
要营建自由、欢乐的与作氛围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拘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败他们的自尊心。
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及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扬个性、巧表达,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人,把学习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定教,因学而导,把启发、引导、点拨、激励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迸发创新的火花,得到明显地提高与生动活泼地发展。
先放后收──欧阳修主张:
“作文之体,初欲奔驰。
”“初学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马踢跳咆哮不受羁律,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
”这“先放后收”就是作文教学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让学生放飞心灵,放开手脚,不受章法约束,大胆地写,随意地发挥;一旦学生的作文达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时,就引导学生按一定“规范”来作文,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手法、遣词造句,都进行认真推敲,精益求精。
这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作文内容与表达形式,张扬自己的个性,真切地反映自己的见闻与独特的感受,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开放式作文课程的创建与研究
安平县第一小学张兰
开放式作文课程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大空间,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开放式作文课程的内涵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师,并制约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
而教师本人对作文教学尤其是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课兴趣不大,大部分老师仅仅将作文教学当作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大部分教师认为现行作文教学内容旧、难,规定太死,而且写作束缚太多,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兴趣不大。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中心已经从“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等转移到“真情实感、题材新颖”上了。
二、开放式作文课程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作文教学更要打破传统的封闭状态,拓宽和开发更多的作文教学资源。
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只有走进生活,关注社会,才有丰富的写作的题材,只有积极参与,不断实践,才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和真实的语言。
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
讲评要肯定成绩,抓住有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批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
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寻找真实体验的能力,挖掘写作的动力和活力。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命题作文,认为要求太多,放不开手脚,一不小心就离题。
学生是习作的主人,不妨将习作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在作文本上,可以看见一个个鲜活的作文题目:
《都是XX惹的祸》、《虚惊一场》、《当个小孩不容易》、《我们班中"明星"多》——让人一看就有倾吐表达的欲望;《校园"封神榜"》、《唐僧师徒游现代》、《我们班的"四大天王"》——让人一看就生好奇之心;《“智斗”妈妈》、《给小狗刷牙》、《我当了一回接生婆》——很有童真童趣,这样让学生自己来定习作内容,更能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使学生爱上作文。
其次培养他们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能力。
作文向学生生活开放,要求教师随时、随地都要有培养学生作文的意识,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契机。
因殷雪梅教师的事迹传遍每个角落,全校同学和老师都沉浸在敬佩和哀思中,语文课上,老师们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边的故事,写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于是,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催人泪下的作文诞生了,其中一名学生写的《感动常州感动中国》尤其感人,六
(2)班学生更从这名普通教师身上看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平凡工作的伟大,倡议全校学生开展寻找“感动校园的十大人物”的活动,撰写他们的平凡事迹。
再比如有个班级中一名学生沉醉电子游戏不能自拔时,教师就发动全班同学给他写一封信;“神舟六号”上天时,让学生写《中国因你们而骄傲》等,既教作文又教做人。
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
“语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关。
”无独有偶,叶圣陶老先生也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
他说:
“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停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所以,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培养重于写作技巧的培养。
三、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
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开展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效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树立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培养了资源开发的能力。
部分青年教师学习制作课件,让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好的服务于作文教学的改革。
开放式作文教学加强了习作训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习作素材,使学生想写、敢写、乐写。
尤其是实施新课程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增多,也开始饶有兴趣地尝试“写作”,“童心妙语”式的几句话并乐此不疲;中高段学生也不再“害怕”写作。
开放式作文教学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使学生在实践、感悟和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