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972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2.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

2.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建设

(1)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成就

(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地位。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误区警示]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方针:

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实施:

从1929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3.影响: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要注意区别。

余粮收集制是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激,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征

(1)经济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

(3)思想文化方面: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经济方面: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方面:

斯大林模式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方面:

这种模式导致个人崇拜之风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归纳总结] 斯大林模式理解“三注意”

第一,必须把斯大林模式和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内容区别开来。

第二,应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的评价区别开来。

第三,不能笼统地用斯大林模式概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方式和道路,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题 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史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史料解读]

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决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二说明苏联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的条件。

[问题思考]

(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提示 

(1)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

(2)史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成就

史料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

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5

5

5

4

3

2

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史料解读]

史料中数据表明苏联工业已经是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问题思考]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 实现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占重要地位。

3.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史料 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史料解读]

史料从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管理模式两方面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

据史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特点。

提示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

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认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直接原因:

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⑤历史原因:

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作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③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发展轻工业,实现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二者必须结合使用。

⑤必须防止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

(1)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初步尝试,它与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形成,既是一种历史选择,也是社会制度及体制的一种质的进步。

(2)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3)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斯大林模式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2.弊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2)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3)思想文化上的专制和个人崇拜的盛行,窒息了学术思想,导致社会意识的贫困和教条主义的盛行,造成思想的长期教条化和僵化。

                   

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国有企业,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所以选D。

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A、B说法不符合史实。

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的内容。

2.“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罗斯福新政

答案 C

解析 “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西方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为1918年至1921年,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为1921年至1928年,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开始的时间为1925年,故C项正确;D项与苏联无关,可直接排除。

3.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

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

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尊重苏联全体人民利益,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管理权下放在斯大林时期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物质利益原则出现在列宁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政策让苏联农民牺牲利益以促进工业化实施,故D项正确。

4.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定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说的是苏联制度,并不是苏俄,所以排除A、B两项;再者材料评价的是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并非改革,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5.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

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

“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

“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它使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如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

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因为大量生产资料被用于重工业生产,轻工业品、农业产品较为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连“面包”都得抢购或是排队购买。

A、B、D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容,故排除。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比较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苏联的共产主义》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指出新经济政策最主要“新”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并对其历史影响作出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历史上这三次经济政策的调整所获得的启示。

答案 

(1)“新”表现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特点: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评价:

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国情。

解析 第

(1)题中前一问要抓住“允许……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等信息,对比概括即可;后一问要联系所学知识归纳;第

(2)题前一问应注意在经济方面对材料进行分层归纳,如“只能”“只能允许”“以……区别于……”等;后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三次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概括;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政策与国情的关系。

                   

[基础达标]

1.(2016·兰州高一检测)“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A

解析 1925年,苏联通过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正确;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错误;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重、轻工业结构不平衡,故C错误;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错误。

2.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

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C.“二五”计划完成时期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

答案 C

解析 从题目所给图例中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新经济政策实施虽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苏联远没有超越欧洲传统工业强国,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虽然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也只是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还未能超越传统工业强国,故B项错误;“二五”计划取得巨大成绩,使苏联最终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故C项正确;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后期,苏联经济几乎崩溃,故D项错误。

3.毛泽东曾经就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这样谈论“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环境保护B.农业生产

C.民生生计D.工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 “竭泽而渔”谈论的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针,和环境保护无关,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故B、C项错误,D项正确。

4.下面是关于苏联的漫画《军转民——飞机锯木》,它揭示出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持久和平到来

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D.工业建设成就突出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飞机锯木”突出了苏联轻工业产品短缺,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故选A。

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这种认识是出于苏联在农村实施了(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垦荒

答案 C

解析 苏联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牺牲了农业、农民的利益。

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在苏俄时期,工业化还未起步,故A错误;实行固定粮食税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故B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快速推进农业集体化,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牺牲农业,为苏联的工业化积累资金,故C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

6.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提到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的内容是农业集体化。

7.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其目的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

8.有的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其主要依据不包括(  )

A.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忽视社会消费品的生产

D.长期僵硬执行计划指令

答案 A

解析 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是“二五”计划的成果,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弊端。

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明显弊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

A.农民的负担过重B.农轻重比例失调

C.消费品供不应求D.重产值而轻质量

答案 B

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由B项所决定,D项不属于“最核心的问题”。

10.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形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

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的是(  )

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

B.工程师没有主见

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具有绝对的权威,这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

A、B、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

[能力提升]

11.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答案 A

解析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

苏联对农民实行严格的管理,结合斯大林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由此可以分析出主要目的是A。

1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

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

答案 C

解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资源过剩的机会,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

13.“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

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

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

1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材料肯定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太绝对。

15.《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等可知,苏联重视工业化,忽视与民生有关的行业,因此B项正确。

16.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的态度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效果如何?

(3)有学者认为,政府执政理念一般分为“执政为民”和“执政为国”两类。

从美苏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举措看,两国执政理念分别属于哪一类?

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原因:

一方面严重的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另一方面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2)措施: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