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教育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9961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爱教育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爱教育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爱教育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爱教育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爱教育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爱教育案例.docx

《关爱教育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爱教育案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爱教育案例.docx

关爱教育案例

开展以年龄段为单位的课题研究

年龄段

课题名称

研究目标

研究过程

小班

“笑脸和哭脸”小班适应性关爱教育研究

通过创设“笑宝宝和哭宝宝”的墙面环境,幼儿喜欢上幼儿园,乐意学习自己的事情学着做,加快幼儿集体生活的适应期。

1、各班教室墙面上创设“笑宝宝和哭宝宝”的插牌环境。

2、通过家长会向家长讲解“笑宝宝和哭宝宝”的意义和做法,使家长一起参与到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活动中来。

3、老师将幼儿每天插牌的结果进行累积,周五以幼儿的插牌的数量发五角星。

中班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与行为

通过区域活动,幼儿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结伴玩耍,探索学习方法。

在体验中激发幼儿的兴趣,获得自信,萌发爱心,学会分享等。

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对照二期课改新理念,结合我园的幼儿园主课题《实践关爱,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确立了《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与行为》这一专题进行研究,并尝试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与行为。

(一)创设环境增强幼儿的爱心意识

在班级中创设心情角,用“表情卡孩子们会通过彼此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心安慰身体不好,或情绪不佳的同伴。

片”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

(二)活动之中,培养孩子学会自信,萌发关爱他人的情感。

1、学会自信。

如《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时,我在美术区域中提供各种美术材料:

白纸、腊光纸、废旧图书、折纸步骤图、水彩笔、蜡笔、剪刀、彩泥等,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的不同自由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

涂色、绘画、折纸、剪纸等,共同布置《春天的小河》,表达自己对春天里水生动物的认识和理解。

布置完后,不时有小朋友兴奋地拉着自己的同伴、家长共同欣赏。

幼儿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被认可的快乐。

2、让幼儿萌发爱心。

如在组织故事复述活动《三只蝴蝶》后,我在表演区中投入了头饰、翅膀等一些小道具,鼓励孩子们能自己根据故事的内容,自主地选择分配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在角色表演中,体验三只蝴蝶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

从而让幼儿体验爱的行为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快乐,让幼儿逐步学会待人亲切、愿意合作、会同情和宽容别人、能关心和帮助别人。

同时幼儿也学会了用轮流、请求、商量等方式与人交往,协商解决问题,增强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体验到了关爱他人的情感。

3、鼓励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学

当幼儿出现困难、请求帮助的时候,同伴的帮助比教师的指导更易让幼儿接受,而且幼儿的兴趣还能相互影响,孩子们的关爱行为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

(三)活动后,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1、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2、把自己的成功作品带给弟弟妹妹分享。

3、随时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对孩子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

大班

“小小看新闻”区域活动游戏化的研究

以“小小看新闻”为切入点,通过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生活见闻,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将所见所闻通过图画方式展现出来,在同伴中得到交流和沟通,实现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共同提高,逐步推进社会化进程,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坚持性、合作精神、规则意识、自我服务等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走进小学奠定基础。

第一阶段:

收集各类新闻。

在基本了解幼儿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第一阶段的内容,并且在期初家长会上向家长宣布,收集新闻的情况。

让家长协助让孩子收集各类新闻,并且把新闻带到幼儿园,让孩子们一起分享新闻,在教室内布置新闻版块“小小看新闻”。

第二阶段:

新闻版块的布置。

1、新闻归类。

包括“娱乐新闻”;“安全新闻”;“体育新闻”;“其他新闻”;“班级新闻”等。

2、版面设计。

幼儿剪贴报纸或圈字读报;幼儿画新闻;幼儿拼新闻;为每一版块设计边框等。

第三阶段:

创编新闻。

1、幼儿挂上小记者着证去各班及园内采访。

2、以说、画、剪、贴的形式来表达表现自己采访来的新闻。

3、结合主题内容设计新闻。

如:

春游趣事;小学是怎样的;我们要离园了等等。

第四阶段:

总结反思阶段。

建立幼儿园与家庭的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对幼儿教育影响。

通过家长会宣传、网络宣传、教子经验交流、来园观摩“毕业典礼”等各种形式,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帮助孩子在关爱新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

大班年龄段关爱教育专题研究:

以“小小看新闻”为例浅谈区域活动游戏化

庆华幼儿园  大2班  徐翠翠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具有自主、自信、好奇、善于思考等意识,会大胆表现自我、个性张扬------而今的学前教育为了顺应时代步伐,在教育改革中也日趋走向了多元化教育。

为此,在学期开始,大班创设了“小小看新闻”这一区域活动内容。

在尝试新闻教育中,我们在活动室一角开辟了一个新闻区角,设立了“小小看新闻”区角。

在其中投放了报纸、剪刀、笔等。

实录一:

当我介绍完新闻区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新闻区:

看报纸、剪新闻、贴新闻,新闻区里热火朝天。

但是几天下来孩子们只关注剪与贴的行为动作,墙面就显得有问题了新闻贴的乱七八糟剪的七零八落。

问他们新闻是什么意思,只有个别的孩子能根据图片内容说几句,并不理解其含义。

孩子们说“太难了”我们看不懂。

分析:

1、孩子们识字量有限,对于报纸上的文字大部分都不认识,只能根据图片猜测新闻的意思,对其一知半解。

2、报纸上的新闻量多,内容繁杂,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孩子阅读。

对策:

1、对剪新闻的内容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新闻。

3、画新闻,以图画的形式记录新闻。

实录二:

我们进行了讨论,报纸上什么新闻你能看懂?

他们说“有运动员的,我们认识的,有的能看懂。

”(奥运会刚结束对远动员比较熟悉)“简单的,能看懂的,就像天气预报。

”于是应孩子们要求,我们在版面上将新闻分为了体育新闻,天气预报和其他新闻。

我要求他们将看的懂的新闻剪下分类贴在上面,并向同伴介绍,分类后孩子们剪新闻就比以前更有目的性,孩子们不再乱剪,乱贴了。

报纸上的新闻终究离生活太远,还是孩子身边的新闻更贴近孩子的生活。

有一天点名的时候我问:

“今天谁没来算不算新闻?

”孩子们在我的提议下将还有几个没来的人画了出来,我将他贴在新闻区里,孩子们一看说:

对,这也是新闻。

我问:

“还有哪些身边的事也能画下来成为新闻?

”“还有今天吃了些什么”、“今天我们玩什么”……最后我们决定将“今天吃什么”,“今天玩什么”及“谁是值日生”作为新闻的新版面。

孩子们开始关注起身边的事,记录新闻了。

可过多一段时间,新闻区里又没有人,我问怎么回事,他们说“天天画这些真没劲。

分析:

1、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不能持久,对每天画差不多的内容失去了兴趣。

2、观察力和绘画技能不够,画新闻成了负担。

对策:

1、以简单的图形、符号等记录新闻,简化画新闻的过程。

2、开设小报社,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

实录三:

开设了小报社,请孩子们不用将所有的真实画面都进行反应,比如谁值日,只要写个学号就行了,降低了记录的难度,提高了效率,而且请孩子们扮演了小记者后,他们的兴趣更高了。

但是在采访中也发生了问题,孩子们的采访没有目的性,不知道去采访谁,也不知道如何去采访。

分析:

1、孩子们对采访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孩子们从已有经验里获取不到相关信息,需要一些支持。

对策:

1、家园联系,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新闻中的记者是如何采访的,并来园做交流。

2、制作相关道具。

3、集体采访活动“好吃的蔬菜”,丰富孩子采访经验。

实录四:

孩子们通过集体采访活动积累了采访的经验,比如采访对象要有针对性,要知道今天吃什么,要去采访阿姨或是食堂里的工作人员,要知道今天谁没来,可以采访老师或者小朋友……还有,采访时要有礼貌,先向采访对象介绍自己,然后采访,采访好以后还要感谢对方。

有了这样的认知,孩子们的采访行动更顺利了,报纸也开始有了雏形,我们的“大二日报”新鲜出炉了。

一周过去了,周五我拿出这五张报纸,请孩子们来评一评,当孩子们看到最“难看”的那张报纸时,他们说:

“这张报纸真难看!

分析:

1、有些孩子缺乏坚持性和责任心。

2、对角色认知不到位,合作意识不强。

对策:

1、每周评选“最佳报纸”奖项,促使孩子认真负责地完成报纸。

2、引导孩子合理分配角色,分工合作完成工作。

孩子们又开始了讨论:

怎样才能把报纸办的好?

有的说:

“不能一起都去采访,有一个人去就够了。

”有的说:

“画得好的画画,数字写的得来的写数字,跑的快的人去采访。

”我们的“小小看新闻”就是这样不断涌现问题,孩子们也在不断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善于思考、更自信!

我的感受:

区域活动游戏化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使其目地性更强,更使孩子们之间互动更多了。

如果说,我们以前关注的是知识,那么,现在我们更关注过程,与知识点与技能相比关注的是幼儿在过程中的感受。

让孩子在与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情感、社会性等其他方面也获得发展。

中班年龄段关爱教育专题研究: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与行为

李华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区域活动是通过幼儿亲自操作活动材料,亲自体验活动过程而获取知识经验的活动形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自由地结伴玩耍,自由地探索学习方法;在这里他们能无拘无束的游戏;在这里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愿望强烈;在这里他们能积极的探索,思考与尝试。

在体验中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获得自信,萌发爱心,学会分享等。

因此在区域活动时应该抓住契机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对照二期课改新理念,结合我园的幼儿园主课题《实践关爱,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确立了《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与行为》这一专题进行研究,并尝试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与行为。

二、研究的方法、对象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法为辅。

研究对象:

庆华幼儿园中班幼儿

本研究目的:

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与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创设环境增强幼儿的爱心意识

陈鹤琴先生说:

“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如:

我们在生活区每班都创设了自然角,培养爱心从关爱动物关爱植物做起。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热爱动植物,关爱生命的良好情感。

我们班创设了心情角,用“表情卡片”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

如果很高兴就在自己的照片上面插上表情快乐的卡片;如果不高兴,就插上一张表情沮丧的卡片。

因此,这里也往往是孩子们驻足观望、相互讨论的地方。

孩子们会通过彼此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心安慰身体不好,或情绪不佳的同伴。

情景一:

——李诗铭插了“哭脸”以后

一连几天,我发现李诗铭的照片上都插着“哭脸”。

显然,孩子们也发现了,一个孩子忙着来告诉我:

“李诗铭又插着‘哭脸’了。

”晨谈时,我请李诗铭说一说原因,原来孩子前几天坐车时晕车了,所以不高兴。

“现在还不舒服吗?

”“没有。

”孩子回答。

“那为什么还不高兴呢?

现在身体好了,应该开心了呀!

”他同意了,重新把表情卡片插入了“笑脸”。

李诗铭是我们班里个性极强的一个孩子,平时一丁点儿小事就会发脾气,掉眼泪。

在个别教育中,我想正可以借助“表情卡片”及时了解孩子的心情,正确梳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尽快解除孩子心中的结,帮助孩子调整状态,使之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

情景二:

——奇妙的感觉你也会有吗?

这一天晨谈时,发现林昊在自己的照片上面也插了一个哭脸。

“你今天不开心吗?

”我问他。

“没有,我很开心。

”孩子回答。

“那你怎么插了个哭脸呢?

”我和其他的孩子们感觉有些奇怪。

“因为我今天要睡在幼儿园里了,我太开心了,开心得快要哭了。

”(林昊体质较差,平时总是由家长领回家午睡)呵呵,原来是这样,其他的孩子们都笑了,而我却不禁有些感动。

总以为这些孩子还小,却不知道他的情感这么丰富细腻,在幼儿园里午睡,在平常人再平常不过的事,在这个孩子看来这么不寻常。

我奖励了他一颗五角星,也鼓励其他的孩子们天天来幼儿园。

嗨,“开心得快要哭了”这么奇妙的感觉你也会有吗?

孩子们都受到了林昊的启发,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愉快经历,和同伴互动中分享着自己的激动的感受。

情景三:

——马逸芸不来以后……

好几天了,马逸芸的表情卡一直呈现在原来的一面。

——孩子已经好几天没上幼儿园了,虽然老师已经打电话给孩子的家长,得到孩子生病腹泻的消息,可是班里的一些孩子总在念叨着她,讨论着该帮助她插苦脸还是笑脸。

有的说:

“马逸芸病了,打针吃药很难受,应该插苦脸”;有的说:

“不对,她生病好几天了,肯定快好了,应该心里很高兴,换个笑脸吧!

”……

星期一的早晨,当马逸芸的妈妈来园告诉我们孩子开到住院时,班里的其他孩又都担心起来,都想去医院探望好朋友。

最后大家商量决定由老师带上两位代表一起去。

因为条件关系,不能每个孩子都去,一些孩子很遗憾,但老师提议:

把班里每一个孩子的关心与祝福用录音机录下来,一起带去送给马逸芸。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急着要把自己说的话先录下来。

如沈宏伟说:

“马逸芸你要听医生的话,多吃药;还要多吃饭,身体才会好起来”;胡予霖说:

“马逸芸,我们都很想你,你病好了,快点回来吧!

”——孩子们的话语都很朴实,关爱之心溢于言表。

这就是我们班的表情角,看似简单,却隐藏了很多小故事,或喜或悲,激动或抑郁。

很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通过彼此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心安慰身体不好,或情绪不佳的同伴;也常常会被别人激动的情绪所感染。

而表情卡对与老师来说,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可以很有效地将关爱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二)活动之中,培养孩子学会自信,萌发关爱他人的情感。

1、学会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

“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如《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时,我在美术区域中提供各种美术材料:

白纸、腊光纸、废旧图书、折纸步骤图、水彩笔、蜡笔、剪刀、彩泥等,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的不同自由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

涂色、绘画、折纸、剪纸等,共同布置《春天的小河》,表达自己对春天里水生动物的认识和理解。

布置完后,不时有小朋友兴奋地拉着自己的同伴、家长共同欣赏。

幼儿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被认可的快乐。

当幼儿失败时,我则鼓励幼儿,并更多地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幼儿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渐积累自信心。

2、让幼儿萌发爱心。

爱心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素。

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柔、亲切的感觉,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让幼儿在体验中萌发爱心,就是要让幼儿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验到关爱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例如在组织故事复述活动《三只蝴蝶》后,我在表演区中投入了头饰、翅膀等一些小道具,鼓励孩子们能自己根据故事的内容,自主地选择分配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在角色表演中,体验三只蝴蝶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

从而让幼儿体验爱的行为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快乐,让幼儿逐步学会待人亲切、愿意合作、会同情和宽容别人、能关心和帮助别人。

同时幼儿也学会了用轮流、请求、商量等方式与人交往,协商解决问题,增强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体验到了关爱他人的情感。

3、鼓励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学

当幼儿出现困难、请求帮助的时候,同伴的帮助比教师的指导更易让幼儿接受,而且幼儿的兴趣还能相互影响,孩子们的关爱行为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

如在进行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班的高逸、高辰恺对文字特别敏感,对童话故事、儿歌上的汉字大多能指读出来。

于是,喜欢听故事的小朋友便围在他们的身旁,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对汉字也感兴趣了,于是你教我,我帮你,班上阅读的氛围非常浓,没过多久,许多孩子都能阅读简单的儿歌、古诗等文学作品。

(三)活动后,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1、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共同分享是幼儿重要的社会品质,这一品质的获得不是成人教的结果,而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同伴交往)体验、模仿来的。

幼儿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感到与人交往是快乐的。

孩子们通过在交往中与他人分享,并为此得到积极强化(即鼓励、夸奖和愉悦的体验),或者由于强化,而逐渐模仿形成的。

每一次区角活动结束后的讲评活动中,我都给孩子们留下分享、介绍自己活动成功经验的空间,而孩子们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例如小朋友在区角中完成的面具、刷画、蝴蝶园等,老师或通过班级假面舞会,游戏、或通过墙面展示,让大家一起体验、分享。

2、把自己的成功作品带给弟弟妹妹分享。

中班的孩子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我让他们知道还有比他们更小的弟弟妹妹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通过给弟弟妹妹送礼物,让他们有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能够帮助弟弟妹妹的成就感。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我们会让幼儿将自己制作的认为不错的成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分享。

孩子的年龄特点注定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分享的过程在他们体会到了给别人带去欢乐同时也是给自己带来欢乐。

如刚开学时我建议幼儿将折纸的作品送些给弟弟妹妹当礼物,他们都能非常大方。

但是一个弟弟小朋友偷偷问我:

老师,万一他们弄坏了,怎么办?

不等我回答,有孩子就抢过话说:

没关系,就算坏了,我们还会自己做啊。

孩子们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欣慰,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关爱情感的体验。

3、随时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对孩子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

当区角活动结束了,某个幼儿帮助同伴系鞋带时,我引导孩子们夸夸他,学学他;当看到某个小朋友把在墙角无人问津的玩具送回“家”时,我引导孩子们讲讲自己的感受。

我们关注孩子活动中的平常时刻,随时捕捉富有教育价值的小事,把着眼点放在“体验”上,以不断提高幼儿熟悉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

中班年龄段关爱教育专题研究:

在开展小班关爱教育实践活动中,促进教师关爱教育能力的提高

庆华幼儿园小班组蒋国珍

一、问题的提出

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曾经指出:

“人的美德源于自爱,只有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

结合我园生活德育大课题“实践关爱教育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对小班幼儿德育的培养,应该从关爱自己做起。

从目前我园小班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幼儿年龄小,在家中倍受呵护,几乎什么事情都是成人包办代替,从而造成了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与意识,依赖性极强。

大部分的孩子不会自己穿脱衣服,鞋子,不会用手纸,还有一部分幼儿不会用小调羹进餐,自我服务能力极差。

在幼儿园里孩子自己的玩具、图书、衣物等物品不会整理,需要成人帮助收拾;家庭溺爱的结果,幼儿生活的优越感,家长娇惯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造成孩子的浪费和不珍爱自己财物的行为也较为突出。

孩子身体动作协调能力差,容易摔倒受伤,没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的身体、财物都不会爱惜的孩子,以后怎么能关爱别人;怎么能珍惜别人的财物,乃至公共财物呢?

他又怎么能把“自爱变成美德”呢?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为此,我们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遵循从自我到他人的培养模式,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自我”为起点,以提高生活自理、自我保护能力及整理玩具和用品的能力为方向,对寻找培养幼儿懂得珍爱自己的物品与身体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园托班、小一班、小二班

2、研究方法:

从珍惜身体、珍爱财物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主题活动渗透法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措施

(一)开展小班入园初关爱行为情况调查及指导活动。

在本园小班中随机抽去60名幼儿作为调查对象,教师为幼儿设计一张幼儿关爱教育调查表,内容从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两大切入点,设计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年轻家长虽然出身在八十年代,但由于自己大多也是独身子女,他们依赖性强,把带孩子的责任都扔给了祖辈家长。

而祖辈家长观念陈旧,家庭中几代人的宠爱倾注于一身,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包办代替。

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和行为习惯。

年轻家长虽然重视自己对幼儿的安全监视,但缺乏平时对幼儿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安全自我保护方面技能的训练。

为此,本学期我们根据以上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通过家长会、双休日亲子活动、家园联系册以及手机短信等形式,和家长统一思想,以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幼儿潜在的能力,杜绝包办代替,给幼儿以各种锻炼的机会,帮助家长掌握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方法。

同时指导家长做到以身作则,珍爱物品,促使幼儿在家园一致的教育氛围中锻炼意志,提高能力。

(二)把“我爱我自己”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精心设计一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

有专家指出:

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小班孩子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和形成的最佳平台之一。

在开学后,我们利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老师亲身的示范活动,教孩子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一口一口得吃,小心不把饭粒撒出来。

刚开始全班三十几名幼儿,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自己吃饭,而且吃得比较快,桌上、碗里都能吃得很干净。

还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就不怎么会吃饭了。

于是我们利用“老师喂”与“自己吃”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介绍菜肴、吃饭比赛以及餐后小水果的奖励等各种形式,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吃饭。

慢慢地再引伸到学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裤、鞋子;有便意时会告诉成人,不把大小便拉在身上,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就这样幼儿的独立意识逐步在实践中培养起来了,他们在初步的自我服务中,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也懵懵懂懂得感受到了“独立”的含义和成长快乐的情感。

在游戏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体验生命成长的乐趣。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

教师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而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将游戏与技能学习相结合,游戏就能发挥特有的趣味性,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更便于孩子掌握自理能力的技巧。

例如:

在教孩子自己穿鞋子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观察边指导——共性的问题一起说——然后随机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法。

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鞋比作“鞋宝宝”,鞋口比喻成“鞋宝宝的大嘴巴”,鞋舌就成了“大嘴巴里的小舌头”,这样一来,孩子们穿鞋时就知道“把脚伸进大嘴巴,拉拉舌头别忘记”。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随机进行个别指导,反复实践,现在许多孩子都会自己穿鞋了,他们也体验到了生命成长中“学会独立”的一种乐趣。

(三)开展具有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专题活动。

如:

在自我财物的珍爱方面开展的活动有“为蜡笔宝宝找家”、“玩具回家”、“我的衣服真整齐”等。

我们每个班级都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篮子,贴上孩子的姓名及小标记,及时提醒孩子把自己的小玩具或替换的衣服送回自己的“家”。

培养了孩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我们还以快乐双休日为载体,开展了以“我的小手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