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9789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docx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

三年级下册单元梳理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

(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

(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

 

二、单元训练点梳理

单元主题

 

阅读训练要点

 

习作训练要点

其他

(日积月累、拓展)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1.加强直观感受,想像画面。

2.体会观察方法、顺序。

3.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题目:

介绍家乡的景物1.留心观察家乡景物,记下感受和发现。

2.有顺序、抓特点。

3.描写景物要展开丰富的想像。

1.积累如“动静”结构的反义词。

2.关注学生量词的恰当使用。

爱护周围环境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鲜艳、启程)

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外表。

3.体会“排比、反复、比喻”等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通过讨论理清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题目:

保护环境

1.在口语交际的调查、访问、查找资料基础上进行。

2.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真情实感)

3.学习读中修改。

1.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句。

 

怎样

看问题、怎样

想问题

 

1.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效果。

2.继续巩固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4.培养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寓言故事──寓意)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

 

题目:

我的自画像

1.抓特点,用事实说话。

2.说真话。

3.学习伙伴修改。

1.积累比喻句、谚语、成语。

2.读寓言故事

3.积累课文中意思深刻的句子。

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1.读与品、读与评结合学习散文

2.积累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换位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变化,提高学生体验的能力。

题目:

我学会的一项本领

1.过程写具体

2.表达真情实感。

1.区别同音字。

2.“的、地、得”短语的积累。

3.关于学习精神的成语。

可贵的亲情、友情

1.通过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

 

题目:

父母对我的爱

1.通过事情表达感情。

2.读给所写主人公听来修改文章。

一字多意

神奇的科技世界

 

1.读文边读边想,培养质疑意识,以疑促读。

2.说明文如何概括大意。

(可放在学文后进行)

3.初步了解比较的说明方法。

4.搜集资料,处理资料。

题目:

未来的_______

想像既奇特又尽量合理。

多音字的正确使用

国际

理解

和友好

 

1.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练习归纳主要内容。

题目:

自由作文

写具体,写通顺。

1.积累AABC的四字词语

2.积累友谊的诗句

 

神话

故事、

传说

 

1.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神话故事、传说中想象、夸张的魅力。

2.培养学生依文想像的能力。

3.引导学生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题目:

“变”

1.把故事内容写清楚。

2.认真修改

1.形近字的区别及正确使用。

2.含数字、含反义词ABAC、AABB结构的词语。

3.积累歇后语,感受汉语的丰富。

三、阅读教学的建议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

词语教学和语段教学是两个基本点。

而这两个内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今天就分开进行讲解。

词语教学

1.在初读的环节里,让词语更丰厚,实现“小中见大”。

一提词语教学,我们可能立刻就想到了在教学的初读环节中,教师往往会将课文中出现的新词集中进行认读和理解。

我们说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在初读的环节里,建议大家应该借鉴薛法根的板块教学法的思路,总是能在这平淡的似乎不值一提的环节里,引领学生有更深入地思考。

我们应该形成共识: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1)发挥汉语言“形象性”强的优势,利用汉字构成来形象地理解词语──“词素追溯”

例:

《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的教学:

学生认为“奴仆”就是给别人做事的,就是服侍别人的。

很难体会到奴仆是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一类人,所以薛老师教学时没有让学生直接从字典中找到词语的准确意思,而是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奴仆”的大致印象,了解“奴仆”的大概意思。

但因为“奴仆”这种人物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从电视里得到的“下人”的概念和“奴仆”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分界线,从而导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比较模糊。

可是教师并不急于解释,而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汉字知识,将“奴”和“仆”形象地画了出来,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而且边画边解释古时候的“奴”和“仆”分别是怎样的样子。

薛老师这样教学:

他边画边讲:

“奴”:

左边是一女子,右边的“又”字表示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

──奴

“仆”:

这个人腰弯得很厉害。

这是一个人,这个人头上戴着东西,戴的是一种刑具,很重的一种刑具。

这个人头上戴着这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他要么是罪犯,要么是战俘,就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

(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毛。

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插根毛。

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吗?

(牲口)是呀,或者如同猪狗,真是生不如死!

古代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这叫什么?

(奴仆)

这样的讲解是科学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好像跟着老师在进行考古挖掘一样。

教师这样的设计和讲解,使学生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不但非常准确,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有人评价:

听薛老师的字词教学,恍惚间竟有了一种读钱钟书的文笔的感觉,有书卷气,有历史感,蕴含着汉字汉语特有的美感……

试想,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词典上有关“奴仆”一词的解释,那么“奴仆”一词在学生头脑中就还是个抽象的、缺乏鲜活形象的空洞概念。

因为词义只是联系词语与学生生活积累的中介,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这词义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词语只能是学生不会运用的“消极词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巧妙地借助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词串文” 

有时候是将课文的情节以对词的理解而展开,而逐步地深入,推进教学。

有的时候是在初读的时候就借助词语,将课文板块清晰地划分,进行二度重整。

学生借助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

《可贵的沉默》一文,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通过词语分类朗读的方式,将两个不同的课堂气氛描绘了出来,从而很清晰地理清了课文的线索,把握了主要内容。

薛老师在《九色鹿》一文的词语教学中,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演绎得非常好。

他不是停留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这三个词语,阐释调达是个怎样的人的层面上,而是以“为什么说调达是个见利忘义的人?

为什么说调达是个背信弃义的人?

从哪里看出调达是个恩将仇报的人?

”等问题为凭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阐释这三个词语的语句,借助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将“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三个词语深深印在了学生头脑中。

这样的学习,不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而此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了解,达到了以词串文的目的。

薛老师的教学让我们感受到“整体感悟”的课堂,词语教学是桥梁,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

2.在学文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形象,体会情感。

(略)同时,在教学中要关注方法的渗透和总结。

如:

查字典:

虽然人人尽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已经被忽略,或者只是成为学生预习时的一项常规作业而已,在课堂上缺乏强化,缺乏引导。

建议进行单项测试的学校可以安排进行查字典的测查或竞赛,以推动孩子们运用工具书的热情。

 联系上下文理解法:

如《翠鸟》“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鲜艳的意思”《她是我的朋友》“联系下文。

我理解了迫在眉睫的意思”;

 (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关注课文中的泡泡,要通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养成细读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指导联系哪里就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联系全文理解法:

如《可贵的沉默》“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

”需要联系下文体会,联系全文理解。

《亡羊补牢》“联系课文,我知道了亡和牢的意思。

词素分解法;

意象还原法,如,《荷花》中的“挨挨挤挤”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进行理解;

有的时候,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可能会使用不止一种方法,如《女娲补天》中的“冶炼”一词,就不仅仅联系上下文,可能还要用查字典的方式来理解才能理解精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注重词语教学的过程,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想成“类概念”,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学文之后,要巩固词语、运用词语,让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

总之,对于词语的教学,在中年级一定要用心的给予关注,初读──细读──回读,让学生逐步对词语的认识深入,运用熟练,成为己有。

语段教学

语段教学究竟是什么?

其实,就是在中年级教学中对段的教学,还有抓住典型的语段进行教学。

主要的内容有:

学习咬文嚼字,领悟表达效果;

用好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典型的构段方式;典型的句式)

进行语段的积累。

(一)领悟表达效果

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领悟表达的好处。

如:

《荷花》中的“冒”字的体会;

《燕子》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争吵》“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

《太阳》“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

《翠鸟》“像箭一样飞过去”“爱贴着水面疾飞”等句子的体会等。

《燕子专列》中“冒着、顶着、踏着”这一排比句的用词体会;

《语文园地三》中体会反问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她是我的朋友》“啜泣、呜咽、低声哭泣、抽泣”四个近义词的辨析中体会表达效果。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别的需要挖掘的内容,这就在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细读功夫了。

通过梳理,我们知道了本册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修辞方法──比喻句、排比句、反问句,同时明了了要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效果。

由这样的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注重词句的理解体会,事实证明──移易比较是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增、删、改后再与原句进行比较)能引导孩子更好地体会用词用语的妙处,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读写结合点建议:

谈到“读写结合”,我们自然会想到丁有宽老师的独树一帜的──读写结合教学法。

他把整个语文教学在识字的基础上,按照句、段、篇的总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进行多层次的训练。

已经是中国传统教学中的精华,直到现在俨然已经是我们的共识了。

丁老师在三年级的培养目标中确定:

着力培养学生“三读”(初读、略读、精读)能力,养成读书习惯。

以句段为重点、从篇着眼,从段入手,侧重练习八种构段法(连续、递进、先概括后具体或相反、先总述后分述或相反、先点后面或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相反、先概括次记叙后抒情、对比),文章开头五法(交代四素、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描写引入、抒发感情)和结尾五法(事情结尾、点明主题、展示未来、抒发感情、描写)的读写训练。

虽然丁老师的这些训练也许我们在挖掘教材时,有的没有涉及,但是我们教师只要有意识有目标,就可以实现教学的扎扎实实,学生的能力螺旋上升。

我们倡导读写结合、大作文与小练笔结合,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训练点:

第一组:

概括语段

《燕子》第一段与第四段;《荷花》第二段;《珍珠泉》第三段;

策略:

给一句概括的句子,最好是静态的,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比喻或对总句中的每一物分解细致描写,也可以写出过程中的变化。

第二组:

总分语段

按一定的顺序写;比喻句运用的训练(贴切)

第三组:

先记叙后抒情

A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给人以启示。

B听故事(成语或语言)记录以笔复述。

第四组:

把事情写具体

A(书)我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B《绝招》:

补充小柱子的刻苦练习的过程。

第五组:

动作、神情描写

对人物的动作、表情进行特写。

第六组:

设问段式

以问句开头,然后接下来或回答或记叙。

如:

第七组:

可以将本组要求积累的词语进行语段练笔,进行词语构段训练。

第八组:

把过程写具体

补充想象《女娲补天》中女娲找石的艰难历程;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不一定恰切,仅供参考)

“读写结合,片断练习’依照的是“优化部分为基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思路,整体的功能是建立在部分优化的基础上的,试想,让孩子一下子写好一篇文章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各个击破,从每个部分入手,有了部分的优化,在加上适当的组合,是否才会有整体优化的可能?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四、略读教学的建议

略读课文的教学虽然已经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它的“价值”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笔者认为尤其在中年级,学生的能力正处于“跨越期”,这一阶段尤为重要。

如何让略读课文成为学生提升认识的场,思维碰撞的场,自主实践的场?

笔者有一些浅陋之见:

1.话题不等于问题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乌塔》时,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乌塔是怎样的小女孩?

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乌塔的这种做法好不好?

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样几个问题贯穿教学。

在第二个问题“乌塔是怎样的小女孩?

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教学时着力,学生体会到乌塔有主见、有计划性、独立性强等;待到讨论“乌塔的这种做法好不好?

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一环节时,学生兴味盎然,各抒己见。

【反思】

可以说,这篇课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引发了大家对教育的反思。

尤其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它打开了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

原来,世界上还有别样的生活,还有别样的学习方式。

这些都让每日生活在“鸽笼”的孩子望洋兴叹,同时内心涌动着憧憬与艳羡。

面对这样的一篇课文,我们怎么处理?

我想,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来设计教学是必然的,不容置疑。

学生在阅读时,一定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与自己对比。

那么,我们在设计交流问题时,如何唤起孩子的思考,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由?

教师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反思教师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到最后才兴味盎然?

恐怕主要是因为前面始终都是在旁观乌塔,评价乌塔,基本上没有激活学生表达自己个性理解的内驱力。

前面的问题还是立足于分析语言,树立形象。

最后象征性地给了一点思辨的时间,学生很不过瘾。

倘若我们设计时,就更开放一些,如“你最欣赏乌塔的哪一点,结合课文谈一谈。

”“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呢?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

怎样才算自立?

”“中国的教育和外国的教育有什么区别,你怎么看待?

”等类似的问题,也许学生就会更自主。

由此,我想到:

问题不等于话题。

我们是要在课堂上尽量以问题贯穿,还是以话题辐射?

在阅读教学时,不光是略读课文,我们要转变观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力,在精读课中我们也不妨抛给学生1—2个话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争辩。

话题不同于问题,反思:

“乌塔是怎样的小女孩?

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这是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理解人物,是要求解答的题目;而“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呢?

”这一类便属于话题。

它是一个谈论的主题、议题。

两者并不一定是截然区分的,它们虽然都有很强的指向性,但是,话题并不需要一个明确的、固定的答案。

话题的交流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阅历、生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来阐述。

它是更加开放的,更富有个性化的体现。

也许,这个话题在这一节课上的讨论只是个开始,对它的认识或者思考还需要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

而相对于“问题”,更多的时候它是寻求答案的过程,因而强调精准、全面。

对待教材中一些课文,我认为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而不仅仅只在“师问生答”的层面。

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是思维碰撞,思想交锋的平台。

想起多年前一位优秀的教师曾经做过《军犬黑子》的研讨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他当时设置了一个话题──“你认为黑子是一只优秀的军犬吗?

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但是当时我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它的高妙所在。

只是觉得原来问题可以跳出固有的问题模式来设计,让学生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之下各抒己见。

虽然,下课了学生也没有谁服气了谁,但是这节课学生意犹未尽。

现在,回味这节课,其高妙所在就是──抛给了学生一个恰切的话题。

因为只是个话题,才真正给了学生“空间”,学生才能够在自由的思维家园里纵横,真正的“自主”才得以彰显。

2.略读教学不等于教会略读

如同略读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一样,略读课文的教学绝不等同于“略读”。

在《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中有要求:

“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许多老师在解读课标时,就简单地认为这是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因而在略读课上,教师就会有“不作为”的表现。

仔细辨析,“略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与精读、浏览、吟诵等都是我们进行阅读的方法之一。

对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略读课教学的目标,精读课教学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理,略读课教学的目标也绝不仅仅是以“略读”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略读课教学时间多数为一课时,所以,教学环节的设计肯定会“简”,这一“简”也就想当然地“减”了,而教学中减掉最多的就是品味与表达。

实际上,这个“简”不是简单,而是简明、简洁!

殊不知,略读课文的编排,编者是颇费一番心思的。

由于所处单元的主题及单元训练点的不同,略读课文所承载的任务也就各不相同。

我们首先要解读教材,明确训练重点,而这也恰恰是“提纲挈领”的重心。

有的略读课重在精读补充,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对思维的开拓(如三年级多数的略读课);《果园机器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的略读课重在对阅读方法或写作方法的领悟与运用,那时课文就是演练场(如《珍珠泉》就是运用《荷花》一课中习得的边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

有的略读课重在进行比较阅读,习得阅读的一种思维方法及领略不同的语言风格(如《白公鹅》《母鸡》之类);

有的课文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课文重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拓展阅读,开拓视野,并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

如《大自然的启示》一文,就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给人类的启迪。

了解不是主要的,是要定位于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时可以拓展阅读松下幸之助的《大自然的启示》,拓宽思路。

总之,按照不同的课文类型、不同的编排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应该有所侧重,绝不是孩子们大略地读一读了事的。

3.略读教学不等于“唯读是也”

夸美纽斯说:

“阅读和写作练习永远应该结合在一起。

”的确,读写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真理”。

在略读教学中也完全适用。

有些课文的编排,我们可以清楚地明了编者的意图,而有些课文我们则可以经过“二度开发”,将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的理解力得以训练,而且以读促写,实现读写的迁移。

教材中有许多略读课文在教学时都可以“适当练笔”。

一位教师在进行三年级课文《妈妈的账单》教学时,抓住“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进行引读,后引导补白,“读着读着”小彼得会想到什么?

任学生思维驰骋,然后用幻灯片出示: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错……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

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情景写具体。

这样的补白设计,给了学生一个引发联想的阶梯,学生在写片断的过程中,也是进一步体会妈妈无私的爱的过程。

这个具体而微的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仿写也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种。

一位教师在教学《珍珠泉》后,让学生仿写一个概具的片段。

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会努力让自己的语言也变得优美形象。

《绝招》一课,教师让学生进行续编,下一次的比赛会是怎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当然,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写”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仿写”。

可以通过摘抄、连词成段、补白等方式以写促读,实现读写迁移。

4.略读教学不等于不讲究变式

由于在精于与略之间,我们关注的还是精读课文的研究,所以,略读课文的设计多数属于完成阅读提示的层面。

殊不知,长久下来,学生会麻木的。

学生如待燃的火种,需要教师的点燃,那么,改变一层不变的教学定势,采取新颖的方式、新颖的问题会让课堂呈现“预约的精彩”。

又如《妈妈的账单》一课,一位教师很巧妙地以“0>60”导入,然后通过妈妈与小彼得的对比阅读,体会妈妈的无私,并渗透一种阅读的思维方式。

在不等式的思维碰撞中,在这种“椰壳效应”的新意刺激下,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

课文学习变得有意思了!

一位教师对《秦兵马俑》一课的设计,侧重于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教师设计了一张“世界遗产信息资料一览表”,让学生根据课文填写,然后根据所填内容向大家介绍。

设计活泼而有张力,既让学生有边读边思考的兴趣,又有比较大的自主空间。

还有很多适切的教学方法,不一一枚举,但是方法的背后是对略读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那就是叶老的话: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真是一语中的,叶老对略读课的地位、作用做的精辟阐述,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还是皮毛的层面,恳请指正!

 

五、关于课外阅读 

1.读什么:

 

①树立读书不只读儿童文学类,要多方涉猎的意识。

 

教师在选择书目时不妨推荐外国,如(英国)《彼得潘》《水孩子》(金斯利); 

(日本安房直子)《风的旱冰鞋》;

中国的如《乌丢丢的奇遇》《寓言故事》《古代神话故事》; 

(周锐)《肚皮上的塞子》《中国兔子德国草》; 

汤素兰《小朵朵与半个巫婆》 

关于科学类的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宇宙、太空等一类(结合课本);韩国的《科学漫画》;《图说天下》中的部分内容。

关于经常要翻阅的,甚至要读讲结合的,如《成语故事》《汉字故事》。

②树立读原著,少读缩水版的意识。

 

③树立读整本书的意识。

这样可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

 2.怎样读:

 观点:

激发欲望和培养兴趣远远重要于读书笔记。

 不能把读书做成功利性的事。

 也不能仅仅用读书笔记来单一评价读书情况。

 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千万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的要求,比如,一定要摘录多少读书笔记。

我认为,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自己所读的情节感兴趣,倘若用读书笔记来约束孩子,很可能会抹杀孩子读书的兴趣,在“兴趣“与“摘记”之间做出取舍,那当然是取“兴趣”而舍“笔记”了。

但是,我不反对回读,在对感兴趣的书进行重读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再让孩子写点什么!

 ①读有所得:

第二学段的孩子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他们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也可让学生在感触最深处进行圈点勾划,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即可。

“好书不厌百回读”,可以在交流之前做一个方法的引导,而在孩子初读的时候建议不要让作业浇灭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②保持课外阅读兴趣:

教师一定要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班级读书会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

在班级读书会上,可以引导学生在如何读方面有方法。

 ③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实效性:

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激励评价,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而收效甚微的不良的读书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指导阅读技巧,介绍并训练学生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