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89387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docx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农合保障内容

1、统筹层次:

以县统筹或镇统筹形式筹集、管理、使用合作医疗基金。

2、参加原则:

农村人口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

3、筹资标准:

合作医疗筹资额一般要达到人均30元以上的标准,包括农民个人出资、集体扶持和政府支持的资金。

4、运作时间:

每年实行一次性筹资,一般每年的第四季度为收费时间。

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年度合作医疗的起止时间。

参加人在本年度内发生章程规定的大病住院情况,可按规定补助。

5、保障水平:

以保大病住院为主。

规定报销范围、支付比例、起付线、封顶线。

6、报销方式:

当事人出院后,持有关凭证到村委会提出申请,村委会出俱证明,由本人到镇合作医疗办公室办理报销手续,也可由村代办,镇规定每周办理报销的日期。

由银行支付的,凭镇合作医疗开出取款凭证,到银行或信用社支取。

7、医疗救助:

资助特困农户和贫困户参加合作医疗;特困农户患大病,在获合作医疗补助后仍有较大困难的,可申请医疗救助。

8、管理监督:

登记造册、统计、审计、帐目公开、年终报告及其它监督事项。

实行县统筹或资金统一由县管理的,县与镇每月结算一次。

一、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

  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个人筹资水平提高后,各地要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资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参合。

二、提高保障水平,减轻群众经济负担

  将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左右,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元。

全面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进一步提高门诊医药费用报销比例,人均门诊统筹基金达到50元左右。

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范围,引导参合农民在村卫生室就医,使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用于村卫生室的比例达到50%左右。

  三、全面推进大病保障试点工作

    2012年,要继续巩固推进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的保障工作,推开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耐多药肺结核等6种(类)大病的保障工作。

同时,优先将血友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唇腭裂、肺癌、食道癌、胃癌、1型糖尿病、甲亢、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结肠癌、直肠癌等12个病种纳入大病保障试点范围。

  四、加快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工作

 积极探索以地市或省(区、市)为统筹单位利用新农合基金开展重特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或为参合农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五、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加大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总额预付等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通过改变支付方式实现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

  六、完善和改进基金管理工作,适应医改工作大局

  一是做好新农合基金预算编制工作。

二是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

三是继续加强和完善新农合基金管理工作。

四是继续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督检查。

  七、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中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

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可以改善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

内容:

(1)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

围绕公共卫生和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和重点疾病,以及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药品成本效益和药物经济学等分析评估,遴选国家基本药物,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

(2)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机制。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积极运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科研机构及制药企业开发并生产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基本药物,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盲目生产。

完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措施,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基本药物正常生产供应。

(3)建立基本药物集中生产配送机制。

鼓励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规定采用简易包装和大包装,降低基本药物的生产成本;引导基本药物生产供应的公平有序竞争,不断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建立基本药物集中配送系统,减少基本药物流通环节。

(4)建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

根据诊疗范围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制定治疗指南和处方集,建立基本药物使用和合理用药监测评估制度,加强临床用药行为的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

(5)强化基本药物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明确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督促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基本药物质量考核评估制度,严格生产经营管理,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6)完善基本药物支付报销机制。

政府卫生投入优先用于基本药物的支付,不断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基本药物的支付报销比例,提高公众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

(7)完善基本药物的价格管理机制。

完善基本药物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基本药物价格监测管理体系,降低群众负担。

作用:

1、基本药物制度有利遏制医疗腐败

卫生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并明确推进时间表:

2009年每个省(区、市)在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利销售;到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作为新医改的一项重要配套性举措,对于改变目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高药价、回扣风盛行等现象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对现有医疗卫生体系中商业贿赂和腐败现象的制度性挑战,这其中,流程的公开、透明、公正是保证基本药物制度能否担当重任的关键。

2、基本药物报销制度切实为百姓就医减负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这就意味着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将分别进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以减低群众自付比例。

3、基本药物制度为确保人民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以政府为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相关机构按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

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

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

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内容: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健康教育3、预防接种4、传染病报告与处置5、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6、重性精神疾病病例管理7、儿童保健8、孕产妇保健9、老年人保健10、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11、农村妇女两癌检查12、农村妇女增补叶酸13、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14、消除燃媒型氟中毒危害15、农村改水改厕举措-

从2009年起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增加部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向城乡居民提供,到2011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到2020年,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机制趋于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进一步增加,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要实现上述目标,在投入方面,一是完善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

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

二是完善政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机制。

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

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四是继续支持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年增加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项目。

在建设方面,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源。

因此,增加国家财政投入以及鼓励“以技养医”也是必不可少的。

政事分开,以病人为中心。

政事分开就是将公共服务的举办主体和实施主体之间由传统的隶属关系转换为一种现代契约关系。

公立医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政事分开虽不能在公立医院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但解决了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一系列有关所有者、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之间权利义务相互协调与制衡的制度安排。

因此,政事分开是构建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制度的良好过渡形式和必要准备。

以前,我国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主要还是院长负责制。

在政府既是出资人又是管理者的背景下,医院的法人地位不明确,医院内部也没有真正的分权制衡机制,院长专权的情况从根本上难以改变,这就使得医院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实行管办分开。

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

医院管理委员会类似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

委员会行使所辖区域内公立医院的重大决策权,包括院长任免、医院评估考核、财政资金补助等等。

其次,要给院长以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和人事管理权。

医院除重大事项需由医院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外,其余权利均应授予由院长为首的医院管理层。

划分营利与非营利的主要标准在于其目的,但现有的绝大多数三甲医院其性质为非营利机构,也就是说,这些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其现状是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盈利的状态。

实行营利与非营利分开,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提供的是基本医疗服务,也不要求医疗机构盈利,应当由政府来承担主要责任;以营利为目的的,可以适用市场经济原理,提供的是多种医疗服务,通过适当竞争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新医改政策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真正以病人为中心。

我以为,要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就一定要新医改方案特别增加了《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及《完善医疗执业保险》等内容,既尊重了医务人员的劳动成果,又解除了医务人员的思想顾虑,从行医个体上消除了追逐功利的动机。

除此之外,提升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以及解放医生,让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可以在兼顾医院本职工作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四处行医,从而使医生摆脱现有对医院的单位依附关系,成为自由执业的社会人。

平衡医疗资源,变“大量患者上北京”为“少数医生下基层”,既为基层百姓悬壶济世,又为基层培养人才,大大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看病难”问题有望缓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