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921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基础知识准备篇.doc

小升初阅读理解专题复习讲义——准备篇

语文的一大特征是隐性化,它关乎谈吐、认识、理解、思维深度以及生活哲学,却并非招摇于试卷分数之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个逐渐递进推进的过程。

小学阶段正是夯实语文基础的最佳时机,基础不牢不仅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到生活工作的其他方面。

但是由于其厚积薄发(俗称皮厚)的特点,曾经一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语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语文学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文学科的地位也逐渐被重新估价。

  

在小升初的语文考试中文学常识的考察成为仅次于作文的第二大要点,通过一篇文章的阅读,回答几个问题,将学生的基本文学常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等杂糅在一起,立体式地进行评估,准确而到位。

一、语文阅读基础知识梳理

1、两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2、三种人称

①第一人称(优点: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②第二人称(作用:

更直接、更亲切、更自然)

③第三人称(优点: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局限性:

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弥补方法:

人物对话或独白)

3、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4、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5、句子的四种用途(按句子语气分):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式变换

6、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晚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②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联欢会上,同学们唱了许多动听的歌和舞蹈。

③重复啰嗦“他经常回想起过去的往事。

④词序颠倒“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⑤前后矛盾“他办事总是犹豫不决,一点也不武断。

⑥指代不明“小丽和小华一起去上学,她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

⑦逻辑混乱“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解放军、青年等。

7、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①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②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③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④记叙线索:

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2)描写

①定义:

描写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任务和事物的状貌,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②分类: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种,人物描写又分为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环境描写有景物描写和社会描写,景物描写有着渲染当时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③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⑤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⑥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⑦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⑧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抒情

①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4)说明

①定义: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等。

②常见的说明方法:

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用、列图表、摹状貌等。

③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

1一般—个别2现象—本质3原因—结果4概括—具体5部分—整体6主要—次要。

④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⑤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5)议论

㈠议论文三要素:

①论点:

作者的观点;②论据:

证明观点的证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③论证:

用证据来说明的过程,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㈡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㈢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㈣结构形式: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8、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9、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10、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1、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2、标点符号

①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2表讽刺或否定3表特定称谓4表强调或着重指出5特殊含义;

②破折号用法:

1表注释2表插说3表声音中断、延续4表话题转换5表意思递进;

③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1表内容省略2表语言断续3表话未说完4表心情矛盾5表思维跳跃6表思索正在进行。

13、其他

(一)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关系:

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一边……一边、既是……也是、是……是

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也、要是……那么、无论……都、不管……也……、倘若……就

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都……

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可是……

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仅……还、不光……也……、既……又……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因此……、……由于……、之所以……是因为

选择关系: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二、修辞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主要的

修辞手法有: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

方法。

  

2、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

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

甲是乙。

例如: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3、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①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②对道理进行比喻: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

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答题套路: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二)比拟

1.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2、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XX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  

3、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淀》孙犁)

作用: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

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