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93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docx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学校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教育负向功能是继对教育正向功能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探究,文章主要梳理了以往国内外对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理论的研究,从“标准化”的课堂教学、“传统化”的师生关系、“个体幸福感培养的缺失”三个角度为切入点,来探讨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

针对这三个表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消减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积极教育;改进策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功能”一词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正向的、积极的,应用到教育上,则自然而然关注教育的正向功能。

直到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了功能具有正向和负向,隐性和显性两大维度,这种一元论思维才得以化解,教育的负向功能才逐渐被研究者重视。

认识到“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减少学生心理压抑感、过度紧张感等消极情绪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降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提出合理化改进策略。

一、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理论框架分析

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在默顿的正向和负向功能、隐性和显性功能两大维度基础之上,构建了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分析框架。

“柴野昌山将学校的教育功能看作一种具有自身逻辑结构的系统,力图在这种逻辑结构中同时找到正向功能、负向功能的位置。

”事实上,柴野昌山分析的理论框架已从逻辑上说明了学校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照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就是整体与组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教育的正向与负向功能构成了整个教育功能系统。

美国教育家伊利齐提出了“学校消亡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神化的收藏者,产生矛盾的承担者,以及实施这种神化的场所。

“所以伊利奇主张取消现行学校制度,代之以各种‘学习网络’,诸如教育(学习)用品服务网络、技术交换网络、伙伴选配网络及教育工作者信息网络等。

”显然,“非学校化”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有益的一面,但废除学校的极端方式是不可取的。

如何能用积极心理学寻求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二元统一,以降低教育负向功能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我国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教育的正向功能和显性功能上,而忽略了教育的负向功能和隐形功能。

首先明确提出应对教育的负向功能进行研究的是张人杰先生。

在张老先生之后吴康宁、王等等、李秀芬、董昭江等为数不多的人也在进行研究。

因此,由于教育现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复杂性,如果无法正确认识教育功能,很容易在满足于教育表面上的成就感的同时忽略了潜藏的危机。

需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有其特点,如不可消除性、可降低性,“具有隐蔽性与延时性的特征,而人才培养的周期又长,如果教育者对学校的负向功能认识不深的话,就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贻误许多人成为真正的人才”。

二、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

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自身不做改造,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经济功能,甚至会出现负功能”。

那么,在学校教育当中教育负向功能是如何表现的呢?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容易产生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批判的“呆滞思想”,轻视孩子的天赋、兴趣爱好、积极人格的完善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学校教育是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下按统一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

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同时课堂纪律要求严格,教师讲课,学生应该保持身体坐直、鸦雀无声;教师提问,学生必须举手示意并在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回答问题等,导致孩子学生精神紧张,甚至会有抵触情绪。

(二)“传统化”的师生关系“传统化”的师生关系压抑了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批判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在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不容质疑。

教师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站在学生面前。

就地位而言,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

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其绝对权威的维护仍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个性的压抑。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不幸福。

因此,“传统化”的师生关系容易使学生失去许多宝贵东西:

失去主动学习习惯,失去对梦想的,失去天真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批判精神。

有学者认为,“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却难以做到。

(三)缺乏个体幸福感的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是学校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个体幸福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修养、社会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对目标价值进行追求的内在精神链条”。

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个体幸福感。

但当今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学校往往忽略了这一方面。

三、积极心理学与教育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新的概念,是以培养人的积极性和人格特质,激发人的积极力,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感的科学。

谢尔顿认为,积极心理学“不过是关于人的日常优势强项和美德的科学研究”。

艾伦卡尔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和力量的科学。

虽然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各不相同,但是大体上都认同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日常强项优势、优秀品德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学。

在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下,积极心理学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有很高的契合度。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人格,可以适应社会,有良好道德感,可以驾驭生活的人。

“塞利格曼也说过,积极心理学运动提醒我们,心理学不应当只是关注疾病或健康,还应该关心人们的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和玩乐等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积极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消减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实施策略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日常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品德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对消减教育的负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环境

首先,要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传统“标准化”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只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天赋等的培养,使学生处在紧迫压抑的的学习状态之中。

教师要以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为前提,积极地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构建学生的积极人格,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体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彻底打破“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最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创建启发式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认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使学生在幸福中成长。

(二)发挥自身积极力量,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完善自己,提高文化素养,形成积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其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格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切勿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学管理,以免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最后,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教师不要居高临下俯看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在赏识教育中观察、欣赏、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思想意识,树立自信和归属感。

(三)强化学生个体幸福感的培养

“主观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生活满意、积极情绪以及消极情绪。

”教育者要让学生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其次是使学生获得沉浸体验。

”例如,教师应该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支持、友情、理解和关怀,从而使人产生积极体验,有利于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目标,让学生获得沉浸体验,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珏.创新素质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刍议[J].教育探索,2003

(1).

[2]胡振京.教育负向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学报,2005(4).

[3]王等等.论负向教育功能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0).

[4]黎君.论教育的负向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2).

[5]邹小婷.教师权威:

对正被放逐的一种教育理性慎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5

(1).

[6]张俭民,肖云龙.主体间性:

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