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847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docx

中考历史提纲中国近代史

2013年初三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列强侵略指: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争指:

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

考点1、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八上P2-5)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道光皇帝时期);地点:

广东(东莞虎门)。

(1)背景: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贸易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2)经过: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当众销毁鸦片。

(3)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件大事,振奋了民族精神,

维护了民族尊严。

林则徐成为杰出的民族英雄。

1987年联合国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林则徐称为“全球禁毒第一人”。

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四洲志》)

2、中英鸦片战争((或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

(1)根本原因:

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林则徐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其他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2)结果:

1842年,中国清朝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内容:

①割地: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完整)

②赔款:

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③开放通商口岸: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便利外国商品倾销,掠夺中国原料。

中国经济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3)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响: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政治)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经济)中国经济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最重要的影响)

(思想):

新思想(师夷长技)的出现,代表:

魏源。

(4)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5)鸦片战争是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

注1842年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南京下关悬挂警示钟,让人民勿忘国耻。

考点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八上P15-18)

1、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发动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说明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

(2)时间:

1894—1895年

(3)主要战役:

A、黄海海战:

邓世昌(民族英雄)

1894年9月,在黄海大东沟,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清政府北洋舰队,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广东人)以身殉国。

B、威海卫战役:

黄海海战以后,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

1895年初,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时也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4)结果:

1895年,清政府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签订:

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

(1)双方代表:

中国代表李鸿章、日本代表伊藤博文。

(2)内容

①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日本强占台湾50年;1895年到1945年)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给清政府,控制中国的政治,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加强日本的经济、军事力量。

③开放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比较,《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为内陆城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势力由东南沿海地区深入内地、长江流域。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便利于日本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掠夺;打击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中国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也最能体现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对中国社会发展危害最大。

(3)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表现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

(如:

维新派领导的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张謇为例实业救国、义和团运动)《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考点3、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八上P21-23)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时局图)。

(2)时间:

1899年——1900年;

(3)最早爆发地点:

山东;后来发展到京津地区。

(4)口号:

“扶清灭洋”。

(5)重要战役:

廊坊阻击战;杨村阻击战。

围攻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6)义和团运动先被清政府利用,后来被清政府出卖,最后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围剿下失败。

(7)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大事,也是列强送来的“礼物”)

(1)时间:

1900年—1901年

(3)结果:

中国战败,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

(1)内容

①经济上: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辛丑条约》是赔款最多的条约)

②政治上: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③军事上: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④外交上: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让外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中国搬出东交民巷)

(2)影响: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

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

1、清政府多次战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其他原因:

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落后,武器落后。

2、对中国清政府战败的认识:

①落后挨打;②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③勿忘国耻,努力学习。

 

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项目

条约

《南京条约》

(1842年)

《马关条约》

(1895年)

《辛丑条约》

(1901年)

战争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割地

割让香港岛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

开放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其他方面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即中英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和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器物(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制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观念(新文化运动)”。

考点4、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八上P29-30)

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1、背景:

清政府内外交困(内:

太平天国运动;外:

第二次鸦片战争)

2、概况

(1)根本目的:

维持清朝统治。

(2)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3)代表人物:

中央:

奕;地方: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4)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注意:

自强指自强运动,是从洋务运动的整体内容来说)。

3、内容和过程

(1)外交:

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

(2)前期(19世纪60年代):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个兵工厂;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

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第一大船厂)。

(3)后期(19世纪70年代):

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

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张之洞:

创办汉阳铁厂(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工业)、湖北织布局。

(4)筹建海军(如:

北洋舰队,19世纪80年代。

(5)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化的开端),派遣留学生(如:

詹天佑),培养人才。

4、地位与作用

(1)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积极作用:

但它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地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本质含义:

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指经济的工业化)。

(3)局限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5、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考点5、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八上P35-38)

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1、变法的背景:

(最主要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2、变法的目的:

救亡图存。

口号:

变法图强。

3、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维新人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4、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反对,最终导致失败)

②经济上:

发展农工商业。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上:

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高军队作战力)

④文化上:

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前身,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废除八股文(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5、戊戌变法的评价:

(1)性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

(2)积极作用:

(突出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启蒙指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有利于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或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消极作用:

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

6、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新政措施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取消。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牺牲,变法失败。

7、失败的原因:

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顽固派势力强大。

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8、认识: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考点6: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刊物:

《民报》。

三民主义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又称旗帜或口号)。

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武昌首义——孙中山间接领导武昌起义。

(当时孙中山在国外)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爆发起义,1911年为农历辛亥年,

史称“辛亥革命”。

作用:

瓦解清政府的统治,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条件。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同时还发布了一系列政治(如:

人民享有参政、选举、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利)、经济(如:

发展民族工业)、教育(开设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的教育科目)和社会改革(剪发辫、改称呼)的法令;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结果: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一方面)。

5、评价: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政治: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说明辛亥革命成功的一方面,最大功劳)

经济: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社会生活:

引发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禁止缠足)。

(3)局限性: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考点7、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上P45-48)

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在思想上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思想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

(1)开始时间:

1915年。

(2)主要代表:

陈独秀、胡适、鲁迅。

(3)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4)口号(或旗帜):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5)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6)主要内容

前期: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内容)。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注意:

新文化运动向封建礼教发动猛烈的攻击,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

3、主要代表及贡献:

(1)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

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2)胡适:

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鲁迅:

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树立新文学的典范。

(4)李大钊: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4、作用:

(1)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

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当时的新思想),冲破封建思想(指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新文化运动后期到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

5、新文化运动传播的新思想有:

民主思想、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

注意:

1、新文化运动是批判封建思想文化,宣传近代民主科学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从封建思想文化到近代民主科学思想的转折。

2、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文学革命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最早提出文学革命的是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是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3)典型: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树立新文学典范,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作用:

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有利繁荣文学创作,有利于推广国民教育;有利于文化平民化。

中国近代化艰难发展的小结:

1、影响中国近代化艰难发展的主要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外国的侵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给我们的启示:

(1)中国人民具有不断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艰难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实现近代化是不可能的;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3、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共同的积极影响:

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利于缩小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

1840-1919年

1919-1949年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革命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结果

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任务相同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考点8、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八上P63-65)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青年节”),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等。

3、领导者:

陈独秀、李大钊。

4、经过:

①开始标志: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

②发展:

6月5日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主力由学生转向工人,说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前后两个阶段比较:

前期

后期

时间

5月4日-6月3日

6月3日后

运动中心

北京

上海

运动主力

青年学生

工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斗争形式

罢课游行

罢工、罢市、罢课

5、结果:

斗争取得初步胜利,表现为: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历史意义:

(1)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指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指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今后革命的领导阶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注意:

五四运动的突出点: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跨越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7、五四精神:

追求进步、民主、科学、勇于解放思想,

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8、如何继承: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科学和民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注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即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

考点9、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八上P69-72)

国共两党有两次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

事例:

北伐战争;作用: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事例:

抗日战争;作用: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927年;

时代主题:

打倒列强、铲除北洋军阀的统治

1、背景:

孙中山革命实践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孙中山本人思想的转变。

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正式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3、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做的典型事例:

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4、影响:

反对北洋军阀、打倒列强的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5、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标志国民革命失败。

(二)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后进行的。

1926年7月开始出师北伐。

1、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口号: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3、打击目标(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革命主力:

国民革命军。

5、经过:

注意:

北伐战争形势图P71

①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

②重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③叶挺独立团:

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6、影响:

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主要指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基本消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7、北伐战争取胜的原因:

(1)主要原因:

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叶挺独立团等广大将士英勇作战;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正确的战略方针;

(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成立: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南京。

2、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3、影响:

国民党大肆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考点10、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八上P75-77)

1、南昌起义:

(八一建军节源于南昌起义,军旗升起的地方)

(1)时间:

1927年8月1日。

(2)地点:

江西南昌。

(3)主要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4)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工农武装割据时期)(1927年——1937年)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制定的新的革命策略):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后,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进军,在江西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