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625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docx

提纲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温馨提示:

此提纲仅供复习时梳理课本之用,多回归书本,注意知识的整合和前后联系。

由于老师个人精力有限,难免出现疏漏之处,敬请谅解,并请及时予以更正!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

大河流域大多气候温润多雨,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

(一)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

2、最初国家的出现和统一时间分别是:

公元前3500年出现小国;公元前3100年统一(人物:

美尼斯)

3、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①原因(P3):

统一的国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都要求强化国家统治机构和国王权利。

②表现:

法老的权威和金字塔的修建

4、古埃及文字:

象形文字;时间:

公元前3000年

5、古埃及历法:

太阳历(成因、影响,P4)

6、古埃及医学:

发达的表现(P4)

7、古代埃及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波斯所灭。

(二)古代西亚国家

1、地理条件:

(P5)“新月沃地”和两河流域

2、早期国家出现的时间:

约公元前3500年

3、古巴比伦王国:

①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巴比伦王国。

②《汉谟拉比法典》(P5地位,P6相关内容)

4、楔形文字:

P6注意字形及其意义

5、腓尼基字母:

影响P6

(三)古代印度(P7)

1、地理位置

2、早期城市国家出现:

时间公元前2500年

3、雅利安人的入侵和统治:

种姓制度P7(明确4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4各等级具体组成群体和义务;影响)

4、佛教的诞生和发展传播:

P8-P9产生时间,创始人,教义;P9阿育王时期的发展,佛教传播概况

 

第二课中华早起国家与社会变革

 

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疆域、都城等P13)

 

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一)春秋时期

1、诸侯争霸的原因(P13)

2、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P13)

3、齐桓公的霸业:

第一个称霸。

(原因:

管仲改革是他称霸的基础;尊王攘夷是他的手段,加上他地理位置优越,善于用人,所以能率先称霸。

)称霸时间,标志(P14)。

(二)战国时期

1、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2、春秋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表现:

生产工具、社会结构)(P15)

3、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①目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富国强兵”,确立统治地位。

②主要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

(P15)(时间公元前356年)

(1)目的:

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富国强兵”。

(2)内容: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军功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管理管理。

(3)影响:

(P15)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三、百家争鸣

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一是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普遍使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文化教育的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三是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P15)

2、主要学派:

(创始人生活时代主要主张经典格言)

学派

创始人

历史时代

主要主张

儒家

孔子(P15—16)

春秋晚期

“仁”;以“德”教化人民;“为政以德”

教育方面: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P17)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为人处事道德准则

道家

老子(P16)

春秋晚期

事物均有对立面,崇尚“自然”,“无为”;社会回归……

庄子(P17)

战国时期

社会乱象根源于人性扭曲;顺应自然

墨家(P17)

墨子

战国时期

非攻、兼爱

法家(P17)

韩非子

战国时期

法治、“法与时移”,强化君主权威

兵家(P17)

孙子、孙膑

春秋晚期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3、“百家争鸣”的影响(P17)(此外请注意:

法家的思想在战国时受统治者青睐,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儒家思想。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

(一)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P18-21)

1、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P18

2、城邦概况:

产生时间和特点

3、主要城邦:

①雅典:

其城邦民主制度经历的两个重要时期(P19);雅典公民享有的权利;如何评价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积极性和消极性)

②斯巴达(P20):

贵族统治和崇尚武力

4、马其顿王国的强盛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征服希腊的时间;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P20)

(二)罗马帝国的兴衰(P21-24)

1、罗马建城时间

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扩张、征服:

①建国:

公元前509年;共和制度概况P21②公元前3世纪早起政府意大利半岛;③公元前2世纪,与迦太基争霸取胜,取地中海霸权;

3、共和国危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1世纪危机概况P22

4、罗马帝制取代共和制:

时间公元前27年;人物:

屋大维(自称“元首”,独揽大权;被封“奥古斯都”)

5、“罗马和平”时期:

版图基本确定P22;帝国境内发展概况P23

6、罗马帝国全面危机和分裂P24

7、基督教的产生概况P23-24

探究一(P27—29)对比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用以梳理知识)

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P32)

1、欧洲中世纪指古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5世纪后期),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16世纪这段历史时期。

2、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公元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式,标志查理曼帝国诞生。

公元843年,查理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形成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

日耳曼人一个分支建立英国。

3、欧洲封建制度形成过程中形成两种关系:

一是封建主和农奴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二是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互有义务的主从关系。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

4、基督教创立于公元1世纪,地点是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是耶酥,经典是《圣经》。

教义:

耶稣就是救世主,叫人忍耐顺从,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后来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5、庄园的人员主要有封建主和农奴,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要缴纳租税,庄园的生产特点是自给自足。

庄园是欧洲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形态。

6、11世纪中世纪城市兴起,著名的城市有:

巴黎、伦敦——政治经济和贸易中心;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佛罗伦萨——手工业享誉欧洲。

7、行会是城市手工业者成立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目的是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P36)

1、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是公元7世纪,地点是麦加,创始人是穆汉默德,经典是《古兰经》,信徒叫穆斯林。

教义:

号召人们放弃其他崇拜,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

2、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的都城是巴格达。

3、“寻找真理,哪怕远在中国”说明阿拉伯人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追求,所以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4、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在当时具有领先的地位和融合的精神。

5、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在:

①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如阿拉伯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②此外,阿拉伯其他文化成就:

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是清真寺;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文学作品为世人称道,如《天方夜谭》。

探究二(P43)不同的宗教文化景观不同:

佛教——佛塔、寺庙;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

各建筑风格的寓意P44。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P40)

知识点1大化改新前的日本

1、大和统一日本:

(1)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早起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

(2)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时统一了日本,其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改为天皇。

2、大化改新的背景

(1)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经济上:

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政治上: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夺权力,豪强贵族权倾朝野,皇权旁落。

(2)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实行改革并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

(4)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铲除了主要的改革绊脚石——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

知识点2大化改新

1、实施: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内容

(1)政治上:

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经济上:

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此外:

大化改新开始后,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3影响(P41)

(1)积极性:

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

(2)局限性:

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庄园。

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P48-51)

一、秦国统一六国(秦朝的建立)

1、统一条件:

商鞅变法增强实力P48

2、统一时间和中心人物P48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P49-51)

措施

影响

政治上:

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

①中央设立: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②地方政府制度:

郡县制(郡守、县令)

法律上

颁布大量律令

有效的管理国家,巩固统一。

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

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族文化的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经济上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上

“焚书坑儒”

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思想控制,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交通上

修驰道、统一车轨、除路障

有利于地区间的各种交流,政令的通达等

三、秦朝疆域四至(P51)

四、如何评价秦始皇其人(其功过是非,尽量客观,一分为二来看待)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P52-54)

一、秦朝统治者的严酷统治(表现P52-53)

1、大兴土木、工程建设和北击匈奴等战事,徭役和兵役沉重;

2、法律明目繁多,刑罚残酷

二、秦末农民起义

1、起义的根本原因:

秦朝统治者的严酷统治方式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激化了社会矛盾。

(P53)

2、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定位:

①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根本原因的把握和直接原因的了解P53)

3、项羽、刘邦的起义和“楚汉之争”(P54)

三、汉朝的建立和统治初期的政策

1、汉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P54)

2、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

①休养生息政策②采取该政策的原因:

(P54)第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第二,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的具体措施(P54)(明确这些措施为八个字:

“轻徭薄赋、宽刑慎罚”)④“文景之治”(了解其内涵,明确该局面的出现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P54)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P55)

二、汉武帝错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和影响(P56-57)

措施

影响

政治上

“推恩令”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

监察制度:

郡县实行刺史制度;

设立司隶校尉

有效地监督地方政府和皇族整顿吏治,防范地方叛乱。

经济上

货币铸造(五铢钱)、食盐与铁器生产权收归中央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极大增加了中央的收入。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术,限制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做法,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将“五经”作为教学内容

总之,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得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三、西汉后期的社会状况(P57)(王莽政权)

四、东汉王朝的建立和概况(P57)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一、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一)了解匈奴的兴起(P58)

1、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

2、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单于”

(二)秦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1、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

2、秦始皇在原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城防。

(三)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1、汉初的“和亲”政策(P58):

①背景:

a、秦末汉初中原长期战乱,匈奴趁机夺取了河套地区,威胁中原;b、西汉初年,国力较弱,为稳定边疆,休养生息,c、在加上汉高祖曾战败于匈奴,经过七天七夜才解围,因而采取“和亲”政策。

②评价:

汉初的“和亲”是被迫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侵扰。

2、汉武帝时期,进行武力反击(P59)

①原因:

汉武帝时代,汉朝国力十分强盛

②概况:

在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等率领下,汉朝军队多次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居住垦荒,设置郡县,派军驻守,进行统治。

③结果:

汉朝的北部边患基本解除,匈奴分裂,相互攻杀。

3、汉武帝以后,汉朝和匈奴之间又出现“和亲”,比如昭君出塞(这是建立在强大的汉朝国力基础上的互相友好往来的和亲)。

4、东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概况(P59—P60阅读卡)

二、张骞通西域

(一)了解西域的范围及概况(P60)

(二)张骞出使西域(P60-61)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宛—大月氏—大夏—葱岭—于阗—阳关——祁连山—陇西—长安)

①目的:

联络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

②概况:

a、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张骞从长安西行,辗转到大月氏。

这次西行使人们了解到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来往的愿望。

b、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许多国家。

自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③影响:

a、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日益频繁,促进了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的良马、石榴、核桃以及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也传到西域)。

b、也逐渐加强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管理。

c、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三、西汉政府对西部地区的管理(P61)

1、公元前121年,汉朝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并先后设立四郡:

酒泉、张掖、武威、敦煌。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四、西汉政府南方的经营以及与东边邻国之间的往来(P62)

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P63-67)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P68-71,同时请联系P62把握丝绸之路的概况)

1、丝绸之路的开辟

(1)背景:

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玉门关

(2)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

中亚、西亚—欧洲(今地中海地区)

—阳关

(3)影响:

a、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它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b、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中国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等传入西方;西方的毛皮、药材、珠宝等传入中国。

C、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代名词。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1)三国鼎立形成过程

1、时代背景: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日益黑暗,至东汉末年更是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被迫揭竿而起,中央朝廷无力征讨而放任各地募兵镇压起义军,从而导致众多军阀出现,其中曹操和袁绍实力最强。

2、经过:

(P74-75)

(1)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与袁绍大军之间的激战,曹操取胜(以少胜多)。

影响:

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吞并河北诸州,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注意P75材料分析,对曹操取胜之原因的把握,学会阅读、分析材料)

(2)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与孙权和刘备联军之间的战争,孙刘联军获胜(以少胜多)。

影响: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战败后被迫退回北方,后逐步平定北方残余割据势力。

刘备派兵入蜀,攻占益州。

孙权进一步占据岭南,巩固东南领地。

(3)三国鼎立的正式形成:

a、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结束东汉王朝。

b、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c、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

三国鼎立正式形成。

3、三国鼎立的历史评价(可以依据书本P76材料发表自己所认同的见解,以下评价仅供参考)

第一,从积极方面而言:

它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局部统一得以实现;三国的统治者均注重发展生产,推行相关举措,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全国再次统一的局面的实现。

(此点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肯定,也可用书本中76也观点二作补充说明)

第二,从消极方面而言:

统一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繁荣,而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战乱时有发生,给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自然环境等带来几位不力的消极影响。

(比如三个政权间相互争战,必然带来负面影响。

4、注意三国政权各自数以发展生产的表现(P76)

(三)西晋的建立与覆灭

1、建立:

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史称西晋。

司马炎是晋武帝。

2、统一:

280年西晋消灭吴国,统一全国。

(263年司马昭出兵灭蜀)

3、灭亡:

a、原因:

晋武帝之后,统治集团腐朽,皇族纷争,统治集团内部的夺权严重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为少数民族入中原提供了契机。

b、316年,内迁匈奴的一支攻陷长安。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P77-78)

(一)东晋政局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天南京),史称东晋。

2、东晋政权的特点:

士族实力很大,皇权依靠士族的支持。

(“王与马,共天下”)(注意77到78页关于士族势力的兴衰和基本情况的介绍)

3、淝水之战:

a、背景:

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地区,国力日益强盛,欲图谋南下吞并东晋。

b、经过: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与东晋隔淝水而对峙。

由于前秦军心涣散(军队中成员混杂),晋军趁机发动进攻,前秦战败。

c、影响:

第一、晋军打败前秦,使得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第二、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二)南朝政局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统治。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均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P78)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a、自东汉末年开始为躲避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

b、三国以来,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c、民众的辛勤劳动也是当地得到开发的重要因素。

d、从自然条件而言,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因气候和战乱而被破坏,但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在此时期相对优越,可供开发的资源也较为丰富。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

首先,农业方面:

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b、开垦大量良田;(东晋南朝时期粮仓:

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c、水稻栽培技术得到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d、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e、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生产工具上的进步)

其次,手工业方面:

a、养蚕缫丝技术得到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b、冶铸技术得到改进,灌钢法提高了钢的质量;c、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特别受青睐

3、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意义:

第一,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二,为此后隋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3、北方的民族融合

(一)东汉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融合概况P80

1、内迁少数民族主要有:

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

2、融合的表现(据80页资料和图片信息了解)

(二)了解十六国的历史概况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

a、439年,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六国割据混乱局面;b、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民族交往频繁,在诸多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2、改革内容:

a、迁都洛阳(494年);b、改革鲜卑旧俗,禁止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用汉语(“说汉语”);c、规定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着汉服”);d、改鲜卑姓氏为汉族姓氏,皇族拓跋姓氏改为元(“采汉姓”);e、鼓励鲜卑皇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与汉婚”);f、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用汉制”);g、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学汉礼”)

3、意义: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传统汉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

4、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

(仅提供思考的思路:

尝试从其具体举措对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中予以肯定;同时也要看到对少数民族本身的优秀民族特色和特性的保护和保持等方面有不利的一面……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散思维,不要过于片面和偏离实际)

(四)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东魏北齐

北魏史称“北朝”

南西魏北周

朝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称帝)齐梁陈(史称“南朝”)

4、璀璨的科技与艺术(P83—85)

1、祖冲之(南朝)个人成就(P83)

2、贾思勰(北朝)个人贡献(P83)

3、书法艺术:

以王羲之(东晋)为代表,把握其书法特色

4、画之艺术:

顾恺之(东晋),把握其代表作和画之特点

5、佛教的兴盛和石窟艺术(P85)

a、明确佛教的兴盛原因:

第一,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拜托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第二,统治者也大力扶持。

b、石窟艺术:

明确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