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536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docx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

  忠信教育法 —— 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法上,加上了“忠信”二字,就已经表明了这是专指我忠信高级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的教育方法。

他所教育的对象是十五岁到二十岁的学生,是以求一技之长为目的的学生,是国家经济建设上、社会成员中最为重要的骨干。

这些学生应该学些什么?

应该怎么教?

应该怎么教育?

应从德育做起。

  

  小学阶段要学会生活的常识,中学阶段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到了大专更要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

但是不论哪一阶段的教育,都可以透过德、智、体、群、美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人格完整、智能健全、体格健壮、乐群善群、心理与生理平衡的学生。

但是在五育中,应以德育为首,其它四育围绕着德育应运而生,必须以德育为基础,其它四育才有存在的价值。

德就是良好的品德,合乎社会标准的道德,以及一心向善的意念,说得更明确一点,德就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也就是生机。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先说智,智就是学问,一个书读得愈多、学识愈高的人,必须兼具良好的品德,否则,学问愈好,做坏事的本领就愈大,智能型的犯罪者不正是如此吗?

他能制作假金融卡盗领他人的金钱到他的口袋里嘛:

如果高学问高智慧的人兼有良好的品德,其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将不知凡几。

 

  再说体育,体育不仅是指打球、赛跑等等运动项目而已。

广义的说,凡是能促进身体健康、生长正常的活动都是体育。

一个劳力者坐在树下休息片刻,这就是他的体育;一个伏案读了一天书的学生,放下书本,到户外跑跑跳跳就是体育。

住在乡村的学生,一早从家里出发,经过步行,骑脚踏车,挤公车到达学校,早已运动过量了,还须要做健身操来锻练体力吗?

所以体育就是对身体作适当的调适,使之有一个强壮的体格,如果强壮的体格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础,那就成了打架惹事的最佳本钱了!

 

  再说群育,忠信以实施群育班达到群育目的,就是每一班级每学期必须住校一星期,实际去体验群体生活的意义,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

更能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彼此尊重、礼让以及洒扫应对的分寸。

如果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误把不问是非的江湖道义视为团结就是力量,群育岂不成了社会乱象的根源!

 

  同样,美育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础,不但将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伪包装,更将成为社会腐化的催化剂。

 

    从上所述,我们了解德育之重要性,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固有观念无不是德育的范畴,但如何将这些古老的道德标准超越时空,用现代的方法来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呢?

我们将透过六种观念教育去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观念是什么?

“观”就是一种看法,“念”就是一种想法,所以观念就是一种衡量思想行为的是非尺度。

下述六种观念教育就是一个中专学生的行为标准;也是社会认同的道德标准。

高震东之忠信教育法

一、             引言

(一)这是不带西洋色彩的教育法

这是不带西洋色彩的教育法。

教育对个人及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自不必再加赘述;古今中外,世界各地,只要是有人类聚居之所,就有教育行为的存在,但是,因时、因地、因人而产生各个不同的教育宗旨与方法。

教育方法虽有各家之言,然其教育宗旨则不外乎:

使受教之个体,能得到良好生存,而达到群体继往开来生生不息止于至善之目的。

古老的中国,原有一套非常好的教育方法,但是到五四运动,否定了中华文化全盘存在的价值。

于是西风东渐,当然也带进了西方的教育方法,最可惜的是,我国的激进分子们,他们认为凡是外国的都对,凡是中国的都错。

因而中国固有的一切良好教育方法,一股脑儿的都被否定了。

其实中外教育方法因整体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要想完全西化是有困难的,何况西方也有英、美、德、意、法、俄许多不同的先进国家,他们也是各异其趣的。

中国人要西化,真无从学起。

留学生越多,方法也越乱,时而如此,时而如彼,把百年大计的教育,切割得支离破碎。

我对中华文化稍有涉猎,对教育工作有份热爱,年,我在台湾省创办了一所学校,名之曰“忠信”。

在学制学规上,一本各项法令办理,在教育宗旨上,竭力奉行政府的目标,但在教育方法上,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寻找出一套适合忠信的办法,名之曰:

“忠信教育实验法”。

其定名为“实验”法之意,是在表明这个教育法是否可行,行之是否有效,尚不可知,试验一下或许可行,如此而已矣忠信创校迄今已二十余年,这种不带西洋色彩的教育方法,已日渐被社会所接受肯定,认为效果良好。

(二)校园通俗名词释义

在还没有谈到忠信教育方法之前,首先要提到几个教育上常常用到的通俗名词,因为通俗也就不加深究了。

现在我提出对这几个名词的解释:

学生:

凡是求学的人,我们统称他们“学生”。

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

”顾名思义,“学”就是来求学的,学什么呢答之曰:

学“生”。

学什么“生”呢第一就是学“生活的常识”,第二就是学“生存的技能”,第三就是学“生命的意义”,由浅至深,阶段分明。

学校:

凡是学生聚集求学之所,就称之为学校,简言之,就是求学的场所。

“学”之一字已见前释,而“校”字,我个人的体认是含有校对之意,与“矫”字同意。

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予不断的校正。

学生学,老师教,学生错了,老师校正,因之“校”之一字,强烈地显示出顾惜培育的涵意。

教育:

一般说来“教育”是用教与育两个动词联起来的名词,所以教与育各有其行为的含意;育可以涵盖教,但教却不能涵盖育。

我认为“教”是短暂的训诲行为,是单纯的“告诉”与“示知”的行为,有其行为的阶段性,其主动完全在外,是外动的行为,训诲完了,也就完事了,告之过了,也就过了。

但“育”字,有“养”的意思,有“生”的意思,有外动的施予,有内动的接受,产生自省自发的互动,所以就“教”“育”行为两者的比重来说,教不过占。

所以“育”非常重要,在我看来,今天的教育,是只重教而不重育。

《学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感叹的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

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在《论语》的《述而》篇中孔也说: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以不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台湾一首流行歌中唱道:

“我从山中来,带枝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花入暖房,朝朝频顾借,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这充分地说明了“育”的意义。

一言以蔽之,教育者是用外在的启导与关爱引发内在的潜力,而达“自诚”的境界。

倘若只教不育,乃揠苗助长也。

故曰: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把受教育者放在性向归属之位,使其产生教之饥渴与需要,循序培养,使其成材、成器,而达君子不器之境界,故曰: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教育环境:

古人说:

“蓬生于麻,不扶而直”,这两句话足以说明了环境对教育的重要影响,有哪些环境属于教育的环境呢依据教育的进展环境区分,可分为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有了问题的家庭,就会产生有问题的子女;有了问题的学校,就会教育出有问题的学生;有了有问题的社会,会渲染出有问题的青年来,因为环境就是一个染缸。

基于这个认识,办教育的人,就要想办法去创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并设法去保护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而受教者,更要懂得去选择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谓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软体的风气培养比硬体的器材设备,尤为重要。

因为学生不只是跟老师学习而已,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比老师那儿得到的还多,尤其是高中以下的各阶段。

我们必须了解:

“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风行而草偃。

”为学生培养一个如沐春风的教育环境,然后才能在学生身上收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也才能收到“蓬生于麻。

不扶而直”的教育成效。

我认为坏学生进不来,好学生才能学不坏,所以保护环境比创造环境更为重要,正如我们到了纽约随地抛张纸屑,心中毫无愧疚之感,但到了伦敦、巴黎、东京,连个烟蒂都不忍心丢下去,因为那里的大环境太干净了。

保护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芜存菁,汰劣存优。

防微杜渐,勿使滋蔓,因为蔓难图也。

爱的教育:

这是目前全世界教育界最热门的口号,我们在谈“爱的教育”之前,有必要先了解“教育爱”的定义,因为没有“教育爱”,是无法去实践“爱的教育”的。

教育爱是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爱心,是以教育任务及受教群体为对象的,“教育爱”是教育工作的上游意识形态,“爱的教育”是教育工作下游的工作方法,反过来说,“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爱的教育”是建筑在“教育爱”的基础之上的产物,两者不可分离,本末也不可倒置。

爱的教育必须是在教育爱的原则前提之下去执行教育爱的任务,而不可以“爱的教育”去扭曲“教育爱”的大原则。

教育爱是“泛爱众而亲仁”,是博爱,是顾全整体的,好像是卫生所的保健任务;“爱的教育”好像是医生治病人,以个体为对象的。

站在“教育爱”的立场上,是玉不琢不成器,忠之能无诲乎爱之能勿劳乎发展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教育方法。

故曰:

“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对“爱的教育”认识不当,就会变成溺爱,姑息养奸。

我认为爱的教育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容易展现功效,但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以泛爱众的“教育爱”为不可或缺的前提,所以古人有易子而教的作法,就是知道,爱的教育常会脱序出轨,伤及教育的宗旨。

我强调: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爱自己的孩子其心理成分,爱的教育为大;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情操乃“教育爱”之伟大升华。

老师:

凡是在学校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社会上概称其职业为“教书的”,当然也有称其为教员、教师的,延伸下来,就有了经师、人师的区别,更进一步的分类,则又有小学教员、中学教师、大学教授之别,更谑而统之曰:

“教书匠”也。

我在前面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到底这个行业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这个行业就是“老师”。

对于“师”字的涵义;不必赘述,我要解释的是这个“老”字,一位老师无论他传道也好,授业也好,解惑也好,当这些道,这些业,到了学生的身上,大概都已经是老的东西了。

一句话,老师所教、所授、所传,皆是以已知或故有的物、理、事为基础所做的传承工作。

而学生则在已知的基础上,启发出新的认知,超过了老师,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达到出师的境界。

文明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文化就是这样堆积化育出来的。

其次,在“老”字的含义上还有一番积极的意义,你可曾听到有些学生常常抱怨一个紧紧盯人的老师道:

你怎么“老”是找我的麻烦说到这儿,大家已经可以体会到老师的工作精神与态度了,那就是盯紧了学生,不断不休地施予教育。

说到了麻烦,顺便一提,麻烦者,惑也。

老师就是要不断找出学生的麻烦,解开他的麻烦,除去他的麻烦。

如此就尽了老师的责任。

如果一位老师不能这样做,是对不起每家中堂上所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神位中的“师”字,故曰:

老师不在五服之中,无师则五伦不彰;水不在五色之中,无水不调。

及格:

及者达到之谓;格者,程度,标准是也。

教育者依据教育内容、进度,评量受教者学习的成果。

少数学生不及格是学生的事,大家都不及格是老师的事,是教材分量的事。

无论怎么说,这个“格”字是代表一种要求,“及”当代表着一种成果的希望。

这样看来,教育是有目的的,是有目标的,是有宗旨的!

 

二、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法上,加上了“忠信”二字,就已经表明了这是专指我忠信高级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的教育方法。

他所教育的对象是十五岁到二十岁的学生,是以求一技之长为目的的学生,是国家经济建设上、社会成员中最为重要的骨干。

这些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应该怎么教?

应该怎么教育?

应从德育做起。

小学阶段要学会生活的常识,中学阶段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到了大专更要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

但是不论哪一阶段的教育,都可以透过德、智、体、群、美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人格完整、智能健全、体格健壮、乐群善群、心理与生理平衡的学生。

但是在五育中,应以德育为首,其他四育围绕着德育应运而生,必须以德育为基础,其他四育才有存在的价值。

德就是良好的品德,合乎社会标准的道德,以及一心向善的意念,说得更明确一点,德就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也就是生机。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先说智,智就是学问,一个书读得愈多、学识愈高的人,必须兼具良好的品德,否则,学问愈好,做坏事的本领就愈大,智慧型的犯罪者不正是如此吗他能制作假金融卡盗领他人的金钱到他的口袋里嘛:

如果高学问高智慧的人兼有良好的品德,其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将不知凡几。

再说体育,体育不仅是指打球、赛跑等等运动项目而已。

广义的说,凡是能促进身体健康、生长正常的活动都是体育。

一个劳力者坐在树下休息片刻,这就是他的体育;一个伏案读了一天书的学生,放下书本,到户外跑跑跳跳就是体育。

住在乡村的学生,一早从家里出发,经过步行,骑脚踏车,挤公车到达学校,早已运动过量了,还须要做健身操来锻炼体力吗?

所以体育就是对身体作适当的调适,使之有一个强壮的体格,如果强壮的体格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础,那就成了打架惹事的最佳本钱了。

再说群育,忠信以实施群育班达到群育目的,就是每一班级每学期必须住校一星期,实际去体验群体生活的意义,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

更能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彼此尊重、礼让以及洒扫应对的分寸。

如果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误把不问是非的江湖道义视为团结就是力量,群育岂不成了社会乱象的根源!

同样,美育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做基础,不但将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伪包装,更将成为社会腐化的催化剂。

从上所述,我们了解德育之重要性,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固有观念无不是德育的范畴,但如何将这些古老的道德标准超越时空,用现代的方法来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呢?

我们将透过六种观念教育去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观念是什么“观”就是一种看法,“念”就是一种想法,所以观念就是一种衡量思想行为的是非尺度。

下述六种观念教育就是一个中专学生的行为标准;也是社会认同的道德标准。

(一)忠民爱国,信守不渝的忠贞观念。

(二)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伦理观念。

(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负责观念。

(四)吃中国饭,说中国话,穿中国服饰,过中国年节的文化振兴观念。

(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

(六)“为国家需要而求学问,为社会合作而学技能”的利他利群观念。

 

(一)透过六种观念教育塑造学生优良的品德

1、忠民(党)爱国,信守不渝的忠贞观念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曾将人民比作水,把国家政权比作舟,并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一个政党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拥护的。

因此,忠于党和忠于人民是一致的。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党,非指特定的党。

一个人一旦入了党,就要效忠这个党的治国理念。

一个人不论你是什么党,都要以“爱国”作为最终目的。

一个人可以不入任何党,入了某个党,就表示你认同了它,并“信守不渝”。

一个党员要随时检讨自己为党贡献了什么,而不是天天问党给了你什么好处。

最后要强调一点,忠党是爱国手段,如果只忠党而不爱国,这个党只能算是一个江湖帮派,不是一个能担当起国家责任的好党,有国家观念的人是不会选择它的。

 

2、“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伦理观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为复杂,可归纳为五大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称之为五伦或人伦。

然五伦者,始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兄弟,向外扩展即为长官、部下与朋友。

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明人伦,人伦之所以重要,因其使人有别于禽兽。

一个人在家里,父子、夫妇、兄弟相处之道与在社会上长官、部属、朋友相处之道实乃大同小异。

子女能够孝顺父母,扩充此孝道则能尽忠于国家,就是大孝。

弟妹能恭敬兄姊,扩充此敬道,则能服从长官,敬老尊贤。

父母能慈爱子女,扩充此慈道,则能领导部属。

所以家实际上就是国的缩影,也是国之雏形。

一个孝顺的人,就是一个懂得如何事亲的人,自然也能做到尊敬长上,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国古圣先贤,早已告诉我们,“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也就是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孝悌的道理,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钦”所以说孝悌为立国之本也不为过。

因为国之本在家,而家之根在孝。

关于孝的释义,古人对此解释的很多,今列举数点于后,作为我忠信弟子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言行准则:

 

使父母无后顾之忧

戒除一切不良之行为与恶劣之习惯,做一个正正当当的人,以安父母之心。

父母的爱时时都关注在子女的四周,稍有不适,父母就忧心忡忡。

如再见你无心向学,结交不良的朋友,抽烟游荡,那父母的焦急与无望就难以言喻了。

一个为人子女者何忍使父母终日为你牵肠挂肚呢所以为人子女者,至少要做到让父母对你很放心。

 

对父母要有敬、有养

西方社会,老年人孤苦无依之悲哀现象,随处可见。

政府不得不设立健全之养老制度,以维持老人之生活,度其悲苦孤独之残年。

而我国,奉养父母,是子女最起码的责任,如果没有敬,就不足以言孝。

所以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对父母要有敬,有养,使其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慰藉。

 

父母要恭顺、无违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曾是以为孝乎”这告诉我们,事亲以色的道理。

至于无违,虽然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要子死,子不敢不死”等语,但当父母在暴怒之中,子女惟当走避,以免陷父母于不义,所以孔子说:

“小箠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事后再和颜色、言词委婉的向父母解说,以做到真正的无违.却又不失恭顺,这也是孝。

 

扬名声,显父母,延续民族生命

由于自己的成功,使父母受到世人的尊敬,给父母一种生命得到延续的满足,这是孝之极至。

所以一个人追求成功,不是仅满足个人的一己心志,而是继往开来延续优秀民族生命的一种壮举。

 

3、“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负责观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者,人人、大家之谓。

因此这句话消极的解释,就成为:

天下兴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所以忠信提出积极的“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来取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里所指的天下,实乃指自己的国家而言,要培养学生“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种高度的爱国情操及国我一体的观念,是国家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完成这种使命,需从多方面施教,而非单纯的教条所能致效。

首先要使每个学生了解,爱国的前提是基于我需要国家。

举例来说,一群登山的学生,天气骤变,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就地发现一间破屋,以如获至宝的心情入内避雨。

风雨太大,屋子似不胜负荷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这时人人在为如何保护这个屋子不倒而努力。

有的在找木头支撑倾斜的墙壁,有的在找木板钉窗子,有的脱下雨衣堵塞漏雨的屋顶……人人牺牲自己,贡献智慧与劳力,只有一个目的,如何使这个破屋安然屹立不倒。

试想,此时此刻,是屋子需要人,还是人需要屋子?

答案是肯定的,人需要屋子。

我们每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像这群登山者与那间屋子一样。

基本理由是我们需要国家。

所以一个遭受过国难的人,才能体认到国家的重要;一个远离祖国、失去自己国家翼护的人,才能了解国我不分,国我一体的那份情感。

即使是一个多灾多难、破碎不堪的国家,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没有了国家,个人的一切努力都变成毫无目的。

我们要了解,做任何事情应遵从由近及远,必先培养其吾爱吾家的观念,建立起人类原始的伦理之爱,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

家,也就是父母及家人,是给予你关爱最多的地方,爱家的情感是最易培养的,几乎是人类不须经过培养而能做到的本能。

把这种情感稍加扩大。

就能做到“吾爱吾师,吾爱吾校”,因为学校,也就是老师,是教给你知识学问的地方,是充实你生命、培育你成长的地方。

渐次再培养其吾爱吾乡的观念,中国人潜意识中就有一种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想法,要培养一个人的爱乡观念,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

从爱家起,经由爱校、爱乡,以达到爱国的最高境界。

然后才能做到“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把“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因时制宜地灵活运用,就成了“教室不整洁,我的责任”,“坐车没人让座,我的责任”,“同学在校外不遵守校规,我的责任”,“有人不爱国,我的责任”因此忠信的学生。

培养出一种特有的气质。

就是勇于把责任往身上揽。

也因此,忠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正义感,敢干涉,不乡愿,积极负责。

给予一些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无事不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个各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自私分子一种强烈的纠正,务使个人由自顾自保的保守习性,进步到具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种先人后己的积极负责精神。

 

4.“吃中国饭,说中国话,穿中国服饰,过中国年节”的文化振兴观念。

“振兴中华文化”不是一句可以张贴的漂亮标语,也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响亮口号,而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时时刻刻都在做而又自觉的一种行为,小之为个人的习惯,大之为一国的国情、风俗,无不蕴涵着中国的文化。

但是一般人一听说“振兴中华文化”,内心就泛起一股严肃感,立刻联想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四维八德、诸子百家、之乎者也。

视中华文化为一种高不可攀、远不可及的象牙塔里的藏物。

其实上述诸般乃是我中华文化的精华、纲要与原则。

而我们一般国民以及学生所要做到的振兴中华文化,固然要懂得上述中华文化伦理性的“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日常生活细节中的“行。

”所以忠信的观念教育之一为培养学生吃中国饭,说中国话,穿中国服饰,过中国年节的文化振兴观念。

把振兴中华文化生溶化、浅显化、行动化。

使全民都能从深不可测的象牙塔里跳到现实生活中,共同负起振兴文化的责任。

兹分项说明于后:

吃中国饭—

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吃东西的方式而不是吃东西的内容。

我们不是说中国人不可以吃牛排。

任何有营养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吃,只要是用筷子来吃,就是在保有中国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以洋气得动辄以喝咖啡、喝可乐、喝啤酒为荣,而应该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说中国话—

对内来说,我们要做到人人说国语也就是普通话来代替复杂的方言,以求全国的统一与合作。

一个中国人听不懂另一个中国人听说的话,这种耻辱比之于中国人狂热地去学英文犹有过之。

对外来说,一个中国人切不可在国语中夹杂几个英文单字而引以为荣。

如果讲英文的美国不是世界强国、如果我中国执世界科技之牛耳,中国话也同样可以成为国际语言,我中国年轻的一代也就无须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学英文了。

穿中国服饰—

由于交通的便捷,不仅增加了各国之间来往的频繁,流行的浪潮几乎也很快就波及全球。

如果我们仍要求穿中国式的长袍马褂,似无必要。

我们认为只要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别国代表性的服装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高叉装,都可以穿。

但遇到国际性的活动时,除世界通行的西装外,代表中国的长袍或中山装,也是很适当的服饰。

过中国年节—

中国的农历年、端午节、七月节、中秋节,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要把这种习俗延续下去。

而母亲节、圣诞节。

这类纯外国人的节日,我们不可盲从。

因为任何一个节日,都有其文化背景。

有屈原才有端午节;有慎终追远的民族意识才有七月节……而外国人在忙碌的功利主义社会中成长。

伦理观念淡薄,不得不以特定的节日来加强母子间的亲情,节月的本身就是道德的沦丧,为人父母的悲哀。

中国人又何苦学时髦呢!

如果一个中国人能做到吃中国饭,说中国话,穿中国服饰,过中国年节,在振兴中华文化的岗位上,他就是个克尽厥职的一员。

比起有些刚开完“振兴中华文化”大会,就到有电子琴的大餐厅中喝咖啡、吃西餐以示慰劳,以示自强,以示联谊的大人先生们,其对保有中华文化的贡献,真不知高到那儿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