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848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docx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试题

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订线

《愚公移山》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惩(chéng)山之之塞(sè)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òu)一厝(cuò)朔东

2.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笑而止之B.跳往助之C.惩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闻之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一厝朔东

5.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1)帝感其诚()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江水南边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扎水北边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横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

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的词义。

(1)聚室而谋()

(2)投诸渤海之尾()

(3)始一反焉()

3.“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

要解决“”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的明确目标。

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

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的反应。

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

最后得到了“”的主意才开始行动。

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5.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

“厩何事最难?

”厩吏未对,管仲对曰:

“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

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

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①厩:

马房。

②夷吾:

管仲的表字。

③圉人:

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

(1)桓公观于厩()

(2)傅马栈最难()

(3)曲木又求曲木()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请你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9.有位花匠院子里的葡萄藤结了不少叉大又甜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很想与人分享这些果实,便摘了一些送给邻居。

首先,他送给一位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

”好吃,好吃!

多少钱一斤?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

”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横线意外,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一脸的警惕。

花匠回到家很纳闷:

“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就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见闻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以“我们需要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遏之,入见曰:

“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

“子何以知之?

”曰:

“其马力竭矣。

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1)使之钩百而反()

(2)稷之马将败()

(3)公密而不应()

2.翻译下面句子。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2)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①,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②烹之,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③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

“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④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注①子产:

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②校人:

管理池沼的小吏。

③圉圉:

疲乏的样子。

④罔:

欺骗。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

(1)反命曰()

(2)始舍之()

(3)少则洋洋焉()(4)悠然而逝()

(5)孰谓子产智()(6)得其所哉()

2.翻译下面句子。

(1)少则洋洋焉。

(2)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3.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2.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一支曲子因和谐,便格外悠扬动听;一幅图画因和谐,便特别赏心悦目;一席谈话因和谐,便让人如沐春风……温馨的家庭、美丽的校园都因和谐而让你倍感亲切。

请以“走进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对家庭或校园中和谐美的体验。

要求: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题白拟。

不少于300字。

13.《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14.给加横线字注音

始龀()穷匮()厝()

万仞()魁父()亡以应()

15.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16.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17.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

A、老人B、妇女C、男子D、老头

②汝心直固:

A、心里B、思想C、做法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

A、苦于B、痛苦C、愁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A、竟然B、并、乃C、曾经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①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

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

①干:

岸边。

②圮(pí):

倒塌。

③阅:

经历。

④棹(zhào):

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i):

木片。

⑥颠:

颠倒、荒唐。

⑦河兵:

治河的士兵。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00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