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共同配送问题研究.docx
《物流企业共同配送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企业共同配送问题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企业共同配送问题研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物流企业大多脱胎于运输、仓储企业,这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也就是说,我国的物流市场,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
一方面,发展中小物流企业有着广阔的前景,这种前景主要来源于物流企业以较低的成本为工商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以及增值服务,这对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而言,都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中小物流企业无法与具有国资背景的物流企业巨头相比,也无法与国外物流巨头在成本控制、过程管理、物流技术等方面开展竞争。
在国内外物流巨头的双重挤压下,中小物流企业的生产发展道路充满着荆棘。
近年来,共同配送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
例如日本福冈市滕井区的共同配送系统、京阪神地区12家百货公司的共同配送体系;德国Kaeest市、不来梅市的共同配送体系;摩纳哥的共同配送系统等。
在我国,尽管共同配送的发展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共同配送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尚处于探索阶段。
1.2研究内容及意义
共同配送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共同配送的开展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企业开展共同配送的积极性很高。
根据日本财团法人运输政策研究机构最近所做的《关于促进同行业共同配送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共同配送的状况“正在应用”的比例是客户企业占25%,物流企业占26.9%;“现在还没有实施但今后计划实施”的比例是客户企业占2.6%,物流企业占5.7%,所占比例较低;“还没有建立实施计划,感到有必要”的比例是客户企业占31.4%,物流企业占32.5%,显示出共同配送的潜在需要很大。
但是,在实际开展共同配送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困难。
广大企业对开展共同配送感到茫然,亟需理论上的指导。
从这个出发点来对共同配送进行研究,认为论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1>促进共同配送的开展。
有关的研究表明,共同配送之所以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共同配送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2>充实和丰富共同配送的理论。
共同配送作为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而被提出,同时也是物流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
共同配送在理论上还没有成熟的框架。
(3>提供了共同配送运营的模式。
近年来,虚拟企业作为企业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受到了广大企业的关注和青睐。
在论文中构建了共同配送虚拟企业,为企业开展共同配送提供了具体的运营模式。
(4>论文的研究将会促进企业间共同配送的开展,间接地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
<5)研究由共同配送产生的费用、利润怎样分配,有利于各企业继续实行共同配送,减少纠纷。
1.3研究现状
对共同配送研究较早的主要是日本学者,在日道综合研究所编著出版的《物流手册》中曾有论述。
共同配送的实践也在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进行。
这主要有他们的实际背景:
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和共同配送方式的高效率低成本性特点。
关于共同配送,日本有两种较为常见的定义。
一是按日本标准工业JIS定义:
“共同配送是为提高物流绩效,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
二是按日本运输省的定义:
“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客户的需求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
日本学者汤浅和夫指出共同配送是配送合理化最先进的方式之一,即打破一个公司物流合理化的局限,而与其他公司联合起来,实现进一步的合理化。
其目的是集中配送量,提高配送车辆的利用率”。
并引用了由十三个唱片公司开展共同配送的案例来说明共同配送的效果:
在开展共同配送以前,各唱片公司用卡车的装载率不到50%,通过实施共同配送,提高了装载率,减少了近40%的车辆。
在国内,许多学者专家对共同配送也作了一些研究。
著名的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李京文教授、徐寿波教授、崔介何教授、何明珂教授等人都中提到了共同配送。
对共同配送利益分配、费用分摊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维持共同配送运营的最关键问题,即研究共同配送产生的“共同经济效益”如何在成员间进行分配,产生的“共同成本”如何在成员间进行分摊。
彭育松、周敏利用Shapley值法对共同配送利益进行了分配研究。
刘松等运用博弈论思想,通过建立博弈合作费用分摊模型,确定各企业存共同配送中的分摊费用。
叶志坚等根据客户组合方式的不同,讨论了因为租赁费用、运费等的不同所节约的费用,导致共化所产生的费用分担不同的各种计算法。
以上共同配送利益分配、费用分摊研究中,主要侧重在方法研究。
大多利用博奔论、Shapley值法进行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但是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实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另外,对实践中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机制及其实际应用研究较少。
通过对共配送4个关键问题的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对共同配送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共同配送的意义、共同配送的模式等方面,对共同配送的具体运营、社会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和共同配送的利益分配研究较少;对共同配送的理论研究较多,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较少,对实践案例研究更少;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研究共同配送的具体运营,社会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和利益分配,这些领域也是实践发展所急需的;研究应侧重案例分析和定量研究。
随着生态经济与节能社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共同配送的社会经济效益将更加突显,共同配送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对它的研究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章基本概述
2.1中小物流企业及其发概述
2.1.1中小物流企业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中小物流企业是指基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局部的、专业化的运作能力和专业化的企业构筑形态,分布在采购、制造、仓储、运输、货代、配送、销售、电子商务等物流环节,按照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打造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做这个专业领域的强者。
从狭义上来分析中小物流企业,则是指处于供应链环节中,能够提供物流业务模式的专业化公司,绝大多数还处于自营物流的阶段。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资本实力相对薄弱,规模相对较小,物流信息化的理念还有待于深入理解和完善。
大多数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正在起步;少数基础较好的企业,正在着手进行深层次物流信息化建设和完善物流信息化系统功能,朝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方向转型或发展。
总之,发展这些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有着巨大的潜力,广阔的发展空间。
2.1.2中小物流企业配送现状及问题
我国物流配送现状,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物流服务在我国仍占主导地位,但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问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流基础设施的"瓶颈"现象。
<2)物流模式粗放,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
<3)物流整合协调能力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
2.2配送模式介绍
2.2.1自营配送模式
自营型配送模式是目前生产流通或综合性企业<集团)所广泛采用的一种配送模式。
企业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实现内部各部门、厂、店得物品供应的配送。
2.2.2动态联盟配送
动态配送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组织为实现特定的配送目标而采取的联合与合作的一种配送模式。
在总结发达国家制造业经验的基础上,美国学者提出了动态配送联盟模式。
动态配送联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多个各有专长的制造企业在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前提下组成的临时配送联盟,配送周期结束,配送联盟自行解体。
动态配送联盟模式是一种介于自营配送和第三方配送之间的配送模式,是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配送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契约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中间组织,可以降低前两种模式的风险。
配送联盟具有动态性,只要合作任务结束,双方关系又变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单独个体。
狭义的配送联盟一般存在于非物流企业之间,广义的配送联盟则包括第三方物流。
2.2.3第三方配送模式
第三方配送模式之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
其中,第三方就是为交易双方提供部分或全部配送服务的一方。
2.2.4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即由若干个物流企业联合起来,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服务的物流形式。
它是一种物流企业在配送业务上的横向联合,集约协调,求同存异和效益共享,有利于发挥集团性优势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共同配送是在核心组织(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的,它包括在物流据点方面,实行物流据点等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集约。
在运输方面通过混合装载,实现货物的集约运输。
它是物流共同化发展的产物,促进了物流活动分工与协作,推动了物流结构的调整和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在积极向企业推广这种配送组织形式。
物流术语修订版GB/T18354-2006对共同配送的定义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是一种追求配送合理化的组织管理策略其本质是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通过作业活动的规模化来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外对共同配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50年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而国内对共同配送的推行才刚刚起步。
1、共同配送的方式
由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
即由一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区域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货物数量,全面进行配送,以代替对多个货主分别送货。
其目的是为了节约配送资源,提高配送效率。
配送企业综合考虑多个客户的配送要求,在配送时间、地点、数量、次数、路线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
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全面规划、合理计划的配送。
即仅在送货环节上将多家用户待运送的货物混栽于同一辆车上,然后按照用户的要求分别将货物运送到各个接货点,或者运到多家用户联合设立的配送货物接收点上。
这种配送有利于节省运力和提高运输车辆的货物满载率。
共同配送优势及意义
2、共同配送的优势
针对物流配送所存在的问题,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发展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对多个用户共同开展配送业务的一种物流模式。
一般是由生产、批发或零售、连锁企业共建一家配送中心来承担他们的配送业务,以获取物流集约化规模效益,从而解决个别配送的效率低下问题。
共同化配送可以对物流企业的功能和设施、设备信息、网络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1)减少社会车流总量,改善交通运输状况
<2)共同配送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3)共同配送的专业性强
2.2.5小结
从稳定性角度而言,自营配送模式是在供应链中最稳定的,因为配送中心是企业的组成部分,其战略目标与企业总体目标完全一致,而且企业内部的协调比较容易。
共同配送模式的稳定性次之,因为各个企业是经过慎重的选择才组成共同配送体,各个企业间的合作是长期稳定的。
接下来是第三方配送模式,本文介绍的第三方配送模式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的,各个企业是经过一系列的供应链改造才形成的长期合作,所以,如果处于供应链关节位置的企业退出,就会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断裂。
稳定性最差的配送模式是动态配送联盟模式,该模式是伴随配送生命周期而形成的,配送联盟随着配送任务的结束而解体,因此动态配送联盟模式相比其他模式是短期的、不稳定的。
从经营风险的角度比较而言,风险最大的是自营配送模式,因为一个配送中心的建立和运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而且在成立初期资金周转速度比较慢,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的崩溃。
虽然其他三种配送模式较自营配送模式的风险性小,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各种模式都要靠信息技术的支撑,配送管理的实现是以高效强大的信息系统为基础的。
自营配送模式的信息沟通是在企业内各部门间进行,而共同配送模式和动态配送联盟模式对信息的保密要求相对较高,第三方配送模式则极大地依赖于高效的信息平台。
表<1)对各种配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优点
缺点
自营配送
企业可以更好地保持协调、敏捷与稳定:
能完全服务于本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
企业可以对其配送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与监控,从而有利于保障良好的服务水平。
投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占用资金多:
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的中断:
对企业的配送管理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配送管理系统的支撑和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员。
共同配送
易规模化,节约配送成本;有利于企业配送资源的整合;企业对配送的控制力强;企业间的合作长期稳定。
功能互补的企业不易选择;企业间的协调、信息沟通、资料保密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第方三配送
有利于社会配送资源的充分利用;节约企业的财力和人力,从而企业的力量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有利于企业的柔性化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高效、专业化的配送服务。
容易受制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较差。
动态配送
联盟
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竞争力:
减少投资;获得物流技术和管理技巧;合作对象广泛。
稳定性差,在构建配送联盟时需要较大的交易费用。
表1四种配送模式的比较表
第三章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的必要性及条件
3.1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的必要性
这些都必须通过物流共同配送来实现。
即通过共同配送中各种资源运作效率的提供,来适应市场变化,降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水平。
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具体表现在:
1.使物流系统无缝连接。
这是使共同配送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物资中途受阻,这都会使共同配送的合作可能性和持续性大打折扣。
2.有效减少库存总量。
共同配送环境下成员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集成化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供应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每个成员的安全库存量。
3.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
订单处理是企业商务环节中的一部分。
缩短订单周期,可以使整个生产经营周期缩短。
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营运资金财务戍本。
通过共同配送过程缩短库存周期,从而改善企业资金状况,增强企业现金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5.提高服务水平。
共同配送管理环境下企业可以尽快地把握真实的用户需求(一般性产品及服务、个性化产品与特殊服务>和准确的需求量,使企业的供应活动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
在共同配送环境下,物流通畅。
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供应给用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6.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共同配送管理,使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加速了作业流程重组能力。
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对客户需求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同配送有利于克服不同企业之闻的重复配送或交错配送,提高车辆使用效益,减少城市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满足用户不断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使物流更加合理实现共同配送,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实施物流共同配送是必要的。
3.2中小物流企业建立共同配送的条件
1、中小企业物流共同配送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1)外部市场环境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
随着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开放,国内市场目标更加完善,那些地区垄断,行业分割,地方保护主“小而全,肥水不外流”等阻碍共同配送的市场因素正在被清除。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共同配送产生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导致货物运输量的大幅增加,如此大的运输量不可能只通过简陋的工具和完全依靠人力完成。
所以要适应共同配送的要求,就必须用大量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物流技术来加以武装,这既是现代化物流技术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3)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实施共同配送的进程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同配送虽然是一种非政府行为,但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
日本、德国等国的共同配送之所以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本国政府的支持。
目前,我国共同配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对其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经济环境
共同配送是企业横向联合的一种形式,包括资源的合作、设施与设备的合作以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合作,以上这些都离不开地区具体的经济环境。
2、中小企业物流共同配送的技术条件
<1)运输体系的支持
运输体系是共同配送系统得以运转良好的最基本条件,也是贯穿共同配送的血脉。
现代运输作为物流系统效率化的一环,追求的是运输时间的缩短和运输成本的降低。
<2)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合理整合资源
实施共同配送需要有完善的物流装备,这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维护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
。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要求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
<4)人员
因为共同配送技术含量高,因此所需工作人员较少,这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同时还要求高级管理人员不仅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而且应该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信息知识。
(5>组织、协调与管理
实施同配送需要对各参与企业原有的流通渠道,尤其是物流渠道(环节>进行重新设计,要将本企业的渠道与参与企业的渠道合并或集中,因此如果企业间没有信任、不能互相协调、企业闭关自守、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斤斤计较或对共同配送系统的设计与管理不当,均会对配送系统造成损害。
3.3中小物流企业实施共同配送的问题分析
1.中小物流企业间的信任与信息保密问题。
共同配送功能的充分发挥十分依赖于企业部分经营信息的共享,难以保证保护各企业的商业机密。
正是出于这一点,目前我国许多零售企业对参与共同配送还抱着犹豫的态度。
2.参与共同配送企业的协调问题。
一般来说共同配送是在可以满足各个企业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前提下建成的,然而当企业真正实施共同配送时,每个企业都会优先考虑自己企业的配送需求。
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到其他企业的配送需求,同时各个企业对自己货物的配送的时间、地点、数量,安全方面的要求千差万别。
3.成本收益的分配问题。
共同配送实现了资源共享,但是共同配送所产生的效益在参与方之间进行分配时缺乏客观标准,不能够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分摊成本费用时更易互相扯皮,费用分担的问题成为实施共同配送的一个障碍。
4.缺乏法律及政策支持。
共同配送在发达国家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本国相应法律、政策的支持。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中小型流通企业的明确政策支持,这些给共同配送的采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5.信息服务落后。
共同配送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发达的、先进的通信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交换系统。
我国大部分零售企业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仅停留在POS系统和简单的财务统计软件上,企业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几乎没有。
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也只限于企业内部,对外部提供信息的功能很少。
第四章中小物流企业的共同配送实施
4.1共同配送实施的管理
4.2.1合作对象选择
1、明确本企业参加共同配送的目的、总体发展战略及相应的中长期规划。
共同配送作为一种手段,构成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并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
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参加共同配送的目标,需要什么形式的共同配送,避免造成“随大流”的盲目联合。
2、与其他加盟企业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多方比较和综合论证。
这样有利于对兄弟企业的全面认识。
如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情况、设施与设备、生产技术条件、内部管理水平等。
以便获得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的客观基础。
3、考虑加盟各方的相互需要。
从某一企业的角度出发,首先看到的是加入共同配送系统应该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发挥本企业的优势。
但是,必须注意到其他加盟企业的利益。
这就是选择联合的对象时,决不是某个企业一厢情愿的事,而是互相选择的过程,寻求一个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的最佳联合方式。
4、着眼于建立开发型的共同配送形式,而不是谋求保守型的联合垄断。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共同配送是为了挖掘加盟企业的潜力,更加充分而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选择联合伙伴应以求得共同提高和发展为出发点,共存共荣,共享利益。
不能只考虑保护既得利益和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
共同配送的成员应共同为新的生产能力的形成和群体效益的提高做出积极的贡献。
5、着眼于现有资源设备和管理水平基础上的合作,尽量减少新增投资。
共同配送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取得本企业需求的资源、设备或管理技术,克服发展中的困难,提高经济效益,完全是优势互补性的。
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求得发展,不能求大求全和新增投资,造成新的负担。
6、寻找能够长期合作的联合伙伴,不能只顾跟前的利害得失。
共同配送是一个需要相对稳定、长期逐步的发展过程,在合作期间不断加深了解、相互选择,使合作关系逐步稳固。
同时在选择联合对象时要“货比三家”,提倡竞争和筛选,从中找出最理想的联合伙伴。
4.2.2企业分形管理内涵
企业只有适应外部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业经济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
各国间通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不断增加,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数量持续上升,使世界经济成为有机的整体。
企业经营环境的明显变化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市场竞争全球化;(2>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3>产品寿命的缩短;(4>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研发费用不断增加。
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可变的或虚拟的资源(如知识>的作用将日趋重要,团队协作是企业有效运作的保证。
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分形企业管理。
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分形元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大环境的制约。
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
分形企业的特点可以用图<1)的结构来表示。
图1
分形元是具有一定智能和权限的自治体,它采用目标驱动机制。
一方面,所有的分形元都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这样分形元才能进行有效的协作,并在整体上涌现出有序行为;另一方面,单个分形元又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享有一定程度的决策自主权。
这意味着分形元不仅是执行体,而且还是决策体,它能够自主决定内部流程,并可以根据整体目标和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设计与优化。
4.2.3共同配送分形管理策略
共同配送的内涵,在于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建立的企业联盟。
企业间通过沟通、交流,逐步形成共识,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水平、垂直、同业、异业的整合,以策略联盟、协同组合、物流共同化等合作方式共享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物流配送的整合,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获利能力,进而提升商品流通效率,促进商业环境现代化及整体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根据分形理论,由共同配送的内涵可以看出,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体现出一定的分形特性,即自相似性和自组织性。
1、分形元的划
分共同配送合作机构可按照相似原则来划分分形元。
这些相似原则体现在结构形式、经营目标和规章制度等方面。
只有按原则划分分形元,才能保证分形元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使分形元之间的协调成本最小化,进而确保分形元之间的密切协作并藉此获得竞争优势。
共同配送合作机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性,首先在结构上共同配送合作机构可以看成是一个大的分形元,它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配送企业组成的,其中每一参与企业都可称为一个分形元。
从上至下依次为共同配送合作机构、各配送企业和各部门,每个层级都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能完成特定的配送任务。
其次在功能上,较高层次对较低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处于较低层次的分形元都服从较高层次的组织目标。
因此,此类共同配送的实现可借鉴分形管理的模式。
共同配送合作机构在不同层次上的分形元形成嵌套结构,而在同一层次上的分形元形成非递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共同配送合作机构的层次性自相似组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