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8267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x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几点:

(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把握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牢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牢固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7)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3、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

本课程体系和内容以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安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六章,单区位企业——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的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三部分是第七至第九章,区域内、区域间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四部分是第十至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五部分是第十三、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

4、教学方法

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理论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使学生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理论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经济地理学插图较多、内容庞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和传统讲述相结合的方式。

二、教学总体设计方案

1、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8学时左右(含实践指导),实践教学占用2学时。

章节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课时

4

6

6

6

4

4

6

4

6

6

6

4

2

4

2、讲授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点: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具有的分支学科:

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

(4)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5)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

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平与效率关系的究究象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图学与原理的系统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1.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

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地图的定义:

1.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主流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区域尺度变化

(2)研究企业组织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2.1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2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由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这三方面的分支学科所组成。

§3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1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3.2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3.3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3.4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4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4.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4.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考核要求:

(1)识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以及经济活动的产业分类。

(2)熟悉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3)了解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教学要点:

(1)区位的概念。

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分。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3)土地、原材料、能源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其中,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和管理、市场意识等。

(5)区域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政府行为、环境因素和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其中产业环境主要探讨产业集聚。

(6)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1.1区位与区位理论

(1)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的先后,可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

1.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工业区位的主要区位条件包括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

(2)区位因子可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包括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成本因子又包括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2.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一般以两种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和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

2.2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2.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2.4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2.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特色、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移动。

§3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3.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持续性以及经济合理性。

(2)市场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战略一般表现现为两方面:

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

3.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4其他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其他市场条件包括:

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与管理、市场意识

§4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4.1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4.2政府行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政府是消费者

(2)政府进行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

(3)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4)政府实施经济政策

4.3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4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可进入性包括:

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

§5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5.1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交通要素:

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5.2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1)交通网连结度

(2)通达度

5.3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1)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2)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

考核要求:

(1)掌握区位的概念,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理解市场、区域环境和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3)能够从经济活动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教学要点: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包括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和意义、农业区位论的理论与现实。

(2)韦伯工业区位论:

包括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工业区位论概要、工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和意义、工业区位论的理论与现实。

§1杜能农业区位论

1.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

(1)背景: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2)目的:

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1.2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1)理论前提

(2)形成机制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1.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1.5理论与现实

§2韦伯工业区位论

2.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

(1)背景:

产业革命后,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

(2)目的:

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

2.2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运费指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2.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2.4理论与现实

考核要求:

(1)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与结论、以及该理论与现实的差异;

(2)掌握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与结论、以及该理论与现实的差异;

(3)了解农业、工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和意义。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教学要点: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包括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实证研究以及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2)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包括廖什的中心地系统及其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3)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在集市研究、国土规划与整治、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1.1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

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是怎样的规律。

1.2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商品服务范围、中心地等级

1.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2)交通原则上的中心地系统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1.4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1.5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1)意义:

现代地理学基础、城市和商业地理学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问题

§2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2.1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2.2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差异表现:

(1)前提条件不同

(2)等级结构不同

(3)职能与人口的对应关系不同

§3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3.1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1)集市的特征

(2)斯坦的集市区位理论

3.2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

(1)西德的空间整治与中心地理论

(2)中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3)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职能

考核要求:

(1)掌握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背景、目的及其三原则中心地系统;

(2)掌握廖什中心地系统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3)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

教学要点:

(1)企业增长的动因:

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3)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一般是由远及近。

其中,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具有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外部增长规划比较困难,因为被获取的公司原已存在。

(4)企业空间扩张规律最为常见的是接触扩散,其次是等级扩散。

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是通道扩张:

人际关系通道、隶属关系通道、生产或服务关联通道等。

(5)不同学者的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6)现今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和空间结构。

学习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及演变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1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1.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1)企业增长动因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1.2企业的空间扩张

(1)企业空间增长过程

(2)企业空间增长阶段

(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2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2.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2.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2.3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2.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2.3四种模式比较及在中国的应用

§3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3.1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五种基本形式:

(1)功能部结构

(2)产品部结构

(3)区域部结构

(4)顾客部结构

(5)矩阵结构

3.2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考核要求

(1)掌握企业增长动因及其战略方法;

(2)熟悉企业空间演变的4个主要模式及其差异。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教学要点:

(1)公司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一般用产品周期理论、折衷理论解释。

企业跨国投资主要受利益驱动,具体说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

(2)跨国公司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有三个特征:

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

(3)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位于少数主要城市;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对公司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布局上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公司生产单位分布比较分散。

(4)跨国公司在投资活动中,与投资地政府有关部门、合资者、同类生产企业、生产关联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均发生一定联系。

§1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1.1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1)产品周期理论

(2)折衷理论

1.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解释思想:

区位论成本学派、区位论市场学派、公司地理

1.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2)集中于边界地区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2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2.1公司总部的区位选择

(1)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便利的交通、丰富的信息、便于随时接触关键人员

(2)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大都市区

(3)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及其实例

2.2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1)研究与开发的过程特点

(2)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要求

(3)研究与开发机构区位

(4)公司案例

2.3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1)全球集中生产型

(2)市场地生产型

(3)专业化生产型

(4)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3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3.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

(1)跨国公司的联系系统

(2)区域等级关系

(3)跨国公司和区域的综合联系

3.2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包括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

3.3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1)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2)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

考核要求:

(1)掌握公司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条件以及微观区位的选择;

(2)掌握跨国公司内部组成,即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单位的区位选择特点及实际区位;

(3)熟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之间的综合联系,掌握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教学要点:

(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2)区域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前提,区域产业结构是不断演进的。

(3)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

随着时间推移,它也在不断发生演变。

(4)城市是区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区域内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聚集体。

(5)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通过农村工业化,可以极大地促进农村发展。

(6)在区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中,技术始终是最活跃和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1区域经济结构

1.1区域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

(2)产业功能分类(3)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1.2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主导产业选择

(2)关联产业配套(3)基础性产业配套(4)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

1.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4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2区域空间结构

2.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2.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2.3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1)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2.4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1)区位指向

(2)集聚与扩散机制

(3)空间邻近效应

§3城市与区域关系

3.1城市的一般特征

(1)城市的概念

(2)城市的一般特征

3.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3.2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组织与带动区域发展

(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

(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4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4.1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4.2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1)加快农区经济发展

(2)推动农区社会进步

(3)促进城市化

(4)逐渐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

§5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5.1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1)引起产品、产业更替

(2)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3)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4)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5.2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考核要求:

(1)掌握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熟悉产业分类,掌握区域产业结构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理论;

(2)掌握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熟悉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3)掌握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对城市的制约,熟悉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4)认识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教学要点:

(1)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2)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

(3)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有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4)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

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5)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

经济区划有助于实现整体经济的最优化目的。

§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1)资源禀赋

(2)资源配置能力

(3)区位条件

(4)外部环境

1.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区域增长极理论

(2)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3)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1.3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胡佛——费希尔

(2)罗斯托

(3)中国学者的理论

§2经济地域综合体

2.1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1)概念

(2)特点

2.2经济地域综合体结构

2.3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

2.4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

§3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3.1经济区

(1)经济区的概念

(2)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3)经济区的类型

3.2经济区划

(1)概念

(2)综合经济区划原则与方法

考核要求:

(1)熟悉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2)掌握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长阶段理论;

(3)熟悉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和经济区划的概念以及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教学要点:

(1)实现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必须协调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区域的作用。

(2)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

这方面形成了较多的理论观点:

极化——涓滴效应说、梯度推移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3)区际经济联系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相关理论有: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等。

(4)区域经济发展中要寻求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1.1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1.2梯度推移学说:

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并存论、主导论

1.3中心-外围理论

1.4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依赖理论

(2)相互依赖理论

§2区际联系

2.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1)前提条件

(2)空间相互作用测度

2.2区域分工理论

(1)区域分工意义

(2)成本学说

(3)要素禀赋学说

2.3区域合作理论

(1)区域合作意义

(2)区域合作原则

(3)区域合作类型

§3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3.1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1)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2)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2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1)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2)区域经济差异可进行有限度的调控

3.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协调发展的含义;

(2)协调发展的途径

考核要求:

(1)熟悉并掌握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理论:

极化——涓滴效应说、梯度推移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2)熟悉区际联系的有关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区域分工和区域合作理论,具有分析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协调发展的含义,掌握综合分析现实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能力。

第一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其区域影响

教学要点: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影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矛盾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和金融市场等方面。

(4)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全球化与当地化的矛盾。

(5)全球化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不同。

§1发展历史

1.1经济全球化形成

1.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2.1技术进步

(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2)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3)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2.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2.3国家的经济调节与干预

2.4国际经济协调

§3全球化与当地化

3.1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3.2全球化与当地化的关系

§4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4.1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4.2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

4.3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

4.4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

4.5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考核要求:

(1)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2)分析全球化对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教学要点:

(1)影响汽车工业的因素很多: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