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259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docx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

国学教案设计(主题班会)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礼记》主题班会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坚信教育可以兴国点评:

主题班会最重要是主题鲜明,言之有物。

建议只就广绿玉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句名言。

由琢玉而树人,明白其中的道理。

(肇庆学院文学院徐天云副教授)一、活动目的1.知识与能力:

积累中华传统名句,了解《礼记》及名句、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朗诵、讲故事、评析等形式,理解学习对个人成才,教育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的理想。

二、活动形式1.讨论、交流。

2.朗诵。

3.抢答。

4.讲故事。

三、活动准备1.查阅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的出处及意义。

2.收集有关中国古代勤奋学习的名言和故事。

3.收集有关中国古代教育兴国的名言和故事。

4.制作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坚信教育可以兴国课件。

四、活动时数一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吗?

(多媒体展示广宁玉石)这是玉石,是广宁的玉石,又称为广绿玉,是我国五大名石之一,与浙江青田石、福建寿山石、浙江昌化石、内蒙巴林石齐名。

那么,一块普通的石头怎样才能成为一件名贵的玉器呢?

(雕琢)由物及人,一个普通人怎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呢?

(学习)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典籍《礼记》中,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多媒体展示)

(二)简介《礼记》1.多媒体展示书影。

2.作者及内容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与《诗》《书》《易》《春秋》合称为为五经,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三)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多媒体展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2.诵读。

分读:

女玉不琢,不成器男人不学,不知道集体读: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3.释义。

(1)学生交流,举手说大意。

(2)教师明确:

玉石不经过雕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4.谈感悟。

(1)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勤奋学习、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学习是立身之本,学习是兴业之基。

一个人生存能力的强弱,工作业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才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

无数实践证明,不学习无以立足,不学习难以立业,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

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

荀子说:

学不可以已。

我们在学校要勤奋学习,出到社会也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5.考一考你:

请列举古代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名言警句。

(1)以小组为单位,举手抢答,教师给予肯定。

(2)参考名言:

(多媒体展示,教师稍作评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杜荀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宋陆游)(3)集体朗读以上诗句。

(四)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教育可以兴国。

1.多媒体展示: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2.集体诵读。

3.释义。

(1)学生交流,举手说大意。

(2)教师明确: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4.谈感悟。

(1)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

二千多年前的古贤人就已认识到教育在国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说农业解决了人们的吃饭穿衣,工业解决了人们的出行咨讯等问题,那么教育就当仁不让的承担了人们在科技、思想、道德等领域的引导者。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经济、现代国防是由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那么教育就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动力。

教育兴则国运兴,兴国还须先兴教育,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对教育事业提出的双层要求,是现实的必然。

5.考一考你:

请列举中国古代教育兴国的名言警句。

(1)以小组为单位,举手抢答,教师给予肯定。

(2)参考名言:

(多媒体展示,教师稍作评析)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子权修》)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唐权德舆)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

(宋范仲淹)教易为善,善而人正,国之所以治也。

(宋李觏)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明朱之瑜)民智者,富强之源也。

(清严复)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清康有为)(3)集体朗读以上名言警句。

(五)说一说:

中国古代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故事。

1.学生讲台演讲,掌声鼓励。

2.参考故事:

闻鸡起舞、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

(六)总结教育承载了一个国家太多的希望和梦想,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

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我国通过并实施义务教育法,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还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在这种国情下,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发奋学习,自强不息,为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多媒体展示: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坚信教育可以兴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附:

参考资料(XX成语)11.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

你听见鸡叫了吗?

刘琨说:

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祖逖说:

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意思是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

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22.凿壁借光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

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

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

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

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33.悬梁刺股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人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刺股讲述的是苏秦合纵抗秦的故事。

苏秦,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

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

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

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

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故事出自《汉书》和《战国策》,用来形容刻苦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