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8211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小专题复习系列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答案

专项训练四 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

(2)题。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

请简要分析。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

(2)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哪几个意象点明李世南所画为秋景?

 

(2)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

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

(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

(1)~

(2)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

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1)~

(2)题。

伤 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②,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

①甘泉:

指宫殿。

②建炎三年(1129)冬天金兵南下,宋高宗航海逃亡。

③向延阁:

向子霵,时官长沙太守。

(1)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运用了什么手法?

 

(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分条作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

(1)~

(2)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①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

①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1)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1)~

(2)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①。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

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

①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水流过其境。

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

“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简析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1)~

(2)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1)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2)“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作者写这两句是为了强调什么?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

(2)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

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1)~

(2)题。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勤王:

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

蟋蟀。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和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

B.颈联中“逶迤”的深层含义是:

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C.尾联运用苏秦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好地表达诗人立志报国的真实情感。

D.全诗形式上对仗工整,风格上颇有杜甫风味:

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

(2)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1)~

(2)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

刘 过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

人①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④,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

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

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

①人:

指张路分。

②油幢:

油幕军帐。

③戎韬总制:

按兵法统御万马千军。

④山西将种:

古人认为华山以西是出将才之处。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的前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演习开始前和开始时的景况,表现了演习规模之大,军容之整肃,军纪之严明。

B.上阕的四句到七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演习开始后的情景,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演兵场上的壮观景象。

C.结尾处“随军鼓吹,已带边声”,意为随军乐队演奏之声似乎已带有边地战场上的冲杀之声,表现了词人对战争的厌倦。

D.本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同时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人物形象鲜明而有光彩。

(2)简析这首词中刻画的将领张路分的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

(2)题。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

南宋末遗民。

②芊芊:

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

(2)题。

螺川早发

[清]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

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诗人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1)~

(2)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

(2)题。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

(1)~

(2)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词人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1)“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2)简析这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1)~

(2)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1)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1)~

(2)题。

清平乐注

江 昉

曲阑闲凭,心事还重省。

花里嫩莺啼不定,搅乱夕阳红影。

  谁家翠管吹愁?

一庭烟草如秋。

欲去登楼望远,暮云遮断芳洲。

注:

此词作于词人寓居扬州之时。

(1)词的上片首句写到“心事还重省”,词人的心事是什么呢?

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对“搅乱”进行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

(1)~

(2)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

②泠泠:

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

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

1.

(1)参考答案:

“蘸”字。

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

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

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问候,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

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

(2)参考答案:

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

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解析:

后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

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2.

(1)参考答案:

落涨痕、疏林、黄叶。

解析:

找出并分析意象及其特征,诗中意象较多,但能体现出秋景的特征的意象还是比较容易辨识的,如疏林、黄叶就是明确的秋天所有的景物。

(2)参考答案:

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叶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

应是去江南的黄叶村吧。

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

解析:

注意抓住题目的提示,很显然后两句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是属于抒发审美观感的。

要求赏析,还要有表达效果的分析。

3.

(1)参考答案: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一虚一实,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当时的离别之景。

解析:

指定了是要求分析第三联,“哪几种”肯定不是一种手法,就要求从多个层面去分析。

(2)参考答案: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诗人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

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解析:

情感的分析注意必须从内容的分析出发,还要注意注释给出的提示。

4.

(1)参考答案:

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

解析:

比较阅读,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被赋予可能不同的含义。

白诗中的“昔年”“今年”“昨”“今夜”,有“今夕何夕”之感,是思乡之情。

苏诗中的“明月明年何处看”,更有世事难料、前途未卜的茫然。

注意从全诗出发进行辨析。

(2)参考答案:

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

①地点对比。

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②情景对比。

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

③情感对比。

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解析:

考查对表达技巧的分析。

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时间、空间,情景、情感等方面都有对比。

5.

(1)答案:

夸张、对比的手法。

解析:

针对诗歌的一联来分析其手法,修辞的层面是首先考虑的,然后再从其他层面分析。

(2)参考答案:

①前两联,伤时事,政府抗金无策,节节败退。

②第三联,伤己,年老力衰,无力报国。

③尾联,对向子霵的勇力的赞赏。

解析:

情感的分析除了诗歌内容的分析外,注意注释给出的信息。

6.

(1)参考答案:

比喻。

作者将落在荷叶上的雨点比作“真珠”,把聚在一起的雨水比作“水银窝”。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随荷叶跳动忽散忽聚,在叶心聚为一汪晶莹的雨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咏和喜爱之情。

解析:

该题设问的指向非常明显,先找出修辞手法,并指出具体内容。

关键是要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作用”主要是内容方面的。

(2)参考答案:

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

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认的,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

作者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

解析:

“妙处”的分析一般是先分析“妙”在何处,往往要结合手法运用的分析,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7.

(1)参考答案:

①第二联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

②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

解析:

第二联承首联中“各在异地”的含义,叙遥相思念之情。

这两句虚实结合(或借景抒情),作者时在平舆,地近汝水。

前句写自己,后句写远在并州的朋友,仿佛友人也在目前,颇觉亲切。

第二问“作用”类的题目一般都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解答,最后一联明显运用了以景结情的写法。

(2)参考答案:

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

)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

(“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

)③归隐之思。

(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

解析:

思想情感的分析要扣住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对朋友的怀念之情是很明显的,再者就是诗人当时的境遇和心情,这首诗是他在熙宁四年(1071)春天,辞去叶县尉职务时所作,表达的便是得不到赏识欲归湖山的心情。

8.

(1)参考答案:

高楼、碧天、芳草、天涯、落花、杜鹃。

解析:

这是一个找意象的题目,只需要注意能表达思乡之情即可。

(2)参考答案:

花木消长,时序推移,羁旅外乡已经很久了,该是回家的时节了。

用具体的物象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

解析:

先弄清楚两句诗的内容:

笋子变成了竹子,落花已经化成泥土,可见时光的流逝,说明作者在外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思乡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9.

(1)参考答案:

“倦”字不但描绘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

“堕”从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自高而下,而且传出听者心惊情凄的感受。

解析:

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要联系思想情感分析。

(2)参考答案:

①象征:

颔联中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一种象征。

②拟人:

颈联写诗人主观上想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是故意来寻找自己,硬是摆脱不掉。

自己跟“老”并没有订立期约,而“老”却渐渐地来临了。

颈联将“愁”与“老”拟人化,使直接抒情带有生动的形象性。

③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困顿失意的被贬官员的形象。

解析:

第一问是要求分析突出的艺术手法,可见手法不止一种,“突出”需要从整体上考虑。

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抓住人物最重要的思想特征。

10.

(1)C 解析:

C项中典故说的是祖逖,不是苏秦。

(2)参考答案:

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

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感。

解析:

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

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后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

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感。

11.

(1)C 解析:

C项中的“对战争的厌恶”错,应为表现词人北伐抗金心情之切,希望及早举兵。

(2)参考答案:

擅武、善文、爱国、儒雅。

如“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总。

他正在油幢军帐之中,按兵法指挥万马千军。

然而其仪态却是“羽扇从容裘带轻”,表现出一派儒雅风度。

解析:

词题中“张路分”,姓张,担任路分都监的官职,生平不详。

路分都监为宋代路一级的军事长官。

古代军队常于秋天演习,由长官检阅,故称“秋阅”。

这首词记录了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了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抒发了词人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激情。

12.

(1)参考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解析:

意象的分析很容易,手法的分析不是很容易,但通过野渡“听杜鹃”可联想到动静结合等手法。

(2)参考答案:

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解析:

对观点的分析要结合诗歌所表达的主题,“闲”字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身份“南宋末遗民”(注释)以及背景加以考虑。

13.

(1)参考答案:

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

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

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解析:

对景物的分析要紧扣题干中的提示“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2)参考答案:

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诗人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

②虚实相生。

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

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解析:

首先要判断用了哪些手法,可从多个层面考虑,再分析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14.

(1)参考答案:

梅子,芭蕉,柳花。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物象”这一概念的理解,不能错误地表述为“梅子的酸”“芭蕉的绿”“孩子捉柳花”等。

(2)参考答案:

闲。

闲居的诗人,在初夏长长的午睡之后,内心无所牵绊,在绿荫环抱的庭院,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格外舒畅。

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把诗人心中的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阅读诗歌可先从标题入手,再关注整首诗。

从标题中的“闲居”和诗歌最后一句的“闲看”可以看出“闲”字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赏析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而应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5.

(1)参考答案: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

(意思对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开写亦可)

解析:

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写景诗,融情于景。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寓意。

关于寓意,要结合注解中“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来回答。

(2)参考答案:

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

(“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是“报国无门”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颈联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结合起来,再结合注解,不难看出诗人的无奈与愤激。

16.

(1)参考答案:

这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烘托了词人被贬的悲凉心境。

解析:

对景物进行解说可从物象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渲染勾勒意境。

作用主要从内容方面分析。

(2)参考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何人此路得生还?

”表达了词人对被贬的怨愤(悲痛),“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

词人的思想感情从注释中的“被贬”可见怨恨与期待的复杂情绪,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7.

(1)参考答案:

比喻,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

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林。

把游历生活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

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对未来游历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