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8179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docx

上师大心理学复习资料1

复杂的心理现象

第一章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知识的来源

美国哲学家皮尔斯(1877)认为,知识的来源有四个:

1.权威

2.注意凝聚

3.先验

4.科学

心理学历史上的主要学派:

精神分析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

结构化观察

访谈法

结构化访谈

问卷调查

开放式问卷调查

实验法

文献法

文献内容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

作品分析法

结构化作品分析

 

第二章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额叶:

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顶叶:

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枕叶:

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颞叶:

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第一信号系统: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现实的信号叫做第一信号。

  人脑与动物的大脑的条件反射机制都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具体的、现实的第一信号形成条件反射。

如吃过酸梅的人,只要一看见酸梅就有唾液分泌。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

即语言或文字的刺激通过人的大脑皮层中相应的区域,而形成条件联系,大脑皮层的此种机能系统称作第二信号系统。

若再听人说“酸醋”,竟也会分泌唾液,则听人说之“酸醋”为信号之信号,因称之为第二信号。

 

第四章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点:

积极主动,易于疲劳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点:

积极主动,易于疲劳

3、有意后注意

定义: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特点:

具有目的性,不易疲劳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外因————客观刺激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相对、绝对)

②刺激物的对比(大小、颜色、形状)

③刺激物的变动(变化、移动)

2)内因————个体主观的状态①需要

②兴趣

③情绪状态

④知识经验

2、影响有意注意维持的因素

1)内因——个体主观的状况目的性;

•意志力;

•间接兴趣;

•活动组织;

•身体状况(疲劳、疾病)

2)外因——注意对象的特点

丰富性

•活动性

•外部刺激干扰与否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紧张性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分配

5、注意的转移

 

第五、六章

知觉基本特征

知觉整体性

知觉选择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恒常性(经验的作用很重要)

几种重要知觉

时间知觉(时序知觉与时距知觉)

空间知觉(深度知觉、小实验)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自主运动/诱导运动】

社会知觉

错觉

一种特殊的感知觉——错觉

错觉(illusion)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所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视觉敏度

颜色视觉

时间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第七章

一、记忆的概念

参考定义:

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分类

1.按内容分

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

语词记忆

情绪记忆

2.按系统分

感觉记忆(接待室)

工作记忆(操作间)

长时记忆(大仓库)

3.按意识性分

外显记忆(有意识提取)

内隐记忆(未意识其存在,无意识提取)

4.按信息加工处理与储存方式分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记忆规律一:

目的律

——记忆有无目的影响记忆的效果

有意识记Vs无意识记

有意保持Vs无意保持

有意回忆Vs无意回忆

记忆规律二:

意义律

——人们对记忆材料的理解程度影响记忆效果

机械识记Vs意义识记

----实验表明:

意义识记在速度、广度、精确性和巩固性等方面均优于机械识记。

但二者不可偏废!

记忆规律三:

首尾律

记忆规律四:

遗忘律

——如果对识记过的事物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甚至重新学习也不节省时间,这就是保持的丧失,也即遗忘。

遗忘的种类:

从时间来看:

暂时性遗忘Vs永久性遗忘

从数量来看:

部分遗忘Vs全部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表现为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遗忘的数量先多后少。

记忆规律五:

复习律

——复习可以有效地减少遗忘

注意:

1.复习的及时性和经常性

2.复习的集中性与分配性

3.复习方法多样化

4.试图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记忆规律六:

情绪律

识记时:

愉快——兴趣情绪

识记和回忆时:

心境一致性假说

记忆规律七:

干扰律

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记忆规律八:

休息律

一张一弛,记忆之道!

记忆规律九:

过度学习律

过度学习:

达到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150%的识记程度最好!

记忆规律十:

场合一致律

情境关连记忆

 

第九章

思维的内涵

意义:

扩大认识世界的范围

提高内涵:

思维(think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认识世界的深度改造世界,从事创造

思维的种类(外延)

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分为: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以意识的清晰程度划分,可以分为: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以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可以分为: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思维策略总可分为两大类:

算法式

是运用解题的一套规则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种规则可以有公式的形式,如某数学运算公式,也可以没有公式的形式,如河内塔问题的解决没有公式,但仍有操作方法的步骤。

算法式的优点:

只要有规则,总能把问题解决!

算法式的缺点:

一是有的问题没有规则;

二是即使规则一步步解决,工作量也太大。

如:

奕棋时,如用算法式策略,则需考虑所有可能的棋步,以及对方可能的回步,己方的下一步等,从理论上可以获胜,但涉及可能的棋步总数高达1040,若以每毫秒考虑三步棋计算,将需1021个世纪的时间!

启发式

凭借经验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计算机与人对奕时,就是根据人下棋的启发式策略来编制程序的,而不是依靠算法式策略。

几种有效的启发式策略:

策略一:

手段—目标分析策略:

关键:

把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先逐一实现小目标,最后自然实现了总目标。

策略二:

目标反推法

例:

稳操胜券

关键:

从目标状态倒推至初始状态

策略三:

简化计划法

关键:

抓住一条线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

问题情境

认知限制

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动机强度耶基斯—道德森定律

定势作用定势作用:

小毛妈妈有三个孩子,大的叫一毛,二的叫二毛,老三叫什么?

一般来说,在不变的情况下,定势有助于人们减少摸索的过程,促进问题的迅速解决,而在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则会阻碍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鲁班从带齿的杂草上受到启发,发明了锯;阿基米德从身子浸入浴缸将水溢出的现象中获得启发,解决了皇冠含金量的鉴别问题;上海铁道医院医生从汽车方向盘的外形中获得启发,解决了人造瞳孔角膜的透气问题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有大量发散思维参与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形象思维)

多有直觉出现

多有灵感出现

迷恋状态

测量发散思维的三个指标:

流畅性——在短时间内思维发散的数量;

变通性——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独创性——思维发散的新颖性、独特的程度。

 

第十四章

一、个性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稳定性和可塑性

独特性

社会性和生物性

二、需要的作用

 

几种重要的动机

生理性动机:

饥饿动机、干渴动机、睡眠动机、性动机(趋利避害)

社会性动机:

好奇动机

成就动机

学习动机

交往动机

第十六章

性格:

内涵、特点、地位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与行为的心理倾向

性格不仅指一个人对现实所具有的稳定态度,而且还指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在个性心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核心意义

这是因为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总是与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相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本质特征方面的区别,具有明显的社会评价意义

性格:

结构

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组合及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

根据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以及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性格结构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性格的类型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还是内,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大类

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特点是活泼开朗,喜欢交际

内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特点是谨慎小心、交际狭窄

美国心理学家H.A.威特金根据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特点,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思考,不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有时则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

顺从型的人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没有主见,常常会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盲目行动,应变能力较差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E·斯普兰格根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把人的性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

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出了人格—职业匹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与兴趣和职业密切相关,把人的性格划分为六种类型:

实际型、调查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

性格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人有两种特质:

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同样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特质

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又分为:

首要特质、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反映了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是直接与环境接触的,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行为观察到的特质,但它们不是人格特质的本质

根源特质是反映一个人整体人格的根本特性,是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具有动力性作用的特质,同时又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的、基础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基石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基本维度是:

内向与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其中前两个维度最为重要,并把人格划分为四种组合类型:

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

 

第十七章

能力:

内涵、特点

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能力与活动紧密联系

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从事某种活动必须的前提

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它与心理活动过程不同

能力包括两个涵义:

个体的实际能力

个体的潜在能力

能力、知识、技能

能力的发展是在知识、技能掌握与运用的过程中完善的

知识的获得依赖学习,而技能的掌握依赖练习,离开学习与练习,能力不会得到发展

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所取得的成就

能力、知识和技能三者之间虽紧密联系,但也有重要的区别,从范畴、概括水平和发展水平角度可以对它们进行分析

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

能力和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不同,即三者发展不同步

 

特殊能力

又称为专门能力,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须的能力

智力测验的历史

系统采用测验方法来测量人的智力,是在本世纪初,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on)提出来的。

比纳早年就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1904年比纳受法国教育部的委托,参加筹建研究呆傻儿童的研究会,并接受研制呆傻儿童检测办法的任务,以便把他们从一般儿童中区别出来,给以特殊的教育

1905年,比纳在西蒙的帮助下,编制了最早的一个智力量表。

1908年,比纳和西蒙对其量表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M.Terman)将比纳—西蒙量表介绍到美国,并修订成斯坦福—比纳量表。

1937年和1960年,斯坦福—比纳量表又经过了两次修订,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量表之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创制了新的智力测验量表。

该量表分三种: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4-6岁半的儿童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儿童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

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具有各年龄代表性的智力量表

 

超常儿童是指儿童的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中或多种活动的儿童

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儿童。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观察法

结构化观察

访谈法

结构化访谈

问卷调查

开放式问卷调查

实验法

文献法

文献内容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

作品分析法

结构化作品分析

心理学研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