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全.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全.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全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作者:
————————————————————————————————日期:
三、教学
1.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教学的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交往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认识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教育性: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1)备教学目标。
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同时也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依据。
2)备教学内容。
(备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学内容的分析从三方面进行:
1)构建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2)确定知识点;3)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辨析)1、教学内容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教材内容。
2、教学重点是值对全体学生学习和理解其重要作用的部分;教学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
3)备学生。
教学设计须以学生的基本特征为前提。
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备课要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分析学生特征一般三个方面:
1)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指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2)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3)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4)备教师。
教师自身的特征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观条件。
5)备教学资源。
6)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
7)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
8)确定教学的操作步骤
9)教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授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的客观反映。
3.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1)一节好课的要求/标准有以下几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重点突出;⑥组织严密;⑦课堂气氛热烈
2)课的类型和结构:
A.课的类型,是指割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两类:
一根据教学的任务分:
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二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B.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布置和检查作业
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
①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5.课外辅导.辅导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
6.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和提高质量。
①按时检查;②认真批改;③仔细评定;④及时反馈;⑤重点辅导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材料题)(必背)
7.教学原则概念: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教学遵循的教学原则有: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
9.教学规律是教与学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发现它,掌握它,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制造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
(单选)
10.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夸美纽斯提出)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形象的描述、通俗的比喻,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11.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12.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复习:
苏联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3.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
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礼记*学记》)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4.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不同的人不同教育)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进行因材施教的基础;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教学过程的结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6.教学方法的定义:
是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7.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简答)
18.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促进他们的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可以分为讲读(英语、语文)、讲述(历史、政治)、讲解(物理化)和讲演(做报告)四种方法。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简答)
19.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对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要善问。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简答)
20.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简答)
2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质的课件等,指导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讲究演示的方法。
演示要配合教学,及时进行。
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简答)
22.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指示货巩固知识的方法。
(简答)↘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①提出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③加强辅导;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3.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室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加深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提高练习的自觉性;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
(简答)
24.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实验前准备;②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③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④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做好实验小结。
(简答)
25.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26.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7.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思维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特点:
主动性、开放性、问题性、生成性、创造性。
28.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
问题式、表演式、讨论式、论文式、学科式合作学习。
四、教学组织形式
29.教学组织形式:
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0.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演变历史:
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
特殊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31.个别教学:
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
优点:
教师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缺点:
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
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
32.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
①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②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③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④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
(要求改革的原因)
33.分组教学:
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
一般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是指打破年龄编班的做法,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可分为学科能力分组(根据某科学习能力和成绩将学生分组)和跨学科分组(按智力的高低成绩好坏分组)
2)内部分组是指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编班。
可分为:
1)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2)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
优点:
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缺点:
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单选)
34.设计教学法,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有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与能力。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来的,是杜威的学生)
35.道尔顿制,又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
即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36.特朗普制:
大班、小班和个人结合
37.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单选)
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①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②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③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④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⑤科学文化基础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⑥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⑦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⑧课内与课外并重;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
第七章中学德育
1.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或特征。
2.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
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对人的道德行为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面貌的主要标志。
(单选)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4.道德:
某一社会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行为准则
5.皮亚杰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1-2岁):
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
他律(他律)道德阶段(2-8岁)又称为服从的阶段。
又可分两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5-8岁);第三阶段:
自律(可逆性)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第四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真正到了自律阶段,公正阶段。
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将品德发展划分成三种水平: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0~9岁),道德的价值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前习俗水平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第二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9~15岁),道德的价值在于符合别人的期待和保持传统的秩序。
它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走向,人际协调/寻求认可,好孩子阶段。
第二阶段:
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法律最重。
(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
这也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遵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社会契约定向,尊法,不合理可以修改人群最重。
第二阶段:
良心或原则的定向,普遍道德原则,生命最重。
柯尔伯格断言,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这些阶段的发展。
7.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因素:
1、外部因素:
①家庭;②学校;③社会风气;④同伴群体;2、内部因素:
①认知失调(不知道该怎么办);②态度定势(固定的心理倾向);③道德认知(单选)
8.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①依从(从众和服从);②认同(主动接受他人影响);③内化(变成自己的品德)(单选)
9.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⑤价值观辨析⑥锻炼法;⑦陶冶法
10.有效的说服的注意事项:
①目的性要明确;②说服内容要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相待(简答)
11.榜样法:
1)班杜拉认为,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发生的替代性学习(杀鸡儆猴);2)榜样行为的注意事项:
①选好榜样;②榜样要有吸引力;③榜样要有说服力;3)榜样行为示范方式多样(简答)(单选)↘
12.价值辨析:
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13.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1)给予奖励的注意事项:
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②选择、给予适当的奖励物;③应强调内部奖励
14.锻炼法要注意:
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④适当指导(简答)
15.陶冶法包括:
①人格感化;②环境陶冶;③艺术陶冶。
(单选)陶冶法要注意:
①创造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简答)
16.德育概念:
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性质:
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学校德育额组成部分: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17.德育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②理想和传统教育;③集体主义教育;④劳动教育;⑤纪律和法制教育;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单选)
1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a)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辨析)
b)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②不脱离教师和同学;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单选)(辨析)↘(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学生德育的形成与发展是随其成长而不断发展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9.德育原则
(一)共产主义方向原则:
体现了我国德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区别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原则的根本标志。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具有科学性;③……必须结合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④要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方向的教育与学生日常实际结合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2.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4.教育者自身言行一致。
(三)疏导性原则: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正面教育
(四)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与规章制度相结合。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启发,积极疏导;②要以正面的榜样和事例教育学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五)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要处理好学生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七)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长善救失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因势利导;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八)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九)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20.德育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我爱我活动方式的总和。
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简答)
21.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单选)
22.德育模式: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2.体谅模式3.社会学习模式:
班杜拉4.集体教育模式:
马卡连柯5。
价值澄清模式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