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7975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docx

广播电视编导编讲故事讲义

第一节 故事与情节

讲故事这项考试的首要问题是扣住命题讲故事,注意是强调扣住命题。

如果不扣题,考生讲的故事再精彩,考试成绩也不会理想。

扣住命题说起来简单,大家都写了那么多年作文,扣题这件事还不会?

可实际情况是,每年在讲故事考试中,总有大量同学不能扣住命题。

为什么呢?

因为讲故事要求的扣题与平时大家理解的扣题不一样,讲故事要求的扣题不光是让命题所提供的物件、场景简单地出现在你讲的故事中,还需要让其成为故事中心情节的一部分。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扣住了命题。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扣住命题的要求,在此需要先讲明白两个概念:

何谓故事?

何谓情节?

我们看一个例子,一个命题为“夜场电影”的故事:

一次我跟比我小一岁的弟弟去看夜场电影,看到午夜的时候,电影放映间已经没有多少人了,就在这时候:

从外面进来了四个青年汉子。

他们走到我旁边,我就闻到一股酒气。

他们中的一个瘦子使劲推了我的脑袋一下,我吓了一大跳,只听他说:

“你们俩刚才在外面骂我们哥们儿了吧?

”我一头雾水:

“啊?

没有啊!

认错人了吧,大哥们。

”此时我弟弟也很奇怪,我只听见他说:

“没有啊!

我们早就进来了!

”由于夜场电影院里面都是那种躺的发,当我向弟弟弟看去时,发现他们中有两个人挤到了我们之间,挡住了我的视线,我也没在意,只是急于分辩,说明我们并不是他们要找的人。

只听一个胖子吼道:

“你们少装!

就是你们,走!

走!

跟我出去!

”我很害怕,他来拉我,我抵抗着他的力量,不肯起来。

这时那个瘦子忽然转变了语气,劝那个胖子说:

“算了!

我看真不是他们,走吧。

”还跟我说:

“兄弟不好意思啊!

认错了!

”之后瘦子就带着他们要走。

忽然我听见弟弟喊了一句:

“我手机呢?

”我问他:

“你放哪了?

”“我就放扶手上了!

”弟弟说着就站起来追上那四个人说:

“我手机还我!

”那四个人说谁拿你手机了,推开我弟弟就往出口走,我弟弟跑到门口堵住门喊:

“把手机还我!

”我看见胖子冲上去给了我弟弟肚子一拳,弟弟疼得弯下腰,于是我也冲上踹了胖子一脚,大喊:

“把手机还来!

”此时我忽然觉得脖子一凉,就看见那瘦子把一把弹簧刀架在我脖子上,恶狠狠地说:

“再喊我弄死你!

”我吓得不敢动,那胖子照着我肚子就踹了一脚,我也蹲了下去。

胖子还要打我,被另三个劝住了。

随后,那四个人都走了,临走还大声喊没拿我们手机什么的。

我又疼又难受,哭丧着脸说:

“真他妈倒霉!

”这时弟弟走上前来扶我,并对我说:

“其实那胖子打我的时候就把手机塞给我了。

”“操!

那你不早说!

”我忽然觉得轻松了不少。

这就是我一次看夜场电影的经历。

那是第一次有人用凶器威胁到我,让我感受了一下生命有危险时的我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有点伤心我的胆小,但又庆幸我的冷静。

命题要“夜场电影”,先且不说这个故事成不成立,首先在事件选择上,这个考生就没有考虑到夜场电影的特殊性。

他用的“抢手机”这个事件不一定非发生在夜场电影院里,完全可以放置到任何其他场合,比如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树林里、夜晚的公园里、夜晚的校园里……只扣住夜晚这个概念,没有扣住夜场电影的概念。

第二,我们可以说,这个命题为“夜场电影”的故事根本不成立,“抢手机”根本就不是一个故事,只是一个事件,一个遭遇。

那么,什么叫故事?

一个故事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因素?

关于故事的概念,有一个浅显的例子,比如“皇后死了”,这只能算一个事件:

如果说“皇后因为伤心而死”,这就可以构成一个故事。

大家体会一下,“皇后死了”与“皇后因为伤心而死”这其中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在于“伤心”这个词。

如果说皇后因为操劳而死,这又只是一个事件,而不是故事。

为什么“伤心”能构成故事呢?

因为“伤心”涉及一种情感——皇后为谁伤心?

为什么事伤心?

什么事、什么人何至于让皇后伤心致死?

这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人物关系,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冲突?

建立一个故事的基础是一种情感基础,人的情感不是单立的,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

一个总会有亲人、朋友、同学、同事、恋人、仇人,更或是萍水相逢的人……不管什么关系,一个人总是以情感为纽带跟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嫉妒、仇恨、疚等等,不一而足。

故事需要讲述的就是一种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在故事中,一个人去做任何事或与别人发生冲突都一定会有情感原因,没有情感原因,就构成不了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夜场电影抢手机就只能算一个事件,一个遭遇。

因为抢手机事件没有建立在情感关系上。

试着换个思路,如果这个考生讲述“我”跟“我弟弟”的感情一直不太好,因为一次夜场电影抢手机事件,“我”跟弟弟关系好了,那抢手机事件没准还能构成一个故事。

注意,在此假设中,抢手机能构成一个故事,前提就在于“我”跟弟弟的情感关系的设定。

如果这么说大家还是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再拿另一个“夜场电影”的故事做一下比较,这样可能会清晰一些。

这个“夜场电影”故事大概是说一个孤独的女人,经常失眠,只要睡不着就去家附近的电影院看夜场:

偏巧有个孤独的男人,也被失眠折磨,也是睡不着的时候上这个电影院看夜场。

两个孤独的人在电影院相遇了,电影院也只有他们两个人,这对陌生的男女因为夜场电影开始认识,之后相互产生了好感。

可没多久,因为效益不好,电影院不再放夜场,这对男女也就没机会再见面了,可他们到最后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也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故事在一种怅然的寻找中结束了。

且不说这个故事有多好,可首先这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事件。

为什么?

因为这个故事建立的基础是因为孤独,一对陌生男女才不约而同去看夜场电影,并且在看夜场电影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情感关系。

所以,建立一种情感关系是故事建立的首要前提。

此外,故事之所以为故事,还需要情节。

什么叫情节呢?

简单来说,情节就是影响到人物关系变化的事件。

只有影响到人物情感关系变化的事件才能构成情节。

再说夜场电影抢手机那个例子,这一事件完全没有影响到“我”跟弟弟的关系变化,没有影响到“我”跟歹徒的关系变化,什么影响都没有,所以就构成不了一个情节。

相反,在第二个夜场电影的故事中,夜场电影成为一对陌生男女产生感情的一个中介,夜场电影影响到一对男女情感关系的变化,这样夜场电影就成为一个故事的中心情节。

一个故事的情节,就是人物关系的变化过程。

如果两个人原来就好,故事就是不断讲述他们俩如何好,如何好,这也构成不了一个故事。

相反,如果讲述两个人从好到不好或从不好到好,有了变化,才能形成故事。

而那些影响到他们从好到不好,从不好到好的事件才构成了情节。

说清楚何谓故事、何谓情节之后,再回到扣住命题这个话题。

所谓扣住命题,就是命题所提供的物件、场景都要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

只有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这些物件、场景才构成中心情节:

只有成为中心情节,讲故事才算扣住了命题。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扣住命题的要求,我们来比较两个故事,命题为“半照片”。

高三的五一长假,我和爸妈去植物园观赏樱花展,权当作是高考前的放松。

游园过程中碰到了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和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祥。

高中三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见他。

虽然他已经全然不像多年前那个文文静殂的老实孩子,成了歪穿着奇装异服、叼着烟卷、满嘴脏字的社会青年,但我还是抵制不住重逢的激动,和他在樱花前照了合影。

多年之后的再次相见也让祥很激动,但显然他在我面前比以往拘束了很多,眼神中也不时流露出愧疚和无奈。

很快照片洗出来了,一卷照片36每都洗得很好,可唯独我和祥的合影曝光过度,巧的是洗坏了的正正好好是祥的那半。

我盯着照片越看越觉得遗憾和惆怅,脑海里渐渐浮现出过去的祥。

小学6年,我们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两个,也是班里最铁的一对朋友。

学习上我们相互勉励,生活中我们形影不离,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嬉戏。

到升初中的时候,我们约定争取一起考进我们所升中学的实验班(尖子生班)。

但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比我学习稍好的他竟然没考进实验班,而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

我安慰他、鼓励他,告诉他只要自己努力坚持,在普通班也一样学。

开始他有些萎靡不振,但很快就好了起来,并且发誓要和我一起考进省重点高中。

我很欣慰,为朋友感到快慰。

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我们上下学你旧一起走,路上谈论一些学习和学校的事情。

可时间一长,事情慢慢有了变化。

他开始推托有事不和我一起回家,我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

后来慢慢地我们便各走各的了,而且我还经常在放学后看到他和他班里那些同学一起三五成群地聚在学校周边。

我渐渐感觉到:

祥,他变坏了。

我们的关系远不如以往了,到初三的时候,我们成了仅仅是见面打个招呼的普通朋友。

我眼看着他一天天地堕落,也曾想办法劝他,可他总是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初三下学期,学习紧碰到了祥,他对我说,他妈死了,他不考高中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宿命,但我很清楚地知道,他不考高中决不仅仅是因为他妈妈的死。

望着眼前这半照片,我在遗憾惆怅的同时,更明白了我们在走不同的路。

我的这一半清晰明了,他的那一半混沌不清:

我有目标,他很茫然。

似乎这合影就该被曝光过度,似乎我们真的就不是一路人。

我也只能深深地祝福祥,希望他一路走好。

这照片我会永远留着,哪怕它只有半。

这个故事设定的人物关系是同学。

我跟祥,原来是打小的好朋友,后来越走越远,慢慢变成了两种人。

不错,这个故事有人物关系的变化,可问题是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是外在的,没有纠集在“半照片”这个概念上。

半照片只是因为曝光过度,曝光过度只是一个外在的机器问题,与“我”跟祥有什么关系呢?

这半照片对“我”跟祥的关系起到什么作用呢?

除了让你感慨,让你伤感,没有任何人物关系上的影响。

这样一来“半照片”就不构成情节,不构成情节,就没扣住命题。

面对这些素材,换一个思路想想:

“我”跟祥原来是好朋友,后来他母亲快去世了,委托“我”为他与母亲拍最后一照片,可因为“我”粗心疏忽,曝光过度,导致祥跟母亲最后的合影成为半照片,照片只有祥,没有母亲。

祥永远不原谅“我”,“我”也永远原谅不了自己两个朋友因为这个关键性的一照片越走越远。

因为失去朋友,失去母亲,祥最后没能考上重点中学,为此越来越低迷。

看到好朋友越走越远,“我”会是什么心理感觉呢?

“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怎么能填补祥那半照片上永远的空缺呢?

“我”是否还有可能重新弥补“我”跟祥破碎的友情呢?

……如果以这种方式构成故事,先不说故事好不好,至少“半照片”走到人物关系部,影响到了人物关系的变化,成为一个中心性的情节,这才算扣住了“半照片”这个命题。

再重申一次,“讲故事”考试的第一要扣住命题讲故事。

通过上面提供的几个例子,大家应该更清楚了怎样才算扣住了命题?

什么样的事件能构成故事。

当然,对于考试来说,仅仅扣住命题搭建一个故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故事好。

所谓好,就是故事得有新颖的立意、生动的人物、真切的细节。

 

第二节 立意

“讲故事”这项考试除了要求能够完整搭建一个故事,还要求立意新颖。

但新颖是有前提的,新颖的前提首先是故事的合理性。

所谓合理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人物性格、情节在故事前后得保持一致,不能有矛盾。

比如故事开始的人物是一个胆怯的人,中间没有任何理由,突然就变勇敢了,这样的人物就站不住脚。

人的性格形成之后总是有一定稳定性,性格的变化在故事里需要强烈的外部情节引发,不然故事合理性上就出现了问题。

第二方面就是故事情节是否违背日常生活感受方式、思维习惯与情感逻辑。

这个要求看起来很虚,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判断事物的方式都是千差万别的。

那么标准是什么呢?

什么算是日常生活感受方式、思维习惯与情感逻辑?

大致来说就是绝大多数正常感受生活的正常逻辑,比如遇到郁闷的事总不开心,遇到压力的时候会紧,遇到喜事则心情愉快……现以那个“夜场电影”抢手机的故事为例进行分析: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家长会让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半夜跑出去看电影吗?

按常理来说,这好像不太可能,除非家里有特殊情况,或者父母不在家,或者是这两个孩子自己逃出来的。

如果什么都不交代,什么都不铺垫,想当然就说自己跟弟弟去看夜场电影的话,这个故事的出发点在合理性就站不住脚。

这是这个故事在合理性上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抢手机”这种事件发生在夜场电影院里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按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来说,就算夜场电影,周围也会有工作人员,可为什么在“抢手机”这个故事里,周围没有工作人员出现呢?

或者装听不见,听任有人作案,那么还有问题——为什么这些歹徒要跑到电影院里这个公众场地公然作案?

他们怎么就知道今天晚上会有未成年人来看夜场电影呢?

他们为什么不埋伏在学校附近,去伏击那些下晚自习的学生,这样作案的可能性还大一些!

……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我们对“抢手机”这个故事稍微做一点推敲,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这个考生没有遵循正常的生活逻辑,而是想当然地构思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事件。

通过对“抢手机”这个故事的分析,大家应该明白故事要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

如果想出新,故意违背日常生活来编故事,那就需要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逻辑上成立的解释。

这个合理性的要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我们“讲故事”这项考试的一个立意方向,那就是需要从正常的生活中发现故事,挖掘故事,而不是怪异杂谈似的完全脱离生活来编造故事。

像我们上面读过的那个“半照片”的故事,就是一个为了出新而胡编滥造的例子。

觉得故事越离奇,就越容易博取考官的注意,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所以,为了故事的合理性,同学们最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故事,从你听到的、看到的,或者亲自经历中去挖掘故事。

这样大家就会问了,“讲故事”要求立意新颖,可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能找到新的故事呢?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稍做解释。

“讲故事”这项考试求立意新颖不是让大家讲一个别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说实话,这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讲故事”要求的新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角度,一个是主题。

我们先说说角度的问题。

讲故事要求的角度新颖,首先是希望考生面对一个命题的时候,能够充分展开思路,找个不落俗套的故事出发点。

我们先举一例子,一个命题“全家福”的故事,然后进行分析:

全家福下岗了,可是他的孩子还在读书,妻子也早已下岗在家。

虽然家里遭遇这样的情况,但一家人还是和睦地生活着,客厅里仍然摆放着那全家福。

这天,中秋节到了,工会代表来看望下岗职工,给全家福送来了100元的慰问金。

全家福拿着这慰问金,左思右想,到底要买些什么来让老婆和孩子吃得好一点?

他想孩子喜欢吃鱼,但鱼不划算;老婆喜欢吃鸡,但孩子不喜欢。

他想了半天,最后决定去买2斤猪肉。

他走到菜市场,东看看,西瞧瞧,最后走到一家卖肉的摊子上,让摊主为他称2斤肉。

但是在收钱的时候,卖肉的人却昧了良心。

2斤肉是14元钱,应该找给全家福86元,而那人却只找了他几块钱,还不承认收了那100元钱。

全家福无法忍受肉摊主人的蛮横、霸道,与他争执起来,说他明明收了100元钱,为什么不承认?

摊主也不管这100元对于全家福而言有多么重要,双方越吵越强烈,甚至发生了抓扯,还引来了很多围观的人群和市场管委会的人。

市管委会的同志问清了情况,让全家福出证据证明这100元钱是他的。

全家福说记得那100元钱的,并背出了这个。

结果市管委会的人真的在摊主的钱盒里找到了这钱。

在场的人都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记得纸币上的。

他说:

525952572就是“我爱我家我爱我妻儿”!

全家福高兴地提着肉回家。

吃饭的时候,他又拿出家里的那个老式相机,照下了一全家福。

面对“全家福”这个命题,这个考生在想到把“全家福”作为一个人物名字的时候,心里可能很得意,觉得他的故事角度很新。

可恰恰相反,这么讲故事,根本不叫立意新颖,而叫偷换概念!

命题叫“全家福”,人物就叫全家福,如果命题是“夜场电影”,人物名字就叫“夜场电影”吗?

这样的思路显然是走偏了,完全是自作聪明。

“讲故事”要求故事立意新,是要求在一个命题规定的部找特殊性。

比如“夜场电影”这个命题,大家首先想到就是去看夜声电影的人,但有没有想到在夜场电影院工作的人呢?

他们可不可能有故事呢?

如果从夜场电影的工作人员出发讲故事,故事的出发点就会比一般的故事角度要新。

提醒各位同学,在拿到考题的时候,一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没准可从中找出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出发点。

 “讲故事”另一个立意方面的要求就是主题。

所谓主题上的要求,并不是大家平时理解的概念,认为主题应该深刻,应该反应人类的真善美,或者说要求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批判社会问题。

“讲故事”要求的主题是一个情感主题,即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或更具体地说,是爱、嫉妒、疚,还是报复……讲故事必须讲述一种特定的情感。

这看似简单,可每年考试,能把一种情感讲好的故事总是寥寥无几。

有一年考试,一个考生抽到“活着的伤疤”这道命题,这个考生大讲美国“9-11”不仅仅在美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活着的伤疤”,更有甚者是在全人类心中留下“活着的伤疤”。

对于这样的深情感言,我们不禁要问,美国被炸了,跟一个十八岁的中国高中生有什么直接关系,怎么就在你心里留下活着的伤疤了呢?

如果说你的亲人、朋友不幸在这次灾难中丧生,我们尚且还能理解你的这种伤痛心;如果什么关系都没有,只是凭电视中看到一些报道,怎么就让你受伤了呢?

你心里到底有多少的感受?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真切的情感让你感动,让你悲伤,让你难过,让你欢喜呢?

同学们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最好也反省反省,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不是也是这样。

因为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应届高中生组织故事的通病——爱唱高调,总觉得不对社会发表点什么批评,自己站的立场就不高,讲的故事就不够深刻。

在这里再强调一次,我们要求的故事不是虚假空洞的深刻,而是一种真切的情感体会,一种你心里有过体验的情感体会,一种让你心真正触动的情感体会!

关于情感主题,看了下面的例子,同学们可能会理解得更深一些。

命题为“选举”:

老马是一个当了十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干部。

正主任退休了,局里准备选举出新的正主任。

为能坐到这个企盼已久的位置,老马咬咬牙,花积累买了一堆礼物去管人事的牛副局长家里送礼。

牛副局长一番推辞后,勉为其难地收下了礼物。

选举结果三天后出来了,老马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正主任。

老马有个很争气的儿子,小马。

小马成绩优异还是班上的班长。

老马当选的那个晚上,牛副局长送回了礼物,还带了一个高级进口玩具给小马,说是他儿子小牛让带的。

牛副局长走了以后,小马一边玩玩具一边说:

“班里票选体育委员,牛副局长的儿子成绩不好,他想当体育委员还不得求我。

我说只要你能当上正主任他就能当上体育委员。

这玩具是他送的呢。

大家判断一下,这个故事感人吗?

有情感吗?

没有!

这个故事的问题,同样是唱高调。

虽然这个故事比“9-11”那个全世界人们心口上“活着的伤疤”更具体一些,可问题还是考生想藉此对社会不平发言,对丑恶现象进行批判。

与其说这是个故事,还不如说是某些空洞议论文的论据。

这个故事没有情感,只有批判。

批判并非不重要,但社会上不平的事多了,不需要你在考试的时候忧国忧民地做出评价。

讲故事这项考试要求的是感情,是人的感情,是你与你爱的人、你恨的人、你关心的人、你在乎的人之间的感情。

这种感情,你生活中没有吗?

肯定有,可你为什么不去讲述呢?

所以,在“讲故事”考试的时候,为了能够让故事更靠近情感的主题要求,建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梳理。

放下手头所有乱七八糟的事,把自己十几年,二十年走过的路好好回味一下,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让你曾经欢喜过、难受过、伤心过、痛苦过……先改改爱发议论的毛病,认真地透视一下自己的心:

你心里最真实、最柔软的那个地方藏着一些什么样的感情?

第三节 人物

人物,是构成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因素。

故事是人的情感故事,只有抓住人物,才能抓住故事中的情感要求;也只有通过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理需要与主观需要,才能找到一个比较新颖的故事角度。

所以从人物出发,是讲好一个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想法。

故事得有人物,听起来是件简单的事,可每年在考“讲故事”的时候,能把一个人物塑造好的考生凤毛麟角。

为什么呢?

就因为考生经常只考虑编织情节,而不从人物的主观愿望出发去组织情节;同时,在编织情节的过程中,不考虑让情节从人物性格出发,不去体会自己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有时候故事情节是组织起来了,可其中没有人物的感受;没有人物,情节就会生硬,故事自然也就站不住了。

那么,如何在故事中塑造人物呢?

一、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

故事中的人物得有人物性格,这说起来是个老话题,可考试的时候,考生就是容易忽略;即使没忽略,也不会从人物性格出发去组织情节。

通俗地说,有什么性格的人才会去做什么事。

如果大家看过艺谋导演的电影,可以回忆一下,他经常在他的电影中塑造“认死理儿”的人物。

正因为“认死理儿”的性格,电影《秋菊打官司》里才会有农村少妇秋菊,因为村长踢了丈夫下身一脚,要讨一个“说法”而开始告状的故事——她从乡里告到县里,从县里告到市里,从市里告到省里。

另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一个15岁的执拗的农村小老师,只为村长一句“你班上一个不能少”,她就不顾一切地去城里把在那打工的学生找回来。

如果不是这种执拗的性格,情节也不会成立。

所以,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情节,必须从人物性格出发。

人都有性格,不存在没有性格的人。

如果同学们一时找不到有意思的人物,可以考虑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即你周围的同学、朋友、亲人大概都是什么性格——开朗的、忧郁的、安静的、咋呼的、豁达的、斤斤计较的,或是酷爱面子的、就爱揭人短的……同样,建议在考试之前,好好把自己周围的同学、亲人、朋友回想梳理一下,想想他们都是什么性格的人。

只有从生活找到的人物性格才会有合理性,才会有现实依据,才会听起来真实可信。

所以,在编讲故事、设定人物性格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你故事里的人物性格是否真实可信。

不仅需要有性格,还需要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这是讲故事对人物性格塑造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在故事里,有机的情节应该在人物性格之间展开。

来看下面这个例子,命题为“选举”:

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孩子,每年都能被评为班级优秀干部,而且每次学校里的活动她也都积极参与。

父母和老师都非常宠爱她。

这天她要竞选年级里的优秀学生,这个选举只要能通过全班人的投票就可以了。

选举在班会课上举行。

因为女孩子在班上的人缘特别好,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投了女孩子一票。

当老师满意地点完人数以后,却意外地发现还少了一人。

老师环顾教室,发现坐在教室角落的一个胖胖的小男孩,他没有把手举起来。

这个男孩平时是班里最调皮的一个,一天到晚欺负班里的女生,上课时从来就没安分过。

老师质问男孩为何不举手,男孩机灵地笑了笑,也没说什么原因,就是不肯举手。

老师喝令他说明理由,他只是转转眼珠说:

“都是她,不好玩。

”老师火了,硬是把他拖到墙脚罚站。

可最终,女孩就因为男孩的缘故而落选了。

女孩子却并不难过或生男孩子的气,只是欣慰地笑了笑。

从那以后,男孩看到女孩都不敢抬头,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可女孩每次都是报以一个灿烂的微笑。

事隔多年,男孩女孩都长大成人,各自上了大学。

某日,两人不期而遇,坐下来进行了交谈。

说及当年选举的事,男孩又脸红了,可女孩笑着说:

“我当时的确着急过,可当时告诉我落选后,我却有种坦然——长期以来我的生活一直完美无缺,像是生活在光环之下。

可那次却是你帮助了我,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有时离完美差一步,生活才会更真实、更精彩。

在这个选举的故事里,提供了两个学生形象:

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

这个女孩的性格,我们在故事里可以隐约地感觉到——成绩不错,老师喜欢,有点好强,好像也比较豁达;而那个男孩,故事里说是一个调皮、不安分的学生。

男孩可能因为不喜欢这个女同学的做人、做事,所以没有投票,导致女同学落选,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呢?

可这个考生只有几句话,而女孩却并不难过或生男孩的气,只是欣慰地笑了笑。

从那以后,男孩看到女孩都不敢抬头,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

这就算故事了吗?

事实上,故事就应该从这个地方展开,这才是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

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男孩因为没有投女孩的票而觉得愧疚,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呢?

他们之间,因为性格因为选举,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呢?

关于“选举”的故事就应该围绕两人在选举中产生的矛盾来展开情节,可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展开。

没有展开,自然就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不能称之为故事。

所以,想把故事讲好,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