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7708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docx

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

一一年十二月

物联网工程专业总体概况

一、专业基本情况

二、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标准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物联网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总体概况

一、专业基本情况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确定了无锡在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感知中国中心”的地位,进而极大地推进了无锡市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

为解决地方

对相关专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江南大学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进行整合,成立了物联网工程学院。

顺应国家新兴产业的需求,2010年江南大学成为国家首批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

由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与生俱来的使命。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高度集成的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

依托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本专业具备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多层次人才的基础和实力。

学院设有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等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轻工信息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工程硕士点7个。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评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建有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点”物联网技术与工程”,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锡市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无锡市物联网工程示范中心、江南大学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多个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等。

二、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一)・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主要面向无锡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与机制的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专项教育,与地方物联网产业的相关企业、集团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合作成立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实习、培训中心等,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做,培养企业急需的开发高科技新产品、新设备或关键器材的工程人才。

预计每年培养60名本科生,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二)・人才培养优势

近年来,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在物联网领域的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资源建设:

校市共建,主动对接产业转型。

作为全国第一家覆盖“传”、“感”、“网”三方面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培养的实体性物联网工程学院,得到了无

锡市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围绕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建设,校市双方达成共建的“四个一”工程,即:

确立一个目标,通过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学院;形成一套架构,学校与无锡市政府签定共建协议,把学校物联网工程学院纳入无锡国家传感网示范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双方成立了建设

领导小组和理事会,组建了由专家、学者等为成员的发展咨询会;推动一批校市共建项目,无锡市政府先期投入1亿元,支持物联网工程学院加强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感知工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相关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基地,在人才、资源以及信息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

学院还拥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锡市物联网工程示范中心、无锡市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多个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和由各教授领衔的研究室,为物联网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物联网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在人才培养上,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指导,加强本科生人才培养。

学院率先在自动化专业实施的CDIO-P培养模式,探索了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突出政产学研结合,建立了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

组织编写了一系列物联网工程专业教材,受到广泛好评。

2010年11月,全国首届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建设研讨会在江南大学召开,与会领导、专家认为学校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科学研究:

物联网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依托“两个平台”,瞄准“四个方向”,取得了一批科研应用成果。

“两个平台”,主要依托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四个方向”,主要在

“感知工业”、“感知农业”、“感知校园”、“感知医疗”等方面加强应用研

究,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益。

目前

物联网工程学院年均科研经费逾3000万元,每年获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纵向课题30多项,申请和授权的专利、软件著作权近10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多篇。

如在“感知工业”方面,先后完成国家“863”课题酶制剂生产监测和远程诊断系统,黄酒发酵生产感知系统等,承接泰国柠檬酸提取项目工程,项目经费超千万元。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8名,高级职称比例70%。

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333T程培养人选4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本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技术型科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年应用型横向科研经费在1500万元以上,大多数骨干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工程背景和经验。

随着物联网产业在无锡的集聚,海外来锡创新创业人员大量涌进,学院业已在物联网专业方面,聘任兼耳R教授30多人。

优良的师资结构为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就业

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

(二).培养标准

1.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开设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体育、军事科学概论、军事训练等课程。

1.1具有较好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

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本专业所从事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1.2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1.3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热爱物联网专业,对物联网学科的性质和发展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科研工程献身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观念。

1.4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自愿承担改善健康、安全、环境质量的责任,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

1.5具有较好的身心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具备从事物联网相关工作的分析、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管理的一般性

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掌握与物联网相关的自然科学、数学、工程、管理知识,并具有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物联网工程行业的能力。

2.1.1掌握数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使用、文献检索、专业研究方法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2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律、心理学、项目管理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3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工程制图、电工电子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4熟练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评估技能,制定系统计划并对不同应用对象实施整体规划维护的能力。

2.2在系统掌握物联网技术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信息及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法规标准、产品需求、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方式有专门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1掌握基础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知识,了解国际国家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无线和有线系统设计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为用户对象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服务。

2.2.2了解物联网产业的需求,正确把握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3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联网科技发展动态。

2.2.4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

能。

2.2.5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制,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技术原理,自组织组网措施和主要有线无线拓扑和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3.通过深入物联网行业中的企业工程实践,了解该领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控制的新兴技术和需求,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分析解决物联网领域工程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3.1熟练并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

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的能力。

3.2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3.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具体工作中得以体现。

3.4初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

具有至少1年的工程实践经历,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设计传感网系统并开展运行和维护。

4.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及学习能力。

4.1具有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4.1.1具有较好的应用图形图表方式表达和交流观点、方案的能力。

4.1.2具有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思想、观念的能力。

4.1.3具有较好的使用专业技术语言、运用母语或英语,进行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尤其是具有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的能力。

4.2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具有个人和社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适应社会与环境,自信、灵活地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的能力。

4.3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特别是工程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作中的协调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4.4具有获取知识能力

4.4.1可以应用各种手段获取资料、信息,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能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

4.4.2为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4.4.3可以适应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知识、继续学习。

三).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表1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土口乔要求

实现途径

1

知识要求

1.1工具性知识

数学、外语、文献检索、专业研究方法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

1.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学生社团活动,素质拓展与创新、学术讲座

1.3自然科学知识

物理学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

1.4工程技术知识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工程制图、电工电子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新技术参观

1.5专业知识

了解和掌握信息及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法规标准、产品需求、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方式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新技术参观。

2

能力要求

2.1获取

知识能力

2.1.1获取信息能力

文献检索训练。

2.1.2继续学习能力

在知识传授的系列课程及实践训练、能力培养的途径中获得。

2.2应用

知识能力

2.2.1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设综合性的实验课,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程项目,以及在企业中开展实际训练培养能力。

2.2.2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领域的课程及实习实训等项目获得训练。

2.2.3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

通过完成物联网应用、嵌入式系统等课程设计,以及相关实验、实习救得训练。

十口加要求

实现途径

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2.2.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训中获得训练。

2.2.5初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训中获得训练。

2.3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2.4.1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置文字和语言表达课程、讲座,通过课程设计文本、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写作、展示、讲座、答辩等形式,进行训练

2.4.2人际交往能力

以团队的形式组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训练人际交往能力。

2.4.3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

采取团队的形式,变换成员角色,训练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

3

系养要求

3.1思想道德素养

两课”系列课程及实践训练

3.2文化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及实践训练

3.3专业素养

知识要求中的系列课程及能力要求的实践训练中获得

3.4身心

体育系列课程、社会实践

江南大学草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隼越工程师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求,依托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联网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的人才需求,以

培养具有大工科背景、掌握物联网工程系统理论和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实施2年厚基础教育、1年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和1年工程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本学制

本科基本学制:

3+1年

(二).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宽口径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培养从事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技开发与工程实施及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学生在电子、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等交叉集成学科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具备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专业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四).基本规格要求

1、综合素质

(1)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

(3)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达到国家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业务能力与素质

(1)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

好的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

(2)掌握相关学科的工程基础理论,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

力与获取新知识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3)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工程理论与技术,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工程领域新兴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追求创新和创造的精神,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在工程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说明

1.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

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

为满

足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本培养方案以学

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三类基础课程构筑教育平台,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四个层次。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工程实践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结合产业需求,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对物联网工程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对相关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本了解,把专业理论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实际项目中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

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要求而设置,为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包括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两个模块。

综合基础:

设置了由“政治思想理论课、体育、军事理论”等系列课程构成的必修课程,由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系列课程构成的选修课程。

一方面满足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活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工程职业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法规知识的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服务于社

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基本技能:

主要设置有计算机类、英语类、工程实践等理论和实践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具有基本的工程与科研素养以及良好国际竞争能力。

学科基础教育

培养物联网领域工程人才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包括工程学科基础和大类专业基础两个模块。

工程科学基础:

设置数学、物理类基础性课程及有关实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

大类专业基础:

设置计算机软/硬件、电子电路、通信等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课程,培养工程人才在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建立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工程专业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

重点设置物联网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与理论相结合实习实践、毕

业设计,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领域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物

联网方向所必须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

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总

体构建实践性环节科学体系,着重培养以下能力:

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

其中,各类工程应用与实践课程是以工程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工程应用课程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物联网系统工程的整体知识框架,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

2.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对一些核心课程进行规定,同时从指标(学时、学分)上量化,体现规范专业教育的统一性。

在课程安排上根据教育内容及知识体系总体框架的要求,进行了学时、学分的合理规划,如下表所示。

通识教育课程及学时、学分一览表

课程类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缶IW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9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社会、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素质教育课程(选彳^)

2

形式与政策

2

32

车事埋论

1.5

36

军训

1.5

3k

外语

大学英语

12

192

体育

体育

4

128

学科基础课程及学时、学分一览表

课程类

课程名称

一学分

学时

工程基础类

工程制图

3.0

64

计算机类

计算机文化基础

2

32

程序设计基础C

4

80

数学类

高等数学

11

176

线性代数

2.5

4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40

物理类

大学物理

7

112

物理实验

1.5

48

学科基础课

模拟电子技术

4.0

64

数字电子技术

3.5

56

软件技术基础

3.5

56

[物联网技术导论

1

16

总计

3.课程设置框架说明

1.培养方案学分分布框架说明

本培养方案总学分16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30学分,占本科阶段总学分比例为18.1%;学科基础教育52.5学分,占本科阶段总学分比例为31.8%;工程专业教育与实践69.5学分,约占本科阶段总^学分比例为42.1%。

培养计划进一步强化了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安排达51周。

2.主要课程设置和要求

以培养工程师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为出发点,构筑工程师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重点加强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课程,数理科学、工程技术等工程科学基础课程,信息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物联网专业技术课程群等工程应用类课程。

英语课程:

学生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分别通过学校英语水平考试。

学生

应具有以英语书面和口语顺利进行日常交流和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听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计算机类课程:

深入学习计算机软、硬件课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具有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程序设计等手段解决工程计算、工程模拟和工程表达等问题,能迅速获取相关计算机的新知识。

工程科学基础类课程:

通过数学、物理类课程,使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科学基础知识解释工程问题、建立工程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

通过物联网工程学概论与项目训练等课程,使学生从总体上建立物联网工程系统的概念,了解工程系统的构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的一般过程,并掌握一般的工程方法。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物联网理论技术建立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通信工程等交叉融合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信号与系统、电路电子学、通信原理等课程与实验,使学生具有信息大类的宽厚基础。

专业技术平台:

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群集成物联网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通过设置无线传感网、嵌入式系统、RFID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建立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的能力。

工程应用与实践类课程:

在系统学习物联网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工程实践,在应用中熟练掌握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培养物联网产品设计开发、工程规划、运行维护及技术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3践类课程

通过实践类课程的训练,加强学生了解工程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具,通过实验、分析、计算等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有课程设计、实验环节和实习环节,综合的实践教学有企业认知实习、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工程实践、企业毕业设计等。

利用校内基础实验室、教授科研室及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完成课程设计、实验环节等基本技能训练;总的实践时间达51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工程师素质。

自主实践训练包括书面写作训练、口头表达训练、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