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期末练习卷.docx
《比较文学期末练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期末练习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期末练习卷
比较文学期末练习卷
简答题:
1、什么是比较文学?
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比较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的不同?
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研究方法。
文学比较只是把不同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只能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
这就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比较了。
不同:
(1)开放性、理论性:
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大的自由,也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传统文学研究重心放在作家和作品上,而比较文学对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同样重视。
在研究方法上也比传统文学研究更有优越性。
(2)综合性、宏观性:
比较文学从传统文学的范围里跳出来,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并且也从文学内抽出身来,从一个新的高度俯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
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等局限。
(2)20c50s至70s:
这个阶段崛起了美国学派,代表人物有韦勒克、威斯坦因等。
美国学派认为:
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且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理论不够严密,导致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中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创立了阐发研究的方,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4、怎样的研究对象能够成为平行研究的对象?
答:
即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都能够成为平行研究的对象。
(对象与对象之间尚未发现或根本就不存在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并且对象之间不受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相关限制。
)
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思想史、文学与宗教等其他学科的科际比较,也是平行研究的对象之一。
平行研究的对象还包括了对文学主题、题材、人物、风格、技巧、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此外还包括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时期、潮流、运动的比较。
5、为什么说接受研究是影响研究的延伸、补充?
答:
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同样是研究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一个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情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但是,传统的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研究却把重点放在研究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包括作家)的接受情况、产生的作用,以及它们的成因上,补充和延伸了影响研究的范围。
6、阐发研究用一个文化体系中的理论话语阐发另一个文化体系中的文学现象,这种研究的价值在于理论含量极高,很能帮助人们深入认识文学现象,但其理论性也加大了其研究成果的理解难度,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不同意。
因为其研究使用的类型涉及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阐发、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的阐发以及用其他学科的理论阐发文学现象,其涉及的多为本土与外来的双向阐发,注重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创立阐发研究的初衷之一是用读者熟悉的理论去阐发读者不熟悉的文学现象,因此这样的阐发其理论不是增加理解难度而是降低理解难度。
7、简介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学、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研究范畴包括:
(1)事实联系:
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学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2)价值关系:
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联系,不存在亲缘关系,但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相关之处,其相异和相同都具有某种可比性
(3)交叉关系:
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阐发的关系
8、母题和主题的关系:
(1)意义不同:
母题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未经抽象并具客观性的最小故事因素、不能再分的最小叙事单元或一般话题)。
(2)大小不同:
在文学作品中,母题是较小的单位,主题是较大的单位(若干母题组合起来才能表达主题,如复仇、忧郁、延宕、乱伦、篡位等多个母题组合形成了《哈姆莱特》的主题);母题是客观的,主题是主观的
(3)母题相对有限,主题无限(作者从不同的创作意图出发对母题进行不同的组合、具体化,形成不同的主题)。
主题研究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对同一主题(包括主题人物、主题意象)的处理情况。
论述题:
1、试述你对比较文学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里的地位、价值的认识。
答: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殖民体系的瓦解,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的突飞猛进,世界计入了加速全球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人类的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期。
在这个时期里,文化冲突和文化交流已经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而成为关系到人类发展前景的问题。
在这个关系人类发展前景的时期,比较文学因其独特的价值而可以发挥作用。
比较文学研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历史和经验,它倡导人文精神,提倡国家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化解矛盾,同生共存。
在全球化的时代,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和追求,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表达出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智慧,其间也常常包含着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
比较文学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使各国各民族的人民在思想感情上得到沟通和相互理解。
由此可见,它在促进文化与文学交流、化解文化冲突方面,可以做出独特的贡献,其作用也应该超出文学的范围而获得广泛的意义。
并且,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比较文学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中。
其突破了原来单纯关注文学问题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对人类文化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如何防止新霸权主义、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如何维护文化多元化、保护文化生态,如何发挥比较文学在化解文化冲突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文学研究来服务人类社会的充满活力的学科,它通过对文学基本规律的探寻,指导人们创作出符合尽可能多的读者口味的作品,改造人们的人生态度,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它通过对不同民族间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使人们能更全面认识异族的社会、生活,从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文化冲突。
它通过对文学与其他学科间关系的研究,开阔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轻松的学习和工作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美好未来。
2、“影响研究为人们认识本民族的文学提供了新的途径与视角”,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试述你的看法。
答:
同意。
影响研究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相互渗透、影响的史实的研究类型。
它打破了在单一文化视角中研究文学作品的方法,开拓了研究的范围,在研究文学作品时加入了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在影响。
其研究范围亦是可大可小的。
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另一个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
例如,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18.19世纪法、英、德诸国文学对欧洲各国文学的影响等。
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例如,美国作家爱伦·坡在美国文坛尚未引起重视之前,却先在法国和欧洲产生影响,随后才获得美国文坛的承认,这种情况的研究正是影响研究为人们认识本民族的文学所开拓的新方法。
此外,影响研究还可以从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从放送的一段来看,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如何对外民族文学产生影响,一件作品在外国流传、演变的情况等。
《赵氏孤儿》在18世纪欧洲流传情况的研究,就是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
此外,如“歌德在英国”、“拜伦在法国”等之类都是这类研究的典型例证。
这类研究中所提到的作家、作品,大都在国外的文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研究他们在国外被接受的情况,不仅有利于人们认识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且特别有利于发现在民族(或国别)文学的研究中无法解答的问题。
而在影响的接受一端看,则可以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以及作品的民族渊源等。
例如,我们在研究莎士比亚时,就会发现他许多的作品情节都来自外国作品,如《错误的喜剧》取材于古罗马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奥赛罗》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钦提奥《寓言百篇》中的一个短篇小说。
除故事情节可以借用外,人物形象也可以借用。
不少论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原型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另外,即使是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隐喻也可能有渊源。
而这些对文学研究的新的视角和途径,正是影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它为文学作品中的那些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中做出解释的因素带来了全新的诠释方法,因而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本民族文学打下了基础。
3、举例论述影响研究的步骤方法与价值。
答
险记》等。
显然,“圆形的研究”是影响研究中较好的方法,它能使人们对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影响研究的层层深入,发掘和揭示了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史实,还原文学发展的本来面目,不仅有利于人们认识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且特别有利于发现在民族(或国别)文学的研究中无法解答的问题,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文学现象,并总结了文学交流的规律,为文学作品中的那些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中做出解释的因素带来了全新的诠释方法,因而为人们更好地认识本民族文学打下了基础。
(套用第二题)
4、试述平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举平行研究的例子进行分析)
平行研究是探讨没有明确的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同异关系的研究类型。
作为美国学派所推崇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它以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没有事实联系,也会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造成“可比性”的为理论基础,研究“同”,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学共同的“诗心”、“文心”;研究“异”,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学的特性。
首先,同中有异的理论基础。
文学是人学,因此会有相似的内容(题材、情节、思想主题、形象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因此会有相似的形式与发展历程。
《奋斗中的悲剧和不同结局》一文,通过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人物于连和二十世纪中国作家路遥笔下的人物高加林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学人物形象的共同典型意义。
诚然,于连和高加林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学形象,但他们的个人奋斗经历又使我们自然地把两个人物形象联系一起,甚至感到《人生》的作者实际上在试图塑造一个中国当代的于连。
正是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构成人物之间的可比性,吸引我们从新的角度上去探究并挖掘其认识价值。
两位主人公有着几乎相同的阶级出身,于连自称是“农民的儿子”,高加林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因此他们同属于小生产者;相似的追求,迫切地要求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而对未来的人生雄心勃勃;相似的典型性格:
反抗与妥协并存,表现出对权势者的蔑视和对不合理的现实的倔强对抗心理;然而,一旦可以利用权势实现目标时,又表现出妥协的一面;几乎相同的感情经历,在于连那里,“爱情”是“占有”的同义语,是对他所仇恨的那个贵族阶级报复心理的发泄,也是爬向上流社会的阶梯。
高加林的爱情,不管食欲黄亚萍的结合。
还是和巧珍的结合建立在这样一种差别———不同的阶级的爱情。
于连和高加林经历了两段感情,但是最终两人的感情都以悲剧结束,揭示了时代的、社会的悲剧意义。
其次,异中有同的理论基础。
于连是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人物,高加林却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人物,是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青年,因此,他们在个人奋斗中所表现的个性特征和命运的结局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于连为了达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目的,利用爱情、利用虚伪的手段来达成所愿;但同时也以虚伪来对上流社会进行报复,使得自身的命运最终走向了衰退,招致了争议的审判。
高加林的形象却并不虚伪,高加林的报复手段,除了对权势者精神的蔑视和道义上的一点胜利,剩下的只能是非得离开高家村”的决心,尽管未让人生开出理想之花,也没有遭受更坏的命运。
总之,正是因为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形象特点,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学得以进行比较,从而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更加细致的理解。
因此,平行研究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不涉及考据,直接研究文学内部问题,结论具有普遍意义与理论价值,但是正是因为不涉及考据,可能出现主观臆断性问题。
5、举例论证平行研究的方法步骤和价值:
平行研究是探讨没有明确的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同异关系的研究类型。
作为美国学派所推崇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它以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没有事实联系,也会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造成“可比性”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同”,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学共同的“诗心”、“文心”;研究“异”,也就是在研究各民族文学的特性进行。
平行研究的步骤有三:
首先,比较研究对象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同”与“异”。
《奋斗中的悲剧和不同结局》一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论述了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人物于连和二十世纪中国作家路遥笔下的人物高加林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
文学是人学,因此会有相似的内容(题材、情节、思想主题、形象等);文学是语言艺术,因此会有相似的形式与发展历程。
诚然,于连和高加林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文学形象,但他们的个人奋斗经历又使我们自然地把两个人物形象联系一起,甚至感到《人生》的作者实际上在试图塑造一个中国当代的于连。
正是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构成人物之间的可比性,吸引我们从新的角度上去探究并挖掘其认识价值。
两位主人公有着几乎相同的阶级出身、相似的追求、相似的典型性格、几乎相同的感情经历;但是于连是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人物,高加林却是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人物,是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青年,因此,他们在个人奋斗中所表现的个性特征和命运的结局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其次,进行文学、文化“寻根”工作。
通过前一部分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比较,进而分析这同异关系的源头,得出了于连和高加林同属悲剧性人物,但他们的人生结局却大不相同,这是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本质决定的结论。
最后,探讨文学规律。
通过前两部分的研究探讨,总结出了在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涵盖出文学的发展是社会形势、性质的反应,体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总结出了文学发展的规律。
总之通过三个步骤对一部作品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不仅可以分析具体作品的同异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不同的社会、国家之间的文化的同异性,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学的同异关系研究。
因而,平行研究开拓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不涉及考据,直接研究文学内部问题,结论具有普遍意义与理论价值,但是正是因为不涉及考据,可能出现主观臆断性问题。
6、文学与绘画(音乐)的关系为例论述跨学科研究的内容、目的与价值:
(一)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人类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绘画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绘画几乎历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总是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
首先,文学与绘画艺术的同异关系。
文学与绘画艺术都以表现作者的某种审美情绪为驱动力,它们可以有共同的创作原则、创作目的、审美理想、美学风格,但是,文学与绘画在手段与形态上各有特点。
绘画凭线条和颜色,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文学通过语言和声音,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上的动作。
也就是说,绘画是一门重在表现瞬间的空间艺术文学是一门重在表现持续的时间艺术。
因而,与绘画比较起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更便于表现时空的延续性和立体性。
其次,文学与艺术的同源共生关系,在原始社会,各门艺术是同源共生的,如诗歌舞合一,在此基础之上,文学与绘画也是异迹而同趣的。
王维在这个方面最具有典型性,后人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不难看出,王维同时兼具诗歌长做和绘画创作的才能,因而在他的创作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明显,体现了文学与绘画的共生关系。
最后,文学与绘画之间是相互启发、渗透、包孕关系与相互补充、配合关系。
一方面,文学对艺术的启发、渗透多是文学内容给艺术家以启发,进入艺术作品中;艺术对文学的启发、渗透多是技巧形式方面的启发渗透,如绘画的空间形式、色彩、线条运用影响了文学创作。
另一方面,文学借助于其他艺术而流传,艺术借助于文学而流传。
《水浒传》的延续。
不仅仅借助文本的形式,同时也借助绘画的艺术形式,如今的《水浒传绘画本》正是典范,使得生涩的文字以绘画的形式惟妙惟肖的展现出来,有助于后代的理解。
总而言之,通过对文学与绘画的同异关系与相互渗透、利用关系的研究,探讨文学的本质特征,促进文学的发展。
(二)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人类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音乐几乎历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总是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
首先,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同异关系。
文学与音乐相比,文学长于表达思想、概念,但在表达复杂、细腻、瞬间变化的情感方面不如音乐;音乐的表现形式比文学抽象,理解欣赏的自由度和难度也比文学大。
其次,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同源共生关系,在原始社会,各门艺术是同源共生的,如诗乐舞合一,在此基础之上,文学与绘画也是异迹而同趣的。
最后,文学与音乐之间是相互启发、渗透、包孕关系与相互补充、配合关系。
一方面,文学对艺术的启发、渗透多是文学内容给艺术家以启发,进入艺术作品中;艺术对文学的启发、渗透多是技巧形式方面的启发渗透,如绘画的空间形式、色彩、线条运用影响了文学创作。
另一方面,文学借助于其他艺术而流传,艺术借助于文学而流传。
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流行的歌曲《涛声依旧》的词曲作者陈小奇正是从唐代的一首诗《枫桥夜泊》中得到的创作灵感,优美的歌词、抒情的旋律,给听者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可见,文学是音乐的土壤,音乐也为文学插上了翅膀,两者并肩而行,为艺术增添了色彩。
总而言之,通过对文学与音乐的同异关系与相互渗透、利用关系的研究,探讨文学的本质特征,促进文学的发展。
7、以一部作品为例阐述哲学(宗教)对文学的渗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