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722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docx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北京化工大学

实验八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

班级:

化工1206

姓名:

刘亚茹

学号:

2012011164

实验时间:

2015年10月29日

1.目的及任务

1.1.实验目的

1.了解全混釜和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

4.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1.2.实验任务

1.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单反应釜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

2.用脉冲示踪法测定三反应釜串联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确定返混程度;

2.基本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激烈的搅拌使得反应器内物料发生混合,反应器出口处的物料会返回流动与进口处物料混合,形成空间上的返混;为限制空间返混的发生程度,通常从几何空间上将一个反应釜分成多个反应釜,可以使返混程度降低。

在连续流动的釜式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形成时间上的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及物料衡算,可知

(1)

示踪剂加入量符合

(2)

(1)与

(2)可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3)

由此可见与示踪剂浓度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浓度与电导值L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这里,为t时刻的电导值,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即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和方差。

与的表达式为:

(4)

(5)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则:

(6)

(7)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来表示,即,无因次方差。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

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与模型参数n存在关系为

(8)

当,,为全混釜特征;

当,,为平推流特征;

这里n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

3.装置和流程

3.1.实验装置

3.2.

3.3.装置流程

4.操作要点

4.1.准备工作

1.示踪剂饱和氯化钾溶液400ml以上(瓶装);

2.500ml烧杯2个,将瓶中饱和氯化钾上清液小心倒入烧杯中约200ml(半杯),尽量防止倒入氯化钾结晶;

3.5ml注射器4只,两用两备,7号注射器针头4只,两用两备;

4.熟悉流量计与流量控制,搅拌器与转速调节操作;

5.熟悉注射器进样操作,使用清水模拟操作;

6.熟悉“单釜”与“三釜”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演练“开始—结束—保存—打印”。

4.2.实验步骤

1.通水,开启水开关,让水注满反应釜,调节进水流量为15L/H,保持流量稳定。

2.通电,开启电源开关。

(1)打开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设定参数值,通过点击图形区域,可进行“单釜”与“三釜”显示页面的切换;

(2)开电导仪,调整好,以备测量;

(3)开动搅拌器,搅拌转速决定了混合状态,单釜转速应控制在150r/min左右,三釜转速应大于300r/min左右。

3.待系统流量稳定后,用注射器迅速注入示踪剂KCl饱和溶液,同时按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始”键,记录电导率随时间变化轨迹;

4.当计算机画面显示的电导率值在2min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己到,按“结束”键,同时保存并打印结果。

5.关闭仪器,电源,水源,排清釜中料液,实验结束。

4.3.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过程,要注意控制流量稳定;

2.示踪剂饱和KCl溶液需一次迅速注入(例如1-3秒之内);

3.用注射器抽取饱和KCl溶液时,注意不要抽到底层KCl结晶,以免堵塞针头;如果针头堵塞,切勿强推注入,而应拔出重做;

4.一旦失误,应该等示踪剂出峰全部走平后重做,或在老师指导下,把水全部排放后置换清水重做。

5.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

5.1数据处理

(1)下面以单釜数据为例进行计算(使用离散法进行计算):

计算基准:

1.014

Lt=V-1.014

i

t

v

L(t)

t*l(t)

t2*l(t)

1

26

4.525

3.511

91.286

2373.436

2

51

4.288

3.274

166.974

8515.674

3

77

4.067

3.053

235.081

18101.237

4

103

3.864

2.85

293.55

30235.65

5

129

3.67

2.656

342.624

44198.496

6

155

3.502

2.488

385.64

59774.2

7

180

3.346

2.332

419.76

75556.8

8

206

3.183

2.169

446.814

92043.684

9

232

3.03

2.016

467.712

108509.184

10

258

2.908

1.894

488.652

126072.216

11

284

2.776

1.762

500.408

142115.872

12

310

2.653

1.639

508.09

157507.9

13

336

2.552

1.538

516.768

173634.048

14

361

2.435

1.421

512.981

185186.141

15

387

2.435

1.421

549.927

212821.749

16

466

2.088

1.074

500.484

233225.544

17

546

1.881

0.867

473.382

258466.572

18

625

1.713

0.699

436.875

273046.875

19

704

1.574

0.56

394.24

277544.96

20

783

1.481

0.467

365.661

286312.563

21

862

1.394

0.38

327.56

282356.72

22

941

1.313

0.299

281.359

264758.819

23

1021

1.269

0.255

260.355

265822.455

24

1100

1.222

0.208

228.8

251680

25

1179

1.187

0.173

203.967

240477.093

26

1258

1.146

0.132

166.056

208898.448

27

1338

1.12

0.106

141.828

189765.864

28

1417

1.101

0.087

123.279

174686.343

29

1496

1.087

0.073

109.208

163375.168

30

1575

1.076

0.062

97.65

153798.75

39.466

10036.971

4960862.461

计算结果:

t平均

方差

无因此方差

模型参数

254.3194395

61021.27456

0.943457104

1.059931602

同理三釜釜一,计算基准:

1.039,数据处理结果如下表:

i

t

v1

L(t)

t*l(t)

t2*l(t)

1

20

5.884

4.845

96.9

1938

2

41

5.224

4.185

171.585

7034.985

3

62

4.617

3.578

221.836

13753.832

4

83

4.079

3.04

252.32

20942.56

5

104

3.625

2.586

268.944

27970.176

6

125

3.249

2.21

276.25

34531.25

7

145

2.828

1.789

259.405

37613.725

8

166

2.649

1.61

267.26

44365.16

9

187

2.395

1.356

253.572

47417.964

10

208

2.207

1.168

242.944

50532.352

11

229

2.034

0.995

227.855

52178.795

12

250

1.89

0.851

212.75

53187.5

13

270

1.751

0.712

192.24

51904.8

14

291

1.663

0.624

181.584

52840.944

15

312

1.561

0.522

162.864

50813.568

16

375

1.357

0.318

119.25

44718.75

17

439

1.245

0.206

90.434

39700.526

18

502

1.153

0.114

57.228

28728.456

19

565

1.117

0.078

44.07

24899.55

20

629

1.087

0.048

30.192

18990.768

21

692

1.068

0.029

20.068

13887.056

22

755

1.058

0.019

14.345

10830.475

23

819

1.048

0.009

7.371

6036.849

24

882

1.048

0.009

7.938

7001.316

25

945

1.043

0.004

3.78

3572.1

26

1000

1.043

0.004

4

4000

27

1072

1.038

-0.001

-1.072

-1149.184

28

1135

1.038

-0.001

-1.135

-1288.225

29

1199

1.038

-0.001

-1.199

-1437.601

30.906

3683.579

745516.447

计算结果:

t平均

方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