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习俗概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6734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业习俗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行业习俗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行业习俗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行业习俗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行业习俗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业习俗概述.docx

《行业习俗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习俗概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业习俗概述.docx

行业习俗概述

行业习俗概述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多高山,在以前相对落后的状态下,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较少,遂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农业、商业、林业等行业习俗。

在农业方面,旧时农民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极深,把丰收寄望于"神"的保佑。

每年生产劳动从农历正月初六日开始,谚谓"初五节开,初六舀肥"。

农民到二月才开始掘秧田,谷雨前三日播种。

谷子选在傍晚下种,以免受阳光照射而移动集结。

是日晚餐全家吃"谷种饭",预祝当年丰收。

六月初二日,中午家家祭"土地",必备一碗"稻穗饭",意为期望苗无虫害。

立冬日,农家舂糍粑敬土地神。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次"祈福",常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起五天左右为"做福"日,祈求谷物丰收。

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乡村废除"祈福"这一习俗。

本章节仅收集栽种水稻、栽培番薯、护秋、捕猎、卓立崎畲民祈雨、修路修圳及"洗土"与"谢冬"等独具山区特色的部分习俗,稍作解说。

因地理条件影响,德化商贸、林业等行业习俗也独具山区特色。

"墟日"是以前乡民进行商贸活动的主要方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交易种类,是农村农副产品的主要交易方式。

由于山高林密,乡民保护森林意识不是很强,一般只对"风水林"进行保护;水果也是根据个人喜好在山上零星种植,一般不拿到市场上交易。

木工以斧头、刨刀、锯子等传统工具进行原木加工,以盖房子为主,另外做些家俱之类的用具。

筑灶一般采用泥土压筑而成,并特别讲究方向、时日等。

理发师走村串户,一般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定时到各家各户服务。

此外,在收编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习俗因年代久远已废除,或因遗漏无法详尽编入,敬请读者见谅。

栽种水稻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多高山,少平地,但水资源较为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是可分为籼谷、粳谷、糯谷的水稻,大多栽种在层层的梯田里。

因此,栽种水稻的习俗在农业习俗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于海拔较高,水稻大都以中稻为主,有少部分海拔较低的地区有栽种早稻的习惯,早稻收割完以后在田里种番薯。

以前栽种水稻一般在清明开始浸种,过两天才能下种。

下种时,在秧田插香、挂纸,祈求不烂秧,育壮秧。

现在由于杂交水稻的大力推广,生长速度更快,因此时间也相应地推迟一个节气,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始浸种,过24小时就能下种了,因为掌握了可靠的播种技术,田间地头的祈福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耕田是栽种水稻的第一个环节。

梯田的特点决定了牛是耕田的主力。

牛犊养大后,就要驯服它学会犁地,其方法是将牛套好犁轭,由年轻的劳力在前面拉牛,年长有经验的劳力扶着犁跟在后面教练,直至教熟为止。

几场春雨过后,农民们就要把稻田堤岸的缺口全部堵上开始蓄水,吆喝着耕牛把田犁上一遍,过十几天再用锄头把一些需要修补的堤岸修理完整。

由于地势的差异,西半片一般比东半片提前一个节气(15天左右),即分别在小满和芒种的时候开始插秧。

插秧前,再把田耕上一遍,用钯整平。

插秧时,很多家庭都以兄弟、亲戚、朋友或邻居组成互助协作组,女的一般负责拔秧苗和做饭,而男的则早早地来到秧田,用专门装秧苗的竹架子或竹篮把秧把码好,挑到田间地头,再一个个抛撒在田里。

插秧的方法有三种。

数"中间开插法"(当地俗称"牵直")技术含量最高,适用于比较大的和形状偏圆的田,先确定田间距离最远的两个对角点,从这两个点目测出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先插上第一茬(每茬一般8-10穴),由于要把这条"直线"扯直,所以插秧人要尽可能地往下蹲,目测的准确度才会高。

也拿一条绳子固定在田间的对角点上,再沿着绳子插。

由于插第一茬的难度最高,通常都是由插秧技术最好的能手担当重任,而左右两边则顺着第一茬插过去就可以了。

另外两种分别是"顺岸开插法"和"顺壁开插法",比较一下田的壁和岸,哪条线比较直就顺着哪条线开插第一茬。

一块田插完后,一般要在靠近田边的地方多插上几棵秧苗,当地俗称"寄秧",留着以后除草时可以补充进水口被水冲掉或是死亡的秧苗。

当天插完秧后,参加协作互助的成员各自回家冲洗,完毕后就到帮工的主人家吃晚饭。

人们边吃边谈,喝点小酒庆祝当天完成的插秧任务,消除一天的疲劳,气氛活跃,其乐融融。

栽培番薯

番薯(或称甘薯、地瓜)也是德化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吕宋引进,由于番薯为高产的旱地作物,除了鲜吃外,人们还把它加工成番薯粉、番薯干或番薯丝,便于收藏和长年食用,因此深得当地农民的喜爱。

春分以后,人们把地翻松,从土窖里取出已经发芽的薯种埋进土里,盖上一层厚厚的草木灰和动物粪便的混合肥料,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块塑料薄膜,保持土壤较高的温度,同时在薄膜上挖几个洞,用于通风换气,直到胚芽钻出地面时再把薄膜去掉。

当番薯藤叶长到三四寸时就可以剪下当种苗了。

农民们把沉睡了一冬的旱地深挖一遍,整理成一垄一垄的,要求垄形高胖,垄沟深窄,既有利于防旱排涝,又有利于块根膨大。

在每一垄的中间开一条小沟,浇上一些畜肥,再用土盖住,就可以开始插种苗了。

种苗一般剪成20厘米左右,留4-6片叶子(末段要稍长一些)。

栽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种苗直接栽插进土里,叶子全部留在地面,其特点是前期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但同时要浇水,如果缺水则死亡率较高;另一种是只留一片叶子在地面,其余的叶子卷成团埋进土里,其特点是成活率高,但前期生长速度慢一些。

农民们一般根据旱地的周围情况和当时的天气选择栽插方式,如果附近有水或者当时经常下雨就采用第一种方法,提高番薯的生长速度,附近没水或天气干旱则采用第二种方法,提高番薯的成活率。

过了个把月,番薯藤已长到一尺多长,这时得开始除草和施肥了。

先把番薯藤叶统一翻向一边,翻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番薯的藤蔓扭伤或弄断,用锄头给番薯松土,并把周围的杂草除掉;完成后把番薯藤叶翻过来,把另一边的土削下来(不能伤到番薯的根),在靠近番薯根的地方放上一些肥料(一般用碳酸氢铵,也可用专用肥),如果附近有水还可顺便浇上一些,使其溶化,最后把削下来的土重新盖上。

有了营养的番薯开始快速生长,藤蔓越伸越长,叶子越来越多,这时要经常去摘掉一些藤蔓和叶子,一方面可以用摘下来的番薯叶喂猪或喂鸡鸭等,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叶子过多,使地表通风透气,促进地里的番薯能够更好地生长。

立冬到了,人们开始忙着收获地里的番薯,他们用锄头一穴一穴地把番薯挖起来,尽可能地避免挖伤薯块,一担一担收进地窖里,先挑选一些块头中等、外表光滑的番薯留着明年当薯种,另外的则有秩序地码起来慢慢食用。

,参佮

护秋

"闽中屋脊"戴云山秀山环抱,林木葱茏,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繁多。

每逢山区秋收季节,野猪、豪猪、獾、麂等野兽常常糟蹋农作物,当地农民便想方设法驱赶,保护庄稼,这就是护秋。

护秋的方法多种多样,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水叩""水叩"是农民们惊吓驱赶野兽较为常用的方法。

"水叩"是当地村民的叫法,它以水为动力,使竹筒敲击石头后发出清脆的响声,从而吓跑光顾庄稼的野兽。

这种"设备"简单有效,只要有泉水的地方就可以设置。

它根据翘翘板的原理,用一支长约80公分的竹筒,竹筒中间部位用一支木条横穿而过,竹筒的一头削成勺状作灌水之用,另一端则用凿子凿出两个长方形的口子,横贯竹筒的木杆置在两个叉形的支架上,灌水的一边高高翘起,待翘起部分的竹筒里装满水时,翘起部分自然下垂,倒掉筒中的水后又上翘,另一端就自然下敲地面上的横杆或其他被敲击物而发出"嘭嘭"的撞击声。

过一段时间,农民们得去巡查,修正"水叩"的位置和对被敲打物进行更换,让"水叩"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进一步增强驱赶野兽的效果。

二、"风锣"在一些没有泉水的地方,"风锣"是农民们用来驱赶野兽的另一种方法。

它利用风作为驱动来达到发出响声的目的。

准备一些长长的软绳(一般是三至四条),在每一条绳子的一头分别拴上一个空酒瓶或铁块,再找一根长长的竹子,把绳子的另一头一起绑在竹子的末梢,把这根竹子树起来,立在田头,它被末梢悬挂的酒瓶或铁块压弯了,只要有风吹过,这些挂在一起的酒瓶或铁块就相互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从而惊吓前来糟蹋粮食的野兽,不过由于吹风的不确定性,其效果也相对差了一些。

三、稻草人在田间地头安装稻草人是山里农民最常用的一种护秋方法。

先用两根木头扎一个十字架,横的当作人的两只手,竖的当成人的躯干,在木头的外面扎上一些稻草,再把家里破旧的衣服给它穿上,上面戴一顶破帽子,这样几分形似的稻草人就做好了。

把这种稻草人插在田里,有些胆小的野兽就不敢来搞"破坏活动"了。

当然,这种稻草人的数量越多,吓退野兽的可能性会相对大一些,保护庄稼的作用就较为明显,但稻草人护秋的时间不宜过长,早晚会被那些聪明的野兽们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守夜"在大片庄稼接近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为了保护好庄稼,农民们一般采用最有效也是最原始的"守夜"了。

当天色暗下来以后,农民就来到田间地头,呆在用简易木板搭成的棚子里,在棚子前面的空地上点燃一个大火堆,利用动物怕光的原理使野兽们不敢靠近;有的还带上一只狗,让狗在田间地头进行"巡逻",只要风吹草动,狗就叫唤起来,吓跑野兽;有的农民则呆在棚子里,隔一段时间放开嗓子大吼几声,或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螺壳吹一吹,弄出声响,让野兽不敢靠近。

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对白天在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来说可谓是累上加累。

在一些兽害比较严重的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高高山上没搞头,又出野猪又出猴。

要想夫妻同床睡,除非稻谷收上楼。

"由此可见"守夜"的艰辛与不易。

捕猎

德化地处闽中第一大山脉戴云山的核心部位,境内山多、水足,山峦叠翠,绵延千里,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系统稳定,有野猪、山羊、麂子、猴子、黄鼠狼、獾、黄獐、野兔、野鸡等各种野生动物400多种。

由于山里的野生动物经常糟蹋粮食作物,于是在农村地区就出现了一些兼职的猎人,他们时常捕猎一些前来糟蹋农作物的野生动物,一方面可以保护庄稼,另一方面又可以猎取野味打打牙祭。

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这些农户兼职猎人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捕猎。

使用火枪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

夜幕降临后,猎人们就出发了,为了安全起见,一般是两个人一组,一个作为枪手,一个打下手。

他们头上戴着雪亮的矿灯,枪手背着枪,打下手的则背上装着火药及其他东西的袋子和柴刀,在田间地头或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树林里巡查。

当发现野生动物后,下手一般关掉矿灯,就地等待,枪手则悄悄地向它靠近,把雪亮的灯光射向动物的眼睛把它镇住,再进行瞄准射击。

这种地毯式的巡查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过不了多久就能满载而归,有时则忙碌了一个晚上也只能空手而归。

装套悬吊是农户们常用的另一种捕猎方式。

那些有经验的猎人通过观察地形和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在动物的必经之路下套子。

他们用钢丝绳扎上套,套绳吊在富有弹性的竹子上,套圈埋在地下,安上"机关",上盖茅草细土作伪装,野猪、麂子等野生动物经过触发"机关",脚即被套住,吊套绳的竹子随即弹起,猎物即刻悬空,越挣扎扣子箍得越紧,怎样也挣不脱,只能乖乖地落入猎人的手中。

这种套子下得越多,捕获猎物的概率就越大,猎人则隔两三天就要上山沿着下套的路线进行巡视,及时发现捕获的猎物。

安放"野猪炮"是猎取前来糟蹋庄稼的野生动物的一种有效方式。

取一颗制好的"野猪炮",在外面缠上一条咸带鱼,把它固定在竹片上,插在庄稼的中间。

前来糟蹋庄稼的野猪等闻到鱼的腥味时就会仔细搜寻,毫不犹豫地把它咬下去,从而引爆了火药。

由于火药的危险性,放置的人一般都在田间地头设立醒目的标语,以防误伤到人,而且一般是在人们收工回家后才安放到田里,天刚亮人们还未上山就去把它取回来。

也有一些山区的猎人采用设置陷井的方式捕获猎物。

他们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一深坑,上面搭上小树枝、野草、细土、枯叶,伪装成与周围环境一样,野兽从上经过,便掉入坑内,无法上爬,设置陷井的人只要过几天去巡视一下就可以了。

由于山区的猎人都是兼职,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庄稼,而鸟类对庄稼的破坏性不是很大,所以捕捉鸟雀的人较少,方法也不多。

€啊?

&颠?

薄!

?

卓立崎畲民祈雨

农历六月,葛坑镇龙塔村卓立崎畲族同胞的祈雨习俗自明朝万历年间就已有之。

卓立崎是一处海拔较高、地形偏僻的山旯旮。

新中国成立前,卓立崎畲族同胞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农田,只有少量贫瘠的旱地可耕,只能种植少量低产劣质的畲稻一种旱稻 。

若遇大旱之年,他们就要蒙受饥荒之苦。

于是,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水官生日"这一天,他们都非常注意观察天象。

当天,若是阴天,可有乌云、雷声出现,即意味着当年雨水丰沛,畲稻丰收在望。

若是雨天,就更令人高兴不已,家家户户都要舂糍打粿大加庆祝。

倘若这一天为晴天,即意味着当年雨水较少。

为此,他们就得请道士在半个月内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进行祈雨活动。

道士择定良辰吉日后,家家户户都要备好果品、盘料在其神像--"法主公"前供奉。

祈雨活动每户最少要有一人参加。

祈雨那天,他们在道士的带领下,抬着"法主公"神像,其中一人在披麻戴孝,高举"祈雨牌",从寨子出发,一路上吹唢呐,敲锣鼓,直奔溪流中的名潭岸边因为祈雨在有名潭才能进行 。

他们把"法主公"神像置于桌子上,摆上香炉,然后点上香,敬献上盘料、果品,心中要十分虔诚。

道士则一幅神的打扮,在唢呐声、锣鼓声中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将一对装有少许水的瓷酒瓶放进潭中,施展法术让酒瓶在水潭中浮转。

道士法术精妙时,能使酒瓶下沉后又浮上来意即有人去到海龙王那里向海龙王报告了消息 。

一路人回来时,还要三步一跪地向老天爷大声求道:

"天公快下雨"。

祈雨活动结束后,他们要在"法主公"神像前盖个小雨亭,摆上三杯米酒、三杯水,天天烧香敬奉,直至农历七月底。

修路修圳

以前,德化农村在冬后春前的农闲时节,各乡各里都有修路修水圳的习惯。

修路,主要是人行道路、农耕小道的劈除路草、平凸补凹;修圳,主要是农用水渠、水道的清淤去草、圳岸加固,年年进行,从不间断,从而形成"收冬"后修路、开春前修圳的习俗。

乡里的人行道、农耕道的维修养护任务都分到各自然村落,由角落负责人自行组织人员维修,其费用有的由统一储备的"公田"收入支付,每年由"公田"耕种者组织修路,负责伙食;有的由乡里热心人捐资,有的按人口或按劳力分摊,筹资方式不一。

修路的组织形式,主要由乡里族长召集,按各个角落的人数划分路段。

村与村之间的交接处,一般由各村的乡宾负责组织人员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各村的道路一般由大队组织,各小队分摊任务进行维修。

改革开放后,各村村民进城打工较多,村里组织道路维修的形式就不尽相同,有的是统一由村委会组织,有的是以各村民小组组织实施,亦有的按各自然村负责。

修路费用,若数目较大,一般由村委会出资,或村民自觉捐资。

近年来,德化村村通公路后,大部分乡村都配有养路员负责维修。

"洗土"与"谢冬"

德化乡村自唐代以来都是小农经济为主,部分地区瓷农兼营,因此对农业的种植和收成节令抓得很紧,并编成口头谚语,世代传诵,作为农事活动指南:

"正月欢,二月歇,三月掘田做秧借(秧苗田)"。

就是说到了农历三月就要育秧苗了。

"清明田,谷雨岸,无全也着半。

"就是说季节逼人,这两个节令是翻田、劈岸最繁忙的时候。

"漏夏漏夏,有水洗犁无水洗耙。

"是说立夏这一天如果下雨,预兆有旱情,应修圳引水抗旱。

"小满番薯芒种稻。

"这两个节令是春耕最关键的季节,番薯要栽种,秧苗要插好,不能误了季节。

连续紧张劳动完成春耕任务之后才松了一口气,便备办粿肉敬土地公,犁耙已洗净收藏,这就叫"洗土",请土地公离家到田头看管禾苗,指望秋后丰收。

家家户户都有"洗土"习俗,但不同日举办,依各家农事进度而定。

农历九月下旬,立冬临近之时,德化农村种田人会道出"立冬满洋空"的顺口溜,这句常说的俗语,其意思是到了立冬,满田黄澄澄、沉甸甸的稻谷已收割一空。

此时气候转冷,大的农事基本完成,庄稼人利用暂时的闲暇时光,家家户户都舂糍,同时还备办盛筵供奉宫主公、土地公,俗叫"谢冬"。

人们把糯米放入水中浸透,倒进专门蒸米饭的特制木桶里蒸熟,再倒入农家舂米的石臼,加上适量的水分捣细成糍,吃时再蘸以红糖,即所谓的"甜糍"。

相对于其它稻米而言,糯米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优质米,传统的糯米稻产量不高,平时舍不得用,只是到了节日才享用。

糯米加工成糍后,人们常向邻居、叔公婶婆互送"糯米糍"品尝,看谁家的糍舂得好吃。

因糯米糍有进补作用,农家人还将糍拿去塞进耕牛的嘴里,让耕牛养身过冬,以期耕牛身强力壮,利于来年春天大显身手。

农家人立冬舂糍,藉以庆祝收成好年景,享受自己亲手创造的丰硕成果,祈望来年生活过得更美好。

所以"洗土"、"谢冬"是德化每年农事活动的两个传统民俗。

赶墟

赶墟也称赶集、交流,是古时流传下来的一种商贸活动。

德化乡镇的赶墟习俗始于何年代已不可考。

目前距离城关较远的水口、南埕、杨梅、上涌、赤水、国宝等乡镇都有这个习俗。

由于以前交通不变,许多居住在农村的老百姓在天刚亮的时候就开始从家里出发,徒步到乡镇去赶墟了。

后来由于商贸活动交易日益频繁,赶墟的不仅有本乡镇的农民,还有与这些乡镇毗邻的其他县市的农民及城关的一些小商贩。

贸易的商品以附近农村生产的农产品为主,以及家庭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级货物,特别是农产品都带有较强的季节特点。

随着农民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专职赶墟的小商贩应运而生,他们固定经销一类产品,如服装、五金、家用小电器、糕点、唱片、水果、家畜等,用自己的小货车或是摩托车往返于各个乡镇市场,为赶墟的农民提供了许多在一般农村店铺买不到的货物,极大地丰富了墟市的内容。

另外还有一类小商贩,他们不经销产品,而是根据季节特点,到各个墟市上收购某一种农产品,如板栗、柿子、笋干等,把当地的各种农产品集中起来,运送到城市里去贩卖,促进了墟市交易的活跃。

"墟日"顾名思义,就是赶墟的日子,各个乡镇都有约定俗成固定的时间,一般五天一次,有的乡镇每月日期末尾逢1、5、6(31日除外)为墟日,乡民们根据家庭需要选定日期,把赶墟当成买卖商品的主要机会,卖出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同时购买一些家庭必须的生活用品。

墟市的时间一般集中在上午半天,10点钟左右是整个墟市的高潮,午饭过后,大都乡民都带着收获的喜悦踏上了回家的归程。

墟市的设置较为简单,一般沿着乡镇街道的两侧。

卖服装的用两条椅子铺上几块木板,把服装放在上面,再搭个架子挂几件衣服就可以开市了;而像卖五金的则只要在地面铺上一块篷布就开张了。

墟市没有具体地划分行业,但有相对固定的营业地盘,同一行业的一般靠在一起,便于人们选购。

如卖青菜、卖菜干的一般靠在一起;卖鸡、鸭的则由于卫生问题,一般设在相对偏僻的角落;而卖鸡蛋则只要手提篮子沿街叫卖了。

墟市上卖货物的人看起来都很悠闲,偶尔能听到几声吆喝,跟唱山曲差不多。

前来采购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或站在摊旁精挑细选,或干脆驻足观望,好像要等着再听一两声吆喝才肯离去。

特别是双休日的墟市会别样地繁荣,看惯了城市喧嚣的城里人开始怀念曾经赶墟的美好时光,周末下乡赶墟成了一部分城里人的新潮,或汽车、或摩托车,呼朋唤友、拖家带口,徜徉在人头攒动的墟市上,听着各种久违的方言,感受着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

"疯狂大采购"自然是他们的重要主题,平日城里难得一见的正宗农村土特产在这里应有尽有,而价格的低廉更让习惯了城市高消费的人们有些不敢相信,每一次都能让他们满载而归。

植树

德化森林覆盖率高,是福建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用材林和经济林两种,用材林的品种以松树、杉树居多,另有栲树(又称锥栗)、樟树、椿树、枫树等,经济林以油茶树、毛竹、梨树为代表,还有李树、桃树、杏树、枇杷树、板栗树、柿树、柑桔树等。

德化人民在长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劳动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与林业有关的生产习俗。

出于崇尚地理风水,当地群众历来就有保护"风水林"之俗,凡村尾水口、祖祠宅后的树木,不管品种大小,均设定为"风水林",当地宗族对"风水林"管理严格,严禁任何人砍伐,此俗代代相沿,迄今不衰。

因此,在德化的各个村落里,都有一片或是几片树龄在几十年或是上百年以上的"风水树",特别是"风水林"中的大树、古树,当地村民更是多加保护并怀有敬意。

土地改革前,山地为宗族或私人所有,私人只营造杉木林,松杂木林大都靠自然繁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德化山区的农民瞄准了种植经济林作为发家致富的路子,毛竹、油茶树、梨树等经济林种植颇具规模,毛竹(当地俗称"大竹")、茶油、德化梨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不小的声誉。

竹木是山区农林业的主要经济产品,过去山区兴起的商人,经营最多的就是竹木。

竹子品种繁多,但人们主要种植毛竹,因为其成品可以用作建筑材料,还可加工成筷子、茶盘、竹凉席等,此外,它们的副产品,如春笋既可鲜吃,也可晒成笋干;冬笋则通过山货商转运到各地的大中城市,成为城市居民的山珍之一。

木材的生产主要是杉木和松木。

杉木主要作为建筑材料,昔时树木放倒后,先用人工扛到溪边,再扎排放流,集中到下游的城市里,再通过海路或陆路运送到其他大城市;松木过去主要是用作铁轨的枕木,同时也可以采割当地俗称"松油"的松香,现在则成为制作人造板材的主要原料之一。

不过现在封山育林、建立生态公益林后,竹木生产都采用了严格的审批制度,按照林木密度和蓄积量进行科学采伐,为德化优良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化梨是众多德化水果中的代表,以其成熟期最早、含糖量最高、果质最优、风味最佳等特点,荣获福建省优质早熟梨评选鉴定第一名。

目前全县共有德化梨基地1.4万多亩,通过把好苗种质量关,对大部分梨园采用嫁接花穗新技术、果实套袋等技术,使德化梨成为绿色无公害水果走俏国内外市场。

木工

旧时,在德化农村,人们建的大都是木头结构的房子。

对一般民众来说,要建造一座新房子并不容易。

因此,人们都很慎重。

在建房过程中,特别是上中梁,被人们视为最重要的一个建筑程序。

从选材开始就很讲究,主人一般要先请木匠师上山帮助选择杉木,这根杉木周围必须有数根较小的杉木,表示子孙兴旺发达。

杉木砍下后,就要把它架起,不让它着地,抬回直至做成中梁都要搭架托着,防止让人从上面跨过,可谓当做珍贵之物,对其"呵护有加"。

当主人决定建屋架厝后,木匠师傅开始制"尺杆",主人赠送"红包"钞票 。

当天晚上,主人要舂糍、杀鸡宴请师傅。

此后,凡是填基础、穿扇、雕栋梁,主人都要送师傅"红包"。

栋梁做好后,升梁前,木匠把栋梁余长部分锯下来,那余下部分叫"栋梁头",木匠要按几个主人锯成几块,厝主各分一块,叫做分"栋梁头"。

同时在梁的下方中央贴上红纸书写大字"太阳拱照"或其他字样,左边贴上"丁财两旺",右边贴上"富贵双全"的红纸联。

然后挂上一对"五谷袋",新柱都贴上红联。

何时上梁必须请择日师选定吉日吉时,大都选择在天亮之前,因为上梁后马上可以看到"红日高照",时到即鸣鞭炮。

"上梁"时,主人送红包给木匠师傅,木匠说四句好话,"炮响乐融融,高升新栋梁,龙虎齐护卫,保送福荫隆",主人赠送红包答谢。

接着由主人选择几位大家认为比较"好命"的族人将中梁抬至厅中,用两根粗红绳子系在中梁的两端,站在屋顶听从木匠师指挥,梁头向左,梁尾朝右,站在屋顶的人拉紧绳子稳稳将中梁升起,置于两边中柱顶端。

中梁首尾两端分别悬挂一袋装有稻谷的红布袋,象征五谷丰登。

栋梁升毕后,师傅挂彩时唱四句,"红彩挂起,子孙昌炽,房房发福,代代富贵";接着,盖梁头谷时唱四句"梁头盖谷金满堂,梁尾盖谷谷千仓,荣华富贵丁财旺,和善人家福泽长";进灯时再唱四句:

"进起红灯,日月齐明,子孙昌盛,人杰地灵"。

上梁后随即开梁,有的延至他日,暂将中梁用红布包着。

上梁时,观众都吃"塞嘴丸"糯米饭做成 。

当天设宴犒劳木工、石工和帮工,亲友应邀作陪。

1950年以后,此俗已趋简化。

民间建祖宇祠堂 ,结构形式以历代祖宗任过官职大小而定。

若官职大,又是同姓不同宗合建的宗祠,须用"点金"式,即中厅两边建东、西龛,厅前、下堂都抽"虎口"。

祠堂开工时先祭"鲁班先师"。

民间建造桥梁开工前,师傅按照堪舆者所定方向。

开工时,也祭鲁班。

筑灶

德化民众历来对筑灶颇有讲究,将其视为能给家庭带来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重要工程"。

当一栋房子盖好后,在选择灶位时,总是慎之又慎。

他们首先请来"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