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6492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精品.docx

最新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

山东省临沂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018.2

13.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A.传播了周文化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                   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14.古代民间谚语:

“遗子黄金满毓,不如一经”,真实地反映了经学地位的提升,其最早出现于

A.春秋末期       B.战国晚期     C.西汉中期     D.唐朝前期

15.程颐说:

“圣王为治,修刑罚以齐众,明教化以善俗。

刑罚立则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

虽日尚德而不尚刑,顾岂偏废哉?

”在此,程颐主张   

A.德刑兼顾,二者不可偏废           B.严刑酷法,规范民众习俗

C.教化百姓,有利国富民强           D.崇尚道德,依法治理国家

16.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指出:

“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

……此事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

”这说明卢沟桥事变

A.推动国民党响应共产党             B.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C.标志着正式对日本宣战             D.中国赢得国际社会同情

17.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

当时的公私合营企业中,生产资料执掌于

A.民族资本家     B.集体         C.国家         D.地方政府

18.下图是我国《人民日报》自1949年l0月1日至2018年l2月31日中“中国人民的感情”使用频率图。

导致图中改革开放后消极感情明显超过积极感情的主要因素是

A.改善社会主义关系需要             B.表达中国人的主动情感

C.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D.国家利益受到多方威胁

19.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写道:

“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C.“知识即美德”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20.英国工业革命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到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再到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能够“连续涌现新奇事物”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生产模式的转型  C.创新机制的激励  D.市场需求的带动

21.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l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是

A.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无产阶级专制

22.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独立报·三个列宁》中说:

“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

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

”导致列宁思想发生转变的社会背景是

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经济凋敝

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23.由于体力劳动者减少,20世纪之初为数尚少的所谓的“白领阶层”在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革命       B.启蒙运动     C.社会改革     D.习俗革新

38.(24分)明末清初开始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

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

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

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十八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

因此,耶稣会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背负着传统的重负,对西方世界的本质又一无所知,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探求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中国人面临着一个令人焦躁的痛苦抉择,那就是:

为了使中国得以继续存在,并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旧中国的多少成分应予抛弃,近代西方的多少东西应予采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

“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影响。

概括阻碍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因素。

(8分)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习西方的背景。

在思想观念方面,近代中国“应予抛弃”和“应予采纳的”因素各是什么?

(7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先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影响。

(9分)

 

39.(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

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

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

从l6世纪到l8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

材料二 世界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是逐渐形成的,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新兴工业国的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而且使x-,2k分.7-、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越来越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向国际领域发展,演变为“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在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汽车、钢铁、化工等产品取代棉纺织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交易货物。

同时,由于资本输出在这一时期也登上各国经济交往的舞台,从而使国际资本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的发展又深入到部门内部,出现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产品、零部件和工序的分工。

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这些发展变化,国际技术流动、国际劳务流动也发展起来。

                    ——摘编自雷兴长《世界经济》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

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引起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当时世界贸易的特点。

(9分)

(2)概括材料二,概括世界市场体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9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中国与世界市场关系变化的原因。

(4分)

 

46.(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

(6分)

 

4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总结“一战”的特点,提出了“总体战”的思想:

“总体战的本质需要民族的总体力量,因为总体战的目标是针对整个民族的”;“这是无情和确凿的现实,而且必将使用各种作战手段为这一现实服务。

材料二 20世纪是人类战争历史运动大趋势出现转折的世纪。

其总趋势是从向上发展达到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李巨廉《战争历史运动座标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无限化总体战争的顶点。

(6分)

(2)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说明人类战争“下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有限战争时代”。

(4分)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A

C

A

B

C

D

C

D

A

B

A

38.(24分)

(1)影响:

引进了西方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扩大了西方宗教的影响;仅将传播西方科技作为传教的一种策略,但未对中华文明产生变革性影响。

(4分)

阻碍因素:

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士人保守、自满心态等。

(3分)

(2)中国长期封闭,不了解世界大势;在对外交涉中,屡屡受挫;中外差距拉大,先进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先进等。

(4分)

固步自封、保守落后、守旧封闭、看不到世界的先进,以自我为中心等。

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活泼向上的文化心理、先进的工厂管理制度和技术、先进的政治制度等。

(4分)

(3)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技术,开始了技术现代化;l9世纪初先后出现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20世纪20年代前后出现新文化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促进了民主和科学的影响。

(9分)

39.(22分)

(1)原因: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3分)

特点: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欧洲主导;东西贸易扩大;中国处于贸易顺差。

(6分)

(2)阶段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与农业分工,国际商品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产品交流,开始出现国际资本市场;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得到发展。

(9分)

(3)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国内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市场等;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国际环境改变。

(4分)   

46.(10分)

(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2分)

“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2分)

(2)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

(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如:

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又如:

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再比如:

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人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

47.(1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所有的创造发明,全都用于进行战争;把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以至几乎整个世界的全部人力和物力,都投入到战争之中;从而造成了战争具有空前的规模、空前的暴烈、空前的破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出现了原子弹。

(6分)

(2)特点:

以有限的军事行动,达到有节制的政治、经济目的;受到国际政治、国际社会诸多因素制约,战争进程可控;战争范围、规模和手段的有限性和可控性。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