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6401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docx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

一.导言

美术课程关注文化,其实并不是现在的事情,因为美术课程始终就没有脱离文化,也不可能脱离文化。

区别在于,过去的美术课程与文化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关系意识,美术课程也没有如此理直气壮地高呼着走向文化的口号。

现在的美术课程则以自觉的态度,高唱着走向文化的进行曲,态度张扬地浩浩荡荡地走进了文化。

且让我们倾听那震耳欲聋走向文化的进行曲: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 [1]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 [2] 

“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文化素养。

”[3]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为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像。

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 [4]

这是一个信号,释放出这样的一个重要信息:

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学习,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种积极的拓展和重大的进步。

在这种大的美术教育背景下,美术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会相应地对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一个非常现实却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是,一个只知道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能否适应这一要求?

在走进文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叩问自己:

我准备好了吗?

如果答案是乐观的,我们需要的是 “锦上添花”;如果答案是悲观的,我们需要的是“亡羊补牢”。

因此,不管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不管是需要“锦上添花”还是需要“亡羊补牢”,我们是否都需要走过一遍文化的田园,观望一下文化的阡陌,来感悟文化、认识文化、亲近文化。

 

二.文化是怎样被定义的

1.关于文化的定义

文化,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它常常腾之于众口——“学文化”、“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水平高”、“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在当今社会,似乎不说“文化”等于没“文化”,不说“文化”无法表现“文化”,文化真是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

上述文化,名为文化,其实其内涵并不相同。

二黑哥学的文化、弟妹儿女学的文化是一种文化,但主要指的是识字和各种学科基础与基本技能,学得好自然可以称为“文化成绩好”、“文化水平高”。

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则是另有所指,所指为何?

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

要使问题变得清晰起来,我们首要关心的问题自然是文化是怎样被定义的。

文化被模糊地使用着,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似可意会,又难明确。

于是,有心人喟叹如是:

文化是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又是非常难以定义的词语!

难则难已,但天下之事何难于人类,于是众多人热衷于探讨文化的内涵,以便给四处奔突的文化套上僵辔,让人得以从各个角度得以静观,以便认识之,驾驭之。

学者们对文化的探寻精神和结果,足以感天动地,让人肃然起敬。

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在他们1951年所著的《文化:

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做了统计,在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就有164种之多。

莫尔1965年的统计的关于文化的说法达到250种。

以后,俄罗斯的学者克尔特曼则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400种。

可见,文化问题的已经是学术界和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至今人们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探讨仍是前程遥遥,终点杳然。

翻看几本权威的中国、外国的工具书,看文化是如何被定义的吧!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会发现对文化有三种解释:

“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5]

我们看到,前两种解释与我们正在讨论的文化的意义相关,第三种则与我们经常谈到“学文化”、“文化成绩”和“文化水平”的意义相关。

再翻开《不列颠百科全书》,我们发现对文化的解释是:

“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

在这一定义上,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及其它有关成分。

” [6]

对文化还有一个经典性的定义,是由著名的英国文化学者泰勒(E.B.Taylor)于1871年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所做的:

“文化包括作为社会一名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全部能力与习惯。

”[7]

在当代,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文化定义是克罗伯提出的,他说:

“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8]

你同意上述定义中的哪一个呢?

如果难以决断,请别忙着下结论。

要正确地理解文化的含义,我们还需要从文化一词的辞源学来加以追根溯源。

 

2.理解文化

我们知道,在英文中,文化一词是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其含义是栽培和培育。

这一基本的含义对我们理解文化十分重要,因为众所周知,自然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不需要栽培和培育的,栽培和培育只能是人的行为。

所谓栽培和培育指的是通过人工使植物的生长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后来此意转化为教育、训练,使人超越自然状态,成为有教养或修养的人。

这种转化其实是基于一种同构关系,即将自然状态的植物进行栽培和培育以达到人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与对自然状态的人进行教化以达到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同构。

Cultura对植物是培育,对人类则是教化。

理解这种关系并不困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常常将儿童比作花朵,教师比作园丁吗?

儿童的成长犹如花的开放一样,需要教师像园丁那样去培育。

三.搭建文化的知识平台

儿子与母亲有着血缘关系,母亲的基因遗传至儿子,儿子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会遗留母亲的痕迹。

因此,了解母亲有助于了解儿子,反过来说,了解儿子也有助于了解母亲。

文化与美术也是母与子的关系。

美术也是文化的儿子,因此了解其母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子。

美术既然是文化的产物,只有通过认识美术的文化本源及其来龙去脉,才能对之有深刻的了解。

同时,美术既然是文化的儿子,通过了解儿子,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他的母亲。

换句话说,美术既然存在着文化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文化母体。

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文化,也为了更好地通过文化了解美术,我们应该搭建一个文化的知识平台,也即对文化学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个知识平台的构件主要是文化形态、文化模式、文化接触、多元文化主义(或多元文化观)、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知识。

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文化与美术的问题,并让美术课程积极地走进文化。

 

1.文化形态

是指对文化进行的形态划分,并由此形成一个具有统一线索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

所谓文化形态划分中的“统一线索”,也即一种能够一以贯之的依据,并根据这一依据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来理解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比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Morgan.,Lewis Henry)依据“生存技术”所作的划分是蒙昧(以火、渔猎、弓箭为特征)、野蛮(以陶器、畜牧、农耕、冶金为特征)和文明(以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为特征)三个文化形态。

其中火、渔猎、弓箭、陶器、畜牧、农耕、冶金、标音字母和文字都是“生存技术”的内涵。

还有学者认为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方式是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并据此划分为采集文化、农牧文化、工商文化和后工商文化四种文化形态。

关于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该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的图表。

[15] 

 

各种文化形态及其特征

文化形态

 在世界范围

存在的时间

 基本特征

 

经济组面

 政治组面

 精神文化组面

 

 

采集文化

(初级阶段)

 

距今300万年

至1.5万年前

 以采集食物为主,也狩猎较小的动物。

用火,石器,骨器,复合工具。

 两性分工,血缘家族,母系氏族。

血缘婚,族外群婚姆权制。

 语言、结绳记事。

经验知识,数的观念,原始艺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

 

 

采集文化

(高级阶段)

 

距今1.5万年

至1万年前

 采集,狩猎大型动物,细石器,弓箭,独木舟,手工织物,住宅。

 居民点。

母系氏族繁荣,胞族与部落,部落联盟氏族民主制度。

 经验知识。

艺术进一步繁荣。

原始宗教,巫术。

 

 

农牧文化

(初级阶段)

 

距今1万年

至6千年前

 动物的驯养与繁殖,利用畜力,刀耕火种、制陶、纺织、制革,家庭手工业。

人口大幅度增长,有剩余财产,财产的私人占有。

 面积较大的村落。

对偶婚。

氏族民主制度,酋长、家族。

 精制的艺术品与装饰品。

神话、神的观念。

 

 

 

农牧文化

(高级阶段)

 

 

距今6千年

至3百年前

 田野农业,大规模放牧,手工业高度发达,商业的发达,畜力、水力、风力的利用。

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器的普遍使用。

 家庭、私有制,国家、法律,官僚制度,阶级及其它政治组织。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

各种政治制度。

 文字、数字、哲学、诗歌、雕塑、绘画、文学,一些科学分支知识,现代宗教。

 

 

 

 

工商文化

(初级阶段)

 

 

 

距今300年

至100年前

 大工业、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

煤等非再生能源的利用。

各种机器的广泛运用。

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达。

 

 代议制,选举制。

近代工业组织(公司等)法律的专门化及国际法。

各种利益集团,新闻机构。

 实验科学,力学,分析数学近代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戏剧,小说。

 

 

 

工商文化

(高级阶段)

 

 

距今100年

至30年前

 电力的利用。

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的利用。

各种电子仪器,电力机械。

国际范围分工合作。

 国际组织(联合国及其它专业、区域性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广播、电视等媒介机构

学术社团的繁荣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各种文学、艺术流派。

 

 

 

 

后工商文化

(初级阶段)

 

 

 

20世纪60

年代以后

 电子计算机运用于社会,新的信息产业出现,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地位。

国际分工合作深化,各国经济互相依存。

 世界政治格局,整体的世界。

 家庭、社会组织,教育等几乎所有方面都发生剧烈的变革。

组织多样化,由大到小。

 

在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的综合化发展,系统论等“六论”为代表。

 文学、艺术等具全球性。

变化速度更快。

趋同性和多样性并存。

 

后工商文化

(高级阶段)

 预测之中

 预测之中

 预测之中

 预测之中

 

 

 

文化形态的知识告诉我们了文化的发展状态,这种发展状态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文化的演进序列,从而提供了一个认识文化现象的有用的框架。

比如,卡通艺术的真正流行必然在是后工商文化才有可能,因为只有在这种文化形态中,计算机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印刷媒体的高度发达,传播速度的加快,各国的经济互相依存才会为卡通艺术的流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2.文化模式

指一种与其它文化相区别的具有文化自主性的文化整体。

文化模式这一术语是美国文化人类学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使用的。

它关注的是各种文化中体现内部相互整合的特征与状态。

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出版的《文化模式》一书中谈到:

“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

每一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有为其它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

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们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

当那些最不协调的行为被完全整合的文化接收后,它们常常通过最不可能的变化而使它们自己代表了该文化的具体目标。

” [16]另外一个名叫克罗伯的学者对文化模式的界定则是:

“文化模式是那些赋予任何文化之连贯一致与计划内部关系之安排或体系,并使它免于仅只漫无目的的事物之累积而已。

” [17]

从上述两种说法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这么的意思,即文化模式是文化内部各种关系依据特定目的组织成的一种体系,它保持着文化的一贯性。

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因为这种组织的不同而形成区别。

文化模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本身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以便更深入的认识相关的问题。

伯罗克将文化模式分为普遍文化模式和特殊文化模式,前者指人类共有的文化模式,后者指不同文化特有的文化模式。

尔后,他又进一步将特殊文化模式分为初级文化模式(或称为主要文化模式)和次级文化模式(或称次要文化模式),前者较稳定和具有普遍性,后者具有明显的变异性和个性。

还有的人将文化模式划分为简单文化模式和复杂文化模式。

所谓简单与复杂指的是内部文化的特质的丰富性和结构的复杂性。

依据这一理解,显然我们看到,现代的文化模式比起原始时代的模式要复杂得多。

[18]

如果说文化形态倾向于向我们提供一个纵向比较的框架的话,文化模式则更倾向于向我们提供一个横向比较的框架,实际上文化模式不同,会在语言(语言、姿势和文字制度等)、物质特质(食物习惯、住所、运输与旅行、服装、用具、武器、职业与产业等)、艺术(绘画、雕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宗教活动(礼仪的形式、看待病人和处理死亡等)、家庭与社会制度(婚姻关系、亲属关系计算的方法、遗产、社会控制、游戏与运动等)、财产(不动产与动产、价值与交易标准和贸易等)、政府(政府形式和司法手续等)、神话与科学等方面形成区别。

[19]一般而言,文化模式相同的社会成员会拥有相近的价值观、符号和象征系统,并在基本的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

比如,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而西方人使用刀叉进餐,就是不同的文化模式使然。

文化模式不同的两个人,对待同样的事情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法,甚至会形成或大或小的冲突。

读读下面这个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够让我们很清楚地理解这一问题:

异国文化下的婚姻 

David是美国人,比P小4岁,两人在美国相识、相爱、结婚。

David被P东方女人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所吸引,P为David的博学多才、幽默开朗所打动。

爱情的开始从来都是建立在彼此欣赏和认同的基础之上的,问题是这样的欣赏和认同能否在柴米油盐的婚姻生活中持续下去。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听音乐会。

漂亮的女主持人出现在台上时,David拍拍儿子的肩膀说:

“她真性感”,P当时非常不满地对David说:

“告诉过你多少次了?

不要对儿子说这样的话,他还是个孩子。

”David看了看我,尴尬地笑了笑。

是啊,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对8岁的孩子说“性感”这样的词太露骨太过分了。

而在美国人眼里,“性感”是一种由衷的赞美,可以用来针对任何人或事。

 

  另一次是在一家印度尼西亚餐厅吃饭。

那家餐厅供奉着一尊神像,神像的男性性具是木制的,后安装上去的,非常挺拔夸大,大约是象征生意兴隆吧。

P的儿子好奇,拔下那个木雕的男性生殖器拿在手里把玩。

David在旁边宽容地笑着,P则迅速从儿子手中夺下那木雕放回原位,并愤愤地对David说:

“你怎么也不管孩子,这种东西也是玩的?

”David反问:

“为什么要管他,他懂什么?

对孩子来说,那只是个玩具。

”餐桌上的气氛有点尴尬,他们的儿子不明白自己闯了什么祸,看了爸爸又看妈妈。

 

  David是个有才华的工程师,有段时间不想去找工作,整天在家研究做菜的技艺。

P认为一个大男人就应该养家,年纪轻轻不求上进算什么?

David对做菜兴致勃勃,没得到夸奖,却遭到抱怨,当然也很不满。

美国人认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

 

  选择了婚姻,不仅意味着选择了责任,更多的时候意味着选择了宽容和认同,国际国内婚姻都如此,只是能看破这一点的男女又有几对?

[20]

这段跨国婚姻中的夫妇二人分别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而也在一个家庭的范围中展示了一种有趣的“文化冲突”。

 

3.文化接触

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冲击等现象。

文化接触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必然的现象,在古代它主要是通过商贸、迁徙、战争等进行的;在现代社会,文化接触的途径则更为多样,尤其是现代交通、通讯的发达,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之间的流通,加大了文化接触的范围和加快了文化接触的速度。

在文化接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拥有十足的“定力”,不可能“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有时会感受到强烈的文化冲击,对我们长期持有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遭到质疑和改变感到不适、不安,甚至痛苦;有时候我们可能狭隘封闭,对外来文化心存成见和偏见,采取极端的排斥的态度或抵制的行为,体现所谓“我族中心”的心理;有时候我们会对来自其它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产生文化认同,并相应地发生接纳行为。

对文化接触这一问题,经历外族入侵而出现过强烈的文化反思和经历过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全面接触和猛烈碰撞的中国人应该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我们可以从近代以降面对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国学界的种种表现看出对文化接触的态度。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重创了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优越感和自信。

在反思种种现象的过程中,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学术人物都对中西文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归纳起来不外乎三者,其一极端的诋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

像钱玄同、吴稚晖、胡适等就是如此。

钱玄同甚至提出来要废除汉字,他认为所有的中国的书,只能读半页,半页以后全是昏话。

吴稚辉则主张根本不要看中国的书,要将中国的书扔进粪坑中去,所有的中国文化都不行。

胡适则鲜明地提出“全盘西化”的口号。

其二是主张保持中国文化的正统,但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而且这种长处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比如,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三则是保守地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坚持认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比如梁漱溟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化将来会统一世界,儒家文化必然会复兴。

文化接触肯定会引发原有文化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导致异化,使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文化;②导致文化的重新定位,在这种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文化的继承者发生本质的变化;③导致社会成员有意识地保护和复兴本土文化的某些方面;④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特质,而这种文化特质是原有文化所不具备的。

[21]在理解文化接触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认识到:

①文化接触不可避免;②文化接触是一种文化获得生命力的基本途径;③文化接触是利弊相衡,应该注意趋利避害。

 

4.多元文化主义(或多元文化观)

多元文化主义最早萌芽于美国,却形成于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在1971年推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成为了多元文化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

以后,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政策蔓延至澳大利亚、美国和其它一些移民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元文化主义超越了政策领域,衍成为一种政治思潮,而且影响日甚。

作为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此给予公共的承认。

第二,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

第三,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文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多元文化主义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认同,并且成为一些国家的文化政策,首先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导致了文化认同危机,使人们看到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的紧迫。

与此相关是人们处于对民主性和平等性的关注以及解决多元社会的复杂问题的需要,反对一元文化主义,即欧洲中心主义。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后现代思潮的推波助澜。

[22] 

多元文化观似乎没有多元文化主义那样具有政治性或政策性,比起作为政治思潮的多元文化主义要温和得多,或许仅仅表明的是对多元文化现象的认同,主张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鉴于多元文化观对文化生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它在当代社会被广泛赋予了教育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已成为许多教育门类或课程的共同的任务,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就成为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之一。

作为美术教师,形成多元文化观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对待不同文化,甚至是不认同的文化,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可能不认同和选择它,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不认同和选择它,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轻易地否定一种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还要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这样就会给不同文化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调整自己的视角,尝试了解和理解其它文化,实现所谓跨文化理解,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积累,达到一种文化自觉的状态。

5.民族文化

要理解民族文化首先要理解民族与种族两个不同的概念。

种族与血统、体质相关,是体质和血统上的共同类型,而民族则与文化相关,是文化上的共同模式。

民族与种族的关系具有包容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民族可能由一个或若干种族组成。

比如中华民族,就是由若干种族构成的多民族的集合体。

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并以此形成独特的生存方式,也就是会形成特定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依托,被一些学者称为“精神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