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共7课19新版.docx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共7课19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共7课19新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共7课19新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教材简析】
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凤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己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
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
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对比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儿年的科学课的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五年级的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咒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每用对比实验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难点]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教学准备】
[学生]干土壤、湿土壤、滴管、一些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面巾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实验计划表。
(可按组准备)
[教师]一些萌发的绿豆种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
一些萌发的绿豆种子]
1.欣赏绿豆种子萌发的图片,提问:
图片中的绿豆苗从什么开始新生命的?
(预设:
种子)
2.我们知道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板书:
种子发芽)
(预设:
水、温度、阳光、空气、土壤、养料等)
(2)汇报交流
(3)小结
同学们,通过之前的交流,我们发现了很多青蛙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青蛙的这些变化,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预设:
气候等非生物环境,青蛙食物和周边植物等生物环境,青蛙自身身体特征等
(二)活动二:
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过渡:
青蛙、蝴蝶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不同的行为,我们周围其它动物乂有哪些行为来适应环境变化呢?
1.阅读资料
(1)当环境改变时,丹顶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2)丹顶鹤的这种行为是为了适应哪些环境条件?
2.还有哪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哪些行为?
三、拓展(预设:
5分钟)
如果在野外遇到正在冬眠的动物或迁徙中“掉队”的鸟,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它们?
小组讨论
【教学后记】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材简析】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动物都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其中有机物营养、能量)的获得就是其中之一。
但植物、动物对于有机物的获得方式不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能量,动物则通过进食获得。
因此,在自然界中,动物或植物之间都会由于有机物或能量传递的关系,与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动植物之间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构成食物链、食物网。
通过本单元前儿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
在学生的认知中这些环境主要为非生命环境很少有学生能系统地认识到生物生存也需要生物环境。
本课就是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促使学生认识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就是其他动物或者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生物群落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分)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物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套筒游戏了解食物关系,完成食物链的绘制。
[难点]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准备】
[学生]一次性纸杯(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螃虫、绿豆苗、小草、小鸟)、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蛇虫、蜗牛、瓢虫、青蛙、鸟)。
[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用ppt展示学生所种的绿豆苗丛,说说你的发现。
如绿豆苗一些叶子表面有小洞说明绿豆苗丛中还生活着其他的动物等。
2.用ppt展示部分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图片,并标注每一种动物的名称。
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绿豆苗和其他的生物之间会有什么联系?
二、探索:
食物链与食物网(预设10分钟)
教学准备:
一次性纸杯(分别打印有落叶、瓢虫、蜘蛛、蜗牛、蟋蟀、蚯蚓、螃虫、绿豆苗、小草、小鸟)
1.基于学生之前的研讨活动展开追问:
“你们是否在绿豆苗上找到过被动物吃过的痕迹?
你们认为可能会是什么动物造成的?
”
2.从学生汇报中提炼出最有可能吃绿豆苗的动物,如螃虫,并从动物生存对物质、能量的需求方面提问,如“螃虫能从绿豆苗的叶子里获得什么?
螃虫可能又会被谁吃掉?
”
基于学生的回答出示能量的流动过程:
从绿豆苗到螃虫再到瓢虫,并告诉学生这种食物关系就是“食物链”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食物链的书写方式:
在科学上我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
3.在学生掌握食物链概念的基础上,出示更多在绿豆苗丛中的植物或动物,要求学生从中找出更多的食物链,并引导学生用套筒游戏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形成认识: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就相当于给这种生物提供了能量,能量依次传递。
4.为学生提供打印有绿豆苗丛中多种动植物图片或者文字的A4纸,并提供这些生物的食性介绍资料,如下所示。
螃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通常以新鲜植物的汁液为食物。
由于虫的个体非常小,通常不会被鸟类发现,但是遇到像瓢虫草岭、食蚣蝇等小动物时就容易成为它们的腹中餐了。
绝大部分的青蛙是肉食动物,由于青蛙只能看见会移动的动物,所以它酷爱吃会飞的小昆虫,如瓢虫、苍蝇、蚊子等。
别忘了,青蛙对地上爬动的蚯蚓也不会放过。
麻雀的食物和青蛙的食物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所以麻雀和青蛙是竞争关系。
我们日常见到的蜘蛛绝大多数为结网性蜘蛛,是肉食动物,通常以被粘在其网上的小昆虫,如苍蝇、蚊子、瓢虫、蝴蝶等为食当蜘蛛遇到比它个体大的飞鸟时,就只能成为鸟的美食了。
蚯蚓的食物很特别,它主要吃腐烂的植物,包括充分腐烂后的植物的根、茎、叶,甚至还吃动物的排泄物;蚯蚓不会吃新鲜、没有腐烂的食物。
所以,人们都称蚯蚓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学生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示里面的食物链,如果两种生物间己经有箭头链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
接着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介绍这种多条食物链构成了网状的食物关系图被称为“食物网”。
5.有的小朋友觉得蜘蛛很可怕,希望蜘蛛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你觉得他这样的想法对吗?
会对其他生物会有什么影响吗?
三、研讨:
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预设15分钟)
1.绿豆苗和生活在它周围的生物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
2.绿豆苗生长所需的条件是怎样获得的?
绿豆苗乂为它周围的生物提供了哪些条件?
3.举例说明自然界的生物之间有着哪些食物关系。
四、拓展:
模拟食物网(预设10分钟)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的棉绳5条(长4~6米)塑料套圈6个、生物头环(绿豆苗、螃虫、蜗牛、瓢虫、青蛙、鸟)。
1.选择班里的2名同学作为“生物考察员”,将剩下的同学分成8~10组,每组同学分别扮演一种生物,共同用手握住一个圆环,思考在田野绿豆苗丛中能吃谁,又会被谁吃掉。
2.“生物考察员”将田野食物网里的几条食物链用“线”和“圆环”联结起来,形成“食物网”。
3减少一种“生物”的数量或者去掉其中的一种“生物”,观察分析游戏中的“网”会发生什么变化,思考自己扮演的生物会不会受到影响。
【教学后记】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教材简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命环境和生命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
生态瓶是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物的动物以及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无色透明的瓶中,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
在设计与制作生态瓶的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设计生态瓶、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活动。
在此过程中,希望学生能顾本单元的学习,分析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存条件,进行有依据的设计,实践制作活动,最终达成概念整合的目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非常感兴趣的。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己经有所了解,认识到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命环境和生命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
但是如何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如何维持一个小生态系统的平衡,根据生态瓶的大小,设计考虑非生物的多少,植物、动物数量多少、品种多少、体量大小等方面是有所欠缺和考虑的,学生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观察池塘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
2.能够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能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
2.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占】
[重点]能设和生态瓶建造方案
[难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微视频、班级记录表。
[小组]大塑料瓶(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若干种水生植物、金鱼2条、沙子、水槽和水、镶子、设计单、水桶、大玻璃水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出示绿豆苗图片)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
除了食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
生物群落: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生物群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
二、探讨活动(预设30分钟)
1.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班级记录表观察绿豆苗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提示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向:
生物有什么、非生物有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植物为动物提供什么?
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非生物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
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学生交流:
基于自身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来举例说一说“我们知道的生态系统”。
教师可以出示草原、大海、森林等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物圈就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设计一个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生态瓶
(1)明确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生态瓶里面的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能平衡和谐地生存下去。
(2)选择合适的材料
提供相应的材料(雌鱼、泥鲫;、鲫鱼、小龙虾、田螺、黑藻、金鱼藻、水葫芦、沙子、石头、池塘水、自来水)
思考并交流研讨:
生态瓶中非生物环境是怎样的?
选择自来水还是池塘水?
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生态瓶中放什么生物种类?
为什么?
生态瓶中水放多少?
各生物数量是多少?
再动手设计,并提供动物吃什么、动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繁殖的信息资料库。
水葫芦:
浮水植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
金鱼藻:
沉水植物,弱光和强光下不易生长。
黑藻:
沉水植物,喜欢光照充足环境。
鲤鱼:
以藻类为食,每年4〜5月产卵。
鲫鱼:
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居而行,每年4〜5月产卵。
泥辙:
以水生昆虫、甲壳动物、藻类、水底腐殖质为食,生长2年后才可繁殖,
每年4月繁殖。
田螺:
以水底腐殖质、微生物为食,每年3〜4月繁殖。
小龙虾:
适应性极强,以植物、小鱼、小虾、藻类为食,每年5〜9月繁殖。
(3)学生讨论交流后可采用图文方式记录自己的设计,也可以根据活动手册中的活动记录来完善自己的设计。
根据学生自己的设计交流研讨为什么这样来设计生态瓶?
有没有符合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3.制作生态瓶
(1)利用视频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生态瓶的制作流程,帮助学生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2)探讨交流:
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如何来进一步改善、完善我们的生态瓶,使生物之间能和谐生存?
(3)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生态瓶,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上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结果。
三、拓展:
改变生态瓶的条件(预设5分钟)
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开展对比实验研究,观察生态瓶的变化。
1.如果倒去一半水会怎样?
小鱼生活得怎样?
2.如果拿掉部分水草,小鱼生活得怎样?
3.如果加入两条小鱼,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教学后记】
3.生自由交流,师板书。
4.出示绿豆种子:
这是儿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们发芽,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
(预设:
需要或不需要)
5.讨论:
我们又该如何辨别想让种子发芽必须条件是哪些,不需要的又是哪些呢?
怎样的实验办法可行呢?
6.生交流汇报(板书:
实验)引出课题《种子发芽实验》。
二、探索(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
实验记录单]
(一)完成实验计划的设计
1.请你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为例,小组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2.生交流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文字描述、画图形式、图文结合的方式)
(预设:
我们可以把有些绿豆种子放在土里,而有些不放在土里,看看它们能不能发芽。
)
3.明确实验方法:
(1)不错的建议,分成两组实验。
为什么要设计成两组实验呢?
(预设:
只有两组进行对比才能说明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
)
(2)研讨:
如果这两组的绿豆都发芽了,说明什么?
如果没有土的一组绿豆没有发芽,而有土的一组绿豆发芽了,说明什么?
(预设:
都发芽了说明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其中有土的一组发芽了说明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
4.全班共同讨论实验方案:
预设:
(1)两组实验应该有相同的绿豆种子。
研讨:
放多少比较合适?
为什么?
(预设:
多几颗,因为有些种子本身受损的话就不会发芽,防止实验中出现的偶然性,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
(2)两组实验都应该得到相同的水,而且是适量的水。
(3)两组实验应该放在相同的地方,这个环境是适宜种子发芽的……
5.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计划并汇报交流。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
推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相同的条件水、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等。
不同的条件有无土壤
实验方法1号组种子种在土壤中,保持湿润(实验组);2号组种子不提供土壤,保持湿润(对照组)。
这个实验至少要两个小组同时进行。
6.小组完善并修改实验计划。
7.归纳小结:
我们把这种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两组实验结果的实验方法称为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要注意对照组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
(在“实验”下板书:
对比实验)
(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
1.根据实验计划完成相应实验:
播放视频自行学习实验操作方法并交流注意事项。
9牛汇夺流冷音市面
顷设:
种子至靛要方《3粒、贴上标签、水要一样很多……)
(三)生根据材料进行对比实验
[材料准备:
干土壤、湿土壤、滴管、水、绿豆种子若干、玻璃皿、纸、标签纸、黑色杯子、透明塑料杯、纸杯、小勺、水槽、实验计划表]
1.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研究水、阳光与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
2.每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水或阳光),选择下列的材料设计实验,实验计划完成后到材料区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计划并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4.分组汇报交流:
同学根据自己的设计汇报,其他组评价并补充。
(预设:
我们组研究水,将种子分别种在土壤里,一杯加水,一杯不加水;还可以将种子种在面巾纸上,一杯加水,一杯不加水……)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在实验中,我们为什么要设置两组进行对比?
为什么要在每一个玻璃皿中放3粒种子?
2.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能验证我们的预测?
3.对于种子发芽的必要的其他条件,我们怎样制定实验计划?
四、布置实践作业(预设2分钟)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其他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可以从种子的大小、种皮的情况、长芽的情况等方面去观察。
2.让孩子们用不的方法来记录:
如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阶段变化的照片,视频,画图等。
【教学后记】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教材简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经历过对比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状况的科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将基于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享、研讨并最终形成共识。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了什么发现?
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明确了本课活动的两大主题:
分享自己的发现、研讨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探索板块由5个层次活动构成,分别为“组内分析数据交流发现”,“相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实验发现”,“不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实验发现”,“查阅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的资料”,“移植绿豆芽”。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结果与预测是否一致,如何运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论,以及整合全班的发现,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前只研究过一种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对于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明确,所以本课学生必须通过认真倾听并充分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才能有效地思考分析,最终建构起对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2.当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要依赖环境生存。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土壤和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难点]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与同学的交流研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小组]实验信息统计表、花盆、土壤。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呈现课前收集的有关学生实践研究活动中的相关照片。
(学生观看图片。
)
2.提问:
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了什么发现?
(预设:
有土壤和没有土壤的绿豆都发芽了,有水分的绿豆发芽了……)
3.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探究种子发芽实验。
揭示课题: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板书)
二、探索:
交流研讨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预设30分钟)
活动一:
组内交流数据,整理发现。
1.现在请同学们整理实验数据,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1)两组的实验数据有什么不同?
(2)实验结论和我们的预测-样吗?
(3)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小组讨论。
)
活动二:
相同实验小组间交流。
1.哪一小组率先来分享小组交流结果?
(整个小组上台汇报分享。
)
2.其他小组不但要认真倾听,而旦还要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填写统计表哦!
(其他小组将相同实验数据收集在相应汇总表中,汇总表如下图。
)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
改变的条件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
1号组()
2号组()
备注:
表中1号组与2号组直接写实验中改变的条件。
3.小组汇报结束后,提问:
相同实验的小组实验现象一样吗?
实验结论一样吗?
(预设:
有的小组一样,有的小组不一样。
)
4.如果出现不一样地回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不一样?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预设:
是种子自身的原因,是实验操作方法不当的原因,是改变了多个条件的原因……)活动三:
不同实验小组间交流。
1.邀请学生将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表呈现在黑板上,并逐一分析数据。
2.提问:
我们统计的是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的实验?
(预设: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的实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的实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照的实验……)
3.提问: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
根据有土壤和无土壤的绿豆种子发芽数都是18,未发芽数都是0,我们可以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
4.提问:
支持我们研究结论的证据是什么?
(预设:
对比实验中种子发芽的现象,以及相同实验的数据汇总……)
5.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总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活动四:
查阅资料,确认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提问:
通过观察绿豆发芽过程图,以及阅读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以及充足的空气,不需要光照和土壤。
)
三、移植绿豆苗并预测绿豆苗的生长条件。
(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
花盆、土壤]
1.提问:
绿豆种子已经发芽,以后会怎么样?
(预设:
长成绿豆苗,然后继续生长……)
2.提问:
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预设:
阳光、土壤、水分……)
3.出示移植说明。
1.准备好和移植相关的工具和材料:
带有排水孔的花盆2个,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把勺子、一些水。
2.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处,用勺子把绿豆芽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
3.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