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们的信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5945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们的信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我们的信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我们的信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我们的信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我们的信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我们的信仰.docx

《论我们的信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们的信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我们的信仰.docx

论我们的信仰

论我们的信仰

范胜彩

你有信仰吗?

你的信仰是什么?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如果你不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对于这些问题你的真诚的答案是什么?

许多人会感到很茫然。

中华民族的主流信仰传承是什么?

人们没有清晰的答案。

由于认识不清,许多人认为自己没有信仰,进而认为我们的民族没有主流的信仰。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民族,其文明能传承5000年连绵不绝,并且已看到复兴的曙光。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主流信仰的民族的生命力能如此坚韧,一定是信仰给了她力量。

由于悠久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含蓄了或者说隐藏了自己的信仰,许多人已经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信仰。

令人担心的是,信仰隐藏太久,会变得模糊,会被遗忘。

一个人没有了信仰,会失去方向,人生会变得迷茫,甚至会发生灵魂的堕落。

一个民族没有了信仰的凝聚,一定没有力量,复兴也没有希望。

信仰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话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认识信仰

1.1信仰的含义

在思考我们有没有信仰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首先要厘清信仰这个概念的含义。

信仰有许多不同版本的定义。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

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信仰的解释是:

信仰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有人认为信仰就是人的仰望,也有学者认为信仰是人的一种自我超越。

苏格拉底认为信仰是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善恶,使人们成为独立的个体,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及怎么活着的一种准则。

这些定义分别从信仰的对象、信仰对象是否需要证实和信仰对信仰者的作用来描述信仰。

信仰的对象不论是人、主张、主义、宗教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理念,信仰的对象就是理念。

作为信仰的对象的理念是不需要证实的,信仰对信仰者作用主要是引导约束信仰者,为信仰者提供人生关怀等。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尝试给信仰一个如下定义: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个无需证实的理念的相信和尊崇,它引导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为人们提供人生关怀,包括终极关怀。

认为信仰是仰望强调信仰的引导作用,认为信仰是自我超越的强调信仰的终极关怀作用。

1.2信仰的形成

人类的信仰起源于原始信仰,原始信仰主要包括自然信仰、图腾信仰、祖先信仰等。

原始信仰首先以血缘为媒介在部族中传承,逐步演化为地域性传承的宗教信仰,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信仰又摆脱宗教形成了世俗的信仰。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世俗信仰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形成的。

回顾信仰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认识人们需要信仰的原因。

首先,人们因为向往而信仰,人们信仰某种理念,往往因为该理念中有其向往的境界。

例如,基督教中的天堂,佛教中的摆脱轮回进入极乐世界的超生,世俗信仰中也有人们的向往,后文详细说明。

其次,人们因为恐惧而信仰,原始信仰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宗教信仰中也设置了许多令人恐惧的情景,世俗信仰理念中也有令人恐惧的因素。

向往和恐惧都是人的自利本性的表现,人基于自利需要信仰,人以为有信仰就可以超越自我,信仰因此而神圣。

1.3信仰的分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对信仰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根据信仰的功能和信仰的形式尝试分别对信仰进行分类。

1.3.1政治信仰和生命信仰

根据信仰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信仰分为政治信仰和生命信仰。

政治信仰是指为社会秩序服务的信仰,把信仰作为一种神圣化的意识形态,通过为政治、社会服务的方式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服务,例如共产主义信仰等。

生命信仰是为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服务的信仰,其功能是为人的躯体和精神服务,为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服务。

基督教宣扬的基督教教义,佛教的禅法和道教的修身、养性、成仙等都是明确地为生物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服务。

1.3.2宗教信仰和世俗信仰

按照信仰传承的组织和形式不同,可以把信仰分为宗教的信仰和世俗的信仰。

宗教信仰是指必须依靠特定的组织和仪式传承的信仰,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通过自身的神圣强化其传承的信仰的神圣。

世俗的信仰指一般依靠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不一定依靠特定的组织和仪式传承的信仰。

宗教信仰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

世俗信仰传承的是一个被该群体视为神圣的理念。

宗教信仰大多是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服务的生命信仰,政教合一制度中,宗教信仰也可以是政治信仰。

世俗信仰可以是政治信仰(例如共产主义信仰)也可以是生命信仰(例如享乐主义),还有可能是既为社会秩序服务同时有关怀生命的功能综合的信仰。

1.4信仰的评价

对各种信仰的评价,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评价。

虽然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信仰是无比神圣的,但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对信仰存在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的信仰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其一,与现代社会自由、民主、科学、法治的理念不悖,与之相悖的信仰可能阻碍社会的进步。

其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任何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信仰,决不可能成为积极地信仰。

其三,有利于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应当包括以下两层含义,即人与人的和谐,包括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暴力思想和宣扬极端享乐主义的信仰都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前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后者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四,有利于对生命的关怀。

积极地信仰不仅要符合上述社会的评价标准,还要能给个人带来生命的关怀,使人因为信仰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体验到幸福。

二、我们的信仰

2.1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中国日报》(2007年2月7日英文版)报道,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是2006年底中国的宗教信徒为1亿多人,华东师范大学童世骏教授和刘忠宇教授领导的一项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估算,中国的宗教信徒可能多达3亿人。

中国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应当在不超过1亿人。

如此推算中国至少70%以上的人既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是共产主义信仰者。

作为这70%的大多数的一员,我们信仰什么?

从文化传统来看,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无疑儒家文化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这一具有统治地位的文化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信仰呢?

上个世纪初,国立中央大学中文所学者吴肇嘉就著文《孔子仁教形上根据》认为“仁”是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给我们的信仰。

智怀、王少农、萧野等则认为“仁爱、和谐、真诚”是我们的信仰。

笔者认为仁爱、真诚是儒家文化倡导的道德标准,和谐是儒家文化追求的社会目标。

这些都不是儒家文化的个人信仰,事实上,中国现存宗教都在各自信仰下提出上述道德要求和社会目标,例如基督教的“摩西十诫”,佛教中的“五善十诫”等。

“仁爱、和谐、真诚”也是儒家文化在其崇尚的信仰之下对人和社会提出的要求,或者说儒家文化在其倡导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为我们提出了信仰,这个信仰就是“功名神圣”的理念,本文把它称为功名神圣主义信仰。

2.2功名神圣主义信仰的起源和传承

虽然儒家文化发展过程中曾走向偏激,两宋时期发展成为讨论天道性命,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又称为道学),千百年来,功名神圣的理念,作为儒家文化倡导的信仰,在儒家经典、史评文献、文学作品、民间谚语中传承,历经非难连绵不绝。

儒家经典《孝经》第一章就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论述,立身行道,是说功,扬名后世是说名,把功名作为孝的至高境界。

《论语》中孔子在称赞他心目中的圣贤尧时说:

“魏巍乎!

其有成功也!

”孔子还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道: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用“魏巍乎”称赞功业表达了功业在其心目中的神圣,认为君子最担心的是至死没有好名声,表达了名在他心目中神圣。

功名在孔子那里都是无比神圣的,这与儒教入世情怀一致,入世之最高境界就是功成名就。

《左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认为贤人君子应“飞英声,腾茂名”,“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

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用“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辉映赤壁之战。

宋朝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明朝于谦的《石灰吟》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诗句透射出名声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

物资匮乏时期,朴实的穷苦人用仅有的好食物招待客人时,老人常说的俗语“人家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说明名的神圣已潜移默化的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之中。

从岳母刺字的精忠报国,到现代人教育孩子努力学习的说辞,同样显示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在国人心中连绵的传承。

2.3功名神圣主义信仰遭受的非难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不断受到非难。

首先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逍遥无待、修道成仙,鄙视世间的功名。

庄子在《逍遥游》中更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其次是起源于战国的杨朱思想。

杨朱思想的主要主张是“贵己,重生”,尽管其中或许有权利意识的萌芽,其本质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曾影响广泛。

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极端方式宣传“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否定人的功名神圣主义信仰。

第三是两汉时期传入我国的佛教思想。

在罢黜百家的汉朝,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诸多宗派,或强调现实世界的痛苦,追求彼岸的幸福,或强调通过修禅而觉悟,都主张人应当放弃世俗功名的执着,脱离现实的世界,许多饱受儒教文化熏陶的士大夫深受其影响以淡泊名利自诩。

第四是上个世纪的左倾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近三十年时间,神州大地“左”成了革命的代名词,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做无名英雄”,反对“成名成家”,试图用一个虚拟的拔高境界取代人们心中的功名神圣主义信仰,甚至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批判“成名成家”。

两宋时期的一些儒学大家就开始讨论虚无缥缈的天道性命,失意田园诗人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更是不断蔑视功名,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几乎不再有人从个人角度公开谈论功名,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只能隐形的传承。

如果我们现在不为功名正名,功名就会失去神圣,变得等同于利禄。

三、功名神圣理念辨析

3.1功名神圣的词义

功名一词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功业和名声;其二,指科举时代的科举称号。

本文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功名一词。

科举时代把科举称号称为功名是因为,当时世人认为,

在和平年代参加科举成功,必然会成就功业获得名声,就把成就功名的机会直接称为功名。

功或称功业,是指个人所做的被社会在一定时段内所铭记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名或称名声,是指社会对个人评价,主要与个人的功业和综合素质有关,个人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文化涵养、工作技能、生活态度等。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认为功名是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功名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应当是至高无上的,人可以因为功名超越自我、超越生命。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同时并不排除人的其他追求,正所谓“功名神圣志,利禄寻常心”。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在尊重人的自利本性的同时,倡导通过真实的功名实现自我超越而不是寄托于假想的超自然神灵。

我们说功名神圣,是因为一个人的功名可以穿越时空,可以超越生命。

生命是短暂的,功名却有可能得以永生。

这是历史的真实不是宗教的虚拟。

没有人见过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超生、道教的神仙,我们却都见证了古圣先贤的千秋功名。

通俗的说,功名神圣就是我们在基本生活要求满足后,要向往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要留一个好名声,等我们生命结束后还有人为此记得我们念到我们。

为了神圣的信仰,我们要立功社会、珍爱名声。

3.2立功社会

3.2.1社会立功符合人的本性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要求我们为社会立功,这和人本性的需求是一致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它们是:

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上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为社会立功是个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正当、最朴素的途径,好名声是被社会尊重的前提。

这里的社会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村庄、一个社区,随着科技技术进步带来的全球一体化,整个世界可以看成地球人社会。

立功是指是指个人所做的被社会在一定时段内所铭记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战争年代的保家卫国、和平年代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贡献,都是立功。

有益社会的科技发明是,造福社会的工程,致力社会公益事业,创办实业等一切在一定时段内为社会所铭记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都是为社会立功。

3.2.2立功没有止境

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人可能已功在国家,有的人已造福乡里,还有的人曾有意无意之中做过为害社会的事情。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要求我们,立功社会永无止境,不因有功而停止,也不因有过自暴自弃。

功不厌多,过不掩功。

现代社会发展使人们立功社会的愿望更容易实现,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机会为社会立功。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要求人们在个人和家庭基本需求满足后就要不断的努力,常立新功。

立功社会的目标神圣,神圣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神圣目标的过程一样都是幸福的。

3.2.3立功社会贵在尽力

由于先天的差异和后天的机遇不同,人与人的能力差别很大,立功社会的能力也不可能相同。

有的人雄才大略,立功国家,造福人类,功烈著而不灭;有的人努力一生至多只能造福乡里。

对于立下丰功伟绩的古圣先贤,当世豪杰英雄,我内心当然充满信仰,对造福乡里的普通人,我们也能感觉到他内心信仰的神圣。

袁隆平在农业科技领域里的辉煌成就固然令我们感动,身有残疾的邻居,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奉养父母,帮助他人的事迹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尽管功业大小不同,他们都是造福社会的有功之人。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资源选择适合自己为社会立功的机会,才华横溢,资源丰富的人可志存高远,平凡普通的人当然要脚踏实地。

无论一个人能力怎样,只要尽心尽力为社会立功就会使得我们精神世界真实而不虚飘。

3.2.4立功不排斥回报

我们虽然把立功社会看做功名神圣主义信仰的精神召唤,但是,不排斥立功社会可以获取适当的回报。

立功回报符合人之本性,即使宗教信仰也是基于人的自利动机,功名神圣主义信仰一般不应有悖人自利本性。

立功回报是鼓励人们积极立功社会的直接手段,立功回报会使人们更有意愿、更有能力为社会立功。

为了立功社会,损己利人甚至牺牲自己仅是非常情形下利他主义精神的偶尔迸发,或者是危机关头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常常被千古传颂。

常态的立功社会,应当是利人利己,不论是为人利己还是为己利人,共赢或多赢的立功社会才是可持续的。

立功不图回报是稀有而高尚的,立功并不因为有回报而失去神圣的光芒。

3.3珍爱名声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要求每个信仰者都要珍爱名声。

影响个人名声主要因素是个人的功业和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文化涵养、工作技能、生活态度等。

3.3.1用行动珍爱名声

社会通过行为评价一个人的名声,行为决定一个人对社会的作用,行为标示着个人综合素质。

立功社会的行为,社会会给予积极评价,留下美名,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会给予消极的评价,留下恶名。

我们珍爱名声要努力获得美名,也要做到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他人,杜绝恶名。

无害他人,即孔子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作为我们行为的底线,不可逾越。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涉及名声。

尽管我们有权利追求自由,遵守规范、坚守底线的行为才不会损害我们的名声。

3.3.2珍爱名声要努力终生

回味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过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认为最担心的是一个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好的名声。

这种观点的立论依据是,一个人活着就有可能用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名声,死了就再也无法主动改变了,只有被动接受了。

因此人生追求的目标至少应该是在去世的时候有一个好名声。

要达到这一神圣的目标,人必须一生都要努力珍爱名声。

已有好名声的人要注意行为,不可损害得来不易的名声。

名声不好的人要注意检讨自己,首先杜绝影响自己名声的不良行为,再努力争取与人为善,立功社会,使社会改变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一个人的权势或财富的获取过程可能会存在龌龊甚至罪恶,如果他能利用现有的权势或财富,不断为社会立功,社会也会不断改变对其评价,直至避免“没世而名不称焉”的状况。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上台,却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究其原因,就是在他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有此可见,活着就不应该放弃珍爱名声的努力,努力就有可能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名声。

3.3.3虚名与假名

社会上有这样的人,做事不讲实际,只要虚名,更有甚者,干着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勾当,却编造谎言欺骗社会舆论,骗取假名,此所谓欺世盗名者也。

神圣的名声因为受到虚名和假名的牵连饱受释道两家非议。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当然反对用虚名和假名来亵渎神圣。

胡适先生《名教》和鲁迅先生的《说“面子”》分别从名分和面子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人好虚名之传统。

笔者认为,好虚名并非一无是处。

一个好虚名的人做事做事总会有所顾忌,至少不会公然践踏规则、危害社会,一个连任何虚名都不要的人,会公然为恶,无所顾忌,才是做可怕的。

至于欺世盗名之辈,只能欺世一时不能欺世一世,骗局终归要被戳穿,假名也会随之化为恶名。

3.4评说功名

个人功名,社会评说,前人功名,后人评说。

有些人的评价确定无异,有些人却盖棺不能定论,争议颇多。

评价的不同往往是因为评价的标准和角度在变化。

直到100年前一个女人再婚还被视为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影响名声,现在则认为是适当的寻常事情。

50年前的围湖造田,被认为是增产粮食,造福社会,现在去围湖造田会被认为,破坏生态,危害社会。

时代变了,评价功名的具体标准会变,唯一不变的是心中功名的神圣。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就是通过不断改变功名评价标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

四、功名神圣主义信仰的作用

讨论功名神圣主义信仰的作用应当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上进行。

4.1对人的作用

尽管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决定了我们多数人只能接受祖辈传给我们的功名神圣主义信仰,我们的确是幸运的。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是这样一种爱人类、爱生活、勇担当,并蕴涵着朴素入世情怀的信仰。

信仰者不要依靠外在的神灵,就可以生活的更充实、更幸福。

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有了这一信仰生活的充实幸福。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对个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1确立此岸目标。

所有信仰都会为信仰者确立目标,宗教信仰都会把人生目标定在彼岸的世界,虽然美好毕竟是虚无缥缈的。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为信仰者确立一个真实的功名目标,多少古圣先贤已经实践。

立功社会、珍爱名声就是信仰者的工作和生活,功名既是神圣的又是实在的。

4.1.2约束行为。

人的自利本性有可能驱使人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作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的事情。

宗教信徒相信神灵,认为神会时时刻刻监视自己,其社会行为就有了底线。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要求信仰者时刻从功名神圣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要求自己做有益社会的事,不败坏自己名声。

4.1.3关怀人生。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对人生的关怀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有限的幸福关怀和无限的终极关怀。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通过调整欲望,是人生活的更幸福。

一个人没有信仰,欲望产生就会非常随意,随心所欲。

而幸福是人的欲望满足的过程,不受信仰约束和调整的欲望有无限膨胀的趋势,过分膨胀的欲望现实必然难以满足,生活就会变得痛苦,这也是许多人皈依宗教的原因。

人们膨胀的欲望主要是对财富和权势的追逐,功名神圣主义信仰首先要求用信仰遏制渴求财富和权势欲望的过度膨胀。

被遏制欲望必然易于满足,会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痛苦。

功名目标的神圣会使实现目标的过程也给人带来幸福,而不会有对权势和财富过分追逐的失败痛苦。

终极关怀是源于人的存在的有限性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

一个人有了功名恰恰可以不需要借助神灵,通过功名的超越生命、穿越时空,满足人达到永恒的精神渴望。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不仅能为人带来有限的生活幸福关怀还能带来无限的终极关怀。

4.2对社会的作用

功名神圣主义为主流信仰的社会必然能不断发展进步,功名神圣主义为主流信仰的民族必然能传承文明薪火不绝,因为功名神圣主义信仰于社会、于民族有着巨大积极作用。

这些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社会进步、有利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正气。

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是自由、民主、科学、法治,功名神圣主义信仰中,没有任何凌驾于自由、民主、科学、法治之上的绝对精神。

人们对自由、民主、科学、法治进步的贡献和其他有益于社会事情一样被视为立功社会,信仰的导向无疑有利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对人的欲望的调整、引导,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也会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正气。

五、功名神圣主义信仰的要求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功成名就,立功社会、珍爱名声是人追求超越自我的唯一途径,为了实践信仰,我们应当做到神圣功名、保重身体、增强智能、仁爱孝顺、至诚勤勉。

5.1神圣功名

功名神圣主义的信仰者要把功名神圣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心中,看穿非难功名的真意实情。

这些非难,或为遭遇挫折,失去勇气者的托词,或为逃避责任,追求安逸的借口,或为品质低劣,为害社会者的污蔑,或为否定人性的空想者的诳语。

看清了非难功名者,我们会更懂得功名的崇高与庄严。

如果你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实际的人,你别无选择,只有把功名放在我们心中最崇高、庄严的位置。

把功名神圣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用功名神圣信仰升华我们生命境界的同时,也用它审视、约束我们为了平凡的生活必须进行的自利行为。

5.2保重身体

一个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者,不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要注意爱惜身体,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

身体不仅是个人生活幸福的前提,也是更好的为社会立功的保证,有时还会影响自己的名声。

为了爱惜身体,我们要做到,生活规律、坚持运动、热爱生命拒绝任何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不良嗜好。

5.3增强智能

智能是指一个人知识、知识和技能。

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其为社会立功的基础,也是社会评价其个人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对个人名声也会有重要影响。

为了功名的神圣,我们要一生不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有可能为社会立新功、立大功。

知识丰富、博学多闻,技能高超、精益求精也是为人称颂的美名。

5.4仁爱孝顺

仁爱在儒家文化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含义和不同层次的要求,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不害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仁者,爱人)、成全他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倡导的立功社会需要每个人有一颗仁爱之心,没有爱社会、爱他人的情怀,很难为社会立功。

孝顺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之核心内容之一,孝寄托着古人追求家庭和谐的价值判断,无数家庭的子女孝顺构成整个社会敬老养老之大功,实现孔子“老者安之”之志。

孝顺还是我们民族评价个人的重要标准,孝顺的美名足以千古流传。

5.5至诚勤勉

至诚勤勉是儒家文化倡导的立身之本。

至诚勤勉既是高尚的品德,也是功名神圣主义尊崇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至诚还是功名神圣主义信仰者对待信仰的态度,能力强者立大功,能力弱者立小功,不求虚名,拒绝假名,崇敬真名,谈功论名须臾离不开至诚。

勤勉是令人称赞的生活态度,通过勤勉一个人可以立功社会的能力转化为立功社会的现实。

至诚勤勉是亘古不变的对人积极评价标准,至诚勤勉就是美名。

六、正名信仰,促民族复兴

功名神圣主义信仰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是信仰的力量使我们的文明能够连绵不断的传承。

可是,历史上一次次非难把功名与利禄并称,侵蚀了功名的神圣,致使我们竟然说不出我们信仰的名称。

现在我们需要为我们的信仰正名,我们要公开地、直接地、大声地说,我们的信仰就是功名神圣,在我们心中至高无上的是功名,人活着就应当追求功名。

我们以信仰功名的方式热爱人类、报效国家、孝敬父母、幸福人生。

信仰功名我们不否定人性,既怀功名神圣志,又有利禄寻常心,虽然境界不同,都在我们心中。

自利利他,利己利人是我们实践信仰的理想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