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5852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docx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精品

绪论

第一部分:

概论(cap1-2)

概论教师职业、概论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部分: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cap3)

第三部分:

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cap4-7)

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知识的传授

社会服务、人际交往——知识分子的作为

第四部分:

职业道德的修养(cap8)

第五部分:

道德建设的热点问题(cap9)

明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意义。

了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和作用。

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教育事业本身的伦理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道德性。

认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的过程。

考试形式

100分=平时作业10分+开卷考试90分开卷考试:

80分钟答卷时间

1)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

2)论述题(共4道题,每题15分)

3)选做题(1道题,10分。

说明:

若总成绩不及格时,可作为加分计入总分;若总成绩及格,则不计入总分。

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概述

第一节高等教育事业概述

1、历史演进中的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的概念界定

3、高等教育的属性

一、历史演进中的高等教育

萌芽于古代学术性教育

学校教育诞生——最初的高等教育学术性的教育

特点:

零散、不系统、不完善,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

诞生于中世纪——大学本科教育

最早的欧洲大学:

n意大利:

波伦亚大学(1067年)学生自治行会—学生大学

n法国:

巴黎大学(11世纪末,12世纪初)教师行会—教师大学

n英国:

牛津大学(1167年)剑桥大学(1208年)

发展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中等后教育

发展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欧美国家建立了分层、分类、系统一贯的正规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层次和类型——中等后教育

普及于当代发达国家——第三级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发展:

研究生教育、函授教育、成人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

19世纪末,初等教育普及

20世纪上半叶,初中教育普及

20世纪70年代,高中教育普及

20世纪末,高等教育普及

二、高等教育的概念界定

[英]高等教育是对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而言,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一般入学年龄为18岁,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凭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

[前苏联]高等教育是继中等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和文化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

[日本]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后一个阶段的教育,除了授予学位的机构或者课程外,包括短期课程或者更加实际的职业性课程;入学的必要条件多样化;学习的场所和时间多样化、弹性化;积极接受成人入学。

[中国]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程度上一般分为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

教学组织形式有全日制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

高等教育一般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

众多概念的基本点:

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

具有学术性的特点

专业性的特点

职业性的特点

基本点1.中等教育基础之上

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最高层次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第三级教育。

—符合现代社会的分工规律—符合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规律

基本点2.本质特点:

学术性

高等教育:

学术教育

学术教育:

教育不仅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且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研究者;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也是研究者。

高等教育的任务:

发现和发明文化科学知识

1810年德国教育家威廉•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就强调指出,大学负有双重使命:

一是探求学术真理、发展科学,二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品德,而且科学研究是在与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进行的,大学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人才、促进人才的发展。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ture和Sciece上发表的原创性高水平研究论文中,三分之二由大学发表;全球诺贝尔奖,四分之三由大学获得。

美国基础科学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是由其大学承担的。

2000年美国大学的科研与开发经费达到301.5亿美元,在全美研究与开发总经费投入中居于第二位,仅次于工业界。

近几年,我国大学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50%左右,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大学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的基金项目历年来都占项目总数的70%以上;大学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占全国发表论文总数的60%以上;国家级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大学的获奖比例分别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以上。

基本点3.教育的专业性

高等教育:

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

采用分门别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区别于基础教育的综合性,也区别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

基本点4.教育的职业性

高等教育目标包含职业性目标

专业:

经过专门训练,需要掌握专门知识、技能才能从事的职业。

职业:

根据社会分工而谋生的工作。

三、高等教育事业的性质

1、高等教育的文化属性

2、高等教育的科学属性

3、高等教育的事业属性

1、高等教育的文化属性

古代中国:

“文”指文字、文章、文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指“教化”、“教行”等;

古代西方:

culrura指农耕、动植物的培育和饲养;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文化都有“人文教化”之意。

广义: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

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n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及其社会现象。

n高等教育属于社会精神文化的范畴,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使命、目标、内容、方法等要素以及运动规律。

高等教育的文化属性表现在:

第一,高等教育属于社会精神文化的范畴,在历史上始终与社会精神生产及精神生活相联系。

第二,高等教育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使命和目标。

第三,高等教育承载着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诉求。

第四,高等教育有着精神文化的特殊逻辑。

遵循着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运作方式和规则。

2、高等教育的科学属性

科学的概念

什么是科学?

英文是sciece,汉语“科学”是从日本引进的。

科学的五层含义:

A.物理理论科学——原始意义B.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扩展层面C.社会科学——社会层面D.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精神层面E.科学规律、真理——所有层面

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区别

科学知识用于生产,可以直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所以,科学有着现实的经济价值的精神生产和精神文化。

科学事业的独立发展

科学的职业化:

科学家的出现

科学的国家化过程——四个阶段

第一,科学的组织化、制度化第二,研究生教育制度阶段

第三,工业研究体制阶段第四,国家科技管理体制阶段

高等教育的科学属性

现代大学已经成为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高等教育成为科学事业的一部分。

1794年,法国巴黎的综合技术学校德国的柏林大学

1833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化学实验室

1876年,美国的霍布金斯大学

时至今日高等教育也是一项科学事业,高等学校也是承担科学研究职能的组织。

3、高等教育的事业属性

何谓事业

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

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

何谓事业单位

区分“事业”、“企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并沿用至今的特殊“话语”。

1963年,行政、事业、企业;

1984年,不以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

1998年,公益目标、利用国有资产,社会服务性组织;

计划经济时代:

企业单位——经济核算事业单位——国家拨款

理论依据:

事业——精神生产部门企业——物质生产部门

社会理念:

事业单位=国家机关

传统理念:

事业单位隶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具有公有性、公益性、服务性

现实的重新认识

借鉴“国家—社会”二分法理论与公民社会,第三部门,利他部门等的相通性

借鉴“公共经济学”理论“事业部门”、“企业部门”、“行政部门”创造社会价值的本质差别。

教育创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借鉴“人性假说理论”政治人、经济人、道德人(使命感召)假设

事业单位的属性及特征

属于社会非物质生产的范畴;具有服务性,属于第三产业;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非分割性、外部经济性等特征;属于第三部门,资源配置上以自愿公益机制为主,兼用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

资本来源可以是非政府的,坚持公益性、自治性等经营管理原则。

高等教育的事业属性

高等教育的成果、培养的人才、提供的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

高等学校扮演的角色是公益性的自主角色,以追求公益为目标。

高等学校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性的组织。

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超我”,奉行道德原则,是一个民族精神生产的摇篮。

总结

高等教育在文化定位上,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自主性、道德性的文化科学事业……

高等教育有着多种社会属性,但主要具有:

文化属性、科学属性和事业属性。

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概述

一、职业概述

职业、行业、专业的概念

二、高校教师职业概述

教师职业的概念

高校教师职业的内涵

三、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一、职业概述

1、职业的概念

职业的英文:

occupatio

职:

社会职责、天职、权利、义务……

业:

从业、业务、事业、市情、独特性的工作……

职业?

(以往的研究)

是劳动者从事的有报酬的工作,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是劳动者能稳定从事的工作;是劳动者模式化的一种人群关系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职业?

(本教材)

社会学的分析:

职业研究关注的是处于社会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类岗位的社会特点及其对劳动者的要求。

n行业——社会分工的客体;职业——社会分工的主体;

职业是劳动者为了谋取物质生活及其他社会生活所需,并通过发挥个人智力和体力以及人格的力量,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报酬的、专门类别的工作。

2、行业的概念

行业:

trade有贸易、交易、商业、买卖、手艺、职业等含义。

在英文中,行业来源于商业、手工业。

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历史的联系。

工商业的类别现代汉语词典,行业都与工商业有关,无论中文、英文,是工商业按“业”进行的分类。

一般意义:

行业是在城市发展、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历史阶段,形成的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场所集中、影响广泛的产业领域。

行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泛指所有社会分工的宏观领域;狭义:

仅指城市的工商业。

如手工业行业、商贸行业。

行业:

经济学的概念,社会分工的宏观层面是社会结构的位置安排,是集团的概念从客体的角度阐述分工;是对社会分工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大概念

职业:

社会学的概念

社会分工的微观层面是行业内部劳动者的分工是个体的概念

从主体的角度描述分工对社会分工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小概念

3、专业概念

专业:

professio专业:

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及专门训练的职业。

建立在系统理论知识及其专门技术、技能基础上的,需要劳动者接受系统教育和训练才能从事的更为特殊的劳动领域。

如医师、律师、建筑师……

特点:

以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根据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微观表现;以系统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高级职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专业是职业、行业之后才出现的下位概念。

二、高校教师职业概述

教师职业的概念

高校教师职业的概念

高等学校的职能:

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的角色:

教育教学者、学术研究者、社会服务者

1、教师职业的概念

教师?

育人,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职业的教育者;职业,教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专业,教师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职业,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并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职业。

高校教师职业的内涵

高等学校的职能:

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

三、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职能一:

人才培养

讨论: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与中小学的培育人有何不同?

中小学:

培养“人”,培养“未成年国民”,启蒙性质的、基础素质的。

高等学校:

培养“人才”,学术性质的、专业性质的、职业性质的。

思考: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职能主要表现为教育和教学工作

教育和教学的概念有没有区别?

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或基本途径是什么?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中小学相比有何不同?

高校教师的角色:

教育教学者、学术研究者、社会服务者

A.教育和教学的概念有没有区别?

广义的意义上,泛指总括意义上的教育。

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也包括管理、科研、社会服务等林林总总。

专指德育,在高校指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在高校,应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成人”对“成才”的灵魂地位,坚持“成人”对“成才”的统帅作用。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B.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或基本途径是什么?

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本位、知识本位、课堂本位的弊端,其解决之道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革和改进现有教学模式……(参考教材21页第3段)

C.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中小学相比有何不同?

第一,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专业性;第二,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第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自由性;

职能二: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职能是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体现在:

高校必须承担国家和社会提出的科研项目;高校教师必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研究生和本科生必须要接受学术训练,从事学术研究、参与学术活动、发表学术成果。

学术研究在高校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校:

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对于教师:

提高专业发展的能力;对于学生:

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培养现代思维方式,提高独立思考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职能三: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职能是面向社会办学而形成的新职能,也是高校与中小学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

—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赠地学院”。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总统林肯:

莫雷尔法案…

康奈尔大学提出向所有人、所有学科开放的办学思想…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整个州的界限就是大学的界限”的大学理念…

《莫雷尔法案》美国联邦政府于1862年颁布。

该法案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州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州应当将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收入,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学院。

这类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

著名高校的大学理念浸透着校长的办学思想。

也引领着一个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范海斯:

整个州的界限就是大学的界限。

洪堡:

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术自由……蔡元培:

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的理念,引领着当时美国高校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大学社会职能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促使大学获得了一种的新的社会职能——走出象牙塔,直接为社会服务

高校社会服务的特殊性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不是普通的服务,是一种具有科技含量的服务。

主要是发挥高校作为科学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文化中心的作用。

2)教师角色

第一,教育教学者角色

教育学基础》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

美国学者J•W•索里、C•W•特尔福德

消极角色:

替罪羊、侦探和纪律的执行者权威角色:

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模范的公民

支持角色:

治疗学家、朋友和知己

思考:

教师扮演众多角色的最终目的:

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2、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的角色:

道德教育者“与人为善”“成人之美”3、最直接、最基本、最日常的角色:

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等等,充满人文、充满智慧、充满高超技艺——教育教学艺术家

怎样处理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

“一个教师最吸引学生的东西是什么?

是高度的熟练,真才实学、有本领、有技术、手艺高超、沉默寡言、实事求是、不辞辛苦……你可以对他们极端冷淡,可以对他们苛刻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果他们总是寸步不离,你可以不理他们,甚至……

第二,学术研究者角色

学术研究者,是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研究而与外部自然、社会和人文世界建立的关系及其扮演的角色。

高校教师与从事单一学术活动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不同,是广义的学术研究者。

高校教师学术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高校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必须是一个学问家

只要是认真地、严肃地、创新的学术活动与成果,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什么是学术?

与一般的学习活动相比,有四个特点:

探究性:

学术活动的开端自由性:

学术活动的本质自主性:

学术活动的尊严学科性:

学术活动的基础

第三,社会服务者角色

是高校教师从事社会服务而与知识、技术、信息、文化等社会需求者构成的关系及其扮演的角色。

1、社会服务者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的服务者---侍者(卑微、低贱)现代的服务者---第三产业(服务业)

2、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属于公共性服务。

具有公益性。

必须坚持社会正义、人际诚信原则。

三、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第一、教师劳动具有精神文化性;根本上属于精神文化劳动;第二、教师劳动具有公共服务性;超现实、超功利、超物质、超经济的性质;第三、教师劳动具有个体自主性;充满个性、向往自由、崇尚创新第四、教师劳动具有伦理道德性;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手段都必须是人文的、道德的。

[小结]

教师的师德本身就是教育的手段、形式和内容,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规定。

无德、缺德、失德、丧德、低德都无以为师。

第一章重点复习题

1、高等教育概念的基本点。

2、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

3、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

4、高等教育的道德性。

5、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6、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定位。

7、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性。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成长和发展的科学理念

第四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成长和发展的境界

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一、相关概念

1、道德

道德是做人的规矩,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人们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的风俗习惯来维系,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概念有三层意蕴

①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

伦理学的三原理:

☆经济关系决定论:

伦理学的唯物论☆道德的能动作用论:

伦理学的辩证法☆权利义务统一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②道德有自己的特殊的话语系统

道德是以善恶、荣辱、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来评价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目的。

(道德的话语体系)

③道德有自己特殊的调节手段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的风俗习惯来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的,因此,它和那些用强制力量推行的行政法规及法律在手段和作用上都是不同的。

(道德的调节手段)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A.产生的时间不同B.产生的基础不同C.调解职能凭借的手段不同D.作用的范围不同E.对人要求的标准不同

2、品德

即德、德性、道德品质,也即个人的道德自我、道德人格。

个体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是舆论所支持的行为规范。

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是社会的产物,不依赖某一个体而存在。

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在研究道德的内容时,主要是揭示它的社会性。

品德是个体现象,是具体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

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也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因而,它依赖于具体人的存在,随个体的死亡而消亡。

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时,主要揭示它的个体性。

3、职业道德

也被称为行业道德,它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与人们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规范和准则。

4、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作为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职业规范和品质的总和。

教师职业道德比一般的职业道德具有更高、更完善的水平和要求。

这是与教师劳动的性质决定的……

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教育的工具、手段和力量。

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和他人、教师和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5、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具有一般教师职业道德的共性外,还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由高等教育的特殊职能决定的。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书育人的道德学术研究的道德服务社会的道德

[思考]教师职业道德:

由什么决定?

职业?

规章制度?

日常生活?

……

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的劳动决定

教师的劳动:

教育劳动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的本质、培养人的品德、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的对象:

人劳动的独立性社会上层建筑性质.教育劳动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性、有个性的人;l劳动的工具除了教材、教学设备等辅助品外,主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个性,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情感意志。

l劳动的产品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B.劳动的独立性“良心活儿”

C.社会上层建筑性质。

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明确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学术自由与政治态度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既与前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一致,又与后面各章分论的内容结合:

1.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最基本的任务和职责。

依法执教、廉洁从教n热爱学生、诲人不倦n以身作则、为人师表n严谨治学、探寻规律

2.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道德

1)追求真理、秉承学术至上的原则2)严谨求实、讲求学术诚信3)勇于探索、旨在学术创新

4)团结协作、发扬学术民主

[思考]目前高校教师在遵守学术研究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学术浮躁、急功近利、不讲诚信……

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必须秉承社会利益至上的原则,必须遵守公共伦理。

1)利益交换中……2)义务履行中……3)奉献取向中……4)校内职责与校外服务关系中……

4.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道德

1)与学生的交往2)与教师群体的交往3)与领导的交往4)与学生家长的交往5)与校外其他教师群体的交往6)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服务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间的交往。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常见的问题:

1)害怕学生,对学生采取讨好政策、放任政策,不敢要求学生;2)不尊重学生,讽刺、挖苦学生;

3)控制学生、强迫学生,打击报复学生;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