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5828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环境

调研报告

 

 

作者:

刘yunhong

单位:

lnkjdx

时间:

2013-4-30

 

 

第一部分:

前言

一.摘要

二.滇池简介

1.滇池地理位置简介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

第二部分:

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目的

五.调查过程

六.调查体会

七.调查结果

八.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基本结论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及文献

第五部分:

附件

 

 

第一部分前言

一.摘要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迈向城市居住,以及昆明旅游业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近年来,滇池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和倡议更多的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近日,通过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对滇池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

最终,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带领下,以环境与人文共同和谐发展为指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

二.滇池简介

1.滇池地理位置

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滇池西面毗邻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

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

庄桥及其部属"变服从其俗",建立滇国。

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郡治为滇池县(今晋宁);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后,将池畔的鸭赤城改称昆明,成为云南省会的所在地。

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湖光山色,令人陶醉。

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

由海埂至西山龙门有空中索道连接民族村与西山公园,即使交通方便,又可观赏滇池风光。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

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

“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

”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

”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

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

“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第二部分调查

一.调查对象

1.滇池湖面以及周边环境;

2.滇池旁边居民以及滇池游览观光者;

3.男女比例不限,年龄阶段16-65岁。

二.调查时间:

2013年4月24日

三.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以及问卷调查

四.调查目的:

1.增加我们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2.响应党的号召,以落实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五个建设”,积极号召大学生倡导“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发展”;

3.使我们更加直接、全面的了解滇池污染现状以及周边居民环意识,为进一步开展滇池保护的宣传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调查过程:

昆明学院化科系化教2011级1班第1小组于(调查)当天早晨来到滇池旁边,按照组织的策划与安排,有序的展开科学的调查。

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首先,我们小组(4人)分工合作,2人问卷,2人做记录,并且认真的做好笔记。

起初,我们对滇池周边的居民随机问卷,按照已经设置好的问卷进行。

在我们有礼貌的询问下,在16--65岁之间的男女抽查,并且记录他们对滇池的反映情况。

在每一份问卷结束时,我们都恳请他们对滇池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且相应做记录。

在做完人文方面的问卷调查后,我们来到滇池旁边,在滇池周边进行实地调查。

滇池绿树环抱,吹着海风。

我们看见,在湖边有很多海藻、青苔、其他幼小植被。

同时,滇池水面上也呈现许多浮藻。

随后,我们抽取一定量的海水放在烧杯里,观察其明暗程度,通过肉眼观察,水里面含有很多不明杂质,粉尘居多。

并且,当我们来到滇池旁边时,有明显的植被腐烂味道。

六.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滇池实践调研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当我们看到滇池绿油油的水时,我听到了自己心痛的声音滇池在告诉我今天的“高原明珠”是多么的凄惨,人口的膨胀以及工业的发展制约着城市的环境保护。

我看不到鸟虫鱼兽,我只看到了滇池绿色的眼泪,她无力的拍打着岸边时在向我们诉说这些年的痛苦她告诉人类,再不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方法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将面临危难。

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向他承诺,我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心去保护你,我呼吁广大昆明市民,一起参加,一起保护我们的滇池,让她重新回到原来的风貌—一颗真正的“高原明珠“。

其次,我们在搞工业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环境保护。

只有科学的发展才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好处。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十八大“精神,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健康地发展生态文明。

七.调查结果

(1)据调查显示。

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

具体表现为:

水体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蓝藻等的蔓生。

(2)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宣传,滇池流域农村居民已经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

并且对滇池治理工作表示支持,有较强的参与热情。

(3)滇池周边居民都愿意参与自觉保护滇池环境并且在行动。

八、结果分析

外源和内源污染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是滇池这类浅水型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源非常必要。

在控源的基础上,进行以水面植被恢复和湖滨带植被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可有效降低湖泊的外源负荷和内源负荷。

有效的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其他管理方法的颁布实施,既可以巩固控源和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果,又可以限制排污。

因此关于滇池的污染治理应遵循的路线是:

控源—治污—生态修复—流域管理。

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1)自然因素

①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

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②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2)人为因素

①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

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

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

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②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③去年,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万立方/日,现有的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万立方,还有近1/3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污水处理厂不足,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四、解决方法

(1)控制城市规模。

要充分考虑滇池对昆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在滇池流域外发展次级城市和小城镇,实施网络化城市建设构想,以减轻滇池流域内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控制污染源。

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必须采取措施,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或者建设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3)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要对污染滇池的行为加强监督,宣传要实事求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注意舆论导向,鼓舞人民群众对治理、保护滇池的信心。

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手段,使广大市民了解滇池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关心和支持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保护滇池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动。

第三部分:

基本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

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滇池污染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全社会应该动员起来携手保护我们的母亲湖。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信经过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滇池的明天是美好的!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及文献

方国瑜;滇池水域的变迁[J];思想战线;1979年01期

陈述彭;云南螳螂川流域之地文[J];地理学报;1948年Z1期

XX文库;滇池介绍

郑寒;基于滇池的实际调查;西南林业大学;2011年1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