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5826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docx

光和影教案教学设计

本学期第9课时授课日期:

10.8

课题:

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像电灯这样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遮挡物、屏。

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的方向相反的。

影子的大小变化与物体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利用科学教具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运用于新的情景中。

3.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遮挡物、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动漫,激趣引入

1.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群有趣又特别的小动物(课件播放手影动物视频),谁来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

2.这些“动物”和你们以前见过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是黑色的?

(预设:

这些“动物”是物体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影子)

揭示课题,板书:

光与影。

3.对于光与影,你想研究什么?

(设计意图:

梳理学生问题,交待本节目标:

认识光源,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二)认识光源,奠定基础

1.出示学生熟悉的物体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它们会发光吗?

2.都是自己发光吗?

为什么?

3.总结梳理,揭示“光源”概念:

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可以成为光源,比如“幻灯机打开后可以成为光源”,你能像老师这样举几个例子吗?

(三)影子游戏,探究影子产生条件

1.师生共同利用投影机的光做影子游戏。

2.在游戏中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课件出示学生最关注的问题:

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根据刚才做手影游戏的情景或以往的生活经验分析或猜测影子的产生要具备那几个条件?

为什么?

4.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橡皮等材料或教室里的其它物体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影子产生的条件吗?

(预设:

学生能想到用手电筒做光源,用桌面或地板等做屏,用橡皮或钢笔等做物体进行实验。

5.光源、物体、屏这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怎样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进行研究呢?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课件出示“我的科学文件夹”:

影子产生的条件实验记录单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有无影子)

我的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实验记录单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有无影子)

我的发现

光源

物体

……

……

……

6.师提出实验要求:

实验器材轻拿轻放,控制好实验条件逐一实验,还可控制文件夹中没列到的其它条件进行实验,小组合作,认真观察,思考,做好记录。

7.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适时指导和帮助。

8.分析整理实验信息,全班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影子产生需要光、物体、背景墙这三个条件。

9.课件“文件夹”“我的发现”栏里出示这三个条件,让学生回顾今天的游戏和实验,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影子产生的过程。

再把这个过程在课件“我的发现”栏里出示出来,让全班学生自豪地齐读我们的发现。

(四)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影子特点

1.光照下的影子,它有什么特点?

根据书本第25页上的三种方式来照射遮挡物,小组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材料做做看,并画出物体的影子,然后来说说你们的看法。

A.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B.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C.让光源照射物体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2.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

(影子的长短和光的照射位置有关,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的方向相反的。

影子的大小变化与物体和光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所照射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4.另外,老师今天还要介绍一个新名词——投影。

从不同侧面照射物体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等很多地方用到了投影画,可以说这是一种简单形象的标志,皮影戏也采用了投影技术,另外在我们的工业生产和设计中也大量采用了投影制图。

(五)拓展延伸,运用实践

1.让我们再做一做手影游戏,看看是否符合这些规律。

2.教师补充:

古代没发明钟表时人们就是利用太阳光照射下竹竿影子的长短和方位变化来判断时间。

板书设计:

光和影

光源遮挡物屏

 

1.《光和影》课后反思

自我评价:

在上课时,多亏自己备课详细,考虑周全。

手影节目视频的引入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学生,他们几乎是屏住了呼吸,瞪大眼睛观看。

接下来的找影子产生的条件和探究影子的特点环节也很顺利,尤其是实验记录的填写、汇报都进行的非常好。

研究投影的应用环节,我出示的一些标志也能很好的解决教学的难点。

问题反思: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1.时间的安排上不是很合理。

因为昨天试教了一遍,试教时这几个实验都是一组学生到前面演示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在今天教学中,生怕时间不够,前面的几个环节有点赶,后面时间就宽裕了,我觉得在学生能掌握的情况下时间宽裕也有好处,课堂作业的时间就比较充分,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然时间紧,学生课后做作业就会出现互相抄袭的现象。

2.在后面的课堂目标检测环节,我像平时那样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比较平淡和枯燥,如果能选用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也许会更好。

比如说让他们做一只会飞的大雁手影,然后想办法让这只大雁变大,这就需要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了。

这样安排也许会更好,真正地做到了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

3.如何突破“投影”这个难点。

教科书上给出了投影的概念,但是学生只能想到手影、投影仪是投影,肯定不会想到卫生间门口的男生女生像,交通的一些标志都是投影应用,更别说工程图纸的物件投影了。

为此,我上网找了一些这方面的图片,希望通过这些图片能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投影的生活例子。

而且我在寻找交通标志的过程中,选择了三个对于学生出行安全来说具有警示意义的图片,从中渗透安全教育。

教学重建:

上一节课真的不容易,以后在上课前要将教案思考多遍;然后发现问题,考虑的内容也更加多了。

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

因此,我作为一个不老不小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时间:

10月8日

 

本学期第10课时授课日期:

10.11

课题:

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

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引起影子产生的条件问题,联系本课。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

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

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分析柱状图:

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什么时候最长?

什么时候最短?

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4)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太阳位置和方向影长

 

 

 

2.阳光下的影子课后反思

自我评价:

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通过测量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认识到太阳位置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物体影子的长度。

整堂课由于时间的紧凑,只给学生安排了两次测量的机会,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影子的长度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在五

(2)班上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小插曲,由于处理这个问题较为成功,使得学生更直接的找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长度的规律。

所以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真切感觉到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地有规律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问题反思:

在五

(2)班进行同样的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基本上得不出规律。

(2)班的课堂习惯向来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很强,难道是在

(2)班我没上好?

应该也不是!

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间上。

由于10点50分到11点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接处,在这个时间关口,时间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加上学生操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

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教学重建:

以后再带领孩子们观察物体的影子发生了变化没有,与自己的预测相不相符时,要安排学生讨论。

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有发现,让他们用语言把观察到的叙述出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

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从而找出影子的变化规律。

时间:

10月11日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

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多媒体)伴着优美的音乐,展示一组关于光的优美图片:

舞台灯光、城市夜光……

(意图:

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与图片的过程中感受光的美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对光的一些感性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教师评述: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光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因为光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你们想不想搞清楚光是怎么传播的呢?

(得到了学生的回答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吧!

(意图:

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进行猜测

1.引导学生在课本的两幅图片上画出光照到物体上的传播的线。

学生画完后提出问题:

在刚才画的时候你认为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向前传播的呢?

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猜测。

2.学生积极回答后,进一步提问:

你为什么认为光是这样传播的呢?

你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和刚才的一组图片上找答案,正确得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猜测。

(意图:

让学生能够勇于提出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大胆和有依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验证

1.实验前提示学生:

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因为这样会使眼睛受到伤害。

2.实验一:

光通过三个小孔。

(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器材,分小组自主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巡视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以使每一试验小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2)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后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

(意图:

使学生养成乐于并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实验二:

光通过空心管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试验,让光通过空心的直管管和弯管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

(意图:

通过这一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是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理解。

并使学生明白:

一个结论的得出应该通过反复验证,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4.(多媒体)总结规律,并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速度。

四、应用规律

1.解释影的成因

引导学生根据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解析影的形成原因,搞清影子为什么总是在物体的后面。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后再用多媒体将这一问题向学生讲解透彻。

(意图: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用多媒体分别介绍:

a.小孔成象(介绍我国22古代研究小孔成象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b.激光准直

c.射击瞄准

d.排队看齐

(意图:

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小结

提问学生:

在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并说出自己的收获。

(意图:

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

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

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

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四周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

(设计意图:

问题引入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

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

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

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

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

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

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

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

(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

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

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预设,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

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

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刺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

这是为什么?

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

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总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异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相同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不同点

(原因)反射面不同

平整光滑

粗糙不平

(结果)反射光方向不同

有反射光束,其他方位则没有

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没有光线集中的反射方向

(现象)人的感觉不同

迎着反射光看很刺眼,常说反光;其他方位看不见,或不明显.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

实例

黑板反光

灯下看书反光

平静的水面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

一般非光滑物体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对于光的反射定律要注重它的研究方法,注重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自制潜望镜

活动目的

(设计意图:

潜望镜的用途很广,在步兵的战壕里观察前方的战况以及在坦克的驾驶室及炮长的瞄准都用到了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加深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设计光路图,预备用具,制作过程,交流与合作,装置改进.

(预设:

预备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或方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备注

1、写出制作计划、制作过程及结果分析报告.

2.发现新问题.

3.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见解.

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

凸镜医生带的额镜:

凹镜

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

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

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出问题: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光和热之间有没有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

让学生意识到光和热有没有关系。

二、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1.指导设计实验:

思考:

A.我们用什么光来做实验?

B.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

C.用什么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D.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比较光的多少与温度高低之间的关系?

2.分组制定实验计划

3.交流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试验计划的不足)

4.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5.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柱状图

6.分析:

根据数据和柱状图分析:

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7.反思:

我们的实验结果能证明

我们的想法吗?

三、认识凸透镜和凹面镜聚光

1.观察凸透镜的镜片。

2.学生实验:

A.把凸透镜的光会聚到一点,

观察这一点的光有什么特点?

B.推测:

这一点的温度怎样?

C.试一试:

这一点能点燃火柴吗

3.出示课件:

A.观察3月24日的奥运圣火采集

B.分析:

为什么会点燃圣火,利用了什么?

4.出示课件,了解太阳灶和科学家普里斯特列。

(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了解光的应用)

四、整理

1.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

2.通过本课学习学会了哪些获得强光与高温的方法?

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比实验: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教师演示: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