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548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docx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炼字教案

教学内容: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教学重点:

炼字的基本内容及分类。

教学难点:

炼字题的语言表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

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

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

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

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

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考纲诗歌鉴赏部分要求解析: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相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问题:

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

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绝大部分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三、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今年高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考的就是炼字。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

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

“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

“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

“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

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能够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

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仅仅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

“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

”“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里。

”)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来说,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

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

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水准是极大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极大的境界。

例4:

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

因为“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

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

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使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5: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例6: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个“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

又一个雨“肥”梅子。

又经了几场雨呢?

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3、炼数量词。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所以,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能够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能够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过去有一首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所以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能够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罗大经《鹤林玉露》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

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

盛唐诗人善于使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所以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所以,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

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炼字题的语言表述

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我们读懂了一首诗,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怎样的表述比较完整,或者直接说更容易得到分数。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高考题的答案是如何设置的。

首先来看零三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因为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这道题分两问。

第一问要求判断诗眼。

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特别指出在第三联中。

这个题没有多少问题,一般说来,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

因而主张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

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五字句与七字句的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而意义单位又往往与节奏单位相统一,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

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

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

第二问比较麻烦,而且点明要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提示。

做这道题,我们当然一般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知识背景来解决。

首先知人论世。

王维的诗,不但仅“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

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

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这些在注释中说得相当清楚。

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

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

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

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

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使用于诗歌创作的。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能够说使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是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小结:

第一、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用作动词。

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

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第二、这个词的使用,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第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哲理。

后两者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练习:

例2: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

“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

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

“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依小妹的高见呢?

”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

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

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个首诗的感染力。

真是一字生辉

•歌鉴赏专题之“炼字”

2003年全国卷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因为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水平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过去我们使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个水平,从2002年开始,使用了主观性命题的方法,2003年沿袭这个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

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宋以后很多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

“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

“‘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唐诗从绳》中说:

“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

”《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

”清人赵殿成说: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也。

”等等。

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

这两句诗写的是:

山间的流泉,因为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

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

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能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实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能够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

本题难度0.527,区分度0.409。

2004乙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作者用一“闹”字,不但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上半阙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是这个“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所以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

尤其是句中的“闹”宇,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所以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能够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2004年湖北卷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

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解析:

此题第一问侧重鉴赏诗歌语言,这道题开放性较强,“失”与“阔”两词各有其妙,任选一个都行,但要把妙处说清楚,在审题上,要注意“更”字,也就是说在比较中,你认为更好的那个词。

如果仅仅说,哪个字好,或两个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显然不合题意。

第二问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道题既要解释诗句意思,又要分析情景关系。

2004年浙江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解析:

此题

(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水平、分析炼字的表情达意。

因而,分析时,要写“空”字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和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2004年辽宁卷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能够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此题与浙江题命题角度相同,考查目的也相同,试题较开放,答案不求唯一,只求言成理。

2004年福建卷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题形象的水平。

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

试题指的是如何来营造意境的。

也就是说要回答诗人用来表现意境的手法和技巧。

2005年上海春季卷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

(8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