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5431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docx

455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及对策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中小民营企业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创新、繁荣经济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苏中小民营企业在全省企业总数中已占到近80%,但其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职工工资增长缓慢、职工经济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笔者认为,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目前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本文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新型企业工资制度,妥善调节好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分配中的比例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解决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公司治理机制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引言1

1.1问题的提出1

1.2研究范围的界定2

1.3研究思路与方法2

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3

2.1西方经济学关于企业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3

2.2国内学术界关于企业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6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企业收入分配的主要观点6

第三章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8

3.1职工工资收入增长缓慢8

3.2导致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原因8

第四章相关案例分析9

4.1案例之一:

无锡市中天海绵有限公司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9

4.2案例之二:

无锡市三凤桥食品有限公司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10

第五章完善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的对策11

5.1健全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维护职工的正当经济权益12

5.2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保障职工的合法经济权益12

5.3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13

5.4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引导企业经营者承担社会责任13

5.5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增强职工在劳动力市场的议价能力14

结语14

参考文献14

第一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综合分析目前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何提出完善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的若干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社会就业、经济增长和市场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提供了有效保证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它们经营机制灵活,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是我国当前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群体。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具创新的紧迫感,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所以,在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企业集团化、大型化趋向的同时,中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江苏中小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05年的8241亿元增长到2010年21615.4亿元,4年实现翻番。

特别是个私经济灵活机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年一个新台阶。

2004年,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006.8亿元,2005年达到近6000亿元,2008年更是跃上了万亿元的台阶,2010年超过1万5千亿元,达到了16453.10亿元[1]。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江苏中小民营企业有许多问题开始凸现,其中职工工资增长缓慢,职工工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是目前江苏民营企业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研究和探索中小民营企业收人分配问题,在目前社会转轨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收人分配还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各种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人公平分配的机制尚未形成,有的要素所占比重过大,例如企业主的资本要素等。

然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互动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社会发展为前提的经济发展的“一枝独秀”。

民营企业收人的公平分配问题事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和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科学合理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是激励企业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的最有效措施,它能使职工经济收人增加,生活条件改善,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

规范合理的收人分配制度,也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

只有企业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里,要素之间的收人分配合情合理,内部各种关系顺畅,企业才会健康持久地发展。

第三,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收人分配不公已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这种状况若不进行限制和制约,势必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探索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本文综合分析目前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何提出完善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的若干对策建议。

1.2研究范围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观点。

根据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观点,中小民营企业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包括在内。

根据目前国内的具体情况,民营企业至少包括以下六类企业:

(1)个体工商户;

(2)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的企业;(3)个人、家庭或家族所有制的企业通过改制而形成的股份制企业;(4)通过国有资产重组而形成的,既有国家投资,又有个人、家庭或家族投资的企业;(5)合伙制企业;(6)由公众集资而建立的企业[2]。

 我国企业规模通常以企业从业人员多少来界定。

其中,工业,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建筑业,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批发和零售业,职工人数500人以下;为中小型企业[3]。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论文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写作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做参考和延伸,将西方理论中的合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成分作为借鉴,在分析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6]的新型企业工资制度,妥善调节好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分配中的比例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解决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

1.3.2研究方法

通过我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下载相关文献,通过XX等搜索引擎查阅相关的数据及其他资料,并结合实地的案例调查,运用系统分析法,归纳、分析所有资料,仔细阅读参考文献,理出框架和提纲以事实为依据,以材料为核心,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撰写论文。

争取尽可能多地掌握原始资料,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案例、模型说明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章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西方经济学关于企业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

关于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两个主流思想分别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均衡观和以琼•罗宾逊为主的新剑桥学派的历史观。

这两种理论的对立之处表现为“经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

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一1832)奠定了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价值是劳动的作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要素的作用和资本的作用联合产生的成果”,因此,生产过程中的三个生产要素:

劳动、土地、资本都创造了效用和价值,那么它们应该得到报酬收入,相应地,劳动者得到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资本家得到利息,即“三位一体”公式或称为三要素论。

之后,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一1924)进一步扩展了萨伊的理论,第一个把企业家才能即组织算为第四个参与分配的要素,于是参与生产的四种要素劳动、土地、资木、企业家(组织)对应应该获得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

并且从供求均衡决定价格的角度确定了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组织)以及各生产要素分得的报酬收入的量,即把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看成是要素的价格,用各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说明各自的需求价格,用各生产要素(土地除外)的生产费用来说明它们的供给价格,最后用它们各自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来说明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量。

马歇尔之后,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1847一1938)在他的《财富分配))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在静态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等于它们的边际产量,它们在分配中的收入正好等于它们的边际产量。

在论证的过程中,克拉克还把资本家与企业家分离开来做分析,认为资本家是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家是不同的,企业家是企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企业家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工资与工人的工资是一样的,都取决于它们各自的边际生产力[4]。

20世纪初,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在西方经济学中逐步占了主要地位,按照这一理论,在资本主义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劳动与资本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得到收入,认为剥削是不存在的,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合理性的结论[5]。

二战后,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对立走向了融合,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由萨缪尔森为代表人物的新古典综合派,继续把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克拉克的编辑生产力分配理论发扬光大,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与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与分配论揉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经济理论体系[6]。

同一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至一60年代,在英国出现了与新古典综合派对立的“新剑桥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多尔、斯拉法、帕西内蒂。

至此,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分配理论,引起了“两个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与新剑桥学派)长达十年的学派之争。

新剑桥学派以历史的收入分配结构分析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创立了价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其主张政府经济政策的根本点应该立足于解决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

新剑桥学派采用了两个阶级的收入分析方法,将国民收入主要分成工资和利润两大部分,由于工资是工人的收入(劳动的收入),利润是资本家收入(资本的收入),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工资和利润是对立的,收入分配结局的形成与历史上形成的财产占有制度有关,也与劳动市场的历史条件有关,在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时候,决不能撇开所有权因素和历史因素对分配的影响。

他们认为,工资可以划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受一国历史上形成的工资水平以及国内劳资双方谈判议价的力量的对比等因素影响,实际工资则与利润率、商品与货币流量以及收入分配有关.而纯资本收入形成利润,是资本占有者凭借其财产占有权而取得的非劳动收久,因此,工资和利润的分配绝对是不合理的[7]。

同时,新剑桥学派还批判了新古典综合派的按边际生产力进行分配理论,认为按生产力进行分配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社会制度的因素,只从生产的技术条件方面来解释收入分配方式,把现行制度中的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格局看成是公平合理的。

剑桥学派通过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率的变化降格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工资与利润的分配份额:

经济增长率越大,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将越小;也就说,国民收入分配将越来越有利于资本家,而不是工人。

意在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性。

他们从公平的角度,提出要使收入分配更趋于公平,就要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干预,尤其是如何保证财产收入所负担的赋税份额能够公平,就要把累进税的税基由个人收入改为个人支出,且最好这种税基还能包括资本增益和大宗以外收入。

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企业收入分配的变化十分明显,其中非常突出的是:

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市场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企业管理权分享制开始流行。

例如,60%多的法国上市公司实行利润分享,50%多的美国上市公司广泛授予职工股票期权,60%一70%的美国公民持有公司股票,85%的德国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这种新的收入分配模式在高新技术企业尤为普遍。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逐步获得与股东资本相同的分配地位。

这种由知识资本和股东资本具有相同分配地位所决定的收入分配,相对于工业社会由资本雇佣劳动和购买技术所决定的收入分配,无疑是一次革命[8]。

回顾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不难发现,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发展的历史悠久,逐步确立了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再适当以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公平”。

在企业内部,工人能够参与到利润的分配也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基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截然不同的背景,这些西方的股份制分配理论的观点也仅仅是只能作为我国完善股份制分配制度的参考,我们更多的还是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背景来对我国民营企业分配制度进行优化。

2.2国内学术界关于企业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的企业分配方式的发展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按劳分配为特征的公平理论转变成为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理论。

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依据进行分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者逐步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观点,对旧体制下的分配模式进行了重新界定。

关于中国企业的分配制度,一些学者从按各种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角度进行研究的。

谷书堂认为:

“1984年以后,由于体制外的各种经济形式,包括一些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非国有经济形式,既然允许这些经济形式的存在,也就自然要承认其他收入存在的合法性。

除了劳动以外,资本、管理、技术这些生存要素,在参与分配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根据自己贡献大小获得应有的报酬。

各种生存要素的边际收益,可以相对地表现各种生存要素在生产中的实际的贡献。

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地租等收入的量取决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边际收益。

多种要素的分配额基本上是受市场的供求决定的。

”[9]余甫功认为:

目前,总体上不存在剥削,他说:

“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主体,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依靠劳动收入的积累拥有了个人所有的资本,劳动者作为资本所有者以储蓄、债券、股票、基金等形式的投资,所取得的投资收入,归根到底是他们自己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这是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劳动者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再分配,在总体上不存在剥削问题。

”[10]孙晓芳、顾少波、黄欣认为股权激励是完善企业长期激励机制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我国自90年代开始,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已经在激励方式和效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提出将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国内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原有模式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尝试:

员工持股计划、经理层持股、股票期权三种重要的股权激励模式。

[11]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企业收入分配的主要观点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十分显著的突破。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按劳分配理论。

十四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

“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

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信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制度,既要反对平均,又要防止悬殊。

……”[12]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3]。

这一表述是我们党第一次正式宣布打破以往实行的单一按劳分配方式,是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制度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是我们党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分配的思想,明确提出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必然选择之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4]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本文的写作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做参考和延伸,将西方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作为借鉴,充分论述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第三章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3.1职工工资收入增长缓慢

从宏观上分析,职工工资收入在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过低。

2005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是18305.66亿元,而劳动者报酬只有7493.68亿元,只占总值的40.94%。

另外,劳动者报酬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降低,2001年是49.98%,2002年是49.45%,2003年是48.90%,到2005年降到40.94%。

如果我们再把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工资收入分配不均衡的囚素考虑在内,江苏民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可能更低。

从微观上分析:

其一,江苏民营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的速度更是缓慢。

许多企业的职工工资更是低于江苏最低工资标准。

其二,近年来,江苏民营企业一线职工和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工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据常州市的份调查报告显,2002年,被调查企业普通职工年平均工资仅有13980元,只占中层管理人员的60%、高层管理人员的32%;2004年,普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己经下降为中层管理人员的51.80%、高层管理人员的28.2%。

3.2导致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不足,劳资双方谈判力不对称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保证了工人充分就业,双方都从这种合作中收益,最终产生最优结果。

但是,他们得此结论的前提和假设是充分就业,而就目前我们对江苏劳动力市场现状研究来看,劳动力过剩,其供给远远大于需求,造成劳动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低,业主占据绝对谈判优势地位。

例如2007年第二季度无锡和盐城市都出现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

另外,如果再考虑江苏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供求缺口可能更大,一方面,现有的岗位不能满足求职者的需要;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员。

从目前的劳动力供求对比来看,技术工供不应求,求人倍率都大于1,而没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却是供大于求,求人倍率只在0.7左右,加上未来江苏省的技术工还有增长的趋势,供求结构性矛盾可能比现在更加严重。

可见,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或称稀缺性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竞争性不足,必然会降低单个职工保护自身经济权益的讨价还价能力。

2.家族式管理制度强化了业主的权威,进一步弱化了职工的谈判力

众所周知,江苏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

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以业主为主导,凭借个人经验和权威进行管理,缺乏现代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这些企业中业主的地位和权威是绝对的,职工和业主之间的劳资关系是一种隶属关系,职工进入企业之后不得不接受业主的管制和任意解雇等,职工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业主的恩赐。

虽然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产权更清晰,经营更加灵活,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稀缺性资源,在这个时候,家族式管理模式显然弱化了职工获得正常工资收益的谈判力。

3.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导致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迫在眉睫,然而江苏许多民营企业依然沿袭了先前的单边治理模式,表现为人力资本隶属于物质资本,股东利益至上,忽视人力资本。

职工无法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既缺乏参与决策权又缺乏监督权,工资收入权益往往被忽视或侵害。

现代企业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一个联合体,劳资双方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共同承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经营的好坏同时影响双方的利益。

因此,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就不能由股东独占,而应该由劳资双方共享。

第四章相关案例分析

4.1案例之一:

无锡市中天海绵有限公司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

表1无锡市中天海绵有限公司[15]

企业总收入

1386万元

税前利润

34万元

税后利润

25

职工人数

16

职工平均收入

2.4万元/年

工资平均水平

2200元/月

工会组织建设

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推行

未完全实施

企业产权结构

私营独资

职工平均文化程度

初中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无锡市中天海绵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型民营企业,其规模较小,产值不高。

而且因为其产品的低技术含量,该企业的利润率并不高,但和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相比,业主的收入超过职工收入的十倍。

而企业虽然建有工会可是并未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另外企业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的由此可以发现在这一类小型民营企业中,工会往往是企业主为了应付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而建立的一个空架子,并未起到工会组织在企业总应有的作用,更别说为企业职工谋取合理的福利。

而且这类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对企业主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造成企业内部完全是企业主的一言堂,职工对企业没有分发言权,更没有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参与权。

同时这些企业职工往往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

因此企业员工的收入往往不能与企业收入以及社会发展相适应。

对于这类型企业,首先需要政府针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定有强制力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让企业必须依法管理,让民营企业职工在维权中有法可依。

其次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作为民营企业中工会组织强有力的后盾,让工会组织在这些企业中真正独立运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根本还是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业主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的教育,双管齐下使企业主真正明白科学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对企业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4.2案例之二:

无锡市三凤桥食品有限公司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

表2无锡市三凤桥食品有限公司[16]

企业总收入

6485万元

税前利润

1647万元

税后利润

1252万元

职工人数

79人

职工平均收入

4.7万元/年

工资平均水平

3955元/月

工会组织建设

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推行

实施

企业产权结构

私营合资

职工平均文化程度

大专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无锡三凤桥食品有限公司规模不小,而且企业收入颇高,与同地区的中天海绵有限公司相比,不仅仅在企业的利润收入方面有巨大的优势,企业员工收入、企业员工文化程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程度都有着显著的优势。

这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实施规范管理制度,人性化的职工保障制度,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方式对企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是加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又好又快企业发展的良方。

但是虽然该企业已有较为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