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34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6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

《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单元分析及设计.docx

13单元分析及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安排8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四个单元,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两个单元:

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是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的认识中,“公倍数和公因数”研究两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四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已经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

同时,学生也认识了小数。

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数的运算中,学生在第一学段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学习了计算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由于方程的教学安排在第一单元,在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中,也相机安排一些含有分数的方程。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合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六单元的“圆”;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最后1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两次。

“蒜叶的生长”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2、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公式解决有关圆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

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方式:

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课时安排:

方程-------------------------------------------8课时

折线统计图--------------------------------------------3课时

因数和倍数---------------------------------------12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

分数加法和减法---------------------------------------4课时

圆--------------------------------------------------10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课时

整理与复习-------------------------------------------5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进度

课时

备注

3.2~3.6

1、学生报到2、方程(3)

 4

3.9~3.13

方程(4)

 4

3.16~3.20

方程

(1)单元测试

 4

3.23~3.27

1、折线统计图(3)2、公倍数和公因数

(1)

 4

3.30~4.3

公倍数和公因数(4)

 4

4.6~4.10

公倍数和公因数(3)

 3

清明节

4.13~4.17

公倍数和公因数(4) 

 4

4.20~4.24

1、单元测试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

4

4.27~5.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3)

 3

劳动节

5.4~5.8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4)

 4

十一

5.11~5.15

分数的性质(4)

 4

十二

5.18~5.22

1、分数的性质

(2)2、单元测试

4

十三

5.25~5.29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4) 

 4

十四

6.1~6.5

圆(4)

4

十五

6.8~6.12

圆(4)

4

十六

6.15~6.19

1、圆

(2)2、解决问题的策略(1)

4

十七

6.22~6.26

 1、解决问题的策略(1)2、整理与复习

(2)

3

端午节

十八

6.29~7.3

整理与复习(4)

4

十九

7.6~7.10

期末复习测试

二十

7.13~7.17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分三段安排:

例1、例2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例3~例6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例7~例10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最后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教材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

虽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直接触着等式,但学生大都关注的是通过运算把结果写在等号后面,并没有明确地认识等号两边的式子和数表示相等的量,地位是均等的。

教材通过天平平衡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借助直观,体会到50克加50克和100克质量相等,从而抽象出等式50+50=100。

这时,学生将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式子,而更多的会从两个量的相等关系来认识这个式子。

在此基础上,教材继续通过天平,呈现了两端质量相等与不等的四种情况,引导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分别表示两端的质量,并让学生判断这些式子哪些是等式,加深学生对等式的印象,为学生认识方程的意义后辨析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打下基础。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考虑到中小学学习的衔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本单元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由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

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方程就是一种数学模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

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相比,是思维方式的飞跃。

列算式解决问题,是通过已知求出未知,已知条件作为一

方,问题作为一方;列方程解决问题则是把已知和未知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成地位相同的量共同参与运算。

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教材用天平图、带括线的图画、线段图等方式对怎样列方程,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加以体会。

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根据事情发展的线索理顺数量关系。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材主要安排的是求和

4、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

这些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

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

像9页的第8题,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并运用规律:

第一步,先写出

3组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求和;第二步,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达这一数学模型;第三步,直接运用发现的规律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步,拓展规律,运用连续5个奇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由图过渡到式子的抽象过程。

先通过观察天平图,判断物体的轻重,再用式子表示两端物体的质量关系。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4、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根据事情发展的线索理顺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四、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性质、解方程。

五、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六、教具准备:

天平、挂图、学习文具等。

七、课时安排:

8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方程的意义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两个内涵。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设计

课前复

习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天平?

指针指向中间说明什么?

天平有一边下垂,说明什么?

进入学习情景

 

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

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板书:

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X+50=100

X+50<100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

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

 

学生自学

 

学生的回答

 

小组内交流,

 

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在小组里交流。

巩固应用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试一试”2X=50012+X=2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拓展练习

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用线连一连。

9-x=3等式20+30=50

80÷4=20方程y+17=38

X-563+x

40

7y=6354÷x=9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等式的性质

(一)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难点

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设计

课前复

习导入

1、口答:

什么是方程?

2、判断:

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8-x=320+30=50

y-6=545+x

9

指名说,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X+20=70

50+a-a=50+a-a

X+20-20=70-20

提问:

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

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

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

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看一看、填一填

 

比一比、说一说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

 

交流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方法

 

在小组里交流。

巩固应用

1、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

3、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拓展练习

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X+35=7048+x=84x-50=50

X+27=100x-20=7013+x=91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

(一)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X+10=50解:

X+10-10=50-10X=40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方程的练习课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的8~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难点

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课前准备

挂图、学习文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设计

课前复

习导入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

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21-b<14

x=14+2316+a=27+ba+12=35

指名说,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互动交流

 

一、基础练习

1、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120-X=257.8+X=2.5X+8.5=12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2、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使学生明白:

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指名学生说:

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巩固应用

第6页的第10、11题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拓展练习

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120-X=257.8+X=2.5X+8.5=1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等式的性质

(二)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设计

课前复习

导入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指名说,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互动交流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X+20=70

50+a-a=50+a-a

X+20-20=70-20

提问:

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

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

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

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看一看、填一填

 

比一比、说一说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

交流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方法

在小组里交流。

巩固应用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

3、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拓展练习

5、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X+35=7048+x=84x-50=50

X+27=100x-20=7013+x=91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