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309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docx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蒋淑晴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特别重视以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任务的变化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指导思想,实现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二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一系列问题,从新的层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0605-033-02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奋斗历程中,始终特别重视以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随时代的进步和历史任务的变化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指导思想,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这段话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也鲜明地描绘出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自己的旗帜上庄严地写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因为中国革命的迫切需要。

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重任。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奋斗,先后爆发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但是这些斗争和探索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中国革命必须寻求新的理论作指导。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因此,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们党提供了观察分析中国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由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

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里

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特殊复杂问

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字句、条条和照

搬外国的现成经验,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的。

中国革命的实践要求我们党对马克思列

宁主义不能教条化而要中国化。

毛泽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

范。

1930年5月,毛泽东写成了《反对本本主

义》一文,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

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

情况的本本主义。

”这一精辟思想,充分体现

了毛泽东不唯上、不唯书,善于把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胆略、智慧和才干。

他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

论和一般原理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使中国

革命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前进;另一

方面,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不

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条条,而是用创

新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创了一

条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迥然不同的农村包围

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

革命发展道路。

毛泽东进而又向全党提出了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课题,率先

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

论创新。

正是在毛泽东的倡导和指引下,中

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实践

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

东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

1945年中共七大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在毛

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很快取得

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

直到今天,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意义重

大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代,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回

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找到了符合中国实

际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实现了中国共产

党指导思想的第一次与时俱进。

二、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理理论:

党的指

导思想的第二次与时俱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总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从

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再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毛

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邓小

平鲜明而反复地强调,必须改变在马克思主

义经曲著作中寻找社会主义的答案,把“本

本”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的倾向,坚持走自己

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

据。

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到特

定的时代背景下和具体实践中加以正确地理

解和灵活地运用。

邓小平精辟地指出:

“多年

来,存在着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

解问题。

”“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

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决不能要求马

克思主义为解决他去世之后百年、几百年所

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

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

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

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特别强调:

“世界

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得

很快。

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

年、甚至更长时间。

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

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者。

”在着眼于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来理解和

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邓小平为当代马克思

主义者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一方面,邓小平

非常重视对冷战之后世界格局的梳理和时代

主题的揭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主题。

另一方面,邓小平非常重视从时代变

化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

深刻总结,从而深入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

基本规律,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

位,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

正是邓小平这种富于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科

学态度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高超水

平,领导全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

阶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时代。

由此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又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

邓小

平理论以其缜密的科学性、鲜明的独创性和

强烈的时代感,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

的高度,成为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旗帜,使我们党找到并开辟了建

开创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997年党

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昭示

着中国共产党仍然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

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在邓小平

3

3

《经济师》2006年第5期                           ●理论探讨

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直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第二次与时俱进。

三、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的“三个代表”的概念。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总结了党80年的基本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和贯彻“三个代表”的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世界上许多大党老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积极借鉴,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这一重要思想抓住当今国际新变化的实质,抓住国内改革开放新变化的实质,抓住党的历史方位新变化的实质,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先进性、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等重

大问题作出了规律性的揭示和回答,在运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四、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党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1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市场供求结构从短缺经济变为全面的买方市场;对外关系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全方位与国际经济接轨;工业化阶段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人口基数大而素质不高,科技与教育不发达,人力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物质文明不断增强,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却相对滞后,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经济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经济总体质量并不高,粗放性明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日益迫切;自然资源缺乏而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而治理不力;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发展很不平衡,一是有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任重而道远。

二是有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异常突出;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见效明显,但相对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差甚远,对外开放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

这说明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全面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的发展,改变以往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兼顾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兼顾统筹,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比较协调的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现阶段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一系列问题,从新的层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创新”(2005sk184阶段性成果。

]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学院法政经济学院

 安徽安庆 246011

(责编:

吕尚(上接第31页

从企业发展史来看,最初的企业运营所需要的知识存量和流量是很

少的,大部分知识表现为简单的生产和营业数据。

企业所使用的知识也以显性知识为主,员工所拥有的也只是简单和单一专业方向的知识,大部分的隐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集中于高层决策人员和管理者。

员工的发展一般遵循逐层向上的模式。

此时,企业组织采取刚性的科层结构,决策集中于企业上层,信息从下而上逐级传递,决策从上而下逐级贯彻。

伴随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系统在对环境适应性运作的同时不断创生出新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企业创生的知识大多具有默会性,难以学习和模仿,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复杂程度显著提高。

此时,企业内使用的知识逐渐演变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重,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系统循环的动力学层次增加,企业开始逐渐采用柔性化的扁平结构或网络结构。

可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和企业知识是协同演化的。

五、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系统具有超循环特征,企业组织结构演化与超循环系统的演化有许多相似之外。

对企业系统和超循环系统的类比分

析,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企业系统内部各种循环过程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由此我们找到了一条把自组织理论引入企业组织结构分析的路径。

通过企业系统及其组织结构和超循环系统的类比研究,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企业组织必须保持充分开放性,因为开放性是企业组织结构自组织演化的前提。

二是企业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流动方式的演化是企业组织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

三是企业组织结构演化是企业家主动选择和市场竞争被动选择的结果。

四是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知识协同演化。

参考文献:

1.欧文・拉兹洛.闵家胤译.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北京:

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1988

2.孙志海.自组织的社会进化理论:

方法与模型[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

吕尚

43—●理论探讨                           

《经济师》2006年第5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