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850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docx

第一编社会学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定义)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

出。

西方社会学从孔德开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是从马克思开始。

社会学定义代表的观点浓缩后,成为“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二)研究对象确立的依据

1、历史时代依据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将社会运行和发展的

问题凸现出来。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

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造成了一个急剧变化得快节奏的现

代社会而与千百年沉睡的慢节奏的传统社会不同。

工业化、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直接的

影响。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

经济危机周期性发作,贫富悬殊,富人区和贫民窟并存,从劳资对立到工

人怠工、罢工、破坏机器以至起义等等。

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

,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良性运行的协调发展的问题。

③思想来源

a.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B.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d.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2、现实社会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的社会运行状况

时期1949-19561956-19591959-19621962-19661966-19761976-

19781978-

良性运行初步良性

中性运行中性运行中性运行转向中

性中性

恶性运行局部恶性全面恶性摆脱恶

①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是指特定的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

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

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②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

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

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③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三)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

1、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1、15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科姆等,形成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反实证主义路线。

③其他

2、90多年来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⑴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①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

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②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

1949年以前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均持此观点。

③认为社会学史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⑵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①建国前以孙本文为代表,“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②台湾学者龙冠海认为“社会学的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

③1979年后

⑶其他:

“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和“未定说”。

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①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

②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的必然表现。

③在对社会学对象的问题上不应该强求一致。

(五)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1、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原因:

①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于社会、或侧重于个人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

题。

②区别社会学的学派,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

③确定社会学的属性,也是以这个问题为准绳。

④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着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⑤现实上这个问题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

2、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

⑴社会学的层次结构: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层次,即学科的“元问题”层次;一般

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层次;特殊

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即学科的“分问题”层次。

个别

⑵从层次角度给社会学下定义

第一层: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第二层: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三层:

定义最多

⑶只有第二个层次才能满足合适社会学的定义

二、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社会学可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理论社会学的内容大体上有

四类:

第一,有关社会微观分析的内容;第二,有关社会运行宏观分析的内容;

第三,有关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第四,有关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

内容。

(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

微观:

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基本群体、家庭婚姻与行……

宏观:

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规范与社会设置、社区……

动态: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

(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

社会问题、社会越贵、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

调查方法:

客体观察法、典型调查法、统计调查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

组织和实施:

研究可得选择与研究计划地制定、研究假设的设定和检验、工作人

员的培训与组织、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分析等。

社会指标:

描述性指标和评价型指标、观察型指标和计划性指标、投入指标生产

量指标与产出指标、肯定指标否定指标与中性指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经济

指标和非经济指标。

(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

三、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孙本文总和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同说

魏镛以人为中心分类,同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并列

郑杭生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哲学科学,第二层是综合性

社会科学,第三层是专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①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

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②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

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

③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

2、社会学与单科社会科学的关系

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是特殊根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①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样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

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

机制这样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②二者学科的性质和层次不同。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属

于单科性学科,社会学则是综合性的学科。

四、社会学与社会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阶段

转型度第一阶段

1840-1949第二阶段

1949-1978第三阶段

1978-今

速度慢速中速快速

广度片面相对片面全面

深度表层较深层深层

难度军事上的难建设上的难利益大调整的难+建设上的难

向度寻求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和模式接受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

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模式

对中国社会的转型认识得越深入全面,社会学的成长也就越扎实迅速

?

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

工业化:

机器大工业普遍代替工场手工业。

都市化:

城市规模扩大、作用增大。

?

严复把社会学翻译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的启示。

?

这是严复在1903年出版的《群学肄言》的序言中提出来的。

?

“正向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马克思

?

魏镛台湾学者20世纪70年代提出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

1、关于社会要素的研究

①孙本文:

消极限制的要素地理、生物

积极活动的要素心理、文化

②社会三要素论:

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

2、功能主义关于社会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的研究

功能主义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

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3、关于社会条件的研究

费孝通教授提出“社会生活条件”的概念。

社会生活条件可分为两类: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精神生活条件。

物质

生活条件分为三种,自然环境、人口与生产方式。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二、社会运行的机制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机制含义有三,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

务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

和作用原理。

概括讲,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

各组成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

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2、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

①根据社会机制的形成,可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

②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

、心理机制等。

③按照表现形态,可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

④按层次,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社会运行机制。

3、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

⑴理论意义:

有助于深入研究社会运行的内在过程,掌握社会运行机

制产生作用的一般原理,进而运用这些原理推动社会的两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⑵实践意义:

社会转型期的需要。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1、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对独立

(社会运行机制示意图在下页)

┌─────────────────┐保障

     │┌──────────────┐ │安全

         保障 激励 ││运行

     机制馈/机制 ││

反\导反/导激发\反 ││

           馈\向 /向  活力\馈 │ ↓ 系统外扰动

┍社会制度民族传统─→社会运行─导向→动力─→社会运行←───

│大众文化历史条件←反馈─目标 ←反馈─ 机制←反馈─系统───→

社会运行状态

│          /  \      体化  ↑    

│       馈/导 \    一        

│      反/向   \  会 馈控

│     控制整合社反   制  

│     机制机制   运   

│↑              行

       ──————────────────—┘

          

└──────────────────────────────┘

2、社会运行动力机制

(1)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

原因:

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社会需要具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

(2)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

外围结构—动力主体个体行动者(微观),群体、集团(中

观),国

家、社会(宏观)

动力受体指人们获得需求满足的对象、工具、资源等

动力传导媒介社会动力从一个主体传到另一个的渠道

内核结构—动力源人们的内在需求

动力方向动力与社会运行的目标一致或向背

动力贮存体个体行动者的能力(微观),团体的凝

聚力(中观),现实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宏观)

社会行动社会动力的直接表达

(3)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与手段

┌──────→ 目标:

适度动力

动←─────→ 动力源的开发

力←─────→动力转化

监   ↓

控←─────→动力培育

与   ↓

反←─────→动力分配

馈   ↓

└───────结果:

适度动力(社会动力机制的运作过程)

3、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1)整合对象:

社会整合的基本对象只有一个,即社会利益。

共同利益认同性社会整合

特殊利益互补性社会整合

(2)整合中心:

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一幅力量,是指凝聚

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务。

(3)整合过程:

可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

自下而上微观社会的整合过程,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

自上而下宏观的整合过程,特征为认同性、互补性、强制性。

包括确立中心、认同沟通、调整反馈三个过程。

4、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

序将

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

用过程。

⑴激励标准:

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激励的方向和强度所作的规定。

⑵激励手段功利型以实物形式的给予作为激励手段。

符号型以授予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

式和价值观给予认可、赞赏等作为激励手段。

⑶激励过程导向环节

检测环节

分配环节

反馈环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5、社会运行控制机制

包括控制手段、控制对象、控制过程三个部分。

6、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包括保障对象、保障手段、保障过程三个部分。

?

郑杭生于1985年把“机制”一词引入社会学

?

来源于美国罗斯对社会秩序的分类

?

来源于美国默顿显功能、潜功能的分类

?

利益是最重要的动力传导媒介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概念

⑴西方社会学者的解释:

社会唯实派齐美尔(德)、迪尔科姆(法)

社会唯名派吉丁斯(美)、塔尔德(法)

⑵马克思主义学者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合

2、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②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③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④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⑤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⑥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功能

①整合的功能

②交流的功能

③导向的功能

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二、社会运行

1、什么是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

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①纵向运行:

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继承、变异、中断

②横向运行:

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主系统的交互作用

交叉与渗透、制约、促进、转化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⑴综合性原则

①综合性的含义:

a.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既要对多因素、多层次的

社会作周

密全面的考察。

b.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

②基本途径:

a.理论综合研究。

b.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⑵协调性原则

①社会运行的协调性:

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②社会变迁时期的协调问题

⑶满足需要的原则

满足需要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运行状态的根本原则。

满足需要的程度是指个人、社会集团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

到的水平或状态。

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①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

结构等。

②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既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①个人关系,只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非正式的关系

社会学的研究重点,原因:

a.个人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

b.个人交往是社会中最频繁发生的社会关系与互动c.是人们对于社会关系和互动

最直接的体验

②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③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

动的规范体系。

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最高层次。

3、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⑴血缘关系,使之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正功能:

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

反功能:

先天优越的血缘关系容易使人产生惰性

⑵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正功能是维系社会的稳定,负功能是束缚人们的发展

⑶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①业缘关系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

②业缘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a.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b.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

.

③反功能:

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会分工,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发

展。

?

在汉语里,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

玄宗上》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1、文化的角度

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

价值标准)的内化。

这种观点属于文化学派。

2、人格发展的角度

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

程而形成的有个性的人。

观点属于社会心理学派

3、社会结构的角度

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

是指个体在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

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

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要学习的是将来扮演的角色。

3、发展社会化,只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

程。

4、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指示给长辈,传统社会很少见。

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

的价值标

准和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1、社会化使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主要在于人类的大脑。

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1、家庭

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2、学校

①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①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②工作单位个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

三、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1、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①库里的“镜中我”理论

②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③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④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2、生命历程理论

①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②生命的相关性

③生命的时间安排

④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1、儿童期初始社会化

2、青年期预期社会化

3、成年期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4、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主要是

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①无效的文化传递

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3、代差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

甚至冲突。

四、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

1、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

与能力的过程。

2、对整个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作用

①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3、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①家庭a.家庭出身往往决定了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社会、政治、经济

位,进而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信仰、情感和参政能力。

b.家庭是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的重要传播场所

c.家庭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人格会影响孩子将来的政治行为模式。

②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最为明显

③学校

④大众传播媒介

⑤政治组织

(二)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画道德价值,培

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动员

、整合和控制的功能。

?

文化学派,形成与社会学的初创时期,开创者为美国萨姆那和托马斯。

?

社会心理学派研究社会化的历史最为悠久,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和米德关于“自我

”研究是重要体现。

?

美国社会学家萨金特在《社会心理学:

综合的解释》一书中,首次把角色概念与

社会化联系起来。

?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

?

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意识分为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美国科尔伯

格进一步将道德社会化分为六个阶段。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六章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1、社会角色理论

四个重要来源①美国芝加哥学派乔治?

米德

②拉尔夫?

林顿

③完形主义心理学

④社会戏剧论雅各布?

莫雷诺

2、社会角色概念

⑴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⑵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⑶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⑷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3、角色集

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