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255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docx

在中医病理学里探讨

 在中医病理学里,是没有腰间盘突出这个病名的,而是把它笼统的归类为“腰痛”,“腰弊”,“腰腿痛”的范畴内。

在现代医学里,腰间盘突出的医学全称应该是“腰间盘突出症”。

国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亦有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软骨盘突出症、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称谓。

虽然上述疾病名称和含义有所不同,当前仍较统一的称谓为: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是一个微动关节,是由上下透明软骨板,髓核晶状体以及包绕它的连接上下椎体的纤维环构成。

由于腰间盘先天发育不全,或由于成年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纤维环的纤维变粗,断裂,向外膨出,在这种情况下,椎间盘已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承受原来的压力,一旦感受风寒,或体位骤变,或过度劳损,或受到暴力冲击时,髓核便可通过破裂的纤维环间隙向外溢出,这就是所谓的腰间盘突出。

腰间盘突出从突出部位划分,可分为前突,后突和侧突。

从发病程度上划分,可分为腰间盘膨出,腰间盘突出,腰间盘破裂。

除创伤性腰间盘突出外,先天性发育不全或因慢性劳损造成的退行性腰间盘突出,初发病时,一般症状较轻,只在感受风寒或过度劳累时,偶感腰部酸痛,多数没有下肢症状,此时极易被忽视,延误治疗时机。

这时候如果去做推拿,运气不佳,遇上一位粗心大意,不懂病理学的按摩师,运用手法不当,有时会使病情骤然恶化,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腰间盘膨出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失之保养,髓核就会沿着破裂的纤维环间隙向外突出,当突出物超过椎间隙,压迫硬脊膜囊或腰骶丛神经根时,就会出现臀部和下肢后侧或外侧放射性疼痛。

如果是正后位突出,可出现双侧或两侧交替下肢症状。

当咳嗽,打喷嚏,大小便等使腹内压增高或体位改变时,会出现下肢电击样剧烈疼痛。

如果此时仍然得不到及时治疗,使突出物回纳或改变位置,当炎性水肿消退后,突出物和神经根粘连,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这时就会出现下肢,脚掌或脚趾麻木,疼痛,发冷,发凉,感觉异常等症状。

如果病程过久,突出物脱水变性,形成瘢痕或掉落于椎管中,长期压迫硬脊膜囊或神经根,还可造成神经麻痹或腰腿部肌肉萎缩,脊柱侧弯,后凸变形等严重后果。

根据脊柱病理学研究,腰间盘突出除可造成上述肢体症状外,也是许多内科疾病的根源:

第一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

  第二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

  第三腰椎(L3)腹痛。

  第四腰椎(L4)腹痛,腹胀便秘。

  第五腰椎(L5)遗精,月经不调。

  骶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目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不外乎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三大类:

保守治疗:

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物理治疗,封闭治疗,小针刀治疗,牵引治疗,推拿治疗等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有治疗类药物和缓解疼痛类药物。

由于腰间盘的特殊结构,髓核的营养主要以上下软骨板渗透为主,无论外用药还是内服药,都很难到达这个部位,只能起到消炎和缓解疼痛的作用,所以,药物治疗是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腰间盘突出的。

2.针灸治疗和物理治疗(电疗,热疗,红外照射等)了解了腰间盘的生理解剖结构和腰突的发病机理,我们就不难看出:

这两种疗法也只能起到消炎镇痛,缓解腰肌和梨状肌紧张痉挛的辅助作用。

 3.封闭治疗 封闭治疗分两种应用方法,一种为椎管内封闭,一种为神经根封闭。

顾名思义,椎管内封闭是直接用药物注射到椎管内,神经根封闭是把药物注射在神经根周围。

注射的药物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加局部麻醉为主。

在激素的作用下,可以减轻和消除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麻醉药物则为止痛,麻醉神经使其敏感性降低。

我们都知道,腰突症为什么会导致腰腿痛,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髓核压迫神经后导致神经根发生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所以封闭的效果就是止痛,突出物压迫无法解决,当封闭药效过后腰腿痛症状马上又恢复。

4.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在针灸和封闭疗法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近年逐步“神化”了它治疗效果。

小针刀是以针刀这种手术器械,在腰腿痛患者的痛点上进行广泛的剥离松解,再注射入局部麻醉药物加激素药物,起到消炎止痛作用,小针刀的目的就是为封闭范围扩大创造条件,因此,小针刀治疗其实就是一种封闭疗法的改良,其治疗效果等同封闭。

由于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因此不可多用。

激素的副作用会引起如骨质疏松、胃肠反应、痤疮多毛,向心性肥胖等。

5.牵引治疗。

对于腰椎间盘膨出的患者,这时椎间盘内压力很高,通过牵引可以治愈,但牵引时应绝对卧床较为理想。

如果牵引之后马上行走、坐车等又会恢复椎间盘内高压状态,造成牵引无效。

单独的牵引疗法只适用于椎间盘膨出患者,如果椎间盘已造成突出和脱出,只运用牵引疗法则可能完全无效,并且有可能加重病人症状。

在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者中,牵引为禁忌症。

因为病人在急性期时,由于神经根的水肿和炎症刺激,会引起腰背肌肉紧张、痉挛,如果这时牵引就会拉伤腰肌纤维,造成腰痛而加重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牵引只适合于单纯的腰椎间盘膨出患者,而且必须在症状不重时采用,以缓解临床症状为目的。

6.推拿治疗对于病程较短的,未经过手术治疗的腰间盘膨出和突出的患者,推拿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要诊断正确,手法得当,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医推拿流派很多,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推拿手法也不尽相同,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按摩大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理念和常用手法:

1.患者俯卧,根据患者症状,有选择地点按金门穴,申脉穴,复溜穴,昆仑穴,附阳穴,承山穴,承筋穴,委中穴,殷门穴,承扶穴,环跳穴,秩边穴,大肠腧穴,肾腧穴各半分钟,以缓解患者疼痛。

接下来,在患者腰臀部施以轻重适度的揉法,滚法,点法等手法治疗,促使患者患部气血循行加快,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

2.患者俯卧,在用人工或器械固定患部的情况下牵引单侧或双侧下肢并使腰部适度过伸,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施术者或用肘尖点压患部棘突旁痛点处,或双手叠在一起,有节律的冲压患部棘突。

这种把牵引和推拿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可促使突出物回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3.用腰部斜扳法或旋转复位法,调整后关节紊乱,进一步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

反复多次进行,可逐渐松解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粘连。

4.患者仰卧,用强制直腿抬高手法牵拉坐骨神经根和腿部后侧肌肉群,进一步松解粘连。

5.沿受损神经根及其反射区域用滚,按,拿,推等手法,促使气血循行加强,从而使萎缩的肌肉和麻痹的神经恢复正常的功能。

必须注意:

治疗期间病人一定要卧硬板床休息,做好腰腿部保暖,避免受寒着凉,行动时避免弯腰和动作过大并用护腰板带加以保护

定向正骨法治疗颈椎病(2009-12-0312:

41:

45)

标签:

健康  分类:

颈椎病

  定向正骨法,是胡进江教授在1969年至1995年期间,经过26年临床实践,研究成功的一种创新正骨技术。

该技术以其特有的手法安全简便性和医疗有效快速性引起了世界骨科自然医学家们的重视和研究兴趣。

定向正骨法于1995年以来,先后发表在《中国骨科新技术》、《人民军医》、《中医正骨》等专着和杂志重要位置及头版头条上。

1997年以来,多次应邀赴欧洲和亚洲传授交流,被译为英、法文在20多个国家医学刊物发表,有60多名外国骨科医生将该技术应用于所在国家,临床疗效显着。

1999年4月28日由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签字,国家专家组评审通过,被授予卫生部批准的世界创新医学一等奖。

  应用定向正骨法治疗颈椎病

  提要  颈椎病,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是手法治疗上的难题。

为了探索安全有效的新疗法,应用定向正骨五步法治疗6种类型颈椎病,取得明显效果。

就其病因、病理和手法效应,初步分析认为,各种慢性咽喉炎、慢性食道炎、长期饮食温度过热、旋颈式坐卧睡眠、长时间疲劳性固定姿势低头看电脑、电视或书报、急性颈椎碰撞伤等因素,均可造成颈椎前内侧韧带松弛和后外侧韧带紧缩反应。

这种韧带内松外紧、力点失衡、纤维环超负荷处破裂开口,髓核突出凸向椎管腔内,是颈椎病的原因,其“弓弦效应”牵拉颈椎朝后反向移位挤压神经、血管和软组织引发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形成的结果。

应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疗,可激活经络感传,牵拉增大颈椎间隙,增加髓核内负压回吸力,顺势矫正颈椎后凸错位等畸形,从而使突出物与神经空间及曲度获得改善,促使颈椎病症状缓解。

  主题词:

颈椎病/治疗  定向正骨  手法  经络感传

  颈部生理概要

  ①颈椎共7个,第一、二颈椎称寰椎和枢椎,形状奇特,与众椎不同。

其余5个颈椎棘突短而分叉;横突宽而有孔,为椎动脉穿过,进入颅内,供脑营养,椎孔呈三角形,两侧侧隐窝狭长,椎孔为脊髓和神经根所占,颈1-2无椎间盘,颈2以下均有椎间盘,每个椎间关节由5个关节组成,即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和两侧关节突关节,头的伸屈活动主要在枕寰关节,旋转在寰枢关节,而整个头颈向内向上的大曲度伸屈主要在中下颈椎段(即C3-C7)。

  ②颈椎的两项基本生物动力系统  1、每个颈椎关节间隙由髓核、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5个支持点组成一个闭合性动力系统,简称5点系统。

当任何一点发生过度超极限负荷,而使对线发生变更移位时,其余4点就会发生不良应力,出现瞬间或迟缓的病理变化--颈椎曲度变直或后凸,钩椎关节和关节突关节的半脱位及骨性关节炎,严重者伴有椎间盘退变或突出。

2、7个颈椎又组成一个不完全的闭合性动力系统,当某一颈椎过度失衡移位,而使力线变更时,整个颈椎脊柱将发生不良应力,在其邻近或远处出现多处失平衡现象,表现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刺激的不良症状,临床实验显示,当颈部脊柱前屈时,神经根对脊髓具有一定牵拉作用,过度前屈时则会损伤脊髓。

  ③全身各脏腑的感觉和运动信息都是通过颈部脊髓传递到大脑的,而大脑的所有调控全身指令又都是通过颈部脊髓传布到全身的,因此,全身各组织的单一脏腑反应出的症状或多个综合症状,如果在排除脏腑本身的病灶外,要考虑到颈椎病的可能。

从解剖角度看颈脊髓、神经和交感神经都显示较胸、腰段复杂的多。

1、颈1-4神经的腹支组成颈丛,支配颈部肌肉和膈肌,以及颈、外耳、枕部和面部皮肤感觉。

它们的背支侧组成后颈丛,支配颈肌和颈后感觉,尤其是枕大、枕小神经所支配的同侧头皮感觉,直至前额和眼部。

因此,颈椎曲度错位刺激和压迫这些神经就会表现头部疼痛和眼视障碍等一系列特殊征象,临床上称这些症象为上颈段综合症。

2、颈5-胸1神经的腹支组成臂丛,调控支配肩和上肢的运动和感觉,当刺激和压迫这些神经时,就会出现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无力等另一系列特殊症状和体征,称下颈段综合症,该症临床较多见。

3、颈椎曲度移位也可刺激交感神经发生反应。

生理解剖学证实颈部脊髓并无节前纤维发出,节前纤维起源于胸1以下的脊髓灰白质的外侧角细胞,出脊髓后上升至颈部换神经元,形成颈交感神经节和链,再由节发出节后纤维,分3个方向行进。

其一进入脊神经,随其腹支和背支抵达该神经的支配区;其二支配眼内肌并与颅神经相通,成丛分布于头颈部的动脉、锁骨下动脉,并参与组成心脏神经丛等;其三经椎间孔沿前根进入椎管,与窦椎神经汇合,分布于硬脊膜、韧带和纤维环外层。

根据上述交感神经分布支配的区域可以看出,一旦其神经受到刺激,就会引起心慌、气短、出虚汗等多脏器、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④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开始,常进颈6横突孔,向上穿过各颈椎横突孔,至枕下三角,曲折引进,穿枕大孔,进入颅腔,形成椎一基底动脉环,为颅内各组织提供血液营养。

如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失稳移位,刺激椎动脉,使其痉挛或弯曲,就会影响脑供血而出现头晕、烦燥、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自1975以来,应用定向正骨手法,治疗6种类型颈椎病,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并探索其方法作用机理如下。

  1.临床检测方法

  1.探测经络感传线  按照中国科学研究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祝总骧教授发明的小锤机械叩击探测经络线的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在颈后C1至T1两侧,用尖头小橡皮锤沿古典足太阳膀胱经在颈椎棘突两侧约0.5cm处的循行线,呈垂直方向叩击,叩击的力量要均匀轻巧,当小锤尖一碰到这条经络线,即出现高亢震声(用普通听诊器在对侧约2.5cm水平位可听到)并产生酸、麻、胀感觉上下“窜动”时,即用彩色笔点上一个标记,然后再顺序地用同样方法敲另一侧,当又敲出一个敏感点时,继续标记,最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行走在颈椎两侧的(客观存在的)足太阳膀胱经络感传线。

这条经络线被当代世界多国经络研究专家们命名为隐性循经感传(LPSC)线,并确定该线位置在人体终生不变。

测标后显示的经络线,即是长期定向选位治疗的依据与“轨道”。

临床医生应用手法产生的不同定向力、分别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激发活化经络隐性感传线,促其较快地转化成有特殊疗效功能的显性感传线,诱发起全身多脏腑器官的抗病调控功能,是有效治疗颈椎病的重要一步。

  2.颈椎病的简要检查法  在检查颈椎病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四肢肌力的改变。

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灶范围扩大而不断加重,几乎多数要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单侧或双侧及下肢肌力减弱,严重时伴肌肉萎缩而活动受限。

临床上常用的查体法有双手指尖相摄牵拉法,嘱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左手拇指尖与同手食指尖(类似拉开大门的力量)相摄紧,形成圆圈形状,同时术者(健康)也用同样手指和力量与患者手指相套连络在一起,相互向相反方向用力牵拉,然后医患两人同时再把拇指尖与同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头依次按拇指与食指尖的摄合方法与相应力量相互摄紧套连用力进行医患相同手指对抗性牵拉,以了解和确定患者双手5指是否肌力减弱及哪个指力减弱。

当左手肌力检查后,接着用同样方法和力量检查右手指力。

临床上常根据这种简要的方法,就可以初步判断出颈椎脊髓及周围神经所受损伤的大体部位和程度,为确诊和择选治疗法提供依据。

  关于肌力检查,需要通过视诊与触诊来了解各肌群随意运动的机能状态。

在较重的颈椎外伤、导致脊髓和周围神经损伤中,可发现某一肌肉或由一个共同运动神经支配的某组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力减弱或完全麻痹瘫痪。

  肌力检查通常是以肌肉收缩、关节活动、抗地心引力、对抗阻力以及关节的稳定性为标准。

国际上检查肌力一般分六级:

  ①“0”级:

肌肉无收缩,关节无活动,为完全麻痹。

  ②“1”级:

肌肉稍有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运动。

  ③“2”级:

肌肉活动能带动关节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指肢体自身的重量)。

  ④“3”级:

肌肉能带动关节作抗地心引力的运动,但不能对抗外加的阻力。

  ⑤“4”级:

肌肉能带动关节作部分阻力的运动,但不稳定。

  ⑥“5”级:

运动正常,关节稳定。

  在肌肉肌力检查进行两侧对比时,要注意到两侧的生理性差异要想到中枢性上神经元和周围性下神经元损伤均可出现肌力改变,要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较重颈椎病(如脊髓型)多出现一侧上肢或四肢及高位性肌力减弱、截瘫、大小便失控。

伴有脊髓侧索硬化症时,则出现咽喉肌和呼吸肌肌力减弱而呛咳和吞咽呼吸困难等症状。

  感觉系统检查要注意身体两侧对称部位的对比,记录感觉异常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如感觉消失、减退、过敏等)。

还要注意深、浅感觉和皮层感觉的不同性,如颈椎病同时伴有脊髓空洞症时,可出现相应组织痛觉消失而触觉存在的感觉分离症状。

  3.颈椎病特殊检查手法  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双眼平视正前方,挺胸收腹使颈椎顺势略前弯,两肩持平,双上肢自然下垂,双手掌放在同侧大腿内上侧。

术者站在患者背后方,双手围绕患者颈两侧上部,呈近似圆形轻柔地将头颈固定(不能挤压颈前左右颈动脉),用双手拇指指尖,从枕骨隆凸下缘起始,左手拇指尖先在枕骨隆凸中央轻稳扶压,固定第1颈椎上缘处,左手其它4指合拢并齐围绕患者颈左侧下颌骨及耳垂下,沿着胸锁乳突肌后缘将头颈相对固定,同时右手拇指尖自枕骨隆凸下的棘上韧带(项韧带)起始部位,呈水平样轻柔地向下左右按压滑动(力量约0.5-1.0公斤),每按压滑动到下2个颈椎棘突交界间隙后,即不停地连续向下滑动,用同样的方法和力量检查下一个椎间隙,一直延续检查到C7T1(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间隙)停止。

在上述右手拇指尖检查过程中,左手拇指尖在其它4指配合中,随后也同时向下一个颈椎间隙(棘突与棘突间隙)滑行移动,并在右手指尖上固定颈椎及围绕软组织,为在下的右手拇指尖检查每个颈椎及间隙组织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

右手拇指尖在整个颈椎及周围软组织检查过程中,主要了解和确定颈椎曲度是否变直后凸,左右是否偏斜,各间隙之间压力对比是否增大升高,项韧带是否钙化变硬形成结节样,是否有肿块或其它病症。

特别要注意当检查触及到某一椎突或周围组织时,即刻出现头晕、头痛、上肢发麻窜走等症状应引起重视,病灶可能就在该处。

从上C1到下C7至T1检查结束后,术者应较快地改变检查手法,此时患者仍保持原姿势不变,术者右手轻稳地按扶在患者右肩部,使肩颈相对固定,左手掌面反转朝向患者颈后右侧,拇指伸直朝下,其它4指靠拢呈水平样伸直,较轻稳地按扶在右侧颈部多条肌群束上,左手拇尖利用0.5-1.0公斤的按压力量,自颅骨右下缘沿前、中、后斜角肌、肩胛提肌和胸锁乳突肌等各主要肌肉、韧带,从上向下均匀地、连续不断地沿其伸延滑动按压,以了解和确认各主要肌肉、韧带硬软度、痉挛舒缩度及是否有相互粘连等体征。

当右侧颈部检查后,术者及时交换自身位置和手法,左手掌轻扶按压在患者左肩部将其固定,右手掌面反转朝向患者颈后左侧面,右手拇指尖伸直朝下,其它4指靠拢呈水平样伸直轻稳按扶在左侧颈部多条肌肉等组织上,以检查右侧颈部各组织的手法检查左侧。

寻找出有关颈椎间隙和各周围组织的压痛点及异常感觉区的准确位置,并作标记。

特别是位于颈后中央的督脉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上的压痛点和异常点,应引起注意,为准确有效治疗寻找出定向正骨目标并将其锁定。

当然,更需要X线拍片和CT、MRI显示的影像病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及范围。

它往往能及时提供实质性依据而使诊断医学发展迅速。

  检查颈椎及病变的传统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颈椎正常活动范围:

两眼平视前方时,头颈可左、右水平旋转各达60°-80°;颈前屈(低头)35°-45°;颈后伸(仰头)35°-40°;左右侧屈各45°。

  ②颈背区有否压痛、叩痛点:

最好在俯卧位或坐位时检查。

深在性压痛或叩痛的检查,往往可以帮助判断颈椎急性外伤,慢性损伤(退行性改变)等疾病的急性发作或复发加重。

检查压痛和叩击痛应分析其部位、深浅,有无放散窜行以及放射窜行的部位等。

此外,还要判断压痛和叩击痛是否真实,真实者重复检查时则部位不变。

一般在棘突、棘突间隙、棘旁周围等处检查。

颈背区常见压痛或叩痛点多在C456颈椎脊旁约0.5-1.0cm处;颈胸椎棘突间隙;肩胛骨内上角与相应斜方肌内下膜交界处;斜方肌中部和肩胛骨与第3-4胸椎棘突之间处。

  ③颈椎间盘突出症检查:

患者多见中年人。

间盘突出常在C4567间隙发生,可单个突出或多个椎间盘连续突出。

颈椎间盘突出可根据部位、程度和时间不同,临床表现是多样的,有时会引起多脏腑、多器官组织的综合症状,如有时出现左侧胸背痛、心率增快容易与心脏病相混淆;有时出现大小便障碍、腹部不适容易与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相混淆;有时突然出虚汗、四肢无力、烦燥失眠容易与内分泌系统疾病相混淆;有时肢体偏瘫、感觉异常、活动受限容易与脑血管病相混淆。

但只要仔细检查,取真除伪,都可以及时获得确诊。

如头颈侧屈位挤压椎间孔试验时,刺激受压的神经而出现同侧上肢麻木窜行等不适。

  从以上检查和临床表现中,可以看出颈椎病不但能引起头晕头痛,还能导致酸麻胀向一侧上肢放射等症状。

上肢的深部反射(肱二头及肱三头肌)可减弱,同时伴有同侧的皮质脊髓束障碍,如膝健及腱反射亢进,划足试验阳性等。

颈椎的前凸曲度常消失,受累部位的棘突旁常有压痛,且疼痛向上肢放射,颈部出现不对称性活动受限。

有的患者表现感觉和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

若多个颈椎间盘突出连续压迫脊髓周围血管等组织,可形成类似“糖葫芦”样前后周围挤压脊髓造成损伤,久之可诱发颈部脊髓变性,形成可怕的“脊髓侧索硬化症”导致呼吸肌麻痹肺衰竭而危及生命。

根据近10年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技术交流中发现,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发病率只占颈椎病总人数的1.5‰左右,但看到几乎所有“脊髓侧索硬化症”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型颈椎病,且常表现多个椎间盘突出,与遗传无明显联系。

作者97年曾应邀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脊柱外伤学术交流大会,在大会首次提出:

“颈部脊髓周围血管长时间受挤压,可能是诱发脊髓侧索硬化症的一种原因”。

临床上应用定向正骨法和活血化瘀、开放血脑屏障的中药冰片、三七组成的“三通活血粉”,可有效防治“脊髓侧索硬化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论述,引起了瑞士、法国、奥地利、土耳其等国有关医学专家的研究兴趣。

2001年再次应邀赴上述国家共同研究交流时,看到了中医疗法已经在这些西方国家的医疗和研究机构“安家落户”不断发展了。

中医的“定向正骨法”也将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为颈椎病患者解除病苦。

  4.颈椎病主要分型

  颈椎病是脊柱病主要疾病之一。

欧洲瑞士日内瓦医疗救护中心(Geneve1997-2001年)见到成年人颈椎病占脊柱病人的38%,欧亚分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医院(ISTANBUL2001年)见到成年人颈椎病占脊柱病人47%,中国北京(Beijing2001年)空军机关医院见到成年人颈椎病占脊柱病人的41%。

在100例颈椎病中,有颈肩疼症状者为15%,疼痛麻放射窜行到上肢者为31%,脊髓型者为18%,调查北京某机关医院工作人员,颈椎病发病率为18%,其中神经根型者51%,脊髓型者为15%,椎动脉型者20%,交感神经型者14%。

更有趣的是2001年10月,在有40人参加的北京全国颈椎病高级推拿和定向正骨培训提高班中,有12人有颈椎病,占30%。

从国内外有关统计看,颈椎病确属常见多发病,目前多数骨科专家认为颈椎病主要分以下六型。

  

(一)、神经根型

  在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占51%以上)。

临床上对本型进行定向正骨治疗,疗效常常明显,患者预后也很好,复发率较低。

  1、神经根型症状

  无论男女性,多在35-55岁间,劳累颈部受到轻度撞伤或转动颈部及晨起床时,出现颈肩不适、发硬疼痛,数日(一般5天内)后不能自行缓解、疼痛麻胀向下窜到一只手或2-3个指尖,无论站立行走或坐卧等姿势,不知怎样放这只手臂才好,稍稍转头或用手提取菜饭锅、水杯等物品时就会感到疼痛难忍,严重时拿不稳物品,而脱手落地。

有的患者伴有头疼头晕,夜间失眠,常把手放在额上略感舒服,但时间不长而又痛醒,颈部活动受限,后伸、咳嗽、打喷嚏、用力大小便都会增加疼痛,约10天后多出现手臂肌力下降,行走不稳转颈时即刻出现一过性颈肩如触电样麻痛窜到手指。

服止痛镇静药不见效。

  2、神经根型体征

  ①颈后部:

常见一边肌群紧张、发僵而活动受限。

为了使患处颈椎间孔扩大,缓解神经根出孔处的压迫症状,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小或变直后凸,出现颈部后伸或向病侧弯时小于45°而活动受限。

  ②颈肩背压痛点:

神经根因受到压迫刺激而出现所支配的肌肉发生痉挛,以手指按压该肌时出现痛点,如“凤池”穴处、肩胛骨内上角区、胸大肌、颈前斜角肌、肱骨内上(手腕伸肌起点)区、棘突旁等处的压痛。

其中棘突与横突中央区(足太阳膀胱经处)受累而压痛最明显,可向周围放射。

病变及相邻的棘突间压痛是因椎体间曲度后凸失衡不稳所致。

  ③上肢牵拉试验:

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稳患者颈颅部,另一手握患者腕部,两手呈反方向牵拉,若病人感到手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体征。

这是由于臂层受牵,神经根被刺激压迫所造成。

  ④感觉检查:

颈椎病早期,其神经根受刺激时,所支配部位痛觉过敏;时常感局部似虫爬样或针刺样麻痛。

一般先检查健侧后再查患侧手指。

有的患侧手表现痛觉减退或消失,若拇指痛觉减退,提示第6颈神经根受压遭刺激,若为中、食指痛觉减退,提出第6至7颈间隙病变,是第7神经根受压;若第4至第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