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5145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docx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买文具(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六单元第1、2课时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

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

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

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

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

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

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

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

“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

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3)完成“试一试”第3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最后小结:

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知识与能力训练》

买文具

80÷20=4(个)

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主要讲怎样进行笔算,竖式进行笔算,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习惯,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

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参观苗圃(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5单元第3、4课时

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验算习惯。

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学会验算。

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学会验算。

一、复习

1、用竖式计算

164÷20780÷60812÷4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2、口答:

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9640×()<260

20×()<18460×()<195

二、导入

师:

前面我们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而是任意两位数,又该怎么样计算呢?

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参观苗圃)

三、探索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

1、出示“参观苗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

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指名回答)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

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式:

154÷22=

师:

为什么用除法算?

如果没有这个信息“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还能平均分吗?

(让学生感悟到只有盆数相同才能平均分。

2、估算

师:

先估算一下,每种花各有多少盆?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

⑴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⑵因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⑶因为140÷20=7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⑷因为150÷20=7……10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3、用竖式计算

师:

刚才大家估计的都是一个近似数,那我们现在要用竖式计算出精确结果,你们会吗?

(会)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

(1)教师巡视,和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

选一个又快又好的小组代表把竖式写在黑板上。

(2)汇报交流:

你们小组是怎样想的?

(看能不能说到把22看作20来试商,把154看作150,20×7=140接近150,所以商是7。

生:

我们的想法是,把22看作20,154看作150,20×5=100,20×6=120,20×7=140,140最接近150,所以用7试一试。

师问:

为什么把22看作20,把154看作150来试商?

(怎样试商更简便?

如果巡视时发现有错例的,拿到展台上来让同学辨析一下。

(3)师:

要想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以怎样做?

(验算一下)

师:

怎样验算?

生:

用乘法验算,22×7=154,所以是对的。

师:

22、7、154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

(4)师板书:

答:

每种花各有7盆。

(二)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

(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

还剩几盆花?

指名列出算式:

120÷18=

2、估算

师:

谁能估计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吗?

(让学生先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

)指名回答估算的过程及想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

⑴因为18×5=90所以比5个图案要多;

⑵因为18×6=108所以可能是6个;

⑶因为120÷20=6所以可能是6个。

3、用竖式计算

师:

你能自己独立地用竖式算一算精确结果吗?

(生独立算,选出演板)

师:

你是把18看作几来试商的?

生:

把18看作20,120里面有6个20,可以直接用6试商。

6乘18等于108,120减108等于12,12小于18,不能再除,所以120除以18等于6余12.

师:

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有什么好处?

(很快找到商几)

4、验算

师:

你怎么知道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生:

通过验算就知道)你会验算吗?

先让学生独立验算,请生板演,然后集体交流。

评:

怎样验算的?

18、6、12、120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

5、打开书填好第65页和66页

(1)和

(2)

(三)归纳算法

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

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试商,即除数的十位数加上“1”,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

(四)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全班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试商的。

三、巩固练习

1、括号里最大填几?

第1题先问学生你怎么想得这么快?

(估计能说到把38看作40来想比较快)

师:

太好了,其实这和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样的题会想了,试商就快了。

2、填一填

①同桌可以先商量一下。

②随着学生发现规律,点出答案。

小结:

三位数除以二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时,商是一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除数时,商是二位数。

3、先计算,再验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森林医生

学生在书上改正,然后展台展示,说说每题错误的原因。

第一题: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第二题:

余数比除数大,表明可以再除。

第三题:

490减448等于42。

5、谁先到达目的地?

(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知道那辆车行驶得快要先求速度后比较大小。

大客车:

216÷3=72(千米/时)面包车:

312÷4=78(千米/时)72<78,答:

面包车行驶得快一些。

(2)题:

获取数学信息,理解“面包车行远路,大客车行近路”什么意思,明确要知道哪辆车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要先求时间再比较大小。

大客车:

936÷72=13(时)面包车:

1066÷78=13(时)……53(千米)大客车正好行驶13小时,面包车行驶13小时还剩53千米,所以大客车先到达目的地。

第(3)题:

大客车行驶时间13+1=14(时),面包车行驶13时后还剩53千米,53<78,面包车行驶时间小于14小时,所以面包车先到达目的地。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应该怎么样试商?

试商时应该注意什么?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知识与能力训练》

参观苗圃

154÷2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问学生:

“你是怎样想的?

”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中往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我又通过追问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引导,如在学生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追问:

“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在学生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后追问:

“为什么你要把28看作30来试商,看作20来试商不可以吗?

”这样一来,就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计算教学,只有算理理解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也才能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秋游

课型

新授

第5单元第5、6课时

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

某学校要去秋游,同学们都很兴奋,纷纷来到操场,准备出发。

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解决问题

(1)。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生:

大客气每辆可以坐46人,小客车每辆可以坐34人,三年级有272人,四年级有184人,五年级有230人。

(2)提出问题:

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3)学生列出算式,并估计结果。

生:

272÷34=

师: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生:

把34看做30,30乘9等于270,大约需要9辆车。

生:

34乘10等于340,应该比10辆少。

(4)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

怎样试商?

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但是在具体计算时,9×34的积比被除数大。

师:

9×34的积比被除数大,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会大呢?

生:

说明商“9”大了,改商“8”。

2、解决问题

(2)

(1)提出问题:

四年级学生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2)学生列出算式,并估计结果。

生:

184÷46=

师:

你能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几辆车吗?

生:

把184看做200,46看做50,可能需要4辆车。

生:

把46看做50,3乘50等于150,可能需要4辆车。

(3)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

师:

怎样试商?

明确把46看做50,184看做180,180里面有3个50,所以用3来试商。

但是在具体计算时,余数和除数一样。

师:

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什么?

为什么会一样大?

生:

说明商3小了,改商4.

3、试一试

第1题: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请学生板演。

(2)集体订正,讨论交流:

在试商时,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

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大了?

使学生认识到取整时,被除数变小或除数变大,那么商可能小;相反,商可能大。

(结论不要求记忆)

第2题:

提醒学生此题是针对68页主题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挑选几题请学生说说试商和改商的过程。

2、练一练第3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知道哪种苹果便宜一些,要先求每种苹果的单价,再根据单价判断谁便宜。

(2)学生独立完成后讲解。

3、练一练第4题。

(1)小题:

学生可能会被统计表上的数据迷惑,认为营业额大的就是畅销书。

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畅销”指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怎样求每种读物的销售量?

(2)题:

除了呈现的问题外,实际是要估求900÷28的商。

第(3)题:

本题是要通过第

(1)题四种读物的销售量,估计出一个月的销售总量。

一个月可以有30天、31天,28天或29天,但一般按30天估计。

(本题不作教学要求)

第(4)题:

尊重学生合理想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知识与能力训练》

秋游

272÷34=

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是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首先,把试商除法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讨论,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

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练习五

课型

新授

第6单元第7课时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掌握除法的试商、改商的算法。

2、运用中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

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比赛。

2.同桌一组完成75页第1题和76页第5题。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二、综合练习

1.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完成75页第2题。

2.填一填。

完成76页第4题。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对乘数、积进行比较,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

3.想一想,算一算。

完成76页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这些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三、联系实际,运用数学

完成75页第3题。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小组交流。

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趣味数学

学生完成76页第7、8题。

此题方法较多,也可以用方程解。

五、实践活动

你所在的地区最高建筑物有多高?

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

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

六、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知识与能力训练》

练习五

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商不变的规律

课型

新授

第5单元第8课时

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

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

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2、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

你能发现什么?

3、分小组探究、分工合作完成。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行驶距离/千米

4

8

32

64

行驶时间/分

2

4

16

32

行驶速度

(1)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4)“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

为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完成“练一练”,找出规律:

9÷3=

9÷3=

90÷30=

27÷9=

900÷300=

81÷27=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

3、第2题:

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

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

为什么?

五、小结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知识与能力训练》

商不变的规律

6÷2=3

12÷4=3

24÷8=3

48÷16=3

这节课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出规律,让学生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之间的变化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

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路程、时间与速度

课型

新授

第5单元第9、10课时

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运用三者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运用三者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自主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

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

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四、精讲点拨

完成“练一练”

第3题:

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可以适当扩充。

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

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知识与能力训练》

路程、时间与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_数学______学科教学简案

课题

练习六

课型

新授

第6单元第11课时

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试商、改商的算法

2、体会发现的商不变规律,运用大小括号进行运算。

3、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难点

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一、“热身运动”:

口算比赛

学生抢答,小组完成。

二、模型练习;

1、学生根据课件,独立完成笔算,小组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同学们的正确率高?

2、引导学生观察,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345÷31

商是一位数312÷54商是两位数

315÷35

465÷46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探究时要求学生说自己估算的理由,最好不要通过列竖式来得出正确结果)

电脑出示情景图:

开完运动会了,四(3)班的同学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为此学校奖励500元给你们购买奖品,你们能帮老师设计购买方案吗?

并说明理由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