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502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docx

家电结构设计规范标准

说明:

图示:

所有产品结构设计,都应在品质至上的基础上,以简单实

用、生产(装配)容易、符合客户要求为主。

分件及装配,先

从生产角度构思。

尽可能减少生产工序及零件,以提高生产量

降低成本,提升其市场竟争力。

图 1-1

图 1-2

1.    产品壁厚

塑胶件的设计尽可能做到一次完成。

对于难以保证的位置,应

考虑到产品加胶容易,减胶难。

预留些加胶的空间。

产品壳体厚度:

产品的的壁厚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

体积大小、功能要求以及材料不同。

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

以 4mm 为上限。

通常在满足所需要求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产品

壁厚。

1)    A 类:

塑件外形高低小于 150mm,如 MP3、MP4、GPS、遥控器

等(ABS).壁厚度一般为 1.20mm~2.0mm。

2)     B 类:

 塑件外形高低 150~250mm,如座式电话机(ABS),壁厚

度一般为 1.8mm~2.5mm。

3)     C 类:

 塑件外形高低 250mm 以上,如电饭煲(PP),器械外罩

(ABS)。

壁厚度一般为 2.5mm~3.0mm。

4)     D 类:

对于对壳体有特别要求的产品,如音箱(壁厚对音响效果

影象较大),壁厚由 3.0mm~4.0mm 不等。

5)     产品的壁厚直接影响到其寿命及成本,过薄可能会造成制品

强度和刚度不足,受力后容易翘曲变形。

成型时流动阻力大,

大型复杂的零件难以成形,使用过程容易变形破裂。

过厚则

增加材料的成本,成型周期加长,降低生产率,产品表面产

生缩水、气泡等不良现象。

6)     在产品壁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体积大小、材质、使用场合。

参考客户意见等资料。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表面受外加力或气

压水压等,更须作出适当计算。

7)     A 类产品通常会有小装饰件,装饰件壁厚为 0.8~1.2 。

8)     不建议使用大件的塑胶装饰件,大装饰件可改用厚为 0.6~1.0

的不锈钢件。

9)    IML 件壁厚要求 1.2 以上,局部壁厚不小于 0.8,凹陷的深度

不大于 0.3。

10) 尽可能的保持塑件有均一的壁厚,若是无可避免地产生厚薄

胶的渐变,塑件的局部壁厚不小于平均壁厚的一半,而且要

求做平缓的过度面加大的导圆角(过度面与局部壁厚 3:

1)。

(图 1-1)

家电设计要点

家电设计规范

11) 塑件转角位置用圆角过渡(图 1-2)。

尖锐的圆角位通常会导

致部件有缺陷及应力集中,尖角的位置亦常在电镀过程後引

起不希望的物料聚积。

集中应力的地方会在受负载或撞击的

时候破裂。

较大的圆角提供了这种缺点的解决方法,不但减

低应力集中的因素,且令流动的塑料流得更畅顺和成品脱模

时更容易。

圆角是壁厚的 0.2~0.6,理想数值是壁厚的 0.5。

2.    止口:

止口在产品的组合中起到相互之间的定位、加固装

配和调整接合线(夹口)的平整的作用。

常用的有单止口和

双止口(见图 2-1)。

1)    大部分产品使用的都是单止口,凸止口宽一般来为

壁厚的 0.45 倍。

高为宽度的 1~1.5 倍。

(常用高度

有 0.8mm,1.0mm,1.2mm,1.5mm,2.0mm。

体积大

的产品还有 3.0mm,4.0mm)。

2)     双止口的使用相对会少。

一般用于防水或比较密封

和须要用打胶方式固定的产品。

还有胶位厚的产品

也常用。

3)     凹凸止口的间隙通常单边为 0.05mm~0.2mm(常用

有 0.05mm,0.08mm,0.10mm,0.15mm)。

4)     止口的宽度设计要求不小于 0.70mm 。

要注意凹止口

底面到产品外表面距离过于单薄而产不良痕迹。

(如

图 2-2)

5)     A 类产品侧壁厚要求 1.8mm 以上,凸止口为 0.8x1.0

(宽 x 长)或 1.0x1.0。

凹凸止口的间隙为 0.05,加

3·的拔摸角。

B 类产品侧壁厚要求 2.3mm 以上,凸止口为 1.0x1.0

或 1.2x1.5。

凹凸止口的间隙为 0.08,加 3·的拔摸角。

C 类产品侧壁厚要求 3.0 以上,止口为 1.5x1.5 或

1.5x2.0。

凹凸止口的间隙为 0.15,加 3·的拔摸角。

图 2-1

图 2-2

3.    装饰线(美观线):

产品的配合装饰线间隙(高)尺寸因其体积的大小而

不一。

设计时应考虑装饰线与产品整体的协调。

通常有

(0.30mm , 0.50mm , 0.8mm , 1.0mm 。

 ) 宽 度 通 常 有

(0.30mm,0.50mm,1.0mm)。

A 类产品装饰线为 0.3x0.3 。

B 类产品装饰线为 0.5x0.5 。

C 类产品装饰线为 0.8x0.8 。

装饰线与凹凸止口的间隙关系设计如(图 3-1)。

图 3-1

4.    拔模:

1)    产品在其出模方向所有与模穴有磨擦的面积都应有

拔模角,在结构设计前要详细检查表面有没有无法

出模现象。

拔模角在产外观与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

可能加大,以方便产品加工生产。

2)    对于外部有蚀纹工艺要求产品,跟据蚀纹的粗细和

深度拔模角也相应不同(准确数据可参考相应的纹

板)。

通常用的为 0.5~5 度。

特别对于较粗蚀纹,

如果角度不够表面可能产生拖花现像。

常用为 5~8

度,最大的要达 10 多度。

3)    对于表面透明或要求光洁度很好的产品,为防拖花

角度通常加大到 2~5 度。

4)    产品某些较单独或较细、容易变形位置,如喇叭网

罩、装饰边框、较密集的喇叭孔等。

由于单薄或区

域磨擦力集中,脱模时容易粘连前模,使产品拉断

或变形。

拔模角通常要加大到 5~7 度。

(图 4-1)

5)    如果产品垂直高度比较大表面(表面无蚀纹)或比较

高的筋、螺丝柱,为避免拔模后胶过厚表面产生缩

水。

其拔模规则为拔模后壁厚比拔模前单边落差不

小于 0.20mm。

(图 4-2)

6)    塑件精度要求高,应采用较小的拔摸角。

塑件较高较大,应采用较小的拔摸角,即按落差计

算。

塑件形状复杂,不易脱模,应采用较大的拔摸角。

塑件收缩率较大,应采用较大的拔摸角。

塑件壁较厚,收缩也增大,应采用较大的拔摸角。

7)    产品表面如果有侧面行位开摸,则行位位置拔摸角

可忽略。

图 4-1

图 4-2

5.      倒圆角:

1)      产品的所有外形棱线必须要导圆角。

特别注意电铸

件或电铸按键的棱线

2)      倒圆角应不小于 R 0,30mm,小于 R 0.30mm 会被视为

工艺角。

3)      壳体的螺丝头沉孔边要加 0.3 以上的圆角。

4)      特别注意电铸件或电铸按键的棱线防后期产生掉漆

要加 0.2 以上的导圆角。

5)      零件的所有转角尽可能的设计成圆角或用圆弧过渡。

(如图 1-2)以减少应力的集中、提高强度和利于模

具填充、脱模。

6)      矩形通孔,要在四个拐角处留 0.3-0.5 的小圆角,避免

出模时,由于应力集中,会有拉白拉裂等现象。

6. 按钮设计:

1)      按 钮 壁 厚 通 常 为 1.0mm ~ 1.5.0mm , 裙 边

1.0mmX1.0mm(高)、1.5mmX1.2mm。

(图 6-1)

2)    按键的设计应考虑其加工和安装的方便性,高度不

宜太高,通常体积不大的不高于 15.0mm。

3)    按键按其色彩、材料、工艺等尽可能的用弹簧筋等

方式设计成组合体。

如:

电镀按键为一组,喷漆的

为一组,透明的为一组等。

(图 6-2)

4)      按键弹簧筋尺寸:

宽度:

1.2~2.5

高度:

0.8~1.0

5)      按钮上下行程由所采用的 PCB 板元件决定。

通常有:

0.30mm、0.5mm、1.0mm。

导电硅胶行程为 1.0~1.50mm

6)      按键与壳体装配通常以壳体上的围筋压住按键裙边

的方式来固定,外形若为圆形或椭圆形,要加定位

筋。

 定位筋高度为按钮行程 2 倍。

图 6-1

图 6-2

7.    按键间隙:

按键间隙会跟据按钮大小、表面和配合壳体的

工艺来决定。

1)    通常小按键与壳体间隙为单边 0.10mm 加按键表面

工艺产生的单边厚度加上壳体工艺产生的单边厚度。

如产品壳体为表喷油,按键为表面喷漆加 UV 油。

则按键间隙为:

0.10mm+0.04(壳体喷漆)+0.04(按键

喷漆)+0.03(UV 油)。

2)      对于体积较大或行程较长按钮,因运动过程中容易

出现卡钮现像(如座式电话机)。

设计时应加大按钮

的拔模角,间隙通常为 0.20mm(不包括工艺间隙)(如

图 5)。

3)    常用工艺间隙:

喷漆,      0.03mm~0.05mm

UV 油, 0.03mm~0.05mm

电镀,    0.03mm ~0.05mm( 水镀,

0.10mm)

4)

8.    固定零件装配间隙

1)      小零件如 LED 导光拄、小镜片、装饰件装配间隙单

边为 0.05mm 或 0.07mm。

稍大的因收缩和变形不同

单边为 0.10mm 或 0.15mm。

2)      尺寸比较大的零件收缩和变形也大, 装配间隙单边

可加大为 0.30mm~0.50mm。

3)      尺寸不大的硅胶或橡胶零件可设计为零配合,如

USB 座橡胶盖。

(图 10-1)

9.    螺丝柱:

1)    产品装配和模具加工中要求精度较高,其座标位置

尽可能的设计为整数,有难度也应精确到 0.50(如

51.50 或 49.50)。

方便易记减少失误。

2)     螺丝柱的大小在整套产品中尽量避免太多不同尺寸,

以求生产、装配、螺丝采购的方便和系统性。

3)      螺丝柱不宜太高,太高会降低强度。

旁边可以加加

强筋(火箭脚)来加大强度,也可以通过加高螺丝

头沉台来降低螺丝柱高度。

4)  螺丝柱加强筋(火箭脚)高度不应与螺丝柱面相平,

通常是为螺丝柱的 0.9。

5)离壳边较近的螺丝柱加筋与壁相连起来,目的是加

强支柱的强度及使胶料流动更顺畅。

(图 9-1)

6)孔加倒斜角,螺丝头沉台加围筋。

(如图 5)

7)  通常螺丝柱的外径是内径的两倍。

但如果这种方式螺

丝柱壁厚等於或超过胶料厚度而在表面产生缩水纹

及高成型应力。

则螺丝柱的厚度应为胶料厚度的

50-70%。

如因此螺丝柱不能提供足够强度,可以加加

强筋,若柱位置接近边壁,则可用一条肋骨将边壁

和柱相互连接来达到加强的效果。

常用的螺丝柱、螺丝头沉台孔、螺丝头孔

螺丝螺丝柱外径螺丝柱内径沉台孔螺丝

头孔

3.506.503.003.706.70

3.005.202.403.206.0

2.604.502.202.805.20

2.304.201.902.504.60

2.004.001.702.204.20

1.703.201.302.003.50

1.403.001.001.602.60

1.002.600.701.202.50

8)丝头孔如果较深螺丝头孔应尽可能的加大以方便螺

丝刀的操作。

9)A 类产品常用螺丝为 1.0~2.0 。

B 类产品常用螺丝为 1.7~3.0。

C 类产品常用螺丝为 2.6~4.0 。

10)  螺丝柱尽可能的避免靠边,靠边柱容易造成表面缩

水。

(图 9-2)

 

图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