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备课教案3单元.doc
《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备课教案3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备课教案3单元.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组教材分析
备课人
王德艳
审核人
项目
修改栏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
为了更好和初中衔接,最后一学期,培养这个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革命题材类的,革命故事的内容,英雄人物与孩子们现实生活距离遥远;而且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因此,在课前要让学生通过课外书、媒体等手段去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从而亲近文本,走近英雄。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红色的记忆、深深的怀念”。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备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第十一课《灯光》:
解放战争中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
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因此,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烈的理想联系起来。
“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挂图。
总课时数:
9—1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型
精读
课时总数
2课时
授课人
王德艳
授课
日期
2018年月日
教材
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教
学
目
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有关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条理。
难点
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清文章的条理。
法制教育渗透知识点
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挂图。
课时序数
第一课时。
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点拨、创设问题的情境法。
学法:
反复读、交流。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
通过导读,我们知道本组课文将为我们展现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再现第一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2、指导读好课题。
二、初步释疑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思考:
十六年前是那么远,可作者李星华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3、这位父亲是谁?
谁能用你所搜集的资料简介一下李大钊?
4、再读课文,画出表示阶段性时间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些关键的时间段,作者都写了哪些事?
5、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所述的事情。
三、领会主旨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再读课文。
(1)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句,交流自己读出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组内讨论,交流,解答疑难。
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被捕后
英勇就义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
教学反思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在课前播放音乐,一曲二胡演奏的《血染的风采》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本篇课文的情境中。
教学设计
课时序数
第二课时。
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点拨、谈话。
学法:
反复读、交流。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检查复习
1、听写本课词语。
2、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革命创设人之一李大钊遇害的经过,本节课……
二、研读感悟
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形象?
是从哪感受到的?
学生以下面的句式反馈问题:
我看到了一位( )的革命者形象,我是从( )事件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中感受到( )。
2、重点研读下列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
(2)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4)父亲不慌不忙地……
要求:
(1)研读时,可适当采用创设情景,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2)抓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以及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情感。
三、学习文法
1、面对李大钊一脸的凛然正气,你们想说什么呢?
2、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练习第三题
3、找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冒险留守 高度负责
不幸被捕 处惊不变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法庭斗争 凛然正气 坚持革命,满怀信心
噩耗传来 激励后人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课外阅读有关李大钊的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指导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
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时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
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设计
课题
11、灯光
课型
略读
课时总数
1课时
授课人
王德艳
授课
日期
教材
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绝大部分写往事。
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要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二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内容和抓住重点深入探究,提高自学能力。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多好啊!
”这句话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理解“多好啊!
”这句的含义以及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法制教育渗透知识点
教学用具
解放战争视频。
课时序数
第一课时。
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点拨、谈话。
学法:
反复读、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
2、师:
同学们《十六年前的回忆》为我们展现了……(明确该课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灯光》将带我们走进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憧憬”、“千钧一发”、“璀璨”。
2、说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句子令你感动的原因。
4、思考:
文中“微弱的火光”和“璀璨的华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深入理解
1、从文中找出引起作者回忆的“多好啊!
”的语句。
2、这两句话是谁说的?
他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指导看图:
这就是“我”和郝副营长聊天时的情景,他们此时的神态怎样?
4、他们的目光集中在同一个地方,那上面画的是什么呢?
5、引导学生想像:
郝副营长第一次说“多好啊!
”正是因为他看了这幅画,当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6、教师小结:
其实这两处“多好啊!
”表达了郝副营长同样的憧憬,那就是胜利了。
四、拓展延伸
阅读作者王愿坚的作品。
例如《党费》、《粮食的故事》。
板书设计
11、灯光
憧憬
郝副营长 点燃书,照亮部队前进的道路
下一代用上电灯
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作者王愿坚的作品。
例如《党费》、《粮食的故事》。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这一线索。
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多好啊”这句话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把相关语句画出来,让学生从中体会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细读三处“多好啊”,学生明白,这里“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
正是这种美好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机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
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已在学生心中树立。
不足的是讲解过多,学习词语花了太多的时间。
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
教学设计
课题
12、为人民服务
课型
精读
课时总数
2课时
授课人
王德艳
授课
日期
教材
分析
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
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全文篇幅不长,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