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976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

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

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

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

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以内负外正为特征的膜电位。

膜电位所产生的电驱动力会阻止K+继续外流,最后当两个方向的力量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

(K+外流)

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膜电位首先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起膜电导的变化,先是钠电导迅速增加,大量Na+内流导致快速去极,此后钠电导减小,钾电导增加,大量K+外流导致快速复极。

3.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阈电位等的概念

静息状态下膜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第四章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骨的结构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支配。

2.人体骨的数量

206

7.试述成人的骨与骨连结有哪些特点是与直立、行走、劳动相适应的?

①面颅退居较小比例,脑颅发达。

②上肢骨骼轻巧灵活,下肢骨骼粗壮,关节牢固

③胸廓横径大于矢状径,上宽下窄

④足弓的形成

⑤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血液2.血型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问答题

3.交叉配血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这种情况见于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或AB型受血者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则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进行少量、缓慢输血,并注意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收缩压、舒张压、心率

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正常值

当心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与组织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成为静脉血,再经过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也称大循环。

自体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后,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并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成为氧饱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也称小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心率是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率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

收缩压为100~120mmHg.收缩压为60~80mmHg.

二、问答题

2.心传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5.试述心脏的位置、各瓣膜的名称及作用。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外面裹以心包。

心前方正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对第5~8胸椎,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

心尖朝向左前下方,游离,由左心室构成,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右房室口处有三片略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为三尖瓣(前瓣),每片瓣膜通过腱索和乳头肌相连。

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关联,可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从而保证了心室的射血功能。

右房室口左上方有肺动脉口,口周围有肺动脉瓣,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

左房室口处有二尖瓣(后瓣),通过腱索连于乳头肌。

左心室内有主动脉口。

口周围有主动脉瓣,防止血液向左心室逆流。

6.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P波波形小而圆钝。

历时0.08~0.11s,波幅不超过0.25mV.

QRS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正常QRS波群历时约0.06~0.10s,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需的的时间。

T波:

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幅一般为0.1~0.8mV.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

T波历时0.05~0.25s。

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

U波:

是T波后可能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波,方向与T波一致。

U波的意义与成因均不十分清楚。

PR间期:

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七点之间的时程,为0.12~0.20s。

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方式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

PR段:

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

PR段代表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传导形成的电位变化。

QT间期: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过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呈反变关系。

ST段:

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段,它代表心室各部分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个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位于基线水平。

第七章呼吸系统

一、名词解释

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二、问答题

1.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是什么?

呼吸运动

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5.呼吸系统结构和上下呼吸道的区分。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6.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是因为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生长速度比肺快,从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便被充气而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而胸廓则因为肺的牵拉容积小于其自然容积,因而,在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始终受到肺和胸廓两个弹性体所产生的方向相反的两个回缩力的作用,肺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内,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外,其结果使胸膜腔内的压力成为负压。

生理意义:

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保证肺通气和肺换气顺利进行。

2.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血回流。

8.呼吸运动形式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

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每分钟呼吸频率约为12~18次,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机体活动时,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或O2含量减少时,呼吸将加深、加快,这种形式的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这时除膈肌和肋肌间外肌收缩外,胸锁乳突肌、胸肌和背肌等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扩大,吸气运动增强,吸入更多的气体。

用力呼吸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腹壁肌、肋间内肌等辅助呼气肌主动收缩,此时呼气动作也是主动过程。

肋间内肌收缩时使胸腔的前后、左右径进一步缩小,呼气运动增强,呼出更多的气体。

腹肌收缩使胸腔容积缩小,协助呼气。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如果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肋间外肌的活动,则胸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称为胸式呼吸。

如果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膈肌的活动,腹壁的起落比较明显,称为腹式呼吸。

通常成人呼吸运动呈现腹式和胸式的混合式呼吸,在婴儿(胸廓的发育相对迟缓)、胸膜炎、胸腔积液等使胸部活动受限时以腹式呼吸为主。

在肥胖、妊娠后期、腹腔巨大肿块、严重腹水等情况下,膈肌运动受阻,则以胸式呼吸为主。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问答题

1.消化系统有哪些功能?

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为一条粗细不等的管道。

自上而下依次为: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摄入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此外,消化系统还能分泌多种胃肠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

5.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在小肠内,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最终转变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在小肠内可以进行糖、脂肪及蛋白质的消化,在口腔内只能进行部分淀粉的消化,胃内只能进行部分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具有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小肠的吸收面积大②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③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8h),使营养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被消化吸收④小肠黏膜绒毛内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6.重要的胃肠激素有哪些,有何生理作用?

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上下消化道的区分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2.体温

生理学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体温是指机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包括表层温度和体核温度。

二、问答题

1.哪些因素影响能量代谢?

主要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活动等。

人在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热量也显著增加。

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能量代谢率都会增加。

在安静状态下摄入食物后,人体释放的热量多于摄入的食物本身氧化后所产生的热量,即摄食会引起“额外”的产热效应。

脑组织的代谢水平高,耗氧量也较大。

除上述影响因素外,机体能量代谢还受到年龄、性别、生长激素、发热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2.直肠、口腔、腋窝的正常体温值

直肠温度正常值:

36.9~37.9°C

口腔温度正常值:

36.7~37.7°C

腋窝温度正常值:

36.0~37.4°C

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产热器官

机体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肝脏、大脑是基础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可使机体进食后额外产生热量。

机体运动时骨骼肌释放大量热量,其产热量比安静时显著增加,剧烈运动时可增加20~40倍。

因此,骨骼肌是机体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

第十章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二、问答题

1.肾的位置。

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位于第12胸椎~第3腰椎水平的脊柱两侧的腹后壁。

由于右上腹肝较大,右肾比左肾略低。

2.试述尿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重吸收是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4.简述抗利尿激素对尿生成过程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有两种受体,V1受体和V2受体。

V1分布在血管平滑肌,被激活后使血管收缩,V2分布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被激活后具有以下作用:

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②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有利于尿液浓缩。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顶端膜中含有水孔蛋白,该水孔蛋白的多少是决定细胞膜对水通透性高低的主要因素。

VP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的机制在于其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VP受体(V2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信号途径使细胞内含有AQP2的囊泡分别嵌入顶端膜上,从而增加膜上的水通道数量,对水的通透性增加。

当VP分泌增加时,流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液体在髓质高渗透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被重吸收,尿液被逐渐浓缩,最后排出少量的高渗尿。

反之,当VP缺乏时,细胞膜上含有AQP2的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质(称为内移)。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视力和听力的形成过程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60nm的电磁波,在这个可见光谱的范围内,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过眼的折光系统,在眼底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外界光刺激所包含的视觉信息转变成电信号,由视神经传入到大脑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疏密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的传递到达耳蜗,经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最终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后者传达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牵张反射、反射弧

与脊髓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当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纤维和效应器组成,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二、问答题

1.脑由哪几部分组成?

什么叫脑干?

脑干由哪几部分组成

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个部分

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2.下丘脑包括哪几部分?

下丘脑是什么中枢?

位于什么位置

下丘脑主要核团:

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视交叉上核和乳头体核。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摄食行为调节;水平衡调节;对内分泌腺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下方,向下通过漏斗与垂体相连。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垂体门脉系统、激素

垂体上动脉自基底动脉环发出后进入下丘脑,在正中隆起处形成毛细血管网(第一级毛细血管),随后汇集成数条小静脉,通过垂体柄下行至腺垂体,于腺垂体再次分成毛细血管网(第二级毛细血管),这些小静脉即垂体门脉。

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机体实现体液调节的物质基础。

二、问答题

1.甲状腺位于什么部位?

甲状腺位于气管上端两侧,甲状软骨的下方,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

4.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并解释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现象的产生原因。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⑴调节糖代谢:

降低血糖水平

⑵脂肪代谢:

能抑制脂肪分解

⑶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增加细胞内氨基酸含量,并直接作用于核蛋白体,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在机体的生长过程中,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同样重要。

三多一少产生原因:

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利用减少——过多的葡萄糖积聚在血液中——血糖升高——超过肾糖域——出现尿糖——尿中渗透压升高——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多尿;

多尿——体液丢失过多——循环血量减少——刺激丘脑口渴中枢——口渴——多饮;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数量减少——葡萄糖进入细胞代谢受阻——细胞本身缺乏能量——刺激大脑皮层——摄食中枢——饥饿感增加——多食;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数量减少——葡萄糖进入细胞代谢受阻——细胞本身缺乏能量——动员蛋白质、脂肪加速分解提供能量,满足机体需要——体内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分解——消瘦;

5.对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有哪些?

生长激素:

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促进长高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提高机体的代谢率,增加氧耗量,促进生长发育,促使神经系统的分化和成熟。

性激素:

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其成熟状态;促进第二性征出现

肾上腺皮质激素:

增强骨骼收缩力

第十四章生殖系统

1.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精囊、前列腺及尿道球腺,外生殖器主要包括阴囊和阴茎。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及阴道。

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前庭球、前庭大腺和阴道前庭等。

2.月经周期时间

28天,月经持续时间正常为3~5天。

妊娠时间

受精一般于排卵后的6~7天在输卵管的腹壶部完成。

受精卵于第三天到达子宫腔,胚胎一般在宫腔停留3天。

分娩在妊娠的40周左右。

(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性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20~23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