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828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1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docx

哈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一、工作的目的

经新疆国土资源厅的批准,根据与三门峡市瑞鑫房地产有限开发公司达成的地质勘查委托合同书及设计书的内容,按业主的要求,宁夏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拟在新疆哈密市双井子五号金矿开展以地质普查为主的找矿工作,目的是认真收集、研究双井子一带以往地质、物化探工作成果资料,在以往工作基础上,采用地质简测、少量山地工程等手段对已发现和新发现的矿化蚀变带进行评价,选择成矿有利部位采用钻探等方法对金矿化地质体进行深部探索,查明金矿体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及品位变化特征,提供有工业价值和经济意义的资源量,提出下一步具体工作建议。

二、任务

具体要求主要是采用地质测量、探槽、钻探工程等综合找矿方法,对双井子五号金矿进行检查验证,了解区内金矿化蚀变带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化范围,了解金矿体的赋存位置、形态、规模、产状及矿石类型、矿物成分、有益有害组分、结构构造、矿石质量特征。

评价其成矿远景。

本次项目任务书下达的主要实物工作量为:

(1)1:

10000地质修测14.40平方千米。

(2)1:

2000地质简测4.40平方千米。

(3)1:

1000剖面6.00千米。

(4)激电中梯剖面(短导线)10千米。

(5)探槽1500立方米。

(6)钻探1900米。

(7)坑探200米。

(8)各类样品500个。

第二节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一、位置、交通

普查区位于哈密市东南200千米处,行政上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95°50′00″~95°53′00″,北纬:

41°56′00″~41°58′15″;普查区面积14.40平方千米。

国际1:

5万分幅在K46E013024图幅内。

普查区距312国道、兰(州)-新(疆)铁路的星星峡58千米,距哈密市直线距离200千米。

由哈密市经梧桐大泉便道可通普查区,大部分地区车辆均可通行,交通便利(见交通位置图)。

二、自然地理

工区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周围多为戈壁。

海拔在1800~2100米之间,一般相对高差在100米以内。

大部分为平摊戈壁有第四系覆盖,其余为中-低山基岩露头。

矿区地貌见照片1-1。

区内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温度变化大。

本区气温最高为6-8月,温度一般在25℃左右,最高可达30℃;最低为12月至翌年1月,一般零下10℃左右,最低零下31℃左右。

昼夜温差变化较大。

多风,以东北风为主,常连续刮3-4天,最大风速18米/秒。

由于区内四季干燥,冬冷夏热,降雨量稀小,年平均降雨量80-109毫米,且多集中在7月份和8月上半个月。

冬季很少降雪,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降雪季节。

地表无常年流水,只在暴雨后有洪水流过。

在双泉矿点附近有若干眼泉水,潜水面深3-4米,多数为弱碱性水,勉强可饮用,是当地牧民的主要水源,其涌水量可供数台钻机使用。

照片1-1矿区地貌

三、经济概况

普查区内属经济不发达区,当地除可供应少量羊肉外,其它生活及生产物资需从哈密市、柳园等地供应。

区内无常驻居民,仅有少数甘、新两省的蒙古族牧民流动放牧,夏季散居泉井地带,区内以牧业为主。

工业主要为普查区周边有一些采矿业,如哈密金矿及一些小型铁矿等。

第三节矿权登记情况

本次普查地质工作范围共设置了一个探矿权,首立时间:

2009年3月20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3月20日给予审查批准,并颁发了探矿权许可证。

许可证号:

T65120090302026532

探矿权人:

三门峡市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探矿权人地址:

三门峡市河提路北永兴街西街

勘查项目名称:

新疆哈密市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

地理位置:

新疆哈密市

图幅号:

K456E013024

勘查面积:

14.40平方公里

有效期限:

2009年3月20日至2011年3月20日

勘查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

勘查单位地址:

宁夏银川市清和北街广实巷北环市场8-28号

预查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

目前正在申请延续,无矿权纠纷。

普查区范围拐点坐标

1954北京坐标系1956国家黄海高程系表1

拐点

地理坐标

直角坐标

经度

纬度

Y

X

1

95°50′00″

41°58′15″

2

95°53′00″

41°58′15″

3

95°53′00″

41°56′00″

4

4

95°51′15

41°56′00″

5

95°51′15″

41°57′15″

6

95°50′00″

41°57′15″

 

80年坐标系1956国家黄海高程系表2

拐点

地理坐标

直角坐标

经度

纬度

Y

Y

1

95°49′55.543755″

41°58′15.563936″

2

95°52′55.547102″

41°58′15.565799″

3

95°52′55.549609″

41°56′00.563551″

4

95°51′10.547657″

41°56′00.562465″

5

95°51′10.546265″

41°57′15.563714″

6

95°49′55.544871″

41°57′15.562937″

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普查区位于哈密市双井子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好,从1955年开始,区内先后进行较多的地质、矿产和区域物探和化探工作(见研究程度图)。

区内以往地质工作主要有:

1、解放前,中外地质专家在该区做过路线地质调查。

2、1964-1968年,甘肃省第二地质大队在本区进行了1:

20万地质测量(星星峡、明水、牛圈子),系统划分和研究了地层、构造、岩浆等基础地质特征。

3、1966年,地质部第八物探大队,甘肃省物探队,甘肃第三地质大队在本区及其外围开展过1:

20万航磁异常检查和评价工作。

4、1983-1984年,甘肃省第二地质大队区测一队在该区进行1:

20水系沉积物测量。

5、1985—1987年,甘肃省地调队在坡子泉、破城山幅开展1:

20区调工作。

6、1998-2000年,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一分队在南坡子泉一带进行了化探异常检查评价工作。

本区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早期以铁矿普查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本区重点转向金矿普查找矿,伴随着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的展开,陆续发现了一些金矿和金异常,除哈密金矿和一些小的金矿开发利用外,在本区找矿上没有大的突破。

通过重新认识本区的区域成矿特点,加强对本区金矿成矿规律的研究,争取在地质找矿上有所突破。

另外,在收集普查区及外围的矿点资料时,仅收集到1:

20万区域地质、区域矿产等资料,其它资料未收集到。

第五节本次工作简况

三门峡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3月20日取得了该项目的勘查许可证,之后将该项目地质部分委托给宁夏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进行实施。

宁夏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根据瑞鑫公司要求,成立了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项目部,2009年6月开展野外地质工作,参加野外地质工作的人员有:

姚世齐、徐衍、杨克成、苏力、刘长胜、刘永红、谭江。

槽探工程施工由瑞鑫公司承担。

本次野外地质普查工作完成于2009年10月,重点对双井子五号金矿普查区内的构造蚀变带进行地表地质勘查工作,采用1:

1万地质草测,大致查明了普查区地层、构造、构造蚀变带、矿(化)体的分布特征;用1:

2千地质草测,槽探、钻探等手段对矿化蚀变带进行圈定揭露,大致了解了矿化体的展布情况,根据构造蚀变带(矿化带)的延伸方向进行稀疏工程控制,初步查明Au元素的品位及分布特征。

大致了解了金的赋存位置、形态、规模、产状、品位、厚度变化特征,估算了五号金矿普查区的金资源/储量,为以后进一步开展普查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2009年年完成的工作量:

1:

10000地质草测测14.40km2;1:

2000地质草测2.64km2;1:

5000地质剖面测量4.29km;1:

1000地质剖面测量1.509km;槽探施工编录1700m3;钻探施工编录763.70m,各类分析与测试样200个。

详见表1-1。

2009年度完成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1

项目名称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完成比例

备注

1:

1万地质草测

Km2

14.40

14.40

100%

1:

2千地质草测

Km2

4.40

4.00

90%

1:

5千地质剖面

m

4.30

4.290

100%

1:

1千地质剖面

m

6.00

4.80

80%

槽探

m3

1500

1700

113%

钻探

m

1700

763.7

45%

刻槽取样

各类样品

500个

150

96%

岩心样

120

拣块样

20

化学样品分析

170

薄片+光片样

20

本次工作,在普查区内圈出构造蚀变带11个,即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构造蚀变带。

重点对普查区五号金矿的6个构造蚀变带(Ⅰ、Ⅱ、Ⅲ、Ⅳ、Ⅴ、Ⅺ)开展地质工作,在构造蚀变带内通过1∶2000地质草测并利用槽探、钻探工程,分别圈出了金矿体8个(其中7个金矿体为地表槽探工程接露控制,在ZK1-1、ZK1-2、ZK1-3钻孔中圈出1个隐伏矿体),其中表内矿体3个,表外矿体5个;矿化体14个。

通过此次普查工作,估算预测的(334)金金属资源/储量7762.36Kg,金平均品位2.75g/t。

其中估算预测的(334)表内金金属资源/储量6969.59kg,金平均品位5.35g/t;估算预测的(334)表外金金属资源/储量794.77kg,金平均品位1.92g/t。

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矿产情况来看,在本区存在极好的金矿找矿前景。

第二章区域地质

工作区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库鲁克塔格—星星峡大陆碰撞带东部,马庄山弧后盆地中。

在地层区划上属于天山分区和北山分区的过渡地带。

属星星峡金多金属成矿带,具良好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从老到新依次为长城系星星峡群(ChX)、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群(Jxk)、下寒武统西大山组(∈1x)、下石炭统雅满苏组(C1y)、下石炭统红柳园组(C1h)、第四系新疆群(Qp3x)。

详见附图1。

现从老到新依次描述如下:

1、长城系星星峡群(ChX)

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北部,沿一条近东西向次级断裂两侧分布。

总体为一套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的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主要岩性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混合岩、硅质岩夹大理岩。

2、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群(Jxk)

主要分布于区域南部,北部有零星出露,呈近东西向展布。

与C1hc间断层接触。

主要岩性为一套石英片岩、变质硬砂岩夹白云岩及大理岩。

3、下寒武统西大山组(∈1x)

仅见于南金山南侧,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不整合覆于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群之上。

主要岩性为硅质岩、炭质板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4、下石炭统雅满苏组(C1y)

分布于测区北西部边缘,仅出露下亚组(Clya)。

主要岩性有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石英角斑岩、角斑质凝灰岩、砂岩和灰岩。

5、下石炭统红柳园组(C1h)

分为上中下三个亚组,亚组间整合接触。

下亚组(C1ha)分布于双井子、马庄山一带,由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英安斑岩、安山玢岩、凝灰砂岩和集块岩组成,产有矽卡岩型铁矿、铁铜矿、火山岩型金矿,是区域上重要的赋矿地层;中亚组(C1hb)由灰绿色砂岩、板岩、砾岩及流纹质含砾凝灰岩、少量玄武岩组成;上亚组(C1hc)分布于南坡子泉至南金山一带,由凝灰质砂岩、砾岩、凝灰岩和硅质岩组成。

6、第四系新疆群(Qp3x)

下部为灰色砾石层,底部常为钙质胶结成岩,上部砂壤土夹砂砾层。

以冲积及冰水沉积物为主。

第二节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活动时间长、期次多、种类全、分布广,并与成矿有一定关系。

岩浆活动以华力西期为主,岩性从基性、中性至酸性岩皆有发育,呈大的岩基、岩株状产出。

主要分布于区域地质图的中部和东北部,约占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其侵入期次及岩石类型如下:

华力西中期:

第一次侵入的有灰绿色闪长岩(δ42a)、浅肉红色花岗闪长岩(γδ42a);第二次侵入的有肉红色、灰白色黑云母花岗岩(γ42b)、二云母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γ42c)。

脉岩主要有酸性岩脉、伟晶岩脉、石英脉、中性岩脉和基性岩脉。

它们的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东向

第三节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主要为中-低压、中-高温变质。

变质程度中级,属绿片岩相。

在花岗岩接触带及其外侧由于动热变质作用叠加,变质程度增高。

第四节构造

该区地处库鲁克塔格—星星峡台缘断隆带北东段南侧,南临北山地槽褶皱带,中间为尖山子大断裂。

褶皱、断裂构造非常发育,总的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1、褶皱构造:

该区的褶皱构造由于侵入岩的破坏,其形态大多不完整。

破城山中间凸起:

位于破城山至乌兰努如一带,由蓟县系、寒武系等地层构成,向西与芨芨台子山复式背斜相连。

此外,在该区的石炭系下统地层中发育一系列轴向NE的短轴褶皱。

2、断裂构造:

该区的构造以断裂为主,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不同方向的断裂存在着互相切割、重叠的现象。

断裂大致可分为三组:

(1)东西向或近东西向,这是生成最早、最发育、继承性最明显、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组断裂,以沙泉子和尖山子断裂为主,前者从该区北侧穿过,后者则位于南侧,两条断裂均起着控岩控矿的作用。

该方向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着蚀变带及矿脉的分布范围。

尖山子断裂:

总体呈北东东向延伸,倾向不定,倾角70°~80°,形成数百米至1~2Km的破碎带、片理化带和糜棱岩化带。

其性质为左旋压扭性断裂。

(2)北西——南东向断裂,其往往切割东西向大断裂。

(3)北东——南西向断裂,是东西向大断裂的派生物,断距较小,多为平推断层。

还可细分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是金及铅锌多金属矿的赋存场所。

第五节区域矿产

该区属星星峡金多金属成矿带。

矿带范围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作用频繁,火山—侵入活动强烈,岩浆岩分布极为广泛,这为各种矿产的形成、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区域上矿产以铁、金(银)多金属矿为主,次为铜、钨、铅锌等。

找矿前景良好。

第三章矿区地质

普查区位于库鲁克塔格——星星峡台缘断隆带北东段南侧,南临北山地槽褶皱带,中间为尖山子大断裂。

处在星星峡金多金属成矿带上。

预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红柳园组(C1h)、第四系(Q4al+pl),区内构造主要以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为矿区主体构造,金矿(化)体就赋存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上亚组(C1hc)的构造蚀变带中的蚀变岩中,受到北东向构造的控制。

第一节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下石炭统红柳园组(C1h)、第四系(Q4al+pl)。

下石炭统红柳园组(C1h)按岩性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亚组,亚组间整合接触。

下亚组(C1ha):

分布于双井子、马庄山一带。

下部主要为蚀变浅色含石英辉长闪长岩、浅灰色流纹质玻屑细凝灰岩;中部为流纹质凝灰熔岩、硅质岩、浅灰色流纹质玻屑细凝灰岩;上部为浅灰色流纹质玻屑细凝灰岩、砾岩、蚀变浅色含石英辉长闪长岩、碳酸盐岩。

中亚组(C1hb):

由灰绿色浅灰色流纹质玻屑细凝灰岩、砾岩、板岩及流纹质含砾凝灰岩、浅灰、灰绿色绢云母化流纹岩、少量玄武岩组成。

上亚组(C1hc):

分布于南坡子泉至南金山一带,由浅灰色流纹质玻屑细凝灰岩、淡灰绿色微糜棱化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蚀变安山岩、淡黄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组成。

五号金异常金矿体就出露于该层位的淡黄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淡肉红色黄铁绢云母化流纹岩、浅灰色细脉浸染状黄铁绢云母绿泥石化流纹岩中。

第四系(Q4al+pl):

坡积、洪积物,分布于山前洪积扇及沟谷地带,主要为碎石、砂石、砂土等。

第二节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出露在普查区北部,主要出露的岩体为华力西中期侵入的浅肉红色花岗闪长岩(γδ42a)、灰白色黑云母花岗岩(γβ42b)、灰绿色玄武岩(β)、浅色含石英辉长闪长岩(νδ),同时发育石英脉、碳酸盐脉和辉绿岩脉。

侵入岩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C1h)呈侵入接触关系。

花岗闪长岩(γδ42a):

浅肉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岩石矿物成份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角闪石、云母等组成。

岩体出露于矿区北部。

黑云母花岗岩(γβ42b):

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组成,出露于矿区北东部。

玄武岩(β):

灰绿色,斑状-隐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辉石,少量绿泥石等。

含石英辉长闪长岩(νδ):

浅绿、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斑状)构造,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角闪石、绿泥石化黑云母、少量石英等。

第三节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其直接控制区内岩脉、矿(化)体的空间形态及展布。

本区断裂主要以北东向最为发育,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为矿区主体构造,如F1、F2、F5、F7、F8、F9断裂,断裂走向北东40°-50°,倾角65°-80°,多数断面平直,少数呈S型延伸,破碎带宽一般1-5米,为浅成—超浅成岩脉、石英脉充填,破碎带及两侧围岩具强烈片理化、糜棱岩化,显示先张后压、压性为主的多期活动特征,它们在平面上表现为一组平行的裂隙,在剖面上为侧列上升排列。

矿区内已发现圈定的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构造蚀变带(金矿化体)与该组断裂有关。

另一组断裂构造为北西向断裂,如F3、F4、F6等,断裂走向320°-340°,倾角65°-70°,多数断面平直,少数呈弧型延伸,破碎带宽一般1-3米,错断北东向断裂。

第四节矿化蚀变作用

工作区内蚀变主要集中在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上亚组(C1hc)的构造蚀变带中的蚀变岩中,蚀变的强度不均一,但蚀变类型较为简单。

根据主要蚀变矿物和蚀变矿物组合及成矿条件特征认为该蚀变主要为热液型、次为构造挤压型。

流纹质凝灰岩受到后期挤压和热液活动的影响,形成了矿化和蚀变。

常见的矿化蚀变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

黄铁矿化:

多为半自形粒状、立方体型,粒径0.05-0.9毫米,较均匀存在。

又多成变斑晶存在,常流失成孔,氧化成褐铁矿。

硅化:

是本区较为发育的蚀变,整个蚀变岩带中普遍发育。

绢云母:

蚀变带内最为发育的蚀变,呈细鳞片状,粒径0.1-2.8mm,和硅质较均匀存在一起。

褐铁矿化:

在地表发育,为黄铁矿的氧化产物。

碳酸盐化:

浅褐黄色细脉状分布。

第四章矿体地质特征

第一节五号金矿地质特征

2009年普查工作中通过1∶10000地质简测,在普查区内圈出构造蚀变带11个。

重点对普查区五号金矿开展地质工作,通过1∶2000地质简测,在五号金矿圈定6个构造蚀变带(Ⅰ、Ⅱ、Ⅲ、Ⅳ、Ⅴ、Ⅺ),在构造蚀变带内利用槽探、钻探工程,分别圈出了金矿体8个(其中7个金矿体为地表槽探工程接露控制,在ZK1-1、ZK1-2、ZK1-3钻孔中圈出1个隐伏矿体),其中表内矿体3个,表外矿体5个;矿化体14个。

详见附图3、附图4及附表。

金矿(化)体均赋存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上亚组(C1hc)层位中的构造蚀变带内,赋矿岩石多为淡黄色、黄褐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微褐红氧化铁染绢云母(流纹质)蚀变岩、碎裂石英(硅质)岩、石英脉。

圈出的金矿化构造蚀变带多产于灰绿色流纹质玻屑细凝灰岩中。

下面就各构造蚀变带及金矿体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一、Ⅰ号构造蚀变带

位于F2断层西,出露长1600米,宽10-60米,产状120°-135°∠50°-70°,局部倾角较缓45°左右。

蚀变带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向,北东端被第四系覆盖,南西端尖灭,向北出现分支现象。

带内岩石为淡黄色、黄褐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灰白色、浅褐色硅质岩。

施工两个探槽,间距720米。

圈出金矿体1个,详见附图3。

Ⅰ-1矿体:

位于Ⅰ号构造蚀变带南段,似层状,由Tc31探槽单工程控制,推长100米,真厚度1.18米,金品位1.32g/t,产状120°∠70°。

赋矿岩石为黄褐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即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有:

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二、Ⅱ号构造蚀变带

位于Ⅰ号构造蚀变带西,出露长1800米,宽10-250米,产状110°-125°∠60°-75°,总体南东倾,局部北西倾。

蚀变带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向,北东端被第四系覆盖,南西端尖灭,向北出现分支现象。

带内岩石为土黄色、黄褐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灰白色、浅褐色硅质岩、石英脉。

施工3个探槽,间距120-270米。

圈出金矿体1个,矿化体3个。

详见附图3。

Ⅱ-1矿体:

位于Ⅱ号构造蚀变带北段,似层状,由Tc19、Tc22探槽两个工程控制,长375米,矿体真厚度1.02-1.43米,平均真厚度1.23米,金品位1.33-1.85g/t,平均品位1.55g/t,产状110°-120°∠60°-75°。

赋矿岩石为黄褐色、褐红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即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有:

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Ⅱ-①矿化体:

位于Ⅱ号构造蚀变带中段,似层状,由Tc18探槽单工程控制,长106米,真厚度1.76米,金品位0.57g/t,产状110°-120°∠60°-75°。

赋矿岩石为黄褐色、褐红色氧化黄铁绢云母(流纹质凝灰)蚀变岩,即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有:

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Ⅱ-②矿化体:

位于Ⅱ号构造蚀变带北段,Ⅱ-1矿体西侧。

似层状,由Tc22探槽单工程控制,长92米,真厚度0.97米,金品位0.66g/t,产状110°-120°∠60°-75°。

赋矿岩石为黄褐色、褐红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即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有:

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Ⅱ-③矿化体:

位于Ⅱ号构造蚀变带北段,Ⅱ-1矿体西侧。

似层状,由Tc22探槽单工程控制,长92米,真厚度1.19米,金品位0.62g/t,产状110°-120°∠60°-75°。

赋矿岩石为黄褐色、褐红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即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有:

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三、Ⅲ号构造蚀变带

位于Ⅱ号构造蚀变带西,出露长560米,宽5-20米,产状280°-320°∠70°-80°。

总体北西倾,局部南东倾,产状100°-130°∠55°-75°。

蚀变带总体走向北东-南西向,北东端尖灭,南西端被第四系覆盖,带内岩石为土黄色、黄褐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灰白色、浅褐色硅质岩、石英脉。

施工7个探槽,间距60-150米。

圈出金矿体2个,矿化体6个。

详见附图3。

Ⅲ-1矿体:

位于Ⅲ号构造蚀变带中段,为表内矿。

似层状,由Tc3、Tc4、Tc5探槽3个工程控制,长220米,矿体真厚度0.87-1.12米,平均真厚度0.97米,金品位2.35-3.09g/t,平均品位2.79g/t,产状105°-125°∠55°-70°,局部产状315°∠70°。

赋矿岩石为黄褐色、褐红色氧化黄铁绢云母化(流纹质凝灰)蚀变岩,灰白色、浅褐色硅质岩、石英脉。

即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与石英脉型。

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有:

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

Ⅲ-2矿体:

位于Ⅲ号构造蚀变带中段,Ⅲ-1矿体西侧。

似层状,由Tc3、Tc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