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8474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1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docx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地基与基础分部

(一)、土方子分部工程

1.1.1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现象

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将使填土场地、地基在荷载下变形量增大,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或导致不均匀下沉。

2.原因分析

(1) 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及淤泥、淤泥质土和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夯)实遍数不够,或机械碾压行驶速度太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达不到影响深度要求,使密实度降低。

3.预防措施

(1)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回填。

(2)填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来确定,一般用土的压实系数换算为干密度来控制。

(3)对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夯)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振动碾压为2km/h手足碾为3km/h),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使达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4)加强对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干密度的现场检验,按规定取样,严格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

1.1.2边坡失稳

1.现象

(1)基槽(坑)坡顶土面出现裂缝或局部下沉。

(2)边坡土方滑坡、坍塌。

2.原因分析

(1)边坡坡度值选用不当,坡度过陡。

(2)对地表水没有采取截流和排除措施,导致土中含水率升高,抗剪强度降低。

(3)开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方时,特别在易发生流砂条件区域施工时,不采取降低地厂水位的施工方法。

(4)边坡顶部附近堆放大量土方或材料、设备,或坡顶附近有振动设备作用。

(5)选用不适当的开挖顺序和方法。

(6)基槽(坑)土坡长期暴露,在日晒、雨淋或外力作用下造成坍塌。

3.预防措施

(1)基槽(坑)开挖、基础工程施工和土方回填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

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入槽、坑内,以免边坡塌方;同时还应做好地面排水设施,避免边坡附近土体内积水,而造成边坡塌方。

(2)挖方边坡不放坡作成直立壁并不加支撑时,要求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槽(坑)底面标高,挖土深度应符合规定。

基槽(坑)土方开挖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应按规定放坡或作成直立壁加支撑。

(3)选用合适的边坡坡度。

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槽(坑)底面标高时,挖方深度在5m以内,不加支撑的边坡最陡坡度应符合规定。

(4)在软土地区开挖基槽(坑)时,必须事先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工作,地下水位应降低至基底以下0.5~1.0m后,方可开挖。

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回填完成。

(5)当建筑场地不允许放坡开挖而需设置坑壁支撑时,应根据开挖深度、土质条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

支撑必须牢固可靠,确保安全施工。

(6)在基槽(坑)边坡顶上侧堆土或材料,或设置施工机械时,应与槽(坑)边缘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边坡或直立壁的稳定。

当土质良好时,堆土或材料距边缘0.8m以外,堆高不宜超过1.5m。

(7)开挖土方时,应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自上而下、分层分段地进行。

禁止采用先挖坡脚的方法。

当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完成标高最低处的挖方,以便在该处集中排水。

1.1.3基坑(槽)泡水

1.现象

基坑(槽)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造成地基松软,承载力降低,地基下沉。

2.原因分析

(1)开挖基坑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排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3.预防措施

(1)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槽)内;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0.5~1.0m。

(2)在潜水层内开挖基坑(槽)时,根据水位高度、潜水层厚度和涌水量,在潜水层标高最低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流入基坑。

(3)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开挖标高坡脚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并使开挖面、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始终保持一定差值,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不少于0.5m。

当基坑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多层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较强的土,或虽为同一种土,但上部地下水较旺时,应采取分层明沟排水法,在基坑边坡上再设1~2层明沟,分层排除地下水。

基坑(槽)除明沟排水以外,亦可采用各种井点降水方法,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槽)最底标高以下再开挖。

(4)施工中保持连续降水,直至基坑(槽)回填完毕。

1.1.4基槽(坑)位置、尺寸偏差过大

1.现象

(1)基槽(坑)轴线错位。

(2)基槽(坑)开挖尺寸偏小。

2.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轴线错位。

(2)土方边坡坡度太陡,开挖线尺寸太小。

3.预防措施

(1)施工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桩和水准点,建立与施工相适应的测量控制网,作为施工测量的基本依据,并应定期复测和检查,确保其正确。

(2)在建筑物定位放线时,应在主要轴线部位设置控制桩或标志板。

(3)基槽(坑)开挖前,应选用合适的边坡坡度,并计算确定最小的开挖线尺寸。

(4)土方开挖中,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长宽尺寸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1.1.5基底标高或土质不符合要求

1.现象

(1)基槽(坑)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规定值,造成浅基础埋置深度不足或超挖。

(2)基底持力层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被人工扰动,造成持力层承载能力降低。

2.原因分析

(1)测量放线错误,造成基底标高不足或过深。

(2)地质勘察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虽已挖至设计规定深度,但土质仍不符合设计要求。

(3)选用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不当,造成超挖。

3.预防措施

(1)当发现控制桩或标志板有被碰撞和移动迹象时,应复查校正,防止标高出现过大误差。

(2)防止超挖。

采用机械开挖基槽(坑)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一层土用人工清理,其厚度应根据施工机械确定。

(3)基槽(坑)挖至基底标高后,应会同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检查基底土质是否符合要求,并作出隐蔽工程记录。

(二)、桩基子分部工程

1.2.1人工挖孔灌注桩

人工挖孔灌注桩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干作业成孔较为理想;在有较丰富的上层滞水或地下水的土层中,不宜选用。

1.2.2孔底虚土多

1.现象

遇到较复杂的地层及各工序操作不当出现孔底虚土过多。

2.原因分析

(1)达到持力层时,人为造成原状土被过多扰动。

(2)局部出现上层滞水,又遇到砂层土,出现塌孔造成。

(3)孔口回落土过多。

(4)有时设计要求底部扩大直径,在扩底部位遇到砂土层。

(5)雨季施工措施不当。

(6)有运输车辆碾压或孔口堆土多而又靠近孔口,孔口板又未及时盖上。

3.防治措施

(1)人工挖孔桩要有详细的地质报告,特别是水文地质报告,以便预先制定出有效措施,减少孔底虚土超标。

(2)严格控制孔深超挖,完孔后,孔底虚土必须全部清除,见到坚实的原状土。

(3)扩底部位遇到砂土层时,应采取支护措施。

(4)孔口堆土应距孔口至少2m以外,并及时运出,避免施工车辆碾压。

成孔后,立即盖好孔口盖板,以防过多掉入回落土,造成孔口坍塌。

(5)保护孔口坚实,防止回落土拧入孔底。

(6)雨季施工,孔口做防水圈,高出地面20cm以上,防止雨水灌孔,造成虚土增多。

(7)成孔验收后,立即放钢筋笼,慢、稳下入,不得碰撞孔壁,虚土过多应清除,立即浇筑混凝土。

当天成孔,成桩必须当天完成,不得过夜。

 

1.2.3成孔困难,塌孔

1.现象

人工挖孔过程中,出现塌孔,成孔困难。

2.原因分析

(1)遇到了复杂地层,出现上层滞水,造成塌孔。

(2)遇到了干砂或含水的流砂。

(3)地质报告粗糙,勘探孔较少,出现突发情况,使得施工方案未能考虑周全,施工准备不足,特别是直径大、孔深又有扩底的情况下。

(4)地下水较丰富,措施不当,造成护壁困难,使成孔更加困难。

(5)雨季施工,成孔更加困难。

3.防治措施

(1)人工挖孔要有详细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报告,必要时每孔都要有探孔,以便事先采取防治措施。

(2)遇到上层滞水、地下水,出现流砂现象时,应采取混凝土护壁的办法,混凝土强度等级同桩身,并使用速凝剂,随挖随验随浇筑混凝土。

(3)遇到塌孔,还可采用预制水泥管、钢套管、沉管护壁的办法。

(4)混凝土护壁的拆模时间应在24h之后进行。

塌孔严重部位也可采取不拆模永久留入孔中的措施。

(5)水量大、易塌孔的土层,除横向护壁,还要防止竖向护壁滑脱,护壁间用纵向钢筋连接,打设护壁土锚筋。

必要时也可用孔口吊梁的办法。

(6)雨季施工,孔口做混凝土护圈,防止水灌孔。

(7)护壁混凝土应随挖随验随浇筑,不得过夜。

(8)必要时采取降水措施。

(9)正式开挖前要做试验挖桩,以校核地质、设计、工艺是否满足要求。

及时制订出可行性技术措施。

(10)人工挖孔桩应采取跳挖法,特别是有扩底的挖孔桩,应考虑扩孔直径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塌孔贯穿。

(11)扩底部位遇到承压水,可选用高压旋喷技术,进行人工固结方法再行扩挖。

(12)扩大头部位若砂层较厚,地下水或承压水丰富难于成孔,可采用高压旋喷技术进行固结,再进行挖孔。

 

1.2.4桩孔倾斜及桩顶位移偏差大

1.现象

桩孔倾斜超过垂直偏差及桩顶位移偏差过大。

2.原因分析

(1)桩位放得不准,偏差过大,施工中桩位标志丢失或挤压偏离,施工人员随意定位,造成桩位错位较大。

(2)挖孔过程中,施工人员未认真吊线进行挖孔,挖孔直径控制不严。

(3)扩底未按要求找中,造成偏差过大。

(4)开始挖孔时定位圈摆放不准确或画得不准。

(5)发现桩孔偏斜度超过规定,纠偏不及时、不认真,特别是支模时未吊中。

3.防治措施

(1)应严格按图放桩位,并有复检制度。

桩位丢失应正规放线补桩。

轴线桩与桩位桩应用颜色区分,不得混淆,以免挖错位置。

(2)开始挖孔前,要用定位圈放挖孔线,或在桩位外设置定位龙门桩,安装护壁模板必须用桩心点校正模板位置,并由专人负责。

(3)挖孔过程中,应随时用线坠吊放中心线,特别是发现偏差过大,应立即纠偏。

要求每次支护壁模板都要吊线一次。

扩底时,应均匀环状开挖进尺,以防局部开挖过多造成塌壁。

(4)成孔完毕后,应立即检查验收,紧随下一工序,避免晾孔时间过长,造成不必要的塌孔;雨季或有渗水的情况下,成孔不得过夜。

 

1.2.5吊放钢筋笼与浇筑混凝土不当

1.现象

成孔后,吊放钢筋笼不顺利,标高有误,混凝土灌量密实度差,保护层不均。

2.原因分析

(1)桩孔有垂直偏差局部超偏,挖孔护壁不规格。

(2)钢筋笼局部变形过大,吊放过快、过猛,撞孔、刮孔,造成回落土增多。

(3)混凝土运输时间过长,出现初凝或离析现象。

(4)未按操作规程要求浇筑,浇筑不连续,晾孔时间过长,出现塌孔,造成夹泥出现。

(5)渗水量过大,未采取措施,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

3.防治措施

(1)成孔验收后,应立即吊放钢筋笼,发现标高不够时,应测孔深,把多余的孔底虚土、回落土清除掉,保证有效桩长。

(2)吊放钢筋笼要选择好吊点位置。

吊立时,要慢起,速度均匀,若起吊较长的钢筋笼,要采取加固措施,避免出现变形。

(3)吊放钢筋笼,要均匀慢放,不得撞孔、刮孔、猛放,遇到卡笼时,要找出原因,排除故障,正常放入。

(4)吊放钢筋笼前,对超偏的混凝土护壁进行处理,以保证钢筋笼顺利吊入,吊放钢筋笼前,就要放好孔口护孔漏斗。

(5)混凝土出现初凝要重新搅拌,不得随意加水。

(6)浇筑混凝土前,要放孔口漏斗,并再次测孔内虚土厚度。

浇筑混凝土时,必须通过溜槽,当高度较大时,应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

当浇筑扩底混凝土时,第一次应灌到扩底部位的顶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