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719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Word版含答案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表现。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各国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深层原因,分析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手工业:

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

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

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4)军事上:

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5)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深度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在崩溃,封建制在形成。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已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9“学思之窗”,思考: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提示

(1)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奖励军功。

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

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2)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

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

时期

国别

主持者

内容

目的

性质

春秋

管仲

(1)发展农工商业

(2)整顿和发展军备

(3)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富国

强兵

奴隶主阶级

改革

“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战国

李悝

(1)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2)推行“平籴法”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地主阶级

改革

吴起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

(2)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

(3)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4)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深度点拨] 春秋时期各国改革大多属于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而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则基本属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国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1.改革的必要性

(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步入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总体上落后于中原各国。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

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得到认同。

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2)历史机遇

①三家分晋,扼制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主观原因

①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②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

[深度点拨]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

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商鞅辅助秦孝公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史料一 

史料二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③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

……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

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

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①②体现生产力的发展。

③体现了新兴政治力量和旧的社会体制的矛盾。

(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逐步推广。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结合史料二,分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

提示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有效途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了避免战败或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

法家学说提倡顺应形势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为各国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史料一 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

主要内容有:

李悝①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②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

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

李悝还③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史料二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

第一,④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

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禄、世袭特权。

第二,⑤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精简机构。

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

——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

①体现了李悝的用人标准。

②说明李悝主张政府鼓励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

③指李悝根据市场供求调控粮价,其目的在于稳定小农经济。

④⑤说明吴起变法侧重于政治改革,打击国内保守势力。

(1)根据史料一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提示作用:

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2)根据史料二,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评之。

提示重心:

打击保守的奴隶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

简评:

吴起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民众力量基础薄弱,结果导致改革失败。

(3)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

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共同作用:

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时代特征:

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向类似:

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

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

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2)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3)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4)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掌握政权。

3.思想上:

私学兴起,流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尤其是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选择题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解析:

选A。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私田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出现。

故选A项。

3.(2019·衡水调研)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

选D。

材料的大意是:

伏羲、神农实施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

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选D项。

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

选A。

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5.(2019·重庆万州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

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选D。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承认了土地私有,不利于限制土地兼并,所以排除④。

“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的一项土地赋税改革,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不同的赋税,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故①②③符合题意,选D项。

6.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课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  )

·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推行“平籴法”

·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A.吴起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商鞅变法

解析:

选B。

由图片中的“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可以判断出这反映的是李悝变法,故答案为B项。

7.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  )

A.强化“世卿世禄制”

B.限制贵族的权力

C.奖励军功

D.严禁私门请托

解析:

选A。

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8.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

“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__①__,魏之富也得__②__,秦之强也得__③__,……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  )

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

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

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

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9.下图是商鞅进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解析:

选D。

秦孝公痛感于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发愤图强,决心进行变法。

主张法治和富国强兵的法家思想最能适应其需要,因此,D项符合题意。

10.郭沫若曾指出:

“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

”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春秋争霸战争

B.“战国七雄”出现

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逐步确立封建制

D.周王室更加衰微

解析:

选C。

题干中的“质变”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末年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

A、B、D三项均不涉及社会制度变革,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1.(2019·泉州五中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世家,没有能连续执政超过五代的。

这句话也引申为家学、财富和地位不能永远世袭下去之意。

孟尝君深明这个道理,故劝田婴舍弃家业厚待宾客,由此而名闻于诸侯。

材料二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3)材料二中第二则材料中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4)材料二中的三次改革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解析:

(1)对“五世而斩”的解释,联系春秋时代的特征分析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4)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

(1)春秋时期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

(2)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3)“平籴法”。

(4)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和孟子的用人标准。

(2)上述用人标准的提出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3)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根源。

解析:

(1)问,结合关键信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和“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分析回答。

(2)问,结合第

(1)问用人标准的变化分析回答。

第(3)问结合墨子和孟子所处的时代进行回答。

答案:

(1)墨子:

选举贤能,根据才干来确定爵位、俸禄及其任免。

孟子:

根据国人的评价,并结合考察进行推举。

(2)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选贤任能成为时代的要求。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

新兴地主阶级和广大自耕农要求进行上层建筑的变革。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本课测评(教材P2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2)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提示

(1)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

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

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贵族权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二、学习延伸(教材P21)

探究活动

在查考历史文献与今人研究著作基础上,制作战国各国变法情况简表,标明国名、主持者姓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作用影响等要素。

提示

国名

主持者

大致时间

变法内容

作用影响

魏国

李悝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尽地力之教”“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

吴起

公元前4世纪初

限制贵族权力、整顿吏治、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赵国

赵列侯

公元前408-前387年

选拔贤能者做官,“节财俭用”

封建政权得以巩固

韩国

申不害

公元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

诸侯不来侵伐

齐国

邹忌

公元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成为东方诸侯的霸主

燕国

乐毅

公元前311-前279年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盛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