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4536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docx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

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

教育科研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选定课题

选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

我们在教育实践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希望能得到解决。

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的价值。

如何才能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一要关注实践,二要关注理论。

关注实践,就是要留心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要留心与各种社会热点相联系的教育现象。

关注理论,就是要求我们关注已有理论的不足,关注理论的最新进展,关注理论界的各种教育思潮,关注不同理论之间的交锋或论争。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主要精力要放在“留心身边事,关注身边人”上,即关注教育实践。

2.查阅资料

课题确定后,要认真查阅资料,了解前人、今人所做的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从直接的、间接的,经验的、理论的诸多方面查阅资料,检索文献,调查现状,详尽地占有文献资料。

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突破点,从而保证研究的质量。

3.制定研究方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形成研究问题的假说,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

研究方案一般包括课题的界定与表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课题研究的假说,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课题研究的主要材料来源,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成果及其表达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课题经费预算,等等。

(二)实际运作阶段

教育科研方案的制定为课题的动作提供了蓝图,接着就是按照方案去具体实施。

而具体实施的过程,其实就是检验假设的过程,例如,就“小学生说谎现象的成因及矫治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者通过观察、访谈、问卷、作品等手段获得了小学生说谎的成因,然后制定了矫治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一个假设,还未经过检验;实施这个“方案”,就是要检验这个矫治方案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则肯定下来;如果无效,说明需要反思,重新制定矫治方案,也就是调整研究方案,重新建构理论假说。

在这个阶段,还要明确以下几项任务:

1.将课题研究计划进一步细化,将任务落实到人,将每一阶段的任务进一步分解,使之变得更加易于操作。

2.对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专业培训。

通过培训和学习,把握课题研究的目标,明确自己的任务与操作要点,按课题设计要求正确地实施。

3.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检查执行情况,反馈信息,及时予以调整。

4.做好研究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

对研究资料、数据的积累、整理、归档、分析,都要有序进行。

5.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分析研究进展情况,掌握研究进度,协调研究力量的配备,保证研究的规范运行。

6.做好经费、设备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安排经费,加强对研究设备、技术的配置和管理,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成果表述阶段

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最终将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可以以下列形表述:

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专著、教材、音像制品、实物教具、电脑软件以及以活动为载体的现场展示等。

成果的表述应该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

(四)成果鉴定与转化阶段

成果鉴定是对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作出价值判断,亦即下一个结论。

成果鉴定有助于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修正、改进和完善,并为研究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

一项富有先进性、创新性、成熟度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应该在转化的过程中得到推广与应用。

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可以转化为教育决策方案,可以转化为课程、教材、教学软件等物化产品,可以转化为教育技术,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行为。

 

(教育科研基本流程图)

第四节研究方案的撰写

课题研究方案是研究人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

课题研究方案意义在于保证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保证课题研究步骤有序化,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研究方案一般包括课题的界定与表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课题研究的假说,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课题研究的主要材料来源,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成果及其表达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课题经费预算,等等。

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简单说明如下:

(一)课题名称

要求:

简明、贴切、清晰,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

(二)课题界定

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和重要概念的定义、涵义及来源。

方案设计的许多内容将由此发展开来。

科学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与活动切题,避免在一些关键概念上理解的歧义,避免由于这些歧义造成研究者在认识上、观念上的不统一,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避免由于这些歧义造成读者对研究成果在接受上和理解上的分歧。

(三)研究背景与意义

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问题。

可说明:

1.研究原因。

具体说明: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如时代背景、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等。

2.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

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切合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突破点在哪里。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本课题的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有没有促进作用,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等等。

理论意义,指本课题的研究对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发展有没有影响,如“拓宽了数学教学论的研究视野,突破了数学教学论的理论框架”、“对于学校管理学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一般对于理论的贡献不是很明显,所以,多数情况下,“理论意义”部分可以略写或不写。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可说明: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对象的代表性;根据统计学要求推算研究对象的数量。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教学设备或教学用具的改进与研制”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教学设备或教学用具。

(五)研究思路

可说明:

1.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所做的猜测,即对课题中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标准的作用。

2.理论依据。

说明本课题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可以是他人的理论成果,如素质教育理论等,也可以自己创立的不一定很成体系的但是比较成熟的理论。

主要说明原理性理论。

要求:

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以便教师理解和把握。

可引经据典,也各自圆其说。

防止搞成目录式,似贴标签。

3.研究目标。

表述时要注意顾名思义、切题、个性化。

作为应用性研究课题至少说二点:

(1)理论目标——如何做。

也称中介目标、自变量,即解决问题的对策。

常简述如何操作,包括途径、策略、方法和模式等。

(2)实践目标——预期效果如何。

也称教育目标、因变量。

常简述由于实施上述操作,学生发展将如何,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如何,学校的管理质量将如何,等等。

(六)研究方法

不同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不能随便开列几种方法,然后具体操作的时候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有的课题说是实验研究,结果根本就没有执照实验研究的程序和要求来设计研究方案,也没有运用实验研究法开展研究。

有的课题说是用行动研究法,结果只是贴贴标签,甚至不知道行动研究为何物,研究的时候,想怎么“行动”就怎么“行动”。

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自毁“前程”,不能保证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把研究当儿戏。

必须依据课题研究的任务、性质和对象,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七)预期研究成果

说明不同研究阶段研究成果的名称及形式。

成果的形式有:

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专著、教材、音像制品、实物教具、电脑软件以及以活动为载体的现场展示等。

成果的名称有的可以预先确定,如专著、教材、研究报告等形式的成果;有的则不能预先确定,只说明成果形式就够了。

(八)研究步骤及进度

说明如何实施目标管理、规定时间、明确责任、计量成果等,例如,大多数研究步骤都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整理与鉴定阶段等,但是,也可以分得更加细仔,以便于操作。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可说明:

1.课题研究的类别。

说明是独立课题,还是集体课题。

如果集体课题,则要说明如何分工协作。

2.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说明是集体研究式、总分协作式,还是纵向分层式等研究形式。

3.相关人员的分工及职责等。

(十)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主要是说明人员保证、经费保证、物质保证和机制保证等。

案例1[1]

《儿童少年'动手做'创新实践教育的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常熟市教委教科室

常熟市"动手做"总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迎合知识化经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信息技术的竞争也已硝烟渐起。

在这样的社会中,惟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并超越,只有善于创新的国家、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江泽民总书记这样指出:

"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作为国家创新工程和核心环节--教育,也要不断适应与超越,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

而作为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如何使儿童少年从小具备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品质和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二)对教育传统的反思和教育现状的认识

传统教育重系统的间接的经验传授,这对文化的继承,对推动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功不可没。

但这种教学重教师的讲解,轻学生主动的学习;重间接经验的记忆,轻实践经验的积累;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潜在智慧的启迪。

而现代教育旨在让儿童少年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以手脑相长、动手动脑,促进心灵手巧。

现代教育必须以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每一位儿童少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前人的知识遗产,更多的是掌握了"动手做"的方法,提高了做的能力,同时获得了做的情感体验,这是最宝贵的,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终身受益的法宝。

正如我国的教育先驱者陶行知先生说过:

"手脑合用,学做为一"。

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所以在致力于推进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2061计划》中强调突出了"技术"教育和实践教育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可见传统教育已不再适宜于如今向全球化、信息化、全民化发展的现代教育。

(三)对前期研究的思考与继续

"八五""九五"期间,我市一批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多种的创新实践教育方面的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

如实验小学成功地开展了"活动教育"的研究,在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开发活动课程,优化学科课程,活化环境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主动创新,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

石梅小学着力研究"劳动教育",编印校本劳动教材,落实劳动基地,构建新时期劳动教育新体系,成果丰硕、特色鲜明,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命名为"劳技(劳动)教育先进学校"。

报慈小学、义庄中心小学、藕渠中心小学等学校都开展了科技教育的研究。

在五爱小学、报本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学会生活"、开发创新潜能的实验。

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只有解放学生的手、口、眼、脑,充分地让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勇于创新,才能为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这些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实验是我们组成联合课题组,在"十五"期间,开展"科学教育--动手做,做中学"的策略研究的前期基础,也是深化实验的中坚力量。

二、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是活动教育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尤其是揭示了活动与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实施"动手做"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

1.活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

"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可见,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质存在与确证的表现。

2.活动是人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活动史,人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活动的数量、质量高低成正比。

人的活动越广泛、越深刻,人的发展就越全面、越充分。

(二)"动手做"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控制人手的活动,反之,人手的活动又影响和促进人脑的发育。

"动手做、做中学"强调了脑科学应用的有效结合。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深刻地表明了"做"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做"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

儿童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通过"做"形成的,他们的兴趣、动机的形成,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通过"做"进行的。

动手做(Handson)为美国科学家首先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并在实验中取得显著效应,法国等一些欧州发达国家也先后进行试验推广。

我们也应以积极认真的态度,以科学教育的方法开展实验和探索。

三、研究目标

(一)学生发展目标

1.帮助儿童少年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型人格心理,具体表现为:

自信、乐观;独立、合作;忍耐、有恒;好奇、兴趣;想象、幽默;

3.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

生活自理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组织规划能力,休闲健体能力,社会适运能力等。

(二)理论目标

1.构建"动手做"小学、幼儿园教学策略、结构、形式,探索儿童少年实践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实施方法。

2.编写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各校校本活动课程,包括劳技实践课程、科技活动课程、环境教育课程、生活教育课程。

3.探索相应的活动课程实施办法、评价方法等。

四、研究内容

1."动手做、做中学"内涵和方法的研究;

2.小学科学课程"项目引导法"、"课题研究法"的教育研究;

3.劳动教育中"动手做"创新实践研究;

4.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的研究;

5.幼儿动手做学会生活和开发创新潜能的研究;

6.科技活动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7."动手做"能力评价的研究。

由各开展实验的小学、幼儿园自行形成专项性研究课题,由市教科室和总课题组织协作性研究活动。

五、研究方法

(一)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二)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动手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我们的"动手做"理论,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三)实验法:

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确认"动手做"与学生素质发展、教师教育水平之间的因果联系,归纳?

quot;动手做"的几种有效方法和组合策略,在面上推广。

六、研究措施

(一)树立"动手做"的观念

"动手做"是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

它重视学生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都是在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活动中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是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坚持应用脑科学理论指导研究"动手做"的生理、心理机制。

(二)把握"动手做"的教学特征

科学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不是分门别类的科学知识的简单的重复,而是要使儿童少年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让科学知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促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贯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张扬。

"动手做"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某一类教学方法的统称,这类教学共有的特征是:

1.主体性

主体性是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都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对"动手做"来说,这一特征应尤为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进行再创造,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

活动教学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探索的主体、创造的主体。

2.综合性

综合性指为学习某项内容,完成某个专题而采取的多种相关的方法,开展的多种活动。

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3.探究性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4.创造性

教学的创造性一方面表现为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适应、改善新环境,发现、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创造力。

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教的创造性,课堂教学不再为预先设计的教案所左右,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命状态,努力创设理想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广阔的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三)探索网络环境中的"动手做"

教师网上搜索、下载、重编,组成各学科网上课件,丰富网络课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学习。

学生也将自行上网学习。

研究网络课教学的基本方法,研究在网络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研究教师如何扮演好辅导者、帮助者的角色,研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价值的交流、讨论,自主创新学习的方式。

在各学科(特别是语文、自然、社会、美术、英语、音乐、数学)中进行网络课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经验,总结成果。

(四)环境教育中"动手做"

有良好的环境才能有和谐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他指出:

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在环境教育中可以利用"动手做"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知识讲座、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样品采集、实验测试等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在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责任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基础操作技能和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热爱环境的情感。

(五)在科技活动中"动手做"

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项群众性的科普活动。

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其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小接触一些科普知识,在爱科学、学科学实践活动中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兴趣。

在活动中,注意其广泛性和真实性,重点在"参与"、"普及"四个字上下功夫。

活动中"动"是关键,让学生亲自选题设计,自己动手制作,自己评价,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从中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造兴趣,陶冶爱科学的情操。

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六)在劳动教学中的"动手做"

在劳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劳动观念的培养,注重科学的思想方法、操作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改革劳动教学方法,更新劳动教学内容。

开发适合社会发展形势和课程改革形势、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材,落实劳动基地,添置劳动设备,探索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方法和评价方法。

努力沟通劳动教学与德育、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沟通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

(七)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手做"

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各校相对独特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人文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开展专题研究,以撰写方案、拟订计划、实地考察、收集样本、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七、研究组织

参加单位:

实验小学、石梅小学等。

主要成员:

程剑鸣徐德忠等。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分阶段(2001.2--2001.6)

主要工作是:

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法,制订观测指标,做好各项测试,参加学习培训,形成研究方案。

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老师。

(二)实施阶段

(2001.9--2003.7)主要工作是:

开发校本实践性活动课程,开展"动手做"教学的研究,组织中期成果报告会。

(2003.9--2005.7)主要工作是:

开展发展性评价研究,各实验单位课题结题。

(三)总结阶段(2005.9--2005.12)

主要工作是:

撰写结题报告,出好研究专辑,召开结题鉴定会,邀请专家鉴定研究成果。

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专辑,学校"动手做"相关校本教材,学校"动手做"成果材料等。

 

第八节结题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

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人员撰写的,旨在反映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研究人员通过撰写结题报告向上级汇报开展研究工作的情况和成果,取得上级的承认、支持和理解;通过结题报告在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自已的研究成果以扩大影响。

基本格式:

 

案例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品行形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佛山市禅城区石湾四小课题组

一、导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综观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就实际的教育状况而言,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主要的内容:

人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甚至是衡量与评价学校工作的主要标尺。

就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1991年国家教委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研究”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随着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心理学中许多理论性的内容已变成人们的生活常识,正确认识小学生不同发展年龄阶段及其心理特征,并根据其特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能否把孩子培养合格的社会人的关键。

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将学生心理辅导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课题。

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对小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健康教育还不能说有很高的水平。

在实际生活中,教育个别学生或指导学生群体时,常常面临着一种矛盾:

一方面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

很多的道理教育者都明白;另一方面,又觉得教育方法不灵,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缺乏了解。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希望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辅导工作,事半功倍,培养出良好品行的学生。

为此,我们既总结以往的理论和经验,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与良好品行的实验,“摸着石头过河”,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我校从1998年10月起考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摸索、调查和准备,我们于1999年3月正式确立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品行形成的研究”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所谓道德品质,无非就是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品质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个心理品质优良的人,其道德品质也应该是优良的。

1、正确理解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研究的基本任务。

在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中有: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一内容,这里将心理品质的发展列入了德育目标的要求。

小学德育大纲关于德育目标的规定是在总结以往德育工作的基础上,以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而确立的。

其中注重了按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即注重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强点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

2、小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与心理健康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及其异同。

重点分析心理教育与品行教育的关系。

(1)育人的目标分析:

品行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即“高尚的人”。

它的本质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

而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即“健康的人”。

它力图使学生能自知、自信、自强,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