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268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docx

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考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结合B.以等级关系为纽带

C.权力的高度集中D.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

商代统治者的占卜带有明显的神权色彩,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A正确;B、C、D材料都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抓住关键信息“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结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析即可。

2.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

A分封制B.宗法制C.皇帝制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建立皇帝制度,C项正确。

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A。

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B。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属于选官制度,排除D。

【点睛】熟悉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3.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

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

A.二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

B.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

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

D.大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时期,齐桓公去世,诸子为争爵位而争斗。

周代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选项中只有大儿子是嫡长子,最有资格继承王位,故排除ABC,选D。

4.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

()

A.财产B.地域C.血缘D.宗教

【答案】C

【解析】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严格区分嫡庶长幼,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故维系宗法等级下大宗和小宗关系的纽带是血缘,故选C。

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

下列朝代中,废除了丞相的是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答案】D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国家机器的完善

C.“家天下”局面的出现D.历史人物的决策

【答案】A

【解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更多,启的势力强大,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A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促进了国家机器的完整,B不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原因,排除B;“家天下”局面的出现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后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是历史人物的决策,D错误。

7.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

A.三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即中书省草拟意见,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故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涉及三省,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内阁制是明朝制度,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学生可以联系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即可正确判断。

8.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

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金榜题名”指的是科举制时代在殿试之后的皇榜上写上名字,借指科举得中,故选D。

世官制是指世卿世禄制,是一种世袭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地方官员推选或者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三者都不需要皇榜来揭晓选官结果,故排除ABC三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9.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合。

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把“国”与“家”联系起来。

春节追求“合家团圆”体现了人们注重血缘亲情,维护家庭关系,是宗法制的体现,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指按血缘关系分配官爵和财产的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指君主分封诸侯的地方管理制度,故D符合题意。

10.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

该机构是

A.中朝

B.枢密院

C.军机处

D.内阁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清朝设置”“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办事效率较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机构是军机处,故C项正确;A项是汉朝设置,排除;B项是宋朝设置,排除;D项是明朝设置,排除。

11.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

基本特征是

A.君主专制强化

B.皇权受到制约

C地方权力削弱

D.世袭制度消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

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的是君权的强化,不是皇权受到制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地方权力的削弱;D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皇帝世袭制,并未消亡。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丞相的权力。

与之相关的措施有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分析选项可知,西汉设置中朝限制外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①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制,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皇权,故②正确;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丞相制度已经消失;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皇权,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二者不符合题意“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故③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丞相的权力”,结合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3.某条约中有这样的条款: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应该出自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中英《南京条约》开辟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故选B;ACD中没有材料中五口通商的信息,排除。

14.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从“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说明这次战争对手不是西方国家,《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都是在与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与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战争中失败后签订的,不仅仅是东方小国日本,只有《马关条约》是在与日本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的,答案为C。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点评:

此题很简单,实际是考查学生对选项所列条约的认识和掌握,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5.有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

这种观点(  )

①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②重点指出了战争的实质

③为英国殖民侵略做辩护④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历史要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打开中国大门,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产地,其性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题干中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属“通商战争”把鸦片战争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为英国的殖民侵略辩护,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可见作者未能抓住这场战争的实质,故②错误,①③④正确,故B项正确。

16.黄遵宪在诗中写道:

“城头逢逢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该诗创作于(  )

A.鸦片战争后B.《辛丑条约》签订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九·一八”事变后

【答案】C

【解析】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倭人竟割台湾去”表明该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正确。

17.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五四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1841年的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把矛头指向清王朝,故C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18.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

它是

A.“辽宁”舰

B.“靖远”舰

C.“致远”舰

D.“经远”舰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致远”舰中炮后倾斜,弹药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

19.某檄文写道:

“痛哉!

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

……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该檄文与列强发动的哪次侵华战争有关?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应是指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与甲午中日战争及签订的《马关条约》有关,因此选B。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

【详解】

20.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端的标志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C

【解析】

甲午战争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排除A;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不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是卢沟桥事变,C正确;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是中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排除D。

2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中国的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积极寻求对外商品倾销市场,从而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故C项正确。

A项,英国的船坚炮利属于军事因素,与“大势”不符合,排除。

B项,西方列强扩张的根源在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D项,闭关锁国与开放的世界市场相悖,排除。

22.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即今天的

A.西安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天京就是今天的南京,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23.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题干中提到“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为,故C选项正确;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所为,而不只是英军,故A选项错误;火烧圆明园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联合发起,故B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1900年,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故D选项错误。

24.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

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其影响和后果有:

割地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便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①②④符合史实;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故排除ABD,选C。

25.“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应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是一手史料,比如历史遗迹、遗物和当事人留下的照片等,故B项正确;A、C和D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使用时候要和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

【详解】

26.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及遇害同胞的数量分别是(  )

A.1931年12月 40万B.1935年12月 20万

C.1937年12月 50万D.1937年12月 30万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屠杀人数达30万,故选D。

27.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指挥的重大战役是(  )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抗战胜利的信心,D正确;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都是国民党组织的战役,排除A、B、C。

点睛:

注意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指挥的重大战役”,选项中只有百团大战是中国共产党指挥的战役,排除其他选项即可。

28.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是(  )

A.1931.9.18~1947.9.2B.1931.9.18~1942.8.15

C.1937.7.7~1945.8.15D.1937.7.7~1949.10.1

【答案】C

【解析】

通常指的抗日战争又称“8年抗战”,指的是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故C正确。

点睛:

通常指的抗日战争指的是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又称“8年抗战”,新的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分期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14年,但选项里没有这样的选项,故应按照传统的说法解答。

29.日本投降后,重庆有一个灯谜,谜面是“日本无条件宣告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当时谜底有两个①屈原(美国原子弹)②苏(苏联红军)武。

对此正确的认识应当是

A.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

D.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战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起到的重大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美国的原子弹的打击和苏联的军事行动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外部原因,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AB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作用,但夸大美国的原子弹的打击和苏联的军事行动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30.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和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借口以军事演习中士兵失踪,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故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历史性事件分别是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排除ABD,C符合题意。

31.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

东北的沦陷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B.“双十二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失守,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陷,日本开始侵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A正确;“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在中共和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蒋介石获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的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人民的全民族的抗战由此开始,与东北沦陷无关,排除;八一三事变是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进而侵犯国民党的政府所在地--南京,与东北沦陷无关,排除。

故排除BCD。

【详解】

3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

A.平型关战役B.雁门关战役C.阳明堡战役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

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政府组织的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为了配合国民政府军队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伏击日军辐重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A正确;雁门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台儿庄战役都不符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排除B、C、D。

33.毛泽东这样赞扬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在1940年8月,“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指挥了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大捷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0年秋,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极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故C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由国民党的李宗仁指挥的,故A不符合题意;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日行动,故B不符合题意;平型关大捷是由林彪指挥的,故D不符合题意。

34.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近百年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的原因是(     )

①全民族的共同抗战②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配合③国共两党的合作④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

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配合,国共两党的合作,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故①②③④正确,故D正确。

点睛:

抗战胜利的原因主要应该从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配合、战争的正义性等方面分析。

35.“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焰火飞扬。

满山遍野是人浪!

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

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期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故①错误。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②③正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大大提高,故④正确。

故选②③④组合,排除ABC,D符合题意。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

(1)西周的分封制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制度: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特征:

皇权高度集中。

(3)清朝;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

(1)根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判断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制度:

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