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087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docx

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

2011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

专题一民族的演变及关系

●重点关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就决定了民族关系问题的重要地位和它在高考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

复习备考时应重视对本转体知识的掌握,理清几个主要少数民族自身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线索,对于各民族发展史上杰出人物的评价更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民族关系中的战争性质问题。

●热点关注

1、200年是x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0周年,要理清维吾尔民族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联系“东突厥分裂势力”关注国际反恐的必要性。

2、2006年7月,x藏铁路通车,将结束x藏无铁路的历史。

联系x藏史,理清历代中央政府与x藏的关系,并用史实说明x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西部大开发仍是中央政府施政的重大举措,注意历史上古代西部开发及对西部管辖的史实。

1、少数民族的演变:

①满族在唐朝时称黑水靺鞨,五代和北宋时称女真。

明朝末年,皇太极改女真名满洲。

辛亥革命以后,通称满族。

②维吾尔、裕固族族在唐初时称回纥,唐朝后期称回鹘,元朝时称畏兀儿,清朝时称维吾尔。

③现在的藏族,唐朝时称吐蕃;

④彝族、白族:

唐朝时的南诏,五代时称大理。

到13世纪时,被忽必烈灭亡。

⑤契丹的国号曾有过几次更改:

916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

947年改为辽,983年又称契丹,1066年又改为辽。

元朝时被称为“汉人”

2、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1)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秦与匈奴:

蒙恬收河套;移民置县;万里长城

汉与匈奴:

白登之围;卫青、霍去病;南匈奴内迁;窦固、窦宪

汉与西域:

张骞通西域,种子输入;铸铁、凿井技术;西域都护;丝绸之路;班超

秦与越族:

秦征南越;灵渠;岭南三郡

汉与西南:

汉武帝设郡县;滇王之印

(2)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开明民族政策)

突厥:

太宗——颉利可汗,都督府;安西、北庭都护府

回纥:

(维吾尔)骨力裴罗、回鹘,商人、服装

靺鞨:

黑水、渤海都督府;玄宗——大祚荣

南诏:

(彝、白)玄宗——皮罗阁;丝织、建筑(三塔)

吐蕃:

成公主——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唐蕃会盟

(3)宋元(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

契丹:

辽宋战争;澶渊之盟;榷场,制瓷、印刷

党项:

元昊,夏宋战争——议和

女真:

八字军、宗泽、岳飞抗金;宋金议和;金世宗改革

蒙古:

铁木真;统一战争;民族融合:

南迁、汉人、回族

x藏:

宣政院辖区;澎湖巡检司——台湾、澎湖

(4)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瓦剌和鞑靼:

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

俺答汗,互市、呼和浩特。

明长城

满洲: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八旗,后金。

皇太极,满洲、清

漠西蒙古:

康熙——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土尔扈特回归。

回部:

天南路,维吾尔。

乾隆——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

x藏:

卫所;顺治——达赖;康熙——班禅;册封;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

蒙疆广宁藏五个自治区;一国两制——台港澳

进入社会主义:

x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平等团结、共同发展:

支援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3、主要少数民族的变迁

(1)匈奴

战国:

北部古老的少数民族,住蒙古高原,过游牧生活。

首领称单于。

战国时经常掠夺秦、赵、燕三国先后在北方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秦朝:

秦派大将蒙恬率军夺取河套,移民设县,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大规模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抵辽东。

即著名的“万里长城”。

西汉:

前200年,匈奴贵族带兵南下,攻到晋阳。

汉高祖率军迎战,被围白登七天七夜才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汉武帝时,西汉同匈奴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战争。

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道攻打匈奴,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

东汉: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北匈奴仍旧住在蒙古高原,经常带领骑兵进攻东汉的北方郡县,还控制西域各族政权,征收很重的贡税,隔断西域和汉朝的交通。

公元73年,东汉派大将窦固带兵出击北匈奴,占领西域东部,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

89年,东汉又派大将窦宪带兵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西晋: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受着西晋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后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俘虏了西晋的皇帝,灭西晋。

十六国:

匈奴贵族建立前赵、北凉和夏三个政权。

(2)契丹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为生。

北魏时,契丹人就同中原往密切。

唐朝末年,契丹势力不断扩大。

逐步学会种田、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郭、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他提倡农耕,任用汉族人制定各项典制度,逐步接受中原封建化。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即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他在位期间,创制了契丹字。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军灭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

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并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北宋建立以后,试图夺取幽云地区,两次对辽用兵,都被辽挫败。

1004年秋,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亲征澶州,打退辽军。

次年,辽宋达成和议:

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

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双方开展了经济、化交流(包括:

①贸易往:

北宋在边境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②技术和化的交流:

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到辽境,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雕印了许多书籍,包括卷册很多的佛经。

112年,辽被金灭亡。

到元朝时,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被称为“汉人”了。

(3)蒙古

统一与扩张:

①12世纪时,蒙古族已经处于奴隶社会。

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②1206年,斡难河大会,尊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③蒙古迫使西夏、吐蕃、畏兀尔臣服于自己。

④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朝建立与统一:

⑤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后定都大都。

1271年,定国号为元。

⑥1276年,元灭掉南宋。

1279年,统一全国。

⑦元统一后,蒙古人大量进入中原和江南地区,同汉族等族人民共同生活。

演变:

⑧14世纪末,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刺等部。

先是瓦刺打败了鞑靼。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进攻明朝,先后发生“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

土木堡之役后,瓦剌衰落,鞑靼强盛。

俺答汗时,与明和好,在边境上开设互市。

俺答汗还修建了呼和浩特城。

⑨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漠西、漠北、漠南三大部。

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已归属清朝版图。

后,其他两部也臣服清朝。

清初,康熙帝镇压了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分裂活动。

乾隆帝接待了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

清朝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管辖。

(4)满族

①唐朝时,满族称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分布在黑龙江下游两岸一带。

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开始向唐朝纳贡。

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靺鞨首领做都督。

唐政府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

②辽和两宋时期:

五代和北宋时,满族称女真。

12世纪初,完颜部首领阿骨打领导女真族抗辽。

111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

金建立初年,创制了女真字。

112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

金与南宋进行了多年战争,1141年,金与南宋讲和。

金占有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土地,形成宋金的南北对峙。

金世宗在位时,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使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③明朝前期,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辗转迁移,到辽东长城外,同汉人进行贸易。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推行“八旗制度”,对女真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金发动对明朝的战争,夺取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迁都沈阳。

④清朝:

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的名字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金为清。

清控制了漠南蒙古等部,屡次攻入长城以南地区,严重地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1644年,清军与吴三桂联合在海关打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入关后,清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开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还打败了沙俄的侵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清朝成了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5)维吾尔族和裕固族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原居色楞格河一带。

8世纪中期,回纥强,控制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广大地区。

其首领骨力斐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以后,回纥改名为“回鹘”。

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大部分向西迁入甘肃、x疆。

南宋后期,维吾尔族称畏兀儿,臣服于蒙古。

元朝时,维吉尔族属于“色目人”。

清朝前期,居住在x疆天南路,信仰伊斯兰教,清朝称这一地区为回部。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镇压,重新统一了x疆地区。

清朝在x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4、古代中央政府关于边疆与民族政策的归类:

(1)秦朝:

①战争:

北面反击匈奴;南方征服越族;

②管辖:

北方在河套设九原郡;南方设桂林、南海、象郡;

③开发:

移民(中原向河套)。

(2)汉朝:

①和亲:

西汉初年,国力弱无力反击匈奴(白登之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后期的和亲(如诏君出塞)是双方的要求,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化交流。

②战争反击:

汉武帝三次大规模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③管辖:

西域都护;在西南夷设郡;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④出使: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3)唐朝:

①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缓和民族矛盾;

②军事上反击少数民族的骚扰:

如东突厥;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

如都督府和都护府的设置;

④实行“和亲”政策:

与回纥、吐蕃的和亲;

⑤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化交流与合作,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

(4)元朝:

①主要的行省:

东北的辽阳行省;北方的岭北行省;西南的云南行省以及江浙行省对琉球的管辖等。

②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x藏地区。

()清朝:

①平定叛乱: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②采用册封制度和派驻中央官吏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x藏地区的管理。

③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促进西南的开发;

④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⑤反击外侵略:

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归纳】注意西北(西域)、东北(黑龙江流域)、西南(x藏)、东南(台湾)四个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这在当前说是个很热、很敏感的问题。

西域:

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北黑龙江流域:

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建立黑水都督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进行统治。

x藏地区:

元朝政府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行政事务和全国佛教事务。

元朝在x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x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台湾:

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琉球就是台湾,从此台湾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民族融合

(1)我国历史上突出的三次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在古代长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①三次大分裂: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不断进行混战,导致分裂,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朝中期以后藩镇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短期分裂局面;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形成北宋、辽、夏对峙和南宋、金、蒙古对峙的分裂局面。

②四次大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的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③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三个高潮是

第一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2)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问题。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而民族同化有别于民族融合,它不是自愿的、水到渠成的,而是强迫性的、灌注式的。

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①掳掠其他民族为奴隶和农奴,同化于本民族。

②通过征服采取强制办法进行同化。

③因改朝换代,为避免残酷的民族压迫而改变民族成分。

④以政治暴力强迫迁徙而同化。

我们对于民族同化所使用的政治强制手段是不赞成的,有些结果也是应该反对的,但它却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我们在理解历史上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时,不能把融合与同化等同看待,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也不能把二者绝对地割裂开,要辩证地看待。

因为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况。

(3)民族战争与民族融合问题。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并不都是雍雍穆穆,相安无事的,他们之间有交往,也有矛盾与纷争。

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它不仅表现在和平相处上,也表现在战争上,要充分地看到,在融合中有斗争,在斗争中有融合。

在分析民族之间的战争时,不能站在某一个民族的立场上,简单地以“侵略”与“反侵略”作出判断,而应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客观地加以分析。

因为,民族战争作为民族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它有破坏性和给人民带灾难的一面;同时,有些民族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掠夺的终止,和平、和亲、交融的继续。

尤其是远距离、大规模、长时间的化交流,只靠商贩和使节是不够的,还得用武力打通道路并确保安全。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战争是短暂的,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互相依存、逐渐接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侵略,构成了民族融合的基础和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4)民族融合的作用

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6、民族战争问题

(1)民族战争的原因

由于剥削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的驱使和民族偏见的存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间不仅存在着历史偏见、歧视、隔阂和矛盾,而且经常发生战争。

(2)战争性质:

不要把民族内部的战争和反对外侵略相混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侵略的战争。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3)中国古代民族战争的五种类型:

民族之间的斗争因其复杂性,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民族统治者彼此之间的掠夺战争如:

匈奴对秦汉的战争,契丹、女真、党项对宋的战争,蒙古对宋、明的战争、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政权之间的战争。

③民族征服、争霸战争如:

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楚汉战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383年淝水之战;唐末藩镇之间混战;五代十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112年金灭辽;蒙古政权西征,11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

③反对分裂割据、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的战争如:

唐朝初年,太宗大败东突厥的战争;1690年、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与掠夺的战争如:

内迁五胡反抗西晋的起义;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迎击匈奴的白登之战;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漠北之战;12世纪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众抗辽;1129年韩世忠在黄天荡堵截金军的战争;1140年岳飞抗金的堰城大捷;1449年,于谦抵抗瓦剌进攻的北京保卫战。

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⑤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

161年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台州九捷,俞大猷的抗倭斗争;168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战;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些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3)战争评价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战争。

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推行民族压迫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但它和非正义战争同样地要付出很大代价,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各族人民。

7、古代人口迁移

古代人口流向有两类:

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1)第一种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

①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化的吸引。

特点是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进行。

②情况:

战国到东汉时的匈奴,西晋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唐初的突厥,五代至宋的契丹,宋元时的女真、蒙古,明代蒙古瓦刺与满洲都先后南下中原。

(2)第二种流动:

①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终于导致北人南迁。

②情况: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

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北民南迁,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后期。

北宋靖康之乱使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

(3)人口迁移具有重大意义: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情况,人口渐趋合理分布;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