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774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读书笔记.docx

国学经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一

重庆工商大学的熊笃学教授为我们开设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讲座,并且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及原则与要求。

关于教育的作用,先贤们认为其作用比刑法更有效,更重要。

先秦儒家因此主张德治为主,法治为辅,而法学中的依法治国,由于国学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学生,应该做到在德治礼教范围,可谓施教是治国首务,育才是长远方针。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秉性相近,这是中国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本次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实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围绕教学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针及教育评价开展工作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二

本讲主要讲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的关系。

一、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中国话称为国话,喝茶称为国饮,

技艺文化包括琴棋书画,

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等

人文文化:

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

教师要学习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内容,如在论语、春秋、先秦诸子、庄子、墨子等著作中找到规范教师的内容。

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韩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

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

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21分钟)

二、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一)师:

1、师法自然。

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榜样、对象。

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

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

自己就能让(供)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韩愈:

道有很多含义。

大路。

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

传道:

教师要知道、明道。

求其正。

教师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处。

授业:

就是交给知识、本事。

有业可授。

教师的业要精。

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

解惑:

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

德、才、师。

(二)德:

德者德也。

精神或心理的深化。

道德是人化高低程度的体现。

(三)修:

贯穿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付诸行动。

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

实实在在的修。

(四)养:

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

过程是缓慢的。

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

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华为己有。

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化为己有,融入生命的过程。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如爱国、敬业、诚信、礼义廉耻等。

2、认真的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做成成果。

爱生,有大爱之心,仁心。

公正之心。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作风正派、为人诚恳、3、个人的修养:

人格品味,生活情趣,个性操守。

有“止于至善”的追求。

宠辱不惊。

师德修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的坚守、公德、师德、职业道德。

三、为什么要讲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不可缺。

希望学生超越自己,托一把力,把学生送到更适合他的发展空间去。

1、师德是师业之魂。

受人尊必须己身正,己身正必须讲道德。

身教胜于言教。

2、师德是师才为本。

是教师才能的支撑或动力。

师德养人,师才成人。

3、师德是师风之根。

好的师德会形成风气、习惯。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三

什么叫国学经典、教学(教育)艺术:

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教学(教育)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

(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

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

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

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

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4点体会:

1、因性而教;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4、因教而学;

2、“问对”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

教师的作用是启发。

《学记》的论述:

君子之教,喻也……。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读书的长进:

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指导思想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衣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理念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四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

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

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

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五

儒家儒学对中国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学习研究它可以有相当大的收获,对我们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最早的文化总结,由孔子部分参与编写,编撰的所谓以下六经:

<诗>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

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尚书>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礼>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乐>不过非常可惜<乐>失传了.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

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春秋> 

到了宋代,朱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4书:

<大学> 礼记中的一篇,传说孔子及其底子的遗书,读大学,只儒家学问的框架和规模.大学是成德之学,明白德行.

<论语> 孔子言语的记录,读论语,知儒家文化之根本,论语是立己之学,如何处理处身于社会中的自己的行为

<孟子> 孟子言语的记录,读孟子,知儒家文化之发越,孟子是论士之学,如何做好"士人"

<中庸> 孔子弟子子思所写,礼记的一篇,读中庸,知儒家文化之微妙之处.讲述了儒家的的人类终极关怀.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

通常来说,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六

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法则.IBM,MOTOROLA,MICROSOFT这么公司,里面这里多的部门,这么多的人,年轻人都希望能很快的promotion,岂知很多事情,背后都有其潜在的规律和法则.不可执也,不可为也.唯有把事情做好,自然而已,功成身遂.

为者败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缀.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很多人在公司里面做事.既然公司里面做事,很多时候会形成利益的小团体.无论中国的中国,还是美国公司到处都是.大家都知道老板的位置就只有那几个,很多人都有很长的经历,在老板的身边做事,除了把手边的事做好,重要的是如何辅佐自己的老板继续往上走,这样才有空间留给自己.如果当自己部门很强势的时候,做事一定要公平,凡事"果而已",不好"兵",道家多次警告"其事好还",而且"物壮则老",金科玉律.

以道佐主

以道佐人主者,不已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果者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我们看问题,很多时候都要辩证的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无有入有间".凡事用"兵",往往适的其反,恬淡为上,唯道贵德.

有道不处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胜而美之乐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着贵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贵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修身养性,引以为戒.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七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1.虚心务实:

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2.博习广见:

颜之推指出: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

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

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

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

颜之推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

 

国学经典与教学读书笔记之八

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孔子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

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

如《论语•先进》载: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

2.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

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

“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

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

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他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

正如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3.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强调学思结合,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

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

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去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

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

他说: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

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

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

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

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

学有方向,思有目的。

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4.学以致用

孔子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他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

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

据《雍也》载,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又问: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再问: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

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

故,学而时习之。

6.诚实谦虚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还说: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孔子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当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把握做判断时,应当存疑,不可想当然。

要做诚实的人,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提倡谦虚好问。

他本人做到了“每事问”(《论语•八佾》),认为这是求知的重要方法。

他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谦虚好问。

《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认真研读《论语》,温习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