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
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
即画船。
③半酣:
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
(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
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
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
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再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
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古诗词阅读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
(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故答案为:
⑴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⑵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中意象表达情感是否一致的辨析;应注意诗人对意象所用的修饰语,以此品味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旅望
白居易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唐。
【注】长庆二年(822年),作者自请外任,此诗即他自长安赴钱塘(杭州)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说说诗“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
(1)作者愁:
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3)D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写白居易自京城前往杭州赴刺史任,因战乱而取道襄汉,舟行月余。
诗人遥望开阔的江面,作下此诗引出了乡愁以及心中的忧患:
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⑵“沙明连浦月,帆自满船霜”一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月明星疏的夜晚,船上的帆白茫茫一片,整个船上都是秋霜。
“沙明”“浦月”“帆白”“船霜”构建出了一个清冷的秋夜。
在如此寒冷的秋夜里,诗人孤身一人站在船头遥望江面,冷风袭来,秋霜已降,更加体现诗人心绪难平。
⑶“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从时空两个维度抒情,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
“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故答案为:
⑴作者愁:
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⑵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由远及近,江天一色,在月光映衬下,无论是江边沙洲,还是船上白帆都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让人心情沉重,心绪低落。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诗词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②薄(bó):
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
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_______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
链接材料:
竹里馆①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答案】
(1)暮禽相还;凄清悲苦
(2)示例: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
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解析】【分析】
(1)“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的意思是“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2)《归嵩山作》的“归”,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在归去的路上心情经历了由悠闲到伤感,最终释然的过程。
而《竹里馆》中,也可看到诗人归隐后的生活,虽然有孤独寂寞,但更多的是心境的澄净恬淡,由两首诗可知,“归”正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故答案为:
⑴暮禽相还;凄清悲苦;
⑵示例: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
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
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古诗鉴赏
(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分析】
(1)“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据此作答即可。
(2)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
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⑵【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进行解答。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
(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
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7.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
“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
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
(1)ABC理解正确。
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属于豪放风格的诗。
《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
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
据此理解可知,这首词属于婉约风格。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南乡子》风格豪放。
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
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的风格的能力。
宋词是继续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
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岳飞等。
解答此题,除了要理解各个风格的代表人物外,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答案】
(1)秋瑾
(2)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3)示例一: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
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
直抒胸臆。
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解析】【分析】
(1)根据对这首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秋瑾。
(2)“篱”,篱笆;“黄花”,菊花,“黄花开遍”就是到处都是盛开的菊花;“秋容”,秋天的容颜;“如拭”,像被擦拭过一样,非常的明净。
明确描写的景物后,就在头脑当中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意对即可。
(3)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秋瑾的经历分析,“青衫湿:
失意伤心。
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
东渡日本留学。
诗人抒发了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故答案为:
⑴秋瑾;
⑵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⑶示例一:
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
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
直抒胸臆。
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
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9.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