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367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

生物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遗传病中,属于染色体病的是()

A.先天愚型B.红绿色盲

C.血友病D.蚕豆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病,A正确;

BCD、红绿色盲、血友病、蚕豆病是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是X隐性病,BCD错误。

故选A。

2.某人因常年酗酒而患肝癌。

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易在体内转移B.分裂次数有限

C.粘连蛋白增多D.容易发生凋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癌细胞:

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予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恶性增殖的“不死细胞”;形态显著改变的“变态细胞”;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癌细胞膜上由于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因此易在体内转移,A正确;

B、癌细胞为不死的细胞分裂次数无限,B错误;

C、根据癌细胞能够转移的特性可知细胞膜表明的粘连蛋白减少,C错误;

D、癌细胞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无限增殖的细胞,因此不容易发生凋亡,D错误。

故选A。

3.控制人类ABO血型系统的基因有IA、IB、i,它们互为等位基因。

这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A.多方向性B.有害性

C.稀有性D.可逆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征: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详解】控制人类ABO血型系统的基因有IA、IB、i,表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B.不同器官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性相同

C.细胞分裂素由茎尖合成,并运至其他器官

D.2,4—D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不都是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A错误;

B、不同器官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性不同,B错误;

C、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C错误;

D、2,4—D是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D正确。

故选D。

5.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降低酸雨的危害

B.人口在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是控制人口的有效措施

C.平流层的臭氧含量减少使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减少

D.发展绿色化学工程可降低农药、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酸雨

(1)形成原因:

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

(2)来源: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

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

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

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

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详解】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降低酸雨,只能缓解温室效应,A错误;

B、要控制人口,需要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B错误;

C、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使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C错误;

D、发展绿色化学工程可降低农药、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D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酶和ATP都是细胞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

B.ATP是组成某些酶的结构单元

C.细胞内酶的合成需要ATP参与,ATP的合成也需要酶参与

D.有些酶促反应需要ATP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2、ATP:

三磷酸腺苷,其中A代表腺苷是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构成;结构简式:

A-P~P~P;吸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水解,放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合成。

【详解】A、新陈代谢需要酶的参与,需要消耗能量,由ATP直接提供,所以酶和ATP都是细胞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A正确;

B、有一些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TP是三磷酸腺苷,不是组成酶的结构单元,B错误;

C、细胞内酶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会有ATP参与,ATP的合成也需要ATP合成酶参与,C正确;

D、有些酶促反应属于吸能反应,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质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种细胞的质膜中均含有磷脂、蛋白质、胆固醇

B.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质膜是两条细线

C.有的膜蛋白既能控制物质出入细胞,也与细胞通讯有关

D.将玫瑰花瓣置于沸水中,花瓣褪色的原因是色素主动转运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2、细胞膜的功能: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A、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细胞膜上,A错误;

B、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质膜是一条细线,B错误;

C、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与载体蛋白有关,细胞通讯(细胞间信息交流)与膜上受体(糖蛋白)有关,C正确;

D、将玫瑰花瓣置于沸水中,高温破坏了膜结构,液泡里的色素分子出来了,导致花瓣褪色,D错误。

故选C。

8.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条件时,不需考虑灭菌的材料和数量

C.倒好培养基的培养皿要立即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D.单菌落的分离是微生物纯化的通用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培养基配制时的注意事项:

①全程要求无菌操作,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地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②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当感觉到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时应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③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若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在倒平板的过程中,不能将培养基溅到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详解】A、接种微生物时,为防止其他微生物落入培养基,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A错误;

B、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条件时,需要考虑灭菌的材料和数量,B错误;

C、倒好培养基

培养皿,等培养基冷凝后要将平板倒过来放置,C错误;

D、单菌落的分离是微生物纯化的通用方法,D正确。

故选D。

9.为检测梨中

营养物质,将梨研磨、过滤后获得梨汁,并分组。

各组分别加入适量的碘一碘化钾溶液、双缩脲试剂、本尼迪特试剂振荡,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加碘一碘化钾溶液的目的是检测淀粉

B.加双缩脲试剂的梨汁未出现紫色的原因是梨汁中蛋白质含量低

C.加本尼迪特试剂的梨汁出现红黄色沉淀

D.若选用有颜色的样品溶液将影响结果的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化合物鉴定的原理:

双缩脲试剂能检测蛋白质出现紫色物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呈现橘黄色;本尼迪特试剂检测还原性糖出现砖红色沉淀;碘一碘化钾溶液能检测淀粉出现蓝色。

【详解】A、碘一碘化钾溶液将淀粉染成蓝色,所以可以加碘一碘化钾溶液检测淀粉,A正确;

B、双缩脲试剂可以和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物质,所以未出现紫色的原因是梨汁中蛋白质含量低,B正确;

C、梨汁中加本尼迪特试剂后需要水浴才会出现红黄色沉淀,C错误;

D、由于物质的鉴定中会出现颜色的变化,所以选用有颜色的样品溶液将影响结果的观察,D正确。

故选C。

10.夏天高温天气,某人从较低温度的室内来到室外高温环境。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室外高温刺激使皮肤产生炎热的感觉

B.刚来到室外时,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在室外,人体通过出汗减少产热

D.在室外,人体皮肤血管发生反射性的收缩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炎热的感觉是大脑皮层形成的,A错误;

B、刚来到室外时,由于温差变小,所以人体的散热量减少,此时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正确;

C、在室外,人体主要通过出汗增加散热,C错误;

D、在室外,由于外界气温高,会刺激皮肤上的温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会支配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变慢以增加散热过程,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人胰岛组织及其分泌的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组织由α细胞和β细胞两类细胞组成

B.胰岛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C.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引起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

D.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可提高植物克隆的形成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的作用:

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A、胰岛组织除了α细胞和β细胞两类细胞外,还有其他种类的细胞,A错误;

B、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因此,肾小管细胞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能加快对葡萄糖的重吸收,B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作用于肝脏细胞引起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C错误;

D、胰岛素是动物类激素,在植物组织中细胞中没有胰岛素的受体,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不会提高植物克隆的形成率,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导致变异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动力,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动力

D.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自然选择对变异进行了选择,使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B错误;

C、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而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13.如图为某噬菌体的DNA分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的形成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③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B.若α链中G+C占58%,则DNA片段中A占21%

C.热稳定性越高的DNA分子,嘧啶碱基含量越高

D.该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上储存着噬菌体的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氢键;②为腺嘌呤;③为磷酸二酯键。

【详解】A、①为氢键,形成时不需要DNA连接酶的催化,A错误;

B、在双链DNA中碱基比例A=T,C=G,若α链中G+C占58%,则整个DNA分子中G+C=58%,所以整个DNA分子中A+T占42%,又由于A=T,所以A=T=21%,B正确;

C、在DNA分子中C与G之间含有3个氢键,A与T之间含有2个氢键,因此C-G碱基对含量越高,热稳定性越高。

在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C错误;

D、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肿瘤细胞发生转移进入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会引起组织水肿

B.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是淋巴

C.神经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构成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与血浆和淋巴中,故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有淋巴和血浆,B错误;

C、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都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C错误;

D、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疾病能将种群数量压制在低水平上

B.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就能保持数量的稳定

C.领域行为和捕食行为都是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外源性因素

D.种群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种群生态学中,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详解】A、理想条件下,种群不会受到疾病的限制,呈“J”型增长,A错误;

B、“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但保持替补出生率的种群不一定是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如需考虑到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长为做父母之前将有部分死亡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

C、领域行为是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内源性因素,C错误;

D、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如天敌、空间、食物等因素,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顶极群落是演替的终点,其类型是由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的

B.顶极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用于自养生物的自身呼吸消耗和生长、繁殖

C.顶极群落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始终相等

D.陆地顶极群落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是腐食食物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

顶极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

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详解】A、顶级群落的类型由平均温度、年降雨量、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所决定,A正确;

B、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B正确;

C、顶极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一定绝对相等,C错误;

D、陆地生态系统中顶级群落常常没有更高的捕食营养级,所以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D正确。

故选C。

17.金鱼草为两性植物,其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F1均为粉红色花,F1自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

粉红色花:

白花=1:

2: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鱼草花色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B.金鱼草白花和红花表现为共显性

C.根据杂交实验推测白色为显性性状

D.若让F2的白花植株和粉红色花植株随机交配,F3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金鱼草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用A/a表示。

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F1均为粉红色花,F1自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

粉红色花:

白花=1:

2:

1,可判断白花和红花之间为不完全显性,但无法判断白花为显性性状还是红花为显性性状。

【详解】A、由题意知,金鱼草花色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分离定律,A错误;

B、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F1均为粉红色花,故金鱼草白花和红花表现为不完全显性,B错误;

C、根据杂交实验无法推测白色为显性性状还是红花为显性性状,C错误;

D、若F2的白花植株基因型为1/3aa,粉红色花植株2/3Aa,则A=1/3,a=2/3,随机交配后F3中红花植株AA与白花植株aa的比例=(1/9):

(4/9)=1:

4,同理,若F2的白花植株基因型为1/3AA,粉红色花植株2/3Aa,则A=2/3,a=1/3,随机交配后F3中红花植株aa与白花植株AA的比例=(1/9):

(4/9)=1:

4,D正确。

故选D。

18.利用杂交瘤技术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经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并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二倍体核型

B.可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获得单克隆抗体

C.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进行多次抗体检测,有利于更好地得到单克隆细胞

D.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研究抗原蛋白的结构和细胞学分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产生的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

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

对上述经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作用:

①作为诊断试剂:

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用途是用作体外诊断试剂;由于单克隆抗体纯度高、特异性强,所以能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跟一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单克隆抗体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癌症治疗,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注入体内,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位杀死癌细胞。

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

【详解】A、经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并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四倍体核型,A错误;

B、可将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获得单克隆抗体,B正确;

C、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进行多次抗体检测,筛选出足够数量的杂交瘤细胞,有利于更好地得到单克隆细胞,C正确;

D、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研究抗原蛋白的结构和细胞学分布,D正确。

故选A。

19.研究小组在不同O2浓度条件下,对人体内甲、乙两种细胞的呼吸强度进行了测定,其中a的O2浓度为0,且呼吸底物均为葡萄糖,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可能为神经细胞,乙细胞可能为骨骼肌细胞

B.氧浓度为a时,乙细胞释放的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

C.氧浓度为b时,乙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和细胞溶胶均能利用[H]

D.甲细胞的呼吸强度不随O2浓度升高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呼吸酶数量有限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1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

第一阶段:

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第二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

【详解】A、从图中看出O2浓度不影响甲细胞的呼吸强度,所以可能是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而骨骼肌细胞有线粒体,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乙细胞可能为骨骼肌细胞,A错误;

B、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B正确;

C、氧浓度为b时,线粒体基质不能利用[H],只能产生[H],C错误;

D、甲细胞的呼吸强度不随O2浓度升高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20.下列关于高等动物连续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间隙期的主要变化是进行染色质的复制

B.后期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相互分离

C.末期细胞内的囊泡集中在赤道面上形成细胞板

D.若用缺乏氨基酸的培养液培养细胞群,细胞群的平均核DNA含量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包括合成期(S期)和合成前后的两个间隙期(G1期和G2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包括一个合成期(S期)和合成前后的两个间隙期(G1期和G2期),染色质的复制在S期,A错误;

B、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开,各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两个独立的染色体,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相互分离,B正确;

C、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细胞板,C错误;

D、若用缺乏氨基酸的培养液培养细胞群,G1期合成DNA所需要的蛋白质缺少原料不能合成,细胞群的平均核DNA含量降低,D错误。

故选B。

【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