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docx
《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
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2015年5月
目录
1建设项目概况1
1.1项目名称1
1.2项目性质1
1.3地理位置1
1.4建设内容及规模2
1.5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2
1.6施工期污染因素分析5
1.7营运期污染因素分析6
1.8工程各阶段非污染因素分析7
2项目所在海域环境状况概述13
2.1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及保护目标13
2.2建设项目所在地海洋环境现状14
3项目对环境、资源、海域功能和其他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概述16
3.1海洋水动力16
3.2冲淤环境影响16
3.3工程施工期悬浮泥沙对水质环境的影响16
3.4海洋生态影响分析17
3.5其他环境影响分析18
3.6环境敏感目标影响分析19
4主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21
4.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21
4.2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分析23
5评价总结论25
5.1项目概况25
5.2环境质量现状25
5.3环境影响评价25
5.4环境风险影响评价26
5.5公众参与26
5.6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结论27
1建设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
1.2项目性质
新建工程。
1.3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青岛市蓝色硅谷中央商务区,南至山大北路、北至沙滩一路、西至山大东路、东至鳌山湾,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6°22'01"~36°23'10",东经120°41'08"~120°41'29"。
,行政隶属青岛即墨市。
具体位置见图1.1-1。
图1.1-1项目地理位置图
1.4建设内容及规模
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项目总面积32.6262hm2,项目主要建设滨海广场、沙滩公园、防浪堤、园林景观及公用设施等。
场区大致呈南北向分布,周边道路四通八达,从北向南分为十一个功能区。
1.5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
1.5.1施工条件
工程区域自然条件良好,水、陆域面积宽阔,完全具备建设的基本条件。
通过对自然条件的分析,本海域波浪掩护条件较好,潮流及泥沙运动较弱,地质条件良好,粉砂质海岸基础适宜进行水工建筑物的建设。
本项目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交通便捷。
工程区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外部条件较好,本工程的施工期及营运期均有良好的依托设施。
本地区砂石料及水泥等建筑材料来源丰富,供应充足,可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山东地区常驻有多家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施工经验丰富的水工工程专业施工队伍,完全能承担本项目的施工。
1.5.2施工方案
(1)施工总体布置
根据本项目的平面布置及施工需要,在施工现场和施工水域需设置一些必要的施工设施。
施工陆域需设置必要的测量标志、小型构件预制场、混凝土搅拌站及材料存放场以及三通一平等设施。
(2)护岸施工流程
本工程主要工程项目为临水护岸建设及后方土方回填。
施工顺序本着先水工后配套,先水下后陆上的原则进行,临水护岸工程是本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主要施工顺序
护岸:
施工准备→打设碎石桩→基槽开挖→基床施工→回填棱体→挡墙浇注→护底块石→回填倒滤层。
景观桥梁:
临时堤坝→回填砂石→封层压实→景观桥
陆域形成:
开挖→回填→地基处理
(3)护岸主要施工方法
根据护岸结构设计方案,主体为重力式结构,主要分为地基处理、基床、墙身结构、后方棱体及倒滤层回填等几个分部工程。
①地基处理:
碎石桩体材料采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碎石,用振冲器成孔,碎石桩成桩后,需现场进行静力触探检验,施工完成后,挖除表层软弱土。
②基床:
护岸基槽挖泥采用挖掘机,抛填至后方。
块石采用自卸车运输,根据事先测放的标高用推土机及长臂反铲进行推填。
基床夯实采用抛石基床应采用重型振动碾压机分层压实。
③墙身结构:
墙身采用现浇砼结构。
④后方棱体:
采用自卸车抛填,挖掘机理坡。
⑤倒滤层回填:
采用自卸车抛填,挖掘机理坡。
(4)景观桥梁(透水构筑物)施工方法
本次景观桥及架空平台均位于近海内,属于水上施工,架空平台占地面积63*42m,景观桥全长225m,宽8m,均采用混凝土现浇结构,拟采用满堂支架法。
因为景观桥及架空平台均位于近海内,满堂支架基础考虑两种方案:
临时钢平台或围堰筑岛。
临时钢平台是在景观桥及加工平台下先打入钢管桩,然后用型钢或贝雷片搭设为支架平台,满足满堂支架搭设需求,待上部浇筑并养护完成后拆除;围堰筑岛就是在景观桥及架空平台外侧先设置一个临时堤坝,在临时堤坝内回填砂石并封层压实作为满堂支架基础。
临时钢平台方案造价较高,施工复杂,但可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围堰筑岛方案造价稍低,施工简单,考虑到造价因素,推荐采用围堰筑岛方案。
(5)陆域形成
陆域形成采用陆域回填的方式形成,根据本工程区场地地形特点,本工程区部分场区由于历史上已经形成陆域,本工程区部分场区标高高于设计标高需开挖,部分场区标高不足,需回填。
本工程共需挖土方量约9.28万方,回填土石方量约60.58万方,总土石方量为69.86万方。
本工程所需土石方均由青岛施运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从当地鳌山卫镇附近购进,施工时由自卸汽车直接运至现场填筑,由于本工程回填量较大,施工时需要配备足够的自卸汽车进行回填。
根据地基处理标准和地基沉降计算分析,本工程主要针对新近回填的碎石土进行处理,消除其沉降变形并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对于此类回填碎石土场地,常用最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为强夯法。
强夯法是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夯实,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
该法具有加固效果明显、设备简单、施工方便、工期短、工程费用低等优点,在工程中已广泛使用,特别适用于加固处理松散回填土石地基。
①挤强夯施工
拟采用日本进口住友LS418型20t履带式吊机2台,强夯用锤直径为2m,锤重250KN。
夯点布置间距为3.5m×4m,按矩形布置,13m的隔堤布置四个夯点,起夯高程为2.5m;夯击能量为5000KN.m;夯锤直径为2m,锤高1m,锤重250KN,钢制;夯击次数为每点夯击不少于15击,分三阵夯击,每一阵后在夯坑内回填开山石。
试夯施工
强夯试夯区面积约为500m2。
试夯前应测量场地标高。
按设计要求分区布点,并在夯击施工影响范围外放置控制点。
通过履带式起重机把锤吊起,使夯锤中心与夯点中心对齐,然后将夯锤垂直起吊到预定设计高度20m,单位夯击能500t.m,夯锤通过自动脱钩装置脱钩自由下落,夯击块石层。
块石层受到锤冲击下沉,完成一击施工。
每次夯击均应作好测量记录。
重复施工直到最后2击平均沉降量<50mm时,即为完成一个夯点。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下一个夯点夯击施工,同一排的夯点必须采用间隔跳打形式夯击。
大面积施工
强夯大面积施工按隔堤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夯击。
夯区夯点放线,用竹签标明夯点位置及编号,点夯遍数采用3遍,每遍之间采用间隔跳打方式;通过履带式起重机把直径为2.0m锤重250KN的铸钢锤吊起,使夯锤中心与夯点中心对齐,然后将夯锤垂直起吊到预定设计高度20m,单位夯击能500t.m,夯锤通过自动脱钩装置脱钩自由下落,夯击块石层。
块石层受到锤冲击下沉,完成一击施工。
再重复上述步骤,若干击后,当夯击次数达到点夯试验确定击数且大于15击后,同时最后2击平均沉降量<50mm时,即为完成一个夯点。
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下一个夯点的夯击施工。
每次夯击均应作好测量记录,同时对夯坑周围隆起量的测量也要做好记录。
当强夯点夯夯击完成后,应用推土机对夯坑进行推平,进行标高测量,并与原标高对比,确定试夯区总夯沉量。
(4)其他配套工程
其他配套工程包括供电照明、给排水、消防、通信、控制、房建、环保工程等,这些工程项目可视相关工程的进展情况安排交叉流水施工。
1.6施工期污染因素分析
1.6.1施工工艺及产污环节分析
根据项目施工方案,结合周边环境特征,项目施工期间的主要施工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如下:
护岸抛石产生的悬浮泥沙,对施工区附近海域生态环境和短期水质环境产生的影响;
施工机械机修油污水,流动机械冲洗水以及陆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对工程附近水域水质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车辆、机械的作业处、砂石料的运送及存放物料的堆场、水泥包拆包等造成的扬尘污染;施工机械、车辆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④施工车辆、机械等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工程附近声环境的影响;
⑤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机修棉纱等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2)项目运营期间污染环境因素分析
本工程产物环节主要为污水、固体废弃物、交通尾气,噪声以及餐饮油烟等。
①污水
本工程营运期污水产生环节主要包括区内人员的生活污水、道路冲洗含沉污水、初期雨水以及流动机械冲洗含油污水等。
②固体废弃物
本工程营运期固体废弃物产生环节主要包括区内人员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废弃包装材料等。
③废气及粉尘
区内交通车辆产生的道路扬尘和排放的废气,餐厅做饭产生的油烟。
④噪声污染
主要为交通车辆、音响设备产生的噪声。
1.6.2施工期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产生的含油污水由污水槽车统一送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理,不得在海域内排放;施工工程场区设置有移动式环保厕所,生活污水产生后在污水箱中存放,生活污水日产日清,每天将其抽吸至污水槽车后送大任河污水处理厂。
(2)施工现场及时清扫、适量洒水,以减少扬尘产生量。
保持施工场地平整,运输物料加盖蓬布,以减少物料散落。
易起尘物料堆放应搭盖临时仓库或适当洒水防尘。
流动机械、车辆尾气应达标排放。
(3)选取低噪声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夜间高噪声施工。
做好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调度和交通疏导工作,合理疏导进入施工区域的车辆,减少汽车会车时的鸣笛;
(4)施工工程场区设置垃圾箱,生活垃圾要日产日清,分类处理后由垃圾清运车送至市政垃圾填埋场处理。
施工过程中机械、车辆定期维修和维护产生的机修棉纱经收集器集中至专用容器内,送至有资质单位处理。
(5)施工结束后对剩余建筑材料及时处置,做到不污染周围环境。
(6)在进行场区回填施工时,按照施工部署、施工方案和施工总进度要求,将施工现场的道路交通、材料、仓库、堆场、临时宿舍、临时水、电等合理布置,从而正确处理全工地施工期间所需各项设施和新建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减少工地内部运输,减少二次搬运,尽量降低施工物料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
1.7营运期污染因素分析
1)生活污水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运营后整个场区工作人员160人,旅游旺季每天旅游度假人数及工作人员人数最高将达到3000人次,旅游淡季每天旅游度假人数及工作人员人数将达到1200人次;每年的5-10月为旅游旺季,其余时间为旅游淡季。
工作人员只在上班时间在公园,生活用水量按40L/d.人;拟建的蓝色硅谷景观项目区内游客基本都是短期停留,生活用水量按10L/d.人。
工作人员年用水量1920t,游客年用水量5112t,污水排放系数取0.8,则项目区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量5625.6t。
污水中COD、氨氮和SS浓度分别按350mg/L、40mg/L和200mg/L计,由此估算生活污水中COD、氨氮和SS年产生量分别为1.97t、0.23t和1.13t。
2)道路喷洒水
参考同类规模的工程进行类比分析,本工程运营后每年用于道路喷洒的水量为2800t,排放系数按0.5计,则拖地和道路清洗废水的产生量为1400t/a,其水质为COD:
200mg/L,SS:
3000mg/L,则此类污水中COD、SS的产生量为0.28t/a和0.16t/a。
(3)固体废弃物
本工程建成后,主要的固体废弃物为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产生量按人均1.5kg/d估算;旅游旺季每天项目区内人数将达到3000人次,旅游淡季每天项目区内人数将达到1200人次,游客旺季产生生活垃圾为810t,淡季产生生活垃圾为216t。
年产生垃圾总量为1026t/a。
1.8工程各阶段非污染因素分析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工程非污染环境影响主要为:
(1)施工期
填海建设过程占用和破坏海洋生物资源的栖息环境,将会对海洋生态资源造成损害,导致海洋生物量的损失。
(2)运营期
工程运营期非污染环节的影响主要是工程用海使得周边海域潮流场发生变化,改变了周边海域的水文水动力环境和地形地貌冲淤环境。
1.9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与选址合理性
1.9.1与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第一类第三十四项中鼓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项目为蓝色硅谷滨海景观整治工程,主要建设滨海广场、沙滩公园、防浪堤、园林景观及公用设施等。
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要求。
项目建设符合政策性要求。
1.9.2与《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符合性分析
根据《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项目所在及周边区域的海岸基本功能区包括旅游娱乐区、港口航运区、农渔业区、特殊利用区等,近海基本功能区主要是威海-青岛东近海农渔业区等。
工程所在海域功能区划为鳌山湾西部旅游休闲娱乐区(A5-41)。
用途管制:
本区域基本功能为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兼容农渔业、特殊利用等功能。
允许建设旅游休闲娱乐基础设施、科学调查船舶码头等,严格控制岸线附近的景区建设工程;不得破坏自然景观,严格控制占用岸线。
本项目蓝色硅谷景观整治工程,建造滨海公园及防波堤,为旅游休闲娱乐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鳌山湾整体环境,改善周边自然风貌,发展滨海旅游业,符合本区域的旅游休闲娱乐功能。
用海方式:
鳌山湾海域严格限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南部海域禁止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科学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保护好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加强水质监测,合理控制旅游开发强度,严格控制陆源污染。
本项目用海方式为填海造地,将一定程度改变海域自然属性,但项目位于高潮带以上海域,用海现状为人工改造土地和沙地,对海域自然属性改变较少;本项目距离鳌山湾西部旅游度假区最南段距离为2.2km,位于鳌山湾西岸。
项目根据蓝色硅谷旅游发展规划建设滨海公园,提升景观效果,运营期生活污水等经市政管网统一处理,含油污水送有资质单位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垃圾处理厂,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符合海域用海方式的要求。
海域整治:
保护砂质岸线,严格限制改变岸线的自然形态,对侵蚀岸段进行合理整治,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重点目标:
礁石、沙滩。
项目将改变原人工岸线自然形态,但本项目及后续工程建设将改善海岸的自然景观,改善鳌山湾微冲刷的冲淤现状,有利于保护砂质岸线;项目建设公园及防波堤等对侵蚀岸段进行合理整治,并进行景观设计,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项目不占用礁石,本项目及后续工程建设后将有利于保护沙滩,符合海域整治要求。
环境保护要求:
妥善处理生活垃圾,避免对毗邻海洋生态敏感区、亚敏感区产生影响。
本海域文体休闲娱乐区海水水质不劣于二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均不劣于一类标准;风景旅游区海水水质不劣于二类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质量均不劣于二类标准。
项目严格控制陆源污染,不向海水排污,项目实施对水质环境、沉积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符合鳌山湾西部旅游休闲娱乐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综上,工程海域处海洋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其环境保护要求。
工程用海符合《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图1.9-1拟建工程在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图中的位置
1.9.2与《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项目所在区域属于胶州湾及邻近海域。
本区域是多功能区域,重点功能是港口、旅游、渔业、自然保护区、盐业。
海洋环境保护目标为:
港口区及海上交通核心区域为三类以上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维持现有水平;海洋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一类以上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为一类以上标准;旅游区及海水浴场全部为二类以上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均为一类以上标准;该海域除港口区及旅游区外的养殖区、盐田区域,全部达到二类以上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均为一类以上标准;强化海湾的综合管理,加强港口航运资源、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保证航道、锚地、港区、跨海桥梁和旅游用海,开展渔业人工放流和滩涂贝类护养,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不防治。
严格控制填海造地,避免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
根据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项目附近海域仅无机氮在评价区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海洋沉积物各评价因子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18668-2002)中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
因此,该海洋功能区内部分区域海水水质不符合规划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保护。
工程施工期间,严禁向海洋内排放污水和垃圾,不会对所在海域的水环境和沉积物环境质量造成影响,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导致海水水质短时间内超标,施工期间应加强水质监测,严格控制悬沙浓度和扩散范围,尽量减少对周边功能区的影响。
由于悬浮泥沙的影响是短暂的,随着施工结束,海水中的悬浮泥沙浓度将逐渐恢复至本底值。
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均经妥善处理后不向海域内排放,不会对周边海域的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
1.9.3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1号)符合性分析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框架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
“一核”是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两极”,包括黄三角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三带”是海岸开发保护带、近海开发保护带、远海开发保护带组成“三带”;“三个组团”包括“青岛-潍坊-日照组团”、“烟台-威海组团”“东营-滨州组团”。
其中“青岛-潍坊-日照组团”中提到,充分发挥青岛的区域核心城市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海岸经济新区,构建环湾型大城市框架,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本项目的建设提升了青岛城市形象,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是实现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将青岛海洋旅游业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1.9.4与《蓝色硅谷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符合性分析
《蓝色硅谷核心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见图6.4-2)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东部沿海,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侧,包含即墨市温泉、鳌山卫两个街道办事处。
总面积21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海洋科技研发与孵化中心;旅游中心;环境宜居、功能完善的片区。
以打造“中国蓝色硅谷,海洋科技新城”为发展目标,致力培育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和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和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争创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
本项目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东侧,鳌山湾西侧,项目所在的景观分区为公园绿地,主要打造优质滨水景观区,项目建设滨海公园,符合蓝色硅谷核心区地区的发展定位,也符合规划对该区块的功能布局。
因此,本项目与“规划”对蓝色硅谷海域的功能定位是一致的,海陆衔接较好,与“规划”是协调一致的。
2项目所在海域环境状况概述
2.1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及保护目标
2.1.1评价范围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水动力环境、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范围。
(1)水动力环境评价的范围
水文动力环境的1级评价,范围垂向距离不小于5km,纵向距离不小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
(2)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评价范围
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评价等级为2级评价,评价范围应包括工程可能的影响范围,一般应不小于水文动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同时应满足建设项目地貌与冲淤环境特征的要求。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评价范围与水文动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保持一致。
(3)水质环境评价范围
水质环境评价等级为1级评价,评价范围应能覆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所及区域,并能充分满足水质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的要求。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水质环境评价范围与水文动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保持一致。
(4)海洋沉积物环境评价范围
沉积物环境评价等级为2级评价,评价范围应将建设项目可能影响海洋沉积物的区域包括在内,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的需求,一般情况下,沉积物环境评价范围应与海洋水质、海洋生态和生物资源的评价范围保持一致。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沉积物环境评价范围与水文动力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保持一致。
(5)海洋生态环境评价范围
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范围,主要依据被评价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确定。
本工程为1级生态环境评价,确定以工程区向两侧各延伸8~30km范围作
2.1.2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通过现场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查明工程所在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分布有海水养殖区、旅游度假区等。
2.2建设项目所在地海洋环境现状
2.2.1海水水质水质环境
工程区附近海域海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海水水质监测要素均未超过海水水质2类标准,符合该区域功能区的要求。
2.2.2海洋沉积物环境
评价海域海洋沉积物质量均满足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2.3海洋生态环境
1.叶绿素a
调查海域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1.27~3.23)µg/L,平均值为2.00µg/L。
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在(294~480)mg.C/m2.d之间,平均为355mg.C/m2.d。
2、浮游植物
①种类组成
评价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35种浮游植物(详见种名录附录2),隶属于硅藻、甲藻和金藻三个植物门,其中硅藻31种,占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88.6%;甲藻3种,占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8.6%;金藻1种,占2.9%。
在细胞数量组成中,硅藻、甲藻和金藻的数量分别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的93.64%、6.35%和0.01%。
由此可见,调查海域硅藻在种类数和细胞数量方面均占绝对优势。
②密度分布
评价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在(18.55~163.12)×104个/m3之间,平均为68.79×104个/m3,
③优势种
调查浮游植物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和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nordenskioldii)。
它们出现的细胞数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79.34%,其中,中肋骨条藻占68.80%,夜光藻占5.86%,诺氏海链藻占4.69%。
3、浮游动物
①种类组成
评价海域共出现浮游动物13种浮游动物,其中桡足类7种,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53.8%;毛颚类2种,占种类组成的15.4%;其它类3种,占23。
1%;幼虫幼体类1种,占1.7%,
②生物量和生物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