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768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docx

届高考语文八省新高考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1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个人得有多少烟火气才算合适?

烟火气少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

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

一本书应该有烟火气。

俗世烟火,是书中()的源泉。

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

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的。

烟火气是书的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①,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也该如此。

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②。

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

七分俗气,三分仙气,一个人的身上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孤芳自赏鸡零狗碎喜怒哀乐超尘脱俗

B.孤芳自赏乱七八糟嬉笑怒骂出类拔萃

C.顾影自怜乱七八糟喜怒哀乐出类拔萃

D.顾影自怜鸡零狗碎嬉笑怒骂超尘脱俗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分)

18.A(“孤芳自赏”侧重自命清高、自我欣赏,“顾影自怜”侧重孤独失意、自我怜惜,前者更切合语境;“鸡零狗碎”强调琐碎、庸俗,“乱七八糟”强调混乱不堪,前者更切合语境;“喜怒哀乐”侧重指各种情感,“嬉笑怒骂”侧重指嘲笑、斥骂等各种行为,前者更切合语境;“超尘脱俗”强调高雅而不同凡俗,“出类拔萃”强调优秀而超出众人,前者更切合语境)

19.B(B项和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龙城飞将”代指杰出的将领,“烟火气”代指俗世生活的气息,“铜臭”代指金钱的气息。

A项使用了比喻和夸张,C项使用了比拟,D项使用了比喻)

20.(示例)①则是书的精髓②但再多也不能超过七分(共4分。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2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京刷表演艺术的虚拟性也体现在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上。

演员能够在      的舞台上,运用歌唱和动作来展示一幅幅活动的画面。

在京剧舞台上,一个圆场,也许就表示走出百里之遥;几声更鼓,在短暂的时间内则已是夜尽天明。

由于这种时空的灵活性。

使得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化为艺术的广阔性。

为了反映多种多样的生活      则往往打破舞台条件的       ,而采取写意的手法来表现规定情境。

如骑马,舞台上并没有马。

演员并不真的骑马,而是由演员拿一根马鞭,由圆场、转身、挥鞭、勒马等一系列动作来表现他策马疾行。

京剧舞台上的布景很简单,往往只有一桌二椅。

这张桌子,可以是一张桌子,(     )上有演员站着四处眺望,就成了城楼。

环境就在演员身上,随着演员的表演,环境就在观众眼前       地呈现出来了。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空无一物  图景  约束   活灵活现

B.空无一物  场景  制约   惟妙惟肖

C.空洞无物  场景  约束   惟妙惟肖

D.空洞无物  图景  制约   活灵活现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上有演员支着一只胳膊睡觉,就成了一张床,

B.但演员上去支着一只胳膊睡觉,就成了一-张床,

C.但有支着一只胳膊睡觉的演员,就表明是一张床,

D.但上有演员支着一只胳膊睡觉,就表明是一张床,

20.以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例,写一个体现京剧表演虚拟性的句子。

(5分)

18.B

19.A

20.示例:

如行船,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而是由演员拿一支船桨,通过表演,使观众“看到”他在水上行船。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3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秋日的下午,搬一把椅子,到庭院的水泥台上小愁。

用火炉烧沸的滚烫的水潮一壶“碧螺春”,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小瓷杯被我捏在手里,轻轻地啜饮。

淡淡的清香,随着袅袅升腾的一缕烟雾,蔓延开来。

看小院上空的懒懒飘移的白云,看掠过天空的银色的机翼,看几串圆溜溜的黑紫的葡萄在黑褐色的藤蔓上晃悠,照暖的阳光铺洒下来,碎金流银。

七星瓢虫爬到身上,摇头晃脑若有所思,忽然展翅飞走了;一只青虫蠕动着胖胖的身子,奋力爬树;两只妈蚁沿着墙根疾行,触碰到一起,进退不得。

静谧,恬淡。

门外有人路过,先是一阵喧嚣,一会儿又渐行渐远,最后归于静寂。

而今,别离小屋已有十余年,午夜梦回,多次梦见她的倩影。

小屋简陋,却赠我宁静,慰藉我的心灵,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让我在喧嚣繁杂的俗世中,不经意间,时时忆起那美好的过往,从而,内心变得柔软起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她恰悦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

B.她怡悦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我拥有了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

C.她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我的精神怡悦了,我的灵魂丰盈了

D.她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怡悦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分)

18.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首先从主语一致的角度考虑,可以排除B、C两项。

从语序的角度考虑,D项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顺序,语序更恰当,据此可排除A项。

故选D。

19.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赋予瓢虫人的动作、情态。

选项A、C、D中有“怨”“偷眼”“断魂”“无情”“护花”之词,都是写人的词语,用来写物,故均为拟人修辞。

B项未使用拟人修辞,故选B。

20.【示例】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捏着手里的小瓷杯,轻轻地啜饮。

(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从“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和“轻轻地啜饮”来看,这几句的主语都是“我”,都是省略了主语“我”的句子,“小瓷杯被我捏在手里”的主语是“小瓷杯”,与前后两句的主语不同,把这个被动句改成主语是“我”的主动句即可。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①,未免有些无理取闹。

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

应该看到,②,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

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当然,想要读懂鲁迅。

得有()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

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

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

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③,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火如荼诚然不可能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B.方兴未艾确实不至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C.如火如荼确实不至于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D.方兴未艾诚然不可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B.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C.但是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D.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分)

18.B方兴未艾:

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如火如荼:

像火那样红,像茶(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语境强调的是白话文运动正在兴起、发展,应用“方兴未艾”。

诚然:

实在;固然(引起下文转折)。

确实:

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第二空的内容与下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应用“确实”。

不至于:

不会达到(某种程度)。

不可能:

不会有可能。

“不可能”的表述太绝对,根据语境,应用“不至于”。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指虽然吃饱饭出门,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还是要带上雨伞,比喻有备无患。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军队未出发,先准备好了军用物资,比喻提前做好准备。

语境说的是学习课文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应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19.D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这段文字强调的是对早期白话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应该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较,正确语序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第二处,否定失当,“难道……并非坏事”指“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是坏事,不符合事实。

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20.解析:

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无理取闹”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应表达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意思。

第②处,根据横线后“如……”所举的例子可知,应填写“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根据画线句所处的语境以及前面的关联词“与其”的提示可知,应填写“不如多思考一下”之类的句子。

答案:

①应该退出教材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③不如多思考一下(答出一处得1分,两处得3分,三处得5分)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一世纪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

建党百年的历史长卷,写满了波澜壮阔,闪耀着璀璨荣光。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新中国成立之初,亿万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敢教日月换新天”,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用汗水浇灌出一个可爱的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解除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人“一片丹心天地间”,带领人民顽强拼搏,让团结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强大正能量。

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行进,值得每位国人思考。

征途漫漫,团结是金,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因为我们打心眼儿里知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所以我们满弓发力;因为我们心里还明白“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所以我们满载前行。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团结一心,披荆斩棘,以坚韧奋斗成就新的更大奇迹。

18.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从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摧枯拉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B.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C.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先锋就义成仁,毁家纾难

D.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到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到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一批又一批先锋毁家纾难,就义成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满弓发力,因为我们深深懂得“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满载前行,因为我们深切体认“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原文与改后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4分)

18.A(A比喻,B借代,C对比,D拟人)

19.B(A不符合历史逻辑。

C“就义成仁,毁家纾难”与后文“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不对应。

D句子内部结构不一致)

20.(4分)改后更好。

(1)将“满弓发力”满载前行"置前,突出强调了在新时期团结一心、实干奋进的重要性,且与前文衔接更加紧密。

(2)“深深懂得”“深切体认”显得正式庄重,与本段表现的主题相符。

而“打心眼儿里”“心里明白”口语化较浓,从语言风格上与全文不一致。

(每点2分,意对即可)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6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

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

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

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

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意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格局与审美。

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分)

18.B【解析】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据此排除A、C两项;B、D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D项后半句改换了主语,故选B。

19.A【解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将“形式”比作“容器”。

A项,比喻;B项,拟人;C项,夸张;D项,借代,以“朱门”代指豪门之家。

故选A。

20.修改示例:

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主张。

(画横线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偷换主语,“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我们的先辈”,而不是“这种责任”;二是搭配不当,“提出”不能与“格局与审美”搭配。

)(修改一处1分,两处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修改正确,即可参照给分)

(八省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仿真模拟冲刺试题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

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①。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的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

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

前鞠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

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

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拟顶真排比B.比拟比喻排比

C.顶真比喻引用D.对偶比拟引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平时要了解常见的修辞种类,熟记其特征和表达效果。

题中,原文“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运用比喻,“‘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运用引用,“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运用排比,语段中未运用夸张,排除AC,语段中未运用对偶,排除D项。

故选B。

19.【参考答案】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词语的选用等角度思考。

从修辞手法看,“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拟人手法,用“迫不及待”“走出来”等词将装有农具的辘轳车人格化,更好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从观察顺序看,从实际生活和情理来说,当农人推着辘轳车出小院时,先看到车子,再看到人,这样的先后顺序符合生活和逻辑的真实,车子与人依次出现,也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从结构看,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生动形象地表现男人和女人面对收获时浑身憋足了劲。

20.【参考答案】①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②麦收地里无闲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做这种题应整体把握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

题中,第一处,根据上下文“‘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这处写关于农人要收割成熟的麦子的内容,可填写“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第二处,根据上下文“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这处写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忙着收麦,可填写“麦收地里无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